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 8 个例题:例 1(统一长度单位) ;例 2、例 3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例 4、例 5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 ;例 6、例 7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例8(估测、解决问题)。统一长度单位。在呈现测量情景时,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 1 庹、 1 拃、 一个脚长)的长度; 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 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

2、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 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直观表象。2)用厘米量。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 要把尺的“ 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 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 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 1 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2)用米量。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认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 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 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教学目标.通过

4、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度、1推、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 段(限整厘米)。.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 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厘米、1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

5、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例如“认识米” 一课,要让学生通过 操作、探索来体会厘米和米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 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 解知识。.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 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 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 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6、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 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 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 1、2题教学目标.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 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 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 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 下,初步体会学习数

7、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度量巨石,用推量布,用脚长量竹竿。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 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 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 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师:选谁量的结果?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8、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 0 表示起点。 (板书: 0 起点。 )引导学生找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 1 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 1 大格。四、认识 1 厘米,建立1 厘米的表象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 cm 表示厘米, (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

9、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猜 1 厘米长。师:同学们,猜猜看1 厘米有多长呀?生: ( 1)比划; ( 2)说;( 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 ( 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 厘米,试着找找看?找直尺上的 1 厘米。师:那么 1 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 1 厘米吗?师:从 0 到 1。比划直尺上的 1 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 (活动)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 厘米。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 1 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 厘米有多长呀?生: (回想)师:想起来了吗?好,

10、能用手势直接比划 1 厘米长吗?生: (比划)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 厘米怎么样?生:短、小、又短又小。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生活举例。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 厘米。比如: (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 (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生: (举例)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五、测量物体的长测量纸条的长。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汇报。师:你是怎样测量的?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

11、定要把尺的刻度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七、教学反思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4 页例4、例5。教学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 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

1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认识米,建立1 米的实际概念。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 m 表示,那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 1 米尺。小组交流、比划1 米的长度。 (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汇报,体会大约1 米的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大约 1 米的物体。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 m ”来表示。讨论:1米=100厘米。三、用米测量指名学生:黑板的

13、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交流测量方法。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说一说米尺的好处。四、做一做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教学反思第 3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5、 6 页例 6、例 7。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 想象、 操作能力、 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出示一截细绳

14、,让学生测量。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 。汇报测量结果。比划绳子的长度。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 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二、自主探索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线段。观察线段的特征。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 。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 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 书桌、 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解决实

15、际问题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四、画线段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如果直尺上的 0 刻度不清楚了, 谁能想个办法画出 3 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1 厘米的线段。 (说说应该画几厘米?)教师小结。五、总结评价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六、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教学目标.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 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

16、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 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 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

17、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 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1)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回答,说想法。(3)教师引导。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 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 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 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 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 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

18、应该是 13米。(4)小结: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 最终确定合适的 长度单位。三、巩固深化.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 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 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 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 28米。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 厘米还是 1 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 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 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 5() 黑板长 2()小红身高 124(

19、) 课桌面长 150()四、课堂评价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 811 题。六、教学反思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

20、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教学目标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建议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

21、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课时安排加法:4 课时。减法:5 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 课时。整理与复习: 2 课时。加法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2。教学目标理解 100 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

22、进位加法。在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运用不进位加法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二年级4 个班的学生和老师要参观博物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安排的吧。课件出示第 11 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二年级 4 个班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有2 名老师带队。 TOC o 1-5 h z 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 人。二(3)班有37 人。二(4)班有34 人。根据数学信

23、息,提出数学问题。( 1)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1)班和二(2)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教学例1。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揭示课题。35 + 2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知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2)怎样算?同桌讨论,口算得数。35 + 2=37 (学生口述老师板演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口算感悟加法 的算理。先算 5+2 = 7,再算 30+7= 37。3)怎么列竖式?怎么计算?(摆小棒,探究笔算算理。)自主

24、摆小棒计算:35+2=?(个别指导)。小组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体验成就感。课件演示摆小棒计算35 + 2= 的方法和过程(学生有35人,先摆3 捆零 5 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 人,接着摆 2 根小棒。把5 根小棒和 2根小棒合起来是 7 根, 一共是 3 捆零 7根小棒, 也就是 35加 2等于 37。)教学例 2。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二( 1)班学生和他们带队老师一共有37 人,那么二(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课件出示例2。 )报名学生说算式,师板书:35+ 3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个别指导。利用学具摆小棒交流探究算理和算法。互相说一说怎么列竖式

