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平台-软硬件选型配置及部署方案_第1页
医疗信息平台-软硬件选型配置及部署方案_第2页
医疗信息平台-软硬件选型配置及部署方案_第3页
医疗信息平台-软硬件选型配置及部署方案_第4页
医疗信息平台-软硬件选型配置及部署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疗信息平台软硬件选型配置及部署方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8735087 1、 总体设计方案 总体设计方案总体设计原则建设原则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应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把握重点,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建设原则:(一)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为避免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现象,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需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设计,进行合理有序布局;通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的统筹指导建设,集约管理,节约投资。同时,遵循“自下而上”的项目操作原则,立足现行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打好基础,确立方向,稳步推

2、进,均衡发展,实现项目落地,并为下一步制度完善、管理提升留有空间。(二)需求导向、务求实效以医保各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作为原始需求驱动,进行医保基础平台的规划建设。再以此为基础,逐步拓展数据资源与数据资源服务能力,进一步进行医保大数据分析挖掘等高级应用,完善与丰富贴近实战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尽快体现出阶段性效果。(三)统一协同,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就必须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作为基础支撑。标准与规范应向上符合国家的标准与规范,向下规范医保行业业务范围内大数据建设与应用。遵循统一的标准,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权限的不同,共享信息资源。同时,各级医保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既能保

3、障数据同步,也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四)整合共享,协作高效突破区域、部门之间的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基础设施资源和智能终端获取的信息资源,通过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共享,增强医疗保障的效率和决策能力,同时有效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提升医保资源的利用效率。(五)统一标准,开放接口通过明确和开放医疗信息平台的接口与标准,为后期其他相关行业的数据接入提供标准接口,最大限度地实现医保与政府、职能部门、医院、企业、百姓的信息对接。建设策略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应结合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职能划分、业务重构,发挥中央统筹管理效能,并为地方立足实践拓展服务功能

4、留有空间;最终以“弱干预经办、强共享协同”的策略,实现“搭平台、强标准、重应用、严考核”的效果。主要坚持以下建设策略:(1)坚持集约化建设。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构建“大平台、大系统、大服务”的要求,在国家医疗保障局职责框架内,以打破信息系统碎片化,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能力聚合、服务开放为出发点,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医保业务基础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跨省异地就医管理系统、宏观决策大数据应用系统、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系统、医疗保障智能监管系统、信用评价管理系统等,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统一建设。软件开发由国家局统一组织,并为地方立足实际拓展功能留有空间,硬件购置则由国家局和地方局分级

5、安排。(2)坚持标准化建设。在国家医疗保障局职责框架内,建设基础性、基准性、全国性业务系统,支撑国家医保业务标准化制定与有效执行。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医保业务基础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建设目标与内容建设目标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面向医疗保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推进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本项目重点加强顶层设计、统一业务标准、打造基础平台、做好数据汇集、强化协同共享,依托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及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不断提高国家医保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6、,支撑消解新常态下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国家医疗保障局构建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医疗保障精准扶贫,积极推进医保与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助力提高医改整体效能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信息化支撑。针对医疗保障全民覆盖、需求刚性、主体多元、业务复杂、发展不均衡及在线化服务要求高、专业化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将致力于消除医疗保障信息化领域数据鸿沟、信息孤岛、技术壁垒、应用烟囱、部门藩篱等信息系统碎片化问题,注重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数据汇聚、资源整合、服务融合、平台建设及能力输出。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成后将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有

7、效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与地方医保部门规范、高效、科学履职,使信息化能在待遇保障、医药服务管理、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基金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建成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逐步构建起全国医保便捷可及“大服务”、规范高效“大经办”、智能精准“大治理”、融合共享“大协作”、在线可用“大数据”、安全可靠“大支撑”信息化支撑体系,到2020年,通过本项目建设,拟实现以下具体目标:(1)建设国家医保基础信息库和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支撑对全国医疗保障服务对象、医药机构、医保三目及支付标准、重点医疗服务资源等信息实施统一信息

