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尚书概说_第1页
学习内容尚书概说_第2页
学习内容尚书概说_第3页
学习内容尚书概说_第4页
学习内容尚书概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尚书概说赵中国哲学博士后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尚书。一、尚书的内涵与名称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文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我国的历史典籍当中有五经(诗、书、礼、乐、春秋),而在这五经当中有两部是跟历史有关系的,这两部就是尚书跟春秋。汉书在介绍我国古代等历史传统时这么讲,“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古代的这些王者他们每一代都有史官,“君举必书”,国君样的行动,他们一定会下来,“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就下君主的行为,为了什么?为了谨慎君主的言行,为后代留下法度和典范。紧接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主的身边有两位史官,一位君主的言语,而

2、一位记载君主的行为,也就是记言和记事,而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历代的帝和王都有这样,都有两位史官他们的言行,而记言是今天要讲的尚书,我刚才讲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这里也要交待一点,古代所说的史官,尤其是古之两史并不等于今天所一般认为的历史学家。为什么这么讲?可以看古代的史官他记的是君主的行为,其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跟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学家所要做的考证事情,事情是不太一样的,他有很强的道德目的和道德性在其中,所以尚书这部书既是部历史著作而又是一部德行道德著作。那么尚书为什么叫做“尚书”?来介绍一下尚书的名称问题。其实如果先看先秦的经籍,不管是经书还是子书,并正今天所说五

3、经当中的尚书为尚书的,他们怎么称呼,一般直接说书曰,或者直接尚书当中的某一篇的篇名,比如说康诰曰。当然的明鬼一篇也提到了“尚书”一词,但它的意思是“上古之书”,是一个泛称,并不是专指五经当中的“尚书”。最早用“尚书”这一词来指称五经当中的“尚书”是汉代人,也就是下面要讲到的传尚书的。他就说:“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这个书离汉代已经很久远了,它记载的事情是上古时候的事情,所以将它称之为尚书,以后无论是还是释名都将“尚书”解释为“上古之书”,从后代以后,之前泛指上古之书的“尚书”这一名称慢慢地变成了五经当中书经的专称。的确,对于汉代人来说,尚书所记载的事情的确是很久很

4、久以前的事了,它从一直记载到,这离也就更加地遥远,它主要记载的是以及三代的历史事件。二、尚书的基本内容下面来看一下尚书的基本内容,刚才说到主要记载到时期的历史事件,那尚书是了解古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今天要看时候的情景怎么样,情况怎么样,那最重要的文献、最原始的文献就是尚书,它比史记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宋代学者有一部著作尚书全解,他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他是这么说的,“书之为体”,书经尚书的体裁虽尽、谟、训、诰、誓、命之六者,即尚书的文体尽于六种文体,、训、诰、誓、命,“然以篇名求之”,但去看尚书的篇名,“则不皆系以此六者之名”,很多篇章并没有叫做 XX 典、XX 谟、XX 训、XX 诰之类的,比如

5、在尚书当中看到有一篇专门讲古代地理的叫做,它就叫做贡,还有五子、等,它都没有、谟、训、诰、誓、命来命名,但是接着讲,“虽不皆系于六者之名,然其体则无以出于六者之外也”,虽然他没有用这样的名称来命名,但是去看它的文体和具体内容则没有超出、训、诰、誓、命六者之外的。古代有一部蒙学读物,今天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子读,叫做三,三在介绍尚书的时候有这么 12 个字,“有,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就在于三的作者看来,书经的奥义、奥秘也就充分地体现在、训诰和誓命当中。 下面就让分别介绍一下尚书的这六种文体,并且分别举出一篇来看一下尚书的相关内容。首先来看“典”,什么叫“典”?“典”是记载重要史事的文章,它记

6、载重要的历史事件。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也就是记载的事情,它记载了时期的情况,把的品绩都充分地说明了出来,而且记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状况,比如国家的边境,当时认识到的地理边界在什么地方,尧有哪些品德值得注意,尚书的序当中在介绍尧典的时候这么讲,昔在,在那个时候聪明文思,也什么样的品格?耳聪目明,治理天下十分有计谋,光宅天下,天下都布满了的光辉,老百姓都充分地到的作用和他的功绩。“将逊于位,让于”,这个时候要逊位(让位),在三代以后,中国历史变成了“家天下”,即父辞子继,而在的时候情况是禅让制,尧他大要把君位禅让给舜,史官根据尧将要禅让于舜这一情况作了尧典这一篇,这一篇是了解古代制度当中

