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二泉映月》_第1页
教学设计《二泉映月》_第2页
教学设计《二泉映月》_第3页
教学设计《二泉映月》_第4页
教学设计《二泉映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二、自学生字词,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让学生找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 想的精神。重点难点:1、阿炳创

2、作二泉映月的经过,理解创作的内涵。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有志竟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 浓缩了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 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阿 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二泉映月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 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二泉映月 的古曲网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用百度图 片网上搜索下载二泉映月的作者图片,让学生学习阿炳

3、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 求美好理想的精神。0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出示坐落在 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彳a的图片)你知道这人是谁吗?让学生对阿炳有个初 步了解。0216=&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6&-1&di91690488000&objUR Lhttp%3A%2F%2F%2Fphoto%2Fkqthvyyb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阿炳的情况 ?向同学们介绍介绍。试听阿炳的名曲 二泉映月w.n/yinyue/273039/让学生对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简介阿炳:(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

4、从小跟父亲华涛和当 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 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 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题就 是乐曲的曲名一一二泉映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检查自

5、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3)指名试读课文,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摇曳:摇荡。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小组合作通读课文,思考分段。.汇报交流。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 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

6、世间的不平之声。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 泉映月。4.质疑问难。三、理解课文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观看视频:阿炳原版二胡独奏二泉映月om/v_show/id_XODg2OTUzODg=.html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而简单说应感受。(提示:仿佛听到 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

7、,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一面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一面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小组讨沦。.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 倾吐”的理解。(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 入创作的状态)(2)阿炳要 倾吐”什么?通过什么 倾吐”?.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

8、 叹在怀念在思索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 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交流:作者是如何把 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 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港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 抒发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 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

9、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 他爱他爱他爱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 乐曲的丰富内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引读:他爱他爱一一他爱一一他爱一一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四.畅所欲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谈谈各自的收获。五.课后延伸搜集有关阿炳的名曲进行欣赏。第二课时、指导精读课文.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第1自然段。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id=3&item_id=2756628&a

10、ct_type_id=3(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3)指导读出美感。.第2自然段。(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第3自然段。(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 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 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3)练习朗读,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议议: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 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

11、,两个 想到了,两个 渐渐地”和听到了 ”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 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日扯眩rj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第6自然段。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 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齐读。二、配乐朗读全文/yinyue/273039/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四、五两段。1、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这景色阿业炳有什么感受呢?、开始曲子是有如。随着旋律又、他这曲子告诉人们2、听录音,边听边想,边感知。3、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进行背诵练习。4、指名背,集体评议。四、小练笔1、

12、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注意选用以下的词语。月光似水静影沉壁赏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2、指导注意写的话要有一定的整体感觉,用词要优美流畅。五、观看二泉映月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阿炳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 神。学生产生共鸣。ms/view/TLWf602gfIg附板书设计:二泉映月中秋之夜随师听泉尽尽磨难听懂泉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倾吐情怀创作名曲:琴声 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起伏恬静激荡感情怀念师父思索人生抗争命运 向往未来 爱音乐爱家乡教学反思1、二泉映月这首名曲不仅旋律优美悦耳,而且情深意浓、打动人心。这篇课文更是 突出了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的特点,使我

13、们感受了 “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真正领 悟了阿炳是借“乐声”倾吐“心声”,用“心”在演奏乐曲。2、环境描写是多方面的,在作文 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显示时间发生的背景,展示地域风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表现中心起一定的深化作 用。描写环境的段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本文中描写惠山 的景色,描写泉水月光,就是环境描写,既点明了二泉映月产生的环境,又表现出阿 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省学校: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小学姓名:王秋霞职称:二级教师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小学请提供100字左右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将会

14、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频道进行展示。王秋霞 女 大学学历 二级教师1993年7月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兢兢业业,认真钻研业务,12月撰写的论文浅析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 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5月撰写的论文把语 文课堂还给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9月被评为“青州市优秀教师” ;3月被评为 “青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能手”。从不同方向看(一)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从不同方向看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通过观察方位与所见视图的探索、体 验,形成三视图概念,学会识别并画出简

15、单物体的三视图;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 础上进一步掌握三视图的画法,明了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是第一课时。(2)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世界中,儿童首先认识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三维物体,而非抽象的平面图形;只有学生对三维物体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的基础上,才会逐步抽象出平面图形,产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必要性。所以,教材增加“空间图形的认识”是顺应了 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较早地认识空间图形,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3)本节“从不同方向看(一)”是续前面学习“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 之后又一实现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化,训练发展学生几何直觉和空间