8、管理。全国医疗保障基础信息库覆盖全国95%医疗保障服务对象,覆盖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口。确保全国医疗保障基础信息完整、准确、鲜活、可用,夯实医疗保障信息化全国统建和全域联动基础,支撑推进全国医疗保障跨区域、跨层级、跨业务、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建设国家医保业务基础系统,采用“弱化干预经办、强化共享协同”的策略,采集全国各地医保部门经办管理与经办服务信息,数据采集周期从1月缩短到1周,关键数据采集时限从1月缩短到1天,确保采集信息完整、准确、规范、可用,为规范指导全国各地医保部门的业务工作提供可靠信息化支撑环境,促进全国医保业务标准化、一体化及全域通办。(3)建设

9、国家医保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支付方式管理系统,支撑实现对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的全国统一信息管理,掌握全国32个省级医保部门的支付方式改革工作信息,支持对全国90%以上药品价格信息实施采集、监测及信息发布。(4)建设国家医保信用评价管理系统,建立依托全国医保大数据的医保信用评价与信息披露机制,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掌握全国90%以上公立医院医保信用信息,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规范指导全国各地医保部门对90%以上定点医药机构实施信用监管和分级服务。(5)建设国家医保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为国家医疗保障局提供国家级药品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应用支持,对全国32个省级医保部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实施

10、统一信息监测,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规范指导全国各地医保部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工作。(6)建设国家医保公共服务系统,建立面向全国的医保公共服务统一入口,支撑构建面向全国的医保公共服务数据资源池、服务枢纽站、信息发布台。为跨省医保信息查询、资讯发布、证照流转、资格核验、异地就医服务备案等提供应用支持,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依法政务公开事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办事指南等)网上公开率达100%。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规范指导全国32个省级、近400个市级医保部门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业务标准开展公共服务体系构建。(7)升级改造跨省异地就医管理系统,支持将更多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纳入跨省异地就医服务定点范围,支

11、撑为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提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为门诊、门慢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支撑环境,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大幅度提升,全国100%三级以上定点医院接入该平台,确保100%全国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结算信息及备案情况网上可查询。(8)建设国家医保智能监管系统,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依托全国医保大数据开展医保智能监管工作。指导全国32个省级医保部门规范采集定点医疗机构的进销存、病案首页、电子病历及医保结算、费用明细信息,构建智能化医保监控能力体系。支撑建立全国范围内医保稽核管理机制,为国家医疗保障局与全国各地医保部门之间的疑点问题发现、重大问题督办、全域联

12、动监管提供大数据监控支撑环境。支撑建立与国家卫健委的医药机构及从业人员资格甄别机制,掌握全国90%以上执业医师、执业药师信息。(9)建设国家医保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系统,为国家医疗保障局提供医保基金监管和审计监管应用支持,对全国90%以上医保基金运行信息实施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规范指导全国32个省级医保部门开展标准化基金运行和审计监管工作。(10)建设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运行监测系统、宏观决策大数据应用系统,支持国家医疗保障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动态化掌握全国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情况,包括全国医疗保障目标达成、政策执行、资源配置、基金收支、待遇保障、医药服务管理、医药价格及招

13、标采购、公共服务等方面,初步形成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宏观决策分析大数据能力体系,包括评价、风控、测算、精算、预测、预警、模拟等方面。支持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全国90%以上地区医保制度运行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向全国90%以上省级医保部门输出开展宏观决策分析工作的大数据能力。(11)建设内部控制系统,支撑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实现面向国家医疗保障局全业务、全岗位、全人员业务风险防控。(12)建设内部统一门户系统,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提供信息系统的统一登录入口、内部工作台和邮件服务,便于国家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便捷、畅达开展日常工作。(13)建立国家医疗保障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

14、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共享交换国家人口库、国家法人库、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指标、医药服务资源、医保税务征收、扶贫工作、残疾人保障等数据。对应建立面向全国的医保服务对象身份、业务状态、待遇享受资格核查比对机制,支持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应保尽保,同时有效控制基本医保的重复参保、重复享受待遇问题。(14)建立支持国家级层面的医保与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数据共享、信息聚合、资源调度、业务协同信息支撑环境。支撑国家医疗保障局规范指导全国32个省级医保部门开展“