7、很重要的一篇文章。下边看“谟”。谟是什么?谟所的是丞相对君主的进言。臣子话要对君主讲,就下来。比如谟当中有一篇叫做皋,皋陶是舜时候的大臣,他的具体职责是掌管刑法狱讼,皋陶古代的第一位司法部长,今天当中的很多的刑狱的事都关系,皋这一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政事,而皋陈述自己的想法,那么皋就记载了这一内容。下面再看“训”。这儿明的是今文尚书是没有训这一题材的,而古文尚书有一篇叫做伊训,至于什么叫做今文,什么叫做古文,下边会具体地详细介绍,而伊训这一篇它记载的是大臣告诫太甲之语。大家都很熟悉,他辅佐商汤、伐桀、,最后建立成汤,建立商朝,而商汤之后太甲要继位,这时候就用成汤的德行去劝诫训导刚刚继位的君

8、主,就劝诫那要以商汤为榜样,而以的灭亡为教训,要加强,从谏如流。伊训这一篇主要就侧重于加强,从谏如流,以及的教训这几点内容展开。“典”、“谟”、“训”,下面就是“诰”。可以“谟”、“训”就是臣下对君主的进言,即下对上,而“诰”是什么?诰则反过来,它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尚书当中有一篇叫做大诰,大诰这一篇相传是所作,是儒家所崇尚的圣王之一,有“”这一个称号,做梦都梦见别的人,他所梦见的就是,奠定了整个周代的制度,奠定了周代的基础,而武王伐纣之后就了,继位的臣常年幼,这时候就出来摄政,臣王管理天下,而这时候武王的另外两位弟弟和叛乱,就平定了管蔡叛乱,稳定了周朝的天下,这时候他向各诸

9、侯国的国君以及官员们强调平定叛乱,进行东征的意义,这是为了平定和的叛乱,诸侯国和大臣们有很多不理解的做法,尤其是所要对待的人自己的兄弟,和,那就要对此进行专门的说明。他说明之后也希望各诸侯国国君以及们能够,顺应天意,并且跟随一起平叛、除恶务尽,直到稳定周朝的天下,大诰所记载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下面来看“誓”,“誓”很好理解,即君主的宣誓之辞,而这个宣誓并多针对于而发,也就是要打仗,要有一张重要的,君主在这儿要有一场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君主作的誓词一般就下来叫做 XX 誓,比如尚书有一篇叫做牧誓,大战,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中学的历史上都记载着这个事情,也就是武王伐纣到了这个地方,马上就要攻克的

10、都城,离只有 70,武王在这个时候,在灭商前就做了誓师之辞要督导和告诫大家要一起灭掉,奠定新的,奠定新的执政天下,这是牧誓。那“命”同样是君主对臣下的诏命。比如尚书当中有一篇叫做顾命,今天还有一个词叫做顾命大臣,也就是辅佐特别重要的大臣叫做顾命大臣,而尚书就有一篇叫做顾命,顾命记载的是将要,担心(即后来的)不能承担责是命令他手下非常重要的两位大臣和率领诸侯辅佐,希望大臣们能够帮助继承好自己周朝的基业,使不至于出什么乱子,而本篇就详细地记载了王的丧礼以及典礼,这两个典礼的记述也成为后来了解古代礼仪的重要细节以及文献。上面就看到了尚书当中的六种不同的体裁,这六种体裁是什么,再回顾一下,叫做、训、诰

11、、誓、命。刚才也介绍了这六篇的基本内容,它记载了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很多熟悉的事件都可以从尚书当中发现。三、“三代”之治:黄金时代今天读尚书更重视的是其中记述的历史事实,看上古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读尚书跟今天不太一样,为什么不太一样?就在于在古人看来,尤其是在于古代儒家看来,尚书不是史书而是经书,史书仅仅是记事,而经书背后是有其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的。尤其对于尚书来说,它记载的是三代,周三代的历史事件,这三代在儒家看来非常地独特。古代儒家也是有他们的理想的,但是古代儒家的理想跟今天所讲的不太一样今天所讲的主义是历史将来将要发生的一个人类的最高阶段,是指向未来的。但在