16、观念的好素材 , 而且借此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另外,本节 还是下节和九年级视图与投影及高中立体几何的基础,而且它在工程制图、机械 制图、建筑设计、三维设计等生产、生活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无论是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态度的教育上对学生都将起到 重要的作用。2、学生情况分析(1)七年级学生(一般是1214岁)对身边的事物已有较多的观察和体验,积累 了一定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经验,并具备简单的识图和画图能力,而且通过前几 节课的专项学习,对生活中的几何体已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几何体中体与面的转换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2

17、)在七年级学生的感知中,空间图形本身是作为一个三维的整体来理解的,从 中剥离出局部、片面的视图并形成概念,要经过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让七年级学生 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 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 验,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 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出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 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 验,发展空间观念;能在与他

18、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想象、操作、体验、讨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与他人合 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人文意识和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能识别并画出简单物体 的三视图。难点: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准确画出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二、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图形与视角(观察方向)的相互关系,形成三视图概念, 进而形成

19、画三视图的技能,本人准备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 境及层层递进的观察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与思考体验相 结合的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知 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探索和体验形成概念画法探究 反思、归纳;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大红布、暖水瓶、水杯、乒乓 球、大正方体、四棱锥、长方体、小正方体多个。 (2)同桌学生准备:大正方体、四 棱锥、长方体各一个、边长相同的小正方体六个。三、教学过程环 节教学程序(师 生双边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一、创设情境,引入

20、课题1、师生对诗:师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向。生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学生谈对此诗的认识。2、共赏视频: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篇题西林壁。卜图是一个截图:以新颖贴切的“对诗”开题 再观赏图、文、声并茂的视频短 篇,把学生迅速引入一个如诗如 画的境界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3.引入课题:师:多美的山,多美的诗啊!诗情画意来自作者苏东 坡从不同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那他从哪些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山中看)师:诗中隐含着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参考:苏东坡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观察祖国河山要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欣赏;看待人、事、物也要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

21、分析判断)师:从不同方向看山可看到“峰”,看到“岭”,那么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又能看到什么呢?你想知道吗?那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从不同方向看”(板书课题)。二、观察体验活动.观察实验(1)数学小实验:激起学生热情后再邀请积极性高的 三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上讲台站好位置、闭上眼睛, 禁止移动,左右两名学生拉好红布遮住讲台,教师从纸箱 中取出大家都不知道的暖水瓶、水杯和乒乓球,依次在讲 台上摆放好后让座位上的学生保持安静,接着放下红布, 让他们睁开眼睛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物品。趣、立刻进入学习状态;从名诗 中提炼出的数学知识与哲理渗透 主题并自然地切入课题,使学生 兴趣盎然地开始对视角与视图

22、进 行探索和体验。此外,以诗入题 还可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让他 们体会到全面看待事物(数学的 育人价值)和数学的美,从中体 现本节数学知识的教育意义和审 美价值。视频短篇长约三分钟,画面 为苏东坡(演员装扮)从不同角 度观赏庐山时的不同风景,同时 有配乐朗诵题西林壁和相关 知识、哲理的简要介绍。闭眼睛、遮红布等措施是为 了增添实验的神秘感、趣味性,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更是 为了保障实验的成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讲台上摆放着同样的物品而他们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如果要看清物品,那应该怎么办?(多换个角度,从不同方向看看。)接着让这三名学生试着从不同方向体验看看,并询问他们是否真的是这

23、样?(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评价)(2)观察图片、判断观察方向(2)(3)(4)(5)教师让学生观察上述物品从不同方向拍摄的五幅图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 过:数学起源于现实。数学教育 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自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1973)。为了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 设计了本实验:从生活中的实物 入手创设吸引人的情境,让学生 亲身想象、体验、验证以培养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活动中初 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看到了不同的图形,这样得出的 结论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也 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判断观察方向”让学生的思 维在三维实物与二维图片间不断 地进行切换想象,从而完成思维片,它们

24、相同吗?并思考每一幅图像各是从什么方向看到 的?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基本上得出答案探 索 和 体 验后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让学生解释,刚才的三位同学 给予确认,不理解的学生可以上台体验、验证,教师注意 倾听以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并给予鼓励帮助。2.动手体验(1)动手摆放观察体验:让学生借助图片思考图中物品又是如何摆放的?若从 不同方向看,分别会看到什么图形?想后再与同桌交流。(2)观察图片、辨别观察方向让学生观察从上述不同方向拍摄的五种图片,发挥想象后指出各图所观察的方向,再在小组中利用学具进行摆放,并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体验,验证是否与所想 的一致?(教师深入小组指导、鼓励,然