15、三医联动”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15)建设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支撑云平台,基本形成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基础支撑能力,包括计算、网络、存储、备份、安全、标准、运维、灾备及应用支撑。实现医疗保障交互类业务平均响应时间1,查询类业务平均响应时间2,交易接口类单条记录交易接口平均响应时间1,多条记录(100条)交易接口平均响应时间3,为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化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渠道融合、能力聚合、服务开放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环境。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依托于国家医疗保障局政务目标,通过搭建基础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统一采集全国32个省级医保局的经办业务数据,构建医保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完成

16、相关技术、业务标准规范的建设,满足系统全生命周期内的标准规范要求。本次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内容:(1)标准规范建设建设国家医保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应用建设标准、应用支撑平台标准、外部数据交换标准、网络标准、安全标准、项目管理标准、医保业务类标准、定点医药机构及人员标准、医疗保险机构及经办人员标准、电子病历类标准、设施管理规范、运维管理规范共13个标准,为医保业务互连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坚实的基础。(2)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建设完整的支撑体系框架,基于通用服务组件提高系统互连互通互操作和信息共享的能力,为本项目进行系统开发、集成、部署、运行提供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17、3)应用系统建设依托国家医疗保障局政务目标、业务目标及业务需求升级改造1个跨省异地就医管理系统,新建内部统一门户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医保业务基础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系统、支付方式管理系统、信用评价管理系统、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系统、医疗保障智能监管系统、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宏观决策大数据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共13个应用系统。(4)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租代建方式建设国家医疗保障局数据中心,通过租用数据中心服务商物理机柜的方式进行软硬件部署,实现业务系统应用级容灾;建设监控中心,作为医保局信息化系统日常统一监控和运维场所。硬件方面新增X86

18、服务器、阵列、虚拟带库、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系统软件方面主要新增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等。(5)运维安全体系建设搭建运维管理体系,建设云管理平台、运维监控平台实现对云资源的运营和所有IT资源的运维监控,针对运维组织、运维管理制度以及运维考核指标制定管理体系;基于国家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第三级的网络安全保护要求,夯实网络安全基础防护工作,形成整体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和运营体系。项目建设方案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总体选型原则根据本项目的需求,对软硬件的选型必须充分考虑硬件的配置和所选硬件平台及支撑软件平台的可扩展性安全性,服务器的选择和业务系统的需求是紧密相关的。遵循如下原则作为软硬件选择的

19、依据:1、先进性:应代表当代计算机技术的领先水平,能够获得较高的性能。同时主机服务器必须是一个成熟的体系,是同类市场上公认的领先产品,能够随时适应技术发展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求。2、实用性:应具有性能/价格比率的优势,以满足应用系统设计需求为配置目标。应根据应用的需求配置适当的处理性能和容量,同时考虑今后信息量增加的情况。3、可扩展性: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而扩展,具有长远的生命周期和以扩充性,能适应现在和未来需要,能通过增加内部或者外部硬件。4、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能长期连续不间断工作。能够同时在该平台上有成熟的操作系统和高可用性(HA)管理软件。5、开放性:应最大限度的采用国际流行的公用标准,保

20、证用户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保持开放性,基于国际开放式标准,坚持统一规范的原则,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6、经济性:应考虑性能价格比,即以最低的价格获得能够满足企业业务需要的最优性能的服务器,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7、可管理性与易维护性:应具有良好的、统一的管理平台,能够使用户很方便地进行系统日常软、硬件维护。管理平台操作界面应美观、全面。主要硬件选型原则硬件服务器选型基本要求硬件服务器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配置合理服务器的资源配置应尽量与业务需求相匹配,实现资源的均衡使用;可扩展性要求服务器应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扩展性,满足业务系统的处理能力需求;管理自动化服务器应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以支持监控和