12、古代儒家看来,他们的曾经在历史当中实现过,那个美好的时代在历史当中确确实实地有过、发生过,那这个美好的时代是以及三代,这是儒家他们所讲的黄金时代,而从东周之后,即历史进入春秋之后就已经远离了那个黄金时代,的生活就没有像三代那样美好了,在儒家看来三代是一个典范,而尚书就是对这一典范时代的记述。可以看后来历代儒家,不管是汉儒还是宋代的儒者,他们劝诫君主王,说你要做一个好君主的时候都要做一样的君主,你要把的朝代努力地变成“新三代”,他们讲要回复三代,及回到三代那样一个黄金时代,三代这样一个黄金时代在他们看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们不以生产力水平,讲,往往强调的生产力水平有多么地高,而儒家在讲三代的时

13、候,他们不太在乎生产力水平,他们在乎三代的风俗、道德水平和人心状况,而在他们看来,三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风俗,人民的道德水平为什么都这么高?这就跟三代的君主有关,跟汤文武有关,特别是跟三代君主的心术,及他们的道德水平、道德目的、道德想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三代良好的风俗所依赖的也就“二帝三”,二帝指的是,三王指的是三代的圣贤君王,而二帝三是指这些君王他们的道德修养,他们的心术和目的。古人,尤其是古代儒家读尚书的时候也就讲究要探求二帝三,这是他们读尚书的主要目的,他们读尚书不仅仅是要了解历史事件。在这儿举一个例子来看古人,尤其是儒家是怎么对待尚书的,尚书大禹谟有 16 字心传,这 16 个字在后代儒

14、家,尤其是儒家看来特别地重要,他们认为这 16 个字,传给了,尧禅让给舜的时候讲述了这一番道路,而舜在 16 字新传给禹的时候同样讲了这样一番道理,以后虽然成汤跟禹比较遥远,但他也同样继承了这 16 个字的精神,)虽然离商代的成汤比较久远,但他们同样了这 16 个字和武王(和的精神,由于这种传递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的体悟、体察,所以他们管这 16 个字叫做“16 字心传”,这“16 字心传”具体是什么?讲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第一个“危”对应的人心是“”的“危”,每个人内心当中的人心是很的,那人心是什么,它为什么?人心指的是的生理、情感等类的一些想法,道心指的是道

15、德意志、道德本领、道德意念,道德性的东西叫做道心,而道心是很精惟的,不易体察的,对于每一个现实当中具体的人来说,都有人心也都有道心,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但每个人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道德想法,都有一些为善的冲动和意志,人心和道心同样都在,但在儒家看来,要区分人心和道心,惟精惟一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区分哪些想法是从人心当中发出来的,哪些想法是从道心当中发出来的,那区分完了之后要允执厥中,按照道心的要求恪守中庸之道,按照道心的要求去做,如果,的应该听从的道德意志,听从的理性,而不让的泛滥,如果的道心隐藏了,而的泛滥了,那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都是十分的。在儒家看来,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去充分地体察大禹谟所

16、讲的这 16 字心传的旨意和想法。但大禹谟在历史上具有争议,什么样的一个争议?很多人,尤其是宋代之后的很多人,他认为大禹谟是,是后人的,不是古代先的书经当中本有的,而是后人出来的,而且得很精妙,得特别有本事,特别说来看这 16 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可以在当中发现这 12 个字的原型,而允执厥中又可以在论语当中这 4 个字,而且论语当中在讲这 4 个字,也就是在向舜和禹的时候所讲的这些字,这 16 个字好像就是把荀子跟论语拼凑出来的结果,后人(宋代之后的很多人)就认为大禹谟是,他们不仅仅认为大禹谟是,他们认为尚书当中很多的篇章都是后人的。四、关于尚书的千古“公案”围绕着尚书有一段

17、千古公案,有一段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而这一个争论也是尚书学史上的一大问题。下面就重点来介绍一下关于尚书的千古公案,即尚书今古文之争。秦代,就是之后,秦代特别地崇尚法家,他听受了当时的建议要“焚书坑儒”,把除了法家医学之外的都烧掉,儒家的典籍就是焚书的重要对于,尚书作为儒家所传授的重要典籍自然在焚书之列。在焚书的时候,山东有一位儒者,就把尚书壁藏之,藏在他们家的墙壁当中,比如藏在墙壁的夹缝当中或者藏在其他的位置,后边大兵起,农民,紧接着是楚汉之争,连续多年兵乱,然后就了。等到天下平定,回到家里去找他当时藏的汉书,发现少了十篇,他藏的书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有十篇找不到了,独得二十九篇,找到了二十九篇

