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 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 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 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 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 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 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原语的信息,
2、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 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 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 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 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 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 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
3、重新审视翻译活动,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 译更多的涵义。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 (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 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 的目的论及其
4、延 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 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 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
5、),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 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 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 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池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 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 文的功能对等。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
6、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 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 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 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中一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 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 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
7、ction)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 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她提 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 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 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 了出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
8、论(function plus loyalty)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在功能派学者中,她首次用英 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诺德在1997年出 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 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 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 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
9、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 顺利进行。从此,“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了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及翻译原则。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 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 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该定义实际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二 是译本与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保持什
10、么样的联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实现的功能即翻译 的目的)所决定的;三是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三层意思概括了功能派对翻 译实质的认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分析翻译不但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 一个互动的系统。一般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受者德国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划分为基本的5类:翻译的发起者(initiator)和委托人(commissioner)、译者(translator)、原文生产者(source-text producer) 译文接受者 (target-text
11、 receiver)、译文使用者(target-text user)。其中,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环。 译者以翻译要求为指导,从特殊的翻译任务中总结出译文的交际目的此目的也可以是发起者直接给 出),交际目的则使译者决定如何完成翻译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角色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 个参与者可以同时扮演几种角色。其中译文接受者是决定译文的关键因素,影响到译者的分析判断和 翻译目的的最终实现,因此它也属于翻译要求的组成部分。诺德区分了两类不同的接受者:预设接受 者(target-text addressee)和实际接受者(target-text receiver)o前者为译文所欲影响的对象, 后
12、者为译文实际影响到的对象。译文实际接受者达到译者预设范围是译文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 件。翻译原则功能派将翻译原则分为两类:适用于所有翻译过程的普遍原则和适用于特殊情形的特殊原则。功能 派认为,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贯穿所有翻译过程始终的两大支柱准则而其他法则或原则需视情况 而定。第一,目的法则(Skopos rule)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 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 者的目的(比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比如:为
13、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 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后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 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 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 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中,语际连贯次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
14、 由于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连贯通顺,那么译者应 尽力使句子读起来顺畅、连贯,这时连贯法则是符合翻译目的的。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必通顺, 那么,连贯法则则不适用。同理,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色与风貌,那忠实 法则与目的法则是一致的,译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再现原文的风格内容及特点。如果目的法则要求 译文与原文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那么忠实法则就不再适用因此,目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法 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则是特殊法则。第二,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诺德在系统归纳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总结功能派理论自形成以
15、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和逐一解答的 基础上,她发现目的论有两个缺陷:一是由于文化特有的翻译模式造成的如果译文收受者所在的文 化要求原文的忠实再现而译者不能兼顾此要求时,译者应向译文接受者解释原因;另一种缺陷是由译 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造成的。虽然翻译中有忠实法则,但忠实法则要从属于目的法则。如果目的 法则要求译文和原文毫无限制地背离下去的话,按照上述三条法则的关系,译者就可以无限制地脱离 原文进行翻译。如果没有一个度来把握这种背离的话,翻译目的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针对这 一不足,诺德进一步提出了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 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
16、各方关系,即当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 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简言之,忠诚原则理论框架是为了兼顾发起人、目的语 读者和原作者三方利益,避免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写。四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功能派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它突破 了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结构主义翻译观把翻译活动看成是静态的、 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等值”观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等关系。而功能派理论认为 翻译不能被看作是语言间一一对应的转换,开始从关注译作同原作的对等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关注译 者在不同翻译策略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力,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 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多向度的翻译研究局面。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以原文为起点,译文为终点,因此,衡 量译文质量的标尺通常是原文。而功能派不再视原文为翻译活动中唯一不变的中心,而是强调译者的 能动介入。既然翻译是有一定目的性的,那么译者在翻译时所持的目的和意图也是翻译批评应该考虑 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使翻译批评跳出,直译,,和,意译,,的二元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具有更大的理论包容性和可操作性。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革服装生产中的环境友好型工艺考核试卷
- 水轮机发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考核试卷
- 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考核试卷
-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丙酮
- 相机配件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考核试卷
- 疾病预防控制与慢性病防控策略实施考核试卷
- 矿山机械模拟仿真软件考核试卷
- 武术课程设计
- 《松子蛋白调控Nrf2信号通路保护神经元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D市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 双面彩钢酚醛复合风管主要施工方法
- JGJT178-2009 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6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
- 细集料筛分试验检测记录表模板
- (完整word版)聘书模板红色
- IPC-03技术说明书(适用ATS通用版)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全套
- 假结婚私下协议书
- 国开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 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