25、计算?怎么对位?计算时从哪一位加起?教师板演小结。摆小棒演示,从小棒的单根和单根相加、整捆和整捆相加的直观情 境中理解列竖式时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 齐的道理。课件演示35+32,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即先算 5 + 2 = 7,然后再算十位数上的。 TOC o 1-5 h z 3 53 5+ 3 2+3 276 7交流讨论:列竖式应注意什么?汇报总结。(列竖式时应注意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计算 时要注意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三、巩固练习.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交流怎么写竖式, 谁和谁对齐,让学生明

26、确笔算加法算理。.第12页做一做第2题: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先让学生说一 说题意,然后列出算式口算结果,最后让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竖式并计算。注意订正要点,如问第2幅图中的“邓口哪一位的数对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竖式,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有几捆零几根就是多少,3捆零3根就是33, 4捆零3根就是43,所以列竖式就是3 3+ 4 3第 2 题: 根据横式写竖式,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该从哪位加起?明确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的正确性。四、巩固内化,趣味练习练习二:第 1 题,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先让学生观察竖式中数据的特点(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及对位,进一

27、步体会竖式对位、计算顺序。第 2 题: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灵活自主地选择口算或笔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性。第 3 题:统计表呈现了多种信息,可以让学生交流信息,力求看懂图表然后独立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五、总结评价今天你的课堂表现怎么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4 页例 3。教学目标通过小棒、圆片等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经历 100 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发

28、现,提出并解决100 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 1。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口算:8+9=7+ 6= 5+7=6+8 =.看横式写竖式:53+ 22=38+40=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教学例3。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 上(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分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汇报交流。生1:我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 30+30=60,再算5+7=12, 最后算 60+

29、12=72,所以 35+ 37=72。生2:我也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5+30 = 65,再算65+ 7=72, 所以 35+37=72。生3: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先摆 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 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 起来是7捆2根,也就是72。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新方法应该怎么计算呢?.竖式计算。3 5+ 3 77 2师追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么写?教授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这个1就表示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1,所以3师继续追问:那么十位怎么加呢?

30、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进位加3再加1 (板演计算过程)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教材11页做一做,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计算诊所。 TOC o 1-5 h z 945+ 3 7+3 66813.勇闯智慧岛。34 + 47=26+ 47=14+ 58=四、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吗?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练习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进一步理解 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的算理。.通过操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竖式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难点熟练地

31、进行竖式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课课件出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指名汇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完成练习二第4、 7 题,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完成第15 页练习二第6 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并说明解题思路。完成第 16 页练习二第8 题。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完

32、成第16 页练习二第9 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 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完成第16 页练习二第11 题。仔细读题,看懂题意,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减法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例1,练习三1、2、3题。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难

33、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 “对位 ” 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情境图。说数学信息,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教学例 1。仔细地观察图表。怎么解决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板书算式:36 23=1)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并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第 18 页做一做第 1 题,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 果及算法。第 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四、

34、总结评价,知识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9 页例2、例3。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理解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过程一、

35、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课件展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教学例 2。列出算式51 36=,如何计算?1)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计算方法。2)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 减 6 不够减怎么办?3)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4)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5)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教学例 3。课件出示: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师小结:全班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 教师巡

36、视、 指导。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完成练习三第9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第 3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022页练习三。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10 以内的减法计算。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探索。二、巩固操练完成第 2

37、0 页练习三第1、 2、 4题。看谁做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完成第20 页练习三第3 题。说一说图意, 怎样求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板书算式:32 21= o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完成第21 页练习三第5 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第 21 页第 7 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第 21 页练习三第10 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三、强化练习完成第 21 练习三第 6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8 题。 有 3 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 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

38、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感觉你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吗?第 4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页例 4( 1)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究用减法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了解象形统计图知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减法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用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这周我们二年级进行了卫生评比,结果是这样的(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9、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所以我们都应该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为班级争得荣誉。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教学例 4( 1) 。1)课件出示问题“一班得了12 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 3 面,二班得了多少面?”认真思考,分组讨论。2)小组交流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师点拨: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把知道的先画出来, “一班得了 12 面” ,我们画 12 面小红旗。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 3 面合起来,所以列出算式是 12 + 3=15。(板演画图。)4)解答正确吗?让学生逆向思考,小组交流报名

40、汇报。完成第 24 页做一做。 观察图, 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师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计算方法,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学习上有了哪些进步?你能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吗?第 5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24 页例 4(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

41、简单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学生能灵活运用画图的策略尝试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理顺数量关系,形成自觉检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画图策略进一步解决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一个数是 20,另一个数比它多 5,另一个数是几?谁能第一个回答出这个问题,真棒,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例 4( 2) 。课件出示问题: “ 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 面, 三班得了多少面?”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42、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画图明确数量关系,汇报展示。根据象形图表列出算式。12 4 = 8这样解答正确吗?学生自主检验反思12 8 = 4,同桌互相说一说。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练习四第1、 2 题。 观察图, 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去年有多少只?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27 页例 1、例2。教学目标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三