21、管理功能,包括对状态、故障、能耗、温度的监控,远程启动、访问和维护等;高能效服务器应具有较高的性能/功耗比,具有良好的散热设计,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宽的温度、湿度范围等),应遵循HJ2507-2011的要求。系统要求硬件服务器应满足以下系统要求:支持主流操作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和处理器;支持主流的内存型号,内存支持ECC纠错;支持普通硬盘或固态硬盘,并支持热插拔技术;支持磁盘阵列技术;支持多种主流存储架构,包括FCSAN、IPSAN、NAS,可选支持FCOE技术;系统I/O插槽数量及集成网络端口数量可扩展;服务器的网络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支持千兆以太网技术,可选支持万兆以太网技术;支持

22、网络端口聚合功能;支持网络端口故障切换功能;可选支持硬件虚拟化辅助技术;可选支持网络加速功能;服务器的供电要求:提供单电源/冗余电源可选。可扩展性要求服务器系统应满足可扩展性要求,宜采用开放式架构服务器系统,满足平台及应用处理能力需求,包括:横向扩展,应满足以下要求:服务器系统应具备组成一定规模的多结点计算系统的能力,提供便利的软硬件部署及管理模式;如果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部署,服务器系统应支持动态资源分配和自动化管理。纵向扩展,应满足以下要求:CPU扩展能力,在同一主板上支持多个CPU插槽,且在提供多的CPU插槽的同时支持用户选配CPU个数;内存扩展能力:在同一主板上支持多个内存插槽,可通过内

23、存扩展板进行扩展;网卡扩展能力:应提供2个或多个千兆以太网卡,支持10Gb的网络接口;电源扩展能力,一个机箱支持多个电源模块,为主机提供供电保障。可靠性要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选择主机系统应具备多种高可靠性保护措施:内存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主机系统应提供内存保护功能,为需要更高等级可用性的应用提供增强的容错能力,用户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系统内存保护级别。具体要求包括:服务器内存提供ECC功能;根据内存可靠度要求,可选支持高级ECC内存保护技术或内存镜像。硬盘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应支持RAID技术,保证磁盘系统的靠可靠性,提高持续工作而不发生故障的能力,宜包含但不限于:RAID0、1、

24、0+1、5等级别;RAID卡宜支持缓存电池保护。整机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热插拔用户在不需要切换电源的情况下,对部件进行更换,保证主机正常运行。用户可以按照需求选择不同部件热插拔功能,内存热插拔、硬盘热插拔、PCI-E热插拔、电源模块热插拔、风扇热插拔等;冗余部件关键部件(内存、硬盘、电源、风扇等)应提供冗余不见,当一个部件出现故障,另外的部件能支撑主机系统正常运行,故障部件可以进行维护和更换;故障诊断当主机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定位故障部件,并向管理人员发出报警指令,例如:短信报警、邮件报警、凤鸣报警灯。虚拟化技术支持硬件服务器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主机能够支持主流的虚拟化软件;所有主机系统应

25、支持同一个虚拟化引擎;处理器、I/O和网络接口应支持虚拟化硬件辅助功能。服务器可管理性要求1.总体要求服务器的管理体系应满足对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中数量较多的服务器管理要求,便于系统管理员对硬件层面的管理和控制。管理人员应能通过统一接口来管理和监控资产信息、能耗状况、健康状况、性能状况等一系列信息。2.管理功能要求服务器应支持独立于操作系统的带外管理功能,包括:资产管理可以获取服务器资产状况,包括型号及序列号、配置信息、固件版本管理;配置管理支持将服务器所需软件(操作系统、补丁、应用等)自动分发给该服务器;支持自动执行部署服务器软件,包括自动部署操作系统或者专有的应用;远程控制应支持管理员通过远程

26、的方式来管理和控制,提供健康状况检测和日志查询;可选支持KVMOver IP,可选支持虚拟介质(如光驱重定向);故障管理应在服务器前后面板、服务器内部分别提供工作状况指示灯,指示服务器各个部件的工作情况,包括电源、整机健康状况、内部部件(CPU、内存、电源模块、硬盘灯);刀片服务器应提供刀片机箱及刀片机箱关键部件工作及健康状况指示灯;管理接口应提供独立的管理网口,并支持IPMI管理协议、SNMP管理协议和SNMPTRAP机制以及基于HTTP的远程管理。存储系统设备选型存储系统设备应满足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目前建设需求及未来发展需求。在满足平台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优化设计,使数据存储系统能够满