18、尚书,即以教于齐、路之间。是济南人,他就在齐国和鲁国,山东叫做齐鲁大地,就在这一片教授学者,等到的时候,汉代在天下平定之后,重新兴起复兴文化,尤其是复兴先代被秦朝所毁掉的这些文化,他想要找能够懂尚书的人,由于焚书坑儒,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已经不多了,书也都散落在民间,于是就下诏找能够懂尚书的人,这个天下很少有人,听说有一个叫做的人在齐鲁之间传授尚书,就想把他召到当中,召到都城当中,让他重新地能够把尚书这一门学问传授下去,而这时候已经 90 多岁了,今天 90 多岁的老人,他的行动已经很不方便,而在当时的老人也是十分不便的,老不能行,不能前往都城长安去传授尚书,于是诏太常使掌故往受之,这个时候

19、就让去济南到那里去学习尚书,学习这部典籍知识。由于的传授被焚掉的尚书又重新流传起来,而这流传的尚书有 29 篇。那尚书的故事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传授尚书,尚书重新被发现是在汉文帝的时候,等到(的儿子)的时候,在鲁国这个地方汉代有一个诸侯王叫鲁,这个人喜欢做宫殿,喜欢大搞工程,尤其是把自己的宫殿盖得很大,他的这个宫殿正好挨着孔家旧宅,原来住的地方跟他是邻居,他想把的旧宅毁掉一部分来扩大自己的宫殿,于是就去拆家的墙,他拆墙的时候拆了一部分突然听见内传来琴瑟,有音乐传来,是十分懂音乐的,即使在当中,即使被别人围困当中,他也是闲歌不断的,这个就很害怕,说这个音乐是谁发出来的?他感觉是不是这个有灵,知道

20、我要拆他的宫殿,所以在这儿奏乐警示我,于是就吓得不敢去毁坏的宅地,这个墙壁已经被毁坏了一部分,而就在这个毁坏的墙壁当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历史典籍,就是古文经传,其中就有在当中的尚书,当然是谁把这一批书放在了孔府的墙壁当中,今天是不太清楚的。所传的尚书是藏在自家的墙壁当中,而坏孔宅所得到的古文经传也在墙壁当中,所以后世就用中书,专门指孔府墙壁当中所发现的这批古文经书。为什么所传的尚书叫做今文尚书,而管当中所发现的这批尚书叫做古文尚书,不都是从墙壁那种拿出来的?而且这个尚书都是“尚书”,难道区别?区别很大,首先今文是指用隶书所书的经典,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之后开始文字,的小篆成了文字,而以后民间越

21、来越流行的是隶书汉代隶书特别地流行,传授尚书,他写定之后,写成文本传授给他的学生也当然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写下来传授给,所以由于是当时的文字,所以叫做今文。而古文是秦六国之前东方各国所通行的文字,由于历史的发展,东方六国文字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尤其是跟秦国的文字,他们之间是有一些相异的地方的,那当中的这批书如果它是之前或者是六国之前就已经放进去的,那它自然就不会用汉代流行的文字写成的,它用的是东方各国所通行的文字写成,可以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今天由于文字,流行的是简体字,简体字对于当代来说就是今文,而繁体字,很多人今天已经看不懂繁体字,觉得读繁体字有很多,繁体字就可以称作为古文,当然这个“古”

22、没有那么古,只是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方便大家理解今文和古文。但今文尚书跟古文尚书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它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在墙壁当中藏了尚书,等他回去再去找尚书的时候已经有十篇不见了,而只有二十九篇流传下来,之前藏的尚书至少有 39 篇,而他后边的尚书的这三十九篇是用隶书写成,并把它传授给学生,所传的尚书是今天所有尚书的一个祖本,为今本尚书中真正出自先秦的一个祖本,而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要多出十六篇。的尚书最多有三十九篇,而古文上述多出十六篇就有了四十五篇,篇数上就有一定的差异。坏府宅地得到这四十五篇尚书,此外又有一个诸侯王叫做河间献王,他也获得了一部古文尚书,也献给了,但是后边按照先生的考证,近代著名