43、个数的连加、连减。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口答。7 + 6+58+9 1324 10 720+ 30+1017 3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学例 1。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3)呈现问题。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4)教师板书算式28 34 22 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5)归纳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

44、例 2。课件出示情境图呈现问题“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还剩多少个?”了解信息。1)学生尝试独立列算式解答。2)小组汇报交流。问:有几种解答方法?3)师点拨总结。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第 28 页页首做一做。完成29页练习五第1、 2题。引导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3 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说一说你的收获。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28 页例 3。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及笔

45、算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乘坐公共汽车,那么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请大家说一说。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教学例 3。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2)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67 人,下去了 25 人,又上去了 28 人,现在有多少人?3)小组交流,成员独立解答,汇报展示。4)师点拨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练习。完成第 28 页页尾做一做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

46、师巡视、 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完成练习五第4 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完成练习五第5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和同桌交流发现集体订正。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第 3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28 页例 4。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连加、减计算,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能说出计算的思路。在探索连加连减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类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课件出示口算题。连加连减题,小组竞赛说计算方法。二、合作交流,探

47、究新知教学例 4。1)出示算式: 72 (47 16)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这些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3)竖式计算,是否有简便写法,生探索发现。4)教师点拨总结: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完成第 28 页页尾做一做第 2 题。生板演,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完成第 30 页练习五第6 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 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的。完成第 9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一说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课堂上你有了那些进步,能说一说你对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的认识吗

48、?第 4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32 页例 5。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情境问题; 小明写了 12 个字, 小红比小明多写了 8 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图书角有故事书 35 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 11 本,科普书有多少本?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看, 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 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展示问题。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知道了什么?美术兴趣小组

49、有14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 人。怎样解答?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14 5 = 9 (人)。一共有多少人呢?9+14 = 23 (人)。解答正确吗?小结解答方法。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完成第 32 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完成第 33 页练习六第1 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完成第 33 页练习六第3 题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题方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四、总结评价,

50、汇报提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第 5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33 页练习六。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掌握连续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解答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分析两个问题的先后顺序,确定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练习六,明确这一练习的专项训练连续两个问题。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克服两个问题带来的困难。二、探索交流独立完成练习六第3、 5、 7 题。小组合作完成第 1、 2 题,读题看懂题意,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全班展示你是怎么想的。自主解决第

51、 4 题。三、加强训练 读题说题意,交流解题思路。列算式进行解答,小组竞赛。四、总结评价通过本节课的训练,你对连续两个问题的解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吗?请你说一说。整理与复习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35 页。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口算题,看谁的最快,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完成第 1 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

52、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完成第 2 题。学生观察第 2 题,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解答说说计算思路。学生汇报。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完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完成第36页练习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完成第37页练习七第6题。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完成第37页练习七第9题。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第 2

5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37页进行单元整理。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100 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更牢固地掌握和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更有信心学好数学。教学重难点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交流整理昨天老师已经带领大家对本单元做了简单的回顾,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请你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老师板书整理概况,及时补充。二、拓展思维 小组尝试出题。 分组出一道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题。 指名学生对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追问:笔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那么减法呢? 三、反馈训练 课

54、件展示夺小红旗题和计算诊所题。 四、应用拓展课件出示题目:故事书有45 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多 36 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五、全课总结你对本节课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继续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结合生活情景与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从而激发

55、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 如折叠、 拼摆、 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发挥三角尺的教学价值。通过三角尺这一学具来帮助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56、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教学重难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建议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角、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二年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这里只要求通过折角、画角、做活动角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知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就可以了。关于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进一步学习。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仍要对学生有序、规范地指导。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

57、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课时安排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感知生活中的角。1)教师展示主题图,你能找到角吗?2)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用色线把角标示出来。 (

58、随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找哪些角是固定的、静态的,哪些角是动态的(小组交流汇报。 )揭示课题。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一)教学例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课件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我们把这个尖儿叫做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桌

59、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课件展示。 )角的大小。在小组内做活动角,折角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2)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重合现象。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 (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无关,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越大。(二)教学例 2。学习用尺子画角。

60、学生思考,交流怎么画。师:怎么画角呢?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直尺、三角尺画角1)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2)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3)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生板演,其他交流并相互欣赏4)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三、巩固练习,反馈内化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课件展示。做一做第 1、 2 题。抽象角并巩固角的画法。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收获!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