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5)距离 2017 年卫生资格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四章 肝胆病证第一节 胁 痛【概说】一、概念: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中医内科学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二、沿革:1、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2、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3、景岳全书指出胁痛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密切,将胁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三、讨论范围: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
2、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2、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3、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中医内科学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胁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2、可兼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二、病证鉴别:与悬饮鉴别。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
3、,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发热,一般不难鉴别。【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一、辨证要点1、辨在气在血: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2、辨属虚属实: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重,|中医内科学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二、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为原则,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三、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证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
4、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兼症:胸闷腹胀,得嗳气后胀痛稍舒,纳减,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2、肝胆湿热证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3、瘀血阻络证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中医内科学入夜痛甚。兼症:胁肋下或见癥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
5、减。4、肝络失养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代表方:一贯煎加减。第二节 黄 疸【概说】一、概念:是指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致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二、历史沿革|中医内科学1、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论述,始见于内经,该书首创黄疸之病名,提出了本病临床之主症。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黄疸区分为“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五种。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中将黄疸分为二十八侯。首次提出“阴黄”这
6、一型别。4、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指出阳黄用茵陈蒿汤;阴黄用茵陈四逆汤。5、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不仅详论了阳黄、阴黄的病因证治,并提出“疸黄”这一病名。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三、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本病证与现代医学“黄疸”含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导致胆管阻塞的肿瘤等疾病。【病因病机】|中医内科学1、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病后续发2、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
7、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为主。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意义?黄疸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如外感湿热疫毒,属湿从外受,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属湿自内生。湿邪壅阻中焦,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表现为阳黄,湿从寒化表现为阴黄。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3、病位重要在脾胃肝胆,亦可充斥三焦,内蒙心窍。4、主要病机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5、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与致病因素及体制有关。6、病理转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7、预后转归:
8、阳黄一般病程较短,热重于湿者,消退较容易;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有些可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传变迅速,波及营血,引动肝风,内蒙心窍,常危及生命;|中医内科学阴黄病程缠绵,如湿浊淤阻肝胆脉络黄疸可长久不退。黄疸久病不愈,气滞血淤,肝脾受损胁痛、徵积、鼓胀等疾病。8、急黄:黄疸若为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则病势较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危急证候。试述急黄的症状、治法及常用方药。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为千金犀
9、角散加减。常用药如犀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板兰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等。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动风抽搐加服羚羊粉或紫雪丹。【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白睛黄染最早出现,最迟消退)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常先于黄疸出现)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二、病证鉴别1、黄疸与萎黄不同点相同点病因病机症状感受外邪、饮食湿滞脾胃,肝胆黄疸萎黄身黄、目黄、小便黄失疏,胆汁外溢肌肤萎黄不泽,伴有头劳倦、病后都 有 皮 肤发 黄 的 表现饥饱劳倦、食滞脾胃虚弱,气血昏倦怠,心悸少
10、寐,纳虫积、病后失血 不足,肌肤失养 少便溏,无目黄和小便黄2、阳黄与阴黄病名 病因 病机证候特征预后起病 病程阳黄 湿热 湿 热 交黄色鲜明如橘色,伴口干、发治 疗 及 时蒸 胆汁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预后良好急短外溢黄腻,脉弦数寒 湿 内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纳呆腹胀,病 情 缠 绵不易速愈阴黄 寒湿 阻 胆汁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质急骤缓短外溢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疫 毒 炽黄色如金,发病迅速,极度疲乏病 情 凶 险急黄 疫毒 盛 胆汁伴神昏谵妄,痉厥衄血、便血,预 后 多 不外溢肌肤发斑,舌红苔黄燥良【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从寒热辨析,阳黄以湿热疫毒为
11、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二、治疗要点: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三、证治分类(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2.湿重于热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 舌脉:脉象濡数或濡缓。|中医内科学病机:湿遏热伏,中焦受困,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
12、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3.胆腑郁热证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 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病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4.疫毒炽盛证(急黄)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极度疲乏,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中医内科学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犀角散连麻栀茵)(二)阴黄