27、足用户需求的高可稳定性、高扩展性、兼容性、易维护性等需求。存储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高可靠性在系统整体设计中应选用高可靠性存储产品,设备充分考虑冗余、容错能力和备份,同时合理设计存储网络架构,最大限度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可扩展性存储网络应支持平滑扩充和升级,避免在系统扩展时对存储网络架构的大幅度调整;易管理性支持集中监控、分权管理,以便统一分配网络存储资源;支持故障自动报警;高性能应保障存储设备的高吞吐能力,保证数据的高质量传输,满足性能要求,避免存储瓶颈影响整体的系统应用;先进性和成熟性存储设备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制造工艺;在容量扩展支持、数据空间分配、高性能方面应保持技术领先;网络结构和协议应采

28、用成熟的、普遍应用的并被证明是可靠的结构模型和技术;标准开放性应支持国际上通用标准的存储协议、国际标准的应用的开放协议,保证与其他主流服务器之间的平滑连接互通和兼容性,以及将来网络的扩展性;环保节能应满足环保与节能的要求,噪声低、耗电低、无污染。配置灵活可灵活配置,支持设置用户数据的副本数、是否异地存放,向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可靠性保护;容错能力要求任意两块磁盘或单个存储节点损坏,不会导致用户数据丢失;要求任意磁盘或存储节点故障,不影响云存储平台其他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用户访问;防火墙选型防火墙的选型应考虑网络的规模、网络的架构、网络的安全需求、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网络端口的类型等要素,选择性能、功

29、能、结构、接口、等最为合适的防火墙。防火墙的性能参数主要如下:(1)系统性能参数防火墙的系统性能参数主要是指网络防火墙处理器的类型及主频、内存容量、闪存容量、存储容量和类型等(2)接口接口数量关系到网络防火墙能够支持的连接方式,接口速率则关系到网络防火墙所能提供的最高传输速率。(3)并发连接数并发连接数是衡量防火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防火墙对其业务信息流的处理能力,是防火墙能够同时处理的点对点连接的最大数目,反映出防火墙设备对多个连接的访问控制能力和连接状态跟踪能力,该参数值直接影响到防火墙所能支持的最大信息点数。(4)吞吐量吞吐量是防火墙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

30、防火墙的数据包数量。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每个网络中传输的每个数据包进行过滤,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防火墙作为内外网之间的唯一数据通道,如果吞吐量太小,就会成为网络瓶颈,给整个网络的传输效率带来负面影响。(5)安全过滤带宽安全过滤带宽是指防火墙在某种加密算法标准下的整体过滤功能,如DES(56位)算法或3DES(168位)算法等。一般来说,防火墙总的吞吐量越大,其对应的安全过滤带宽越高。网络型防火墙系统的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提供针对各类攻击的检测和防御功能,同时提供丰富的访问控制能力。准确识别各种网络流量,降低漏报和误报率,避免影响正常的业务通信。满足高性能的要求,提供强大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保

31、证正常网络通信的质量。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提供硬件BYPASS或HA等可靠性保障措施。提供灵活的部署方式,支持在线模式和旁路模式的部署,第一时间把攻击阻断在企业网络之外,同时也支持旁路模式部署,用于攻击检测,适合不同用户需要。支持分级部署、集中管理,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的使用和管理需求。交换机选型交换机的选型一般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背板带宽、包转发率、交换方式、端口类型、端口速率、端口密度、冗余模块、堆叠能力、VLAN数量、MAC地址数量、三层交换能力、路由协议支持、可扩展性、功能性支持、稳定性。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详见附表。系统软硬件物理部署方案本项目数据中心分为数据中心A和数据中心B两个数据中心。机柜部署规划原则如下:每个数据中心分为核心业务区与公共服务区两个物理区域,核心业务区与公共服务区的设备物理上进行隔离,划分不同机柜。(1)每个区域内按设备类型归属到不同的机柜。机柜分为网络设备机柜、服务器机柜(服务器类设备以及接入交换机)、安全设备机柜(安全设备以及其他设备)。(2)每个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