25、后用多媒体模拟 演示人进行观察思考的抽象过程)。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会看到不同的图形。3.想象与判断观察练习(课本18页):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 方体请说出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物体摆放图:观察图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许多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会看到不同的图形(视图),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让我们左视图俯视图 主视图过程的第一次抽象,从中培养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 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 学。”此时学生接触的情境已经 逐步“数学化”(从观察实物到摆 放规则的几何体再到相应的图 片),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形来反 映并思考思维的空间

26、形式及位置 关系,并用合理、清晰的语言表 达出来,这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再次培养训练 的过程,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的重要过程。课件的演示将难以用语言解 释说明的抽象思维过程动态直观 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感 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训练 培养,并突破教学难点。从观察可触摸的实物,到摆 放可从不同方向亲身体验的几何 体再到现在只能完全靠发挥想象 的图片,学生接触的情境逐步抽 象化、数学化,使学生在不断地 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三来认识几种特殊的视图: 下图是课件的截图: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 念 图形。其中,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

27、图,从左面看到在学生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 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有了 丰富的体验认识之后给出三种视 图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课件模拟展示从不同方向进 行观察思考的抽象过程使得三视 图概念的理解、画法变得直观形 象、浅显易懂,同时使课堂教学 生动高效,并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这三种不 向的视图合称为三视图。(学生对概念有了印象后演示多媒体课件以辅助学生理解)程和培养空间想象力,以突破难 点。四画法 探 究四、概念巩固画法探究(1)识图回图比比看:止确回出卜面几何体11的三视图:识图回图和真假视图题在加 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同时又可 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的

28、深刻性及批判性。训练学生学会识别并画出简 单物体的三视图。学生进行互搭、 互批、介绍、总结回图经验以使 小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小同的体验 收获,从中并突破难点。应用拓展这道开放题具有趣 味性、思考性、层次性和挑战性, 目的是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积极情感,使学生在观察、操作、 分析、想象、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的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 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与他人笙-4而. J/ /亩田柘底r7弟型.,P川 hvj 1及股:1 UfZ午从 1巡; 谑 月地; .差 J 口*连 细 匕看 判I不同方 视并收示,师 观察和0续画几 连续画O斯卜面所左视图有后,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搭建几何体,1 向观察

29、体验后再画三视图,同桌互相批改,教弟 集学生的各种错误画法,在点评时用投影仪给亍 生共同修改,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应怎样正确 画二视图,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给予补充芫画二视图的方法:先确定几列(几列就横本 个正方形),再确定每列最高有几层(几层就与 几个正方形),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小范画给学刍 (2)真假视图想想看:根据出示的几何体, 回的三种视图是否止确?物体摆放图主视图俯视图画 法 探 究(3)应用拓展试试看(开放题)上图物体中有几个小立方块?试画出它的三个视图。你能通过只拿个小立方块而使它的主视图不变吗?你后几种方法?要使二种视图都不变呢?对学生和小组的表现给予合理的鼓励、评价。交流合作

30、的意识,而且还可以使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 小同的体验与收获,从们救得有 价值的数学。反思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知识的学习过程并总结:这节课我发现了,体验到了 ,我的收获是,我的困惑 是。(并引伸:对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什 么启发?应全面看问题,莫犯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的 覆辙。)学生独立反思归纳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并收集信息,在学生总结时结合其归纳的内容指明本课的重难点及正确观察、画三视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有进步的个人与小组给予鼓励、评价、引导。最后教师以一首改编诗结束本节内容的学习:题三视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识物体真面目,还须会看三视图

31、。小结不只是梗概式知识、方 法的归纳,对学生的参与度、合 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等良好表 现也给予引导和肯定的评价,以 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认识自我、 完善认知结构,全面、持续、和 谐地发展。耳目一新的改编诗前后呼 应、画龙点睛,使整节课形成一 体,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气 氛、学习主题再次得到升华!六作 业 巩 周课 外 延 伸(1)基础题:第17页练习1和19页习题1。(2)实践题:以数学的角度从不同方向观赏我校综合楼并画出其主视图和左视图。(3)趣味题: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地坐在一张正方形桌子旁,桌上一张纸写着数字“6”,甲说他看到的是“9”,乙说他看到的是 “6”,丙说他看到的是 9 , 丁说他看到的是“ 6”,你能判断出他们所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