13、1.寒湿阻遏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2.脾虚湿滞证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病机:黄疸日久,脾虚血弱,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中医内科学病机: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
14、茵陈四苓散加减。2.肝脾不调证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病机: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3.气滞血瘀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病机: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第三节 积 聚【概说】一、概念: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癥积)-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瘕聚)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中医文献中的“痃癖”、“痞块”“ 癥瘕”,
15、皆属积聚的范畴。二、历史沿革:1、积聚之名,首见于内经2、难经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3、金匮要略将疟疾引起的癥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治之。4、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5、医宗必读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三、范围: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中医内科学切。【病因病机】1、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2、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16、(聚以气滞为主,积以瘀血为主)3、病位主要在肝脾【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中医内科学二、病证鉴别: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物可扪及【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积与聚的不同2.辨积块的部位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初期正气未虚,以邪气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以正虚为主。二、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时期,初消散;中消补兼施;末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三、证治分类聚证1、
17、肝气郁结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兼症:脘胁胀闷不适,嗳气,矢气频多。 舌脉:苔薄白;脉弦。病机: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2、食滞痰阻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兼症:便秘,纳呆。 舌脉:舌苔腻;脉弦滑。病机: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代表方:六磨汤为主方积证1、气滞血阻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兼症:脘胁闷胀。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病机: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加减2、瘀血内结主症
18、: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脉: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病机: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加减。3、正虚瘀结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兼次症: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黛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脉: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细弱无力。|中医内科学病机: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代表方:八珍汤+化积丸加减。第四节 鼓 胀【概述】一、概念: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腹
19、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二、历史沿革:1、内经首提本病病名。2、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与臌胀类似。3、诸病源候论认为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4、丹溪心法提出了臌胀的主要病因病机。5、证治要决称之为“膨脝”、“蜘蛛病”。6、景岳全书又称本病为“单腹胀”。7、医门法律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臌胀。8、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三、讨论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旰硬化腹水形成期。至于其它疾病出现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
20、晚期恶性肿瘤,心肾疾病等,表现臌胀特征者,亦当按本篇内容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2、病理变化为气血水互结: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而致形成臌胀3、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期以实为多,后期以虚为主;本虚指肝脾肾三脏的损伤;邪实指气血水的壅结。一般初起,多为肝脾功能失调,此时正气损伤不著,病势较轻,以标实为多。后期肝脾损伤日渐明显,进而肾气亦虚。肾阳衰微,则蒸化无力,开合不利,肾阴不足,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故以本虚为主。然本虚标实往往错杂互见。如何理解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
21、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如沙参、麦冬、干地黄、芦根、茯苓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粘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4、本病预后一般较差,治疗颇为棘手。病在早期适当调治,尚可收效。延至晚期邪实正虚,若复感外邪,病情可致恶化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5、中医四大难症:风、痨、臌、膈【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
22、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二、病证鉴别1、臌胀与水肿的鉴别臌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光 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2、气臌、水臌、血臌的鉴别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辨证论治】一、 辨证要点: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标实当辨气滞,血瘀,水湿初起肝脾失调以邪气盛实为主,正气亏虚不甚明显,病程相对较短。久病肝脾肾损伤正虚为主。二、治疗要点:标实者,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三、证治分类1、气滞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药制备原料选择与优化考核试卷
- DB11T 387.2-2013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第2部分:水闸
-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
- 淮阴工学院《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进排气歧管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4年公积金个人借款申请书
- 城市桥梁监测与维护合同
- 商业综合体螺栓球网架吊装施工方案
- 2024年公园照明:室外灯具定制购销合同
- 2024年公园绿化项目施工及养护合同
- 前置胎盘详解课件
- 达尔文的“进化论”课件
- 国开电大《建筑测量》实验报告1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 南京市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 合肥工业大学-孙冠东-答辩通用PPT模板
- 国开作业《管理学基础》管理实训:第一章访问一个工商企业或一位管理者参考(含答案)280
-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 幼儿园绘本故事:《神奇雨伞店》 课件
- CIP清洗技术课件
- 颜真卿书法艺术 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