23、的国学大师先生,他有一个考证,他就认为河间献王获得的尚书跟当中所发现的这部古文尚书可能是推源的,或者当说就是抄写了这部古文,这是古文尚书的一个版本,当然,对于尚书来说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刚才说到的时候传布尚书,尚书又在世间恢复流传,而的时候发现了古文尚书。而到了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这个人尚书,了 102篇尚书,就开始,因为当时人传,不管是三十九篇也好,还是古文尚书的四十五篇也好,都不是全本,先秦流传的这个尚书比这个都多,可能有一百零二篇,于是就了一百零二篇尚书想要把它献给,但这部书造得不太真,造得有点假,当时的人很快就发现这个尚书是,于是很快出来也就很快了。而在汉代传的古文尚书一直都是古文尚

24、书,但古文尚书命途多舛,时运不济,有之乱,之后有赤眉绿林,等到东汉建武之际,东的时候,这十六篇当中有一篇就已经亡已,不见了。而等到西晋永嘉之乱,西晋一场,众多典籍在这一场当中流失,对于古文尚书来说,它的十五篇也不见了,出现了,谁都不知道这十五篇到哪儿了。事件突然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发生在东晋元帝初,也就是睿在南方重建晋,这时候收集古书,豫章内史奏上古文尚书传,豫章的内史说我发现了古文尚书,而且发现了五十八篇,而且他所发现的这部古文尚书还多出了一个所作的传,是的后人,古文尚书发现之后,由于是用古代东方六国文字所写成的,汉代人也看不大懂,于是就让把它转换成汉代人能够看懂的隶书,他就说,我所发现的这

25、部尚书,还有所作的一个传,这一部比所传的尚书今文多出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多出十六篇,而所传的这个尚书又多出二十五篇,这二十五篇是怎么来的?他有的将原有的尚书的一篇拆成几篇,有的又多出几篇,旧有篇目没有他又造了一些篇目,即使原来篇目当中有的一些东西他按照有些人说的,他又改了一些字句,这个字句跟所传的又有一些不一样,这个是所传的古文尚书。传的这个古文尚书特别重视,因为这当中有大量的跟德育、道德教化有关的东西,就把它立成官学,一直到唐代。大家都不怀疑所的古文尚书的真伪。而情况到了宋代发生了变化,宋代就有学者开始怀疑所传的这个古文尚书的真假,宋代学者吴棫、怀疑所讲的这个古文尚书可能不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说

26、?他们说,你看所传的今文尚书,内二十九篇特别难读,文字内二十九篇特别难读,文字聱牙,很不像后边的这个文字那么流畅、通顺,读起来有。尚书尧典第一篇的“曰若稽古”,什么叫“曰若稽古”?很难解释。而他们说所传的古文尚书那一部分很奇怪,文字特别通顺,怎么传的跟传的都是先秦所制定的尚书,是三代的典籍,文字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所以有很多学者怀疑所传的这个尚书是。元代、,同样有学者这么认为。等到清代有一个学者叫,还有一个学者叫做,他们就著书着力辨伪,逐条去证明所传的古文尚书是,但是你这一方认为古文尚书是,而另外有一方认为不是,这个不充分,比如写了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做古文尚书冤词,他说,把古文尚书当成

27、是,这个有点冤枉了古文尚书,他就驳斥所说的这个古文尚书为伪。情况到了近代又发生一次转换,而且更加激烈,近代有一派叫做古史辨派,古史辨派的一个特点是疑古,他们就认为古文尚书是,不仅仅古文尚书是,就所传的这二十九篇尚书也靠不住,也有一部分是,他们就逐篇逐字逐句的考证这个尚书是怎么回事,当然更者他们就完全否定尚书所记载的古史的真实性,比如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古史辨派考证大禹,三代圣王夏朝的创建者汤的这个禹,他们就认为禹是一条虫,就从文字上说,禹不是一个人,仅仅是一个虫,这是古史辨派对尚书的怀疑已经到了一个十分的地步,当然古史辨派也有很大的贡献,比如从文献上细致地对尚书的考证,对文字的解读,对尚书所记载

28、事情的辨证,但它过分地怀疑尚书,这一点是今天所不应该有的一种态度。今人关于古文尚书的真假同样很激烈,有着很激烈的辩论,比如说有一位学者叫做,他作了一本书叫审核古文案,就试图为古文尚书“翻案”,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学者不太同意的说法。五、如何古文尚书那怎么来尚书这部书?尤其是古文尚书可能是呢?我在这里想引用先生的一个看法,先生哲学史当中,他对待中国古代典籍的一个看法。先生讲:“从前研究中国学问者,或不知分别真书伪书。”古代的学者他作学问的时候往往不辨书籍的真假,而一概地把这些书当成古书或者当成某个作者所作的去做,而这一学派叫做,完全相人,“活知分别而以伪书为无价值”,有另外一批学者我去分辨书籍的真伪

29、,哪一部书是真的或者哪一部分是真的,哪一部分是,对待哪一部分,他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没有价值,完全抛弃不用。先生讲:“此亦中国哲学之所以在表面上似无进步之一原因。”在先生看来,你认为它是真的不分辨真伪,而又认为它是伪书而不用,这两个都是阻碍中国哲学发展,阻碍中国哲学进步的,那到了这个时代该如何对待典籍?先生就说,首先还是要分别古书的真伪,分清楚哪些书籍是在哪个朝代所作,哪些书籍是在另外一个朝代所作,对于同样一部书出现真伪的状况,也要详加辨识。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列子篇,这一篇可能代表的不是先秦这一派的学说,它可能是伪作的,什么时候伪作的?魏晋的时候人们伪作的,故以篇为伪者,认为篇不是真的,

30、但并不是要把这一篇完全丢到废纸堆当中不用,不把这一篇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史料来只不过不把它当成先秦这一派的史料来看,而把它当成魏晋时代人的材料来用,这是先生的一个态度。他认为才能充分地了解古代历史的转换。对于尚书同样需要先生这样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叫做释古的态度,解释古人的态度,释古的态度。对待尚书,假如古文尚书是东晋所的,那就可以确认古文尚书不能够代表先秦的思想,不能够被看作是先秦的史料加以应用。怎么样?反过来,要把古文尚书,即梅赜所多出的这些篇章当成魏晋的材料来看,来研究魏晋时人的,看它反映了魏晋的哪些观念,魏晋人为何要这么,他当中背后意识。当然,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并不是就认定古文尚书完全是的

31、,是。那么,关于古文尚书的真伪,我在这儿,想把这三点态度再重新跟大家回复一遍,结合先生中国哲学史来回复一遍。可能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大部分古人所采取的一种态度是完全相书为真而不加以辨别;第二种,疑古,疑古这一派背后有一个观念是对古书先作推定,认为你所记的我先就不承认你是真的,我凭什么你是真的,你就是,我就当成一个著作来看你是的,然后我找去证明你是伪书,疑古这一派不仅仅对于尚书他这么做,对于很多典籍,比如对于春秋、诗经,甚至对于,对于所能想到的众多典籍,疑古派都采取了这样一个态度,对于疑古派来说,古人所讲“凡无明确皆不信”,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不能够把古人所说的都当真,要详加地把它考证,这是

32、疑古学派的一个做法,在我看来,疑古学派在当时这么做其实是固有文化的一个不自信。当时清末已至近代,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记载都被怀疑成是,比如最开始就认为的历史,史记当中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当然这三代跟尚书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就认为两代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不是真实有的历史,都是编的,或者都是古代人编,不能信,这样的话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没有吗?中国历史就直接从周始。随着殷墟甲骨文的发掘,商代这些逐渐地出现,那就纠正、修正他们很多观点,尤其是殷墟甲骨文的文字很多东西可以跟古书作为一个印证,证明了古书当中很多都是真的。而今天还怀疑很多典籍是,比如怀疑是否跟有关系,随着先秦出土文献的一些出现,已经充分证明至少是跟有密切关系,其他一些典籍,如也都从出土文献当中得到一部分的印证。疑古派所怀疑的,随着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他们都得到了一个反证,反证古人所说的都是真的。其实如果没有一种近代的对中华文化的一个不自信,而充分地相信自己的文明,相信的文化,相信的历史采取一种文化积极的、自信的态度,那就大可不必如此激烈地怀疑的典籍。甚至我有一种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不一定对,对于古人的一些记载要采取一种没有明确的就不怀疑,当然这个不是说要完全地,也要吸收疑古派,特别是古史辨派的一些长处,就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