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细胞名称?(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3)细胞与它所生活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草履虫养料、氧气代谢废物外界水环境 外界液体环境直接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放代谢废物(1)细胞名称?(2)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3)细胞与它所生活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血细胞血浆养料、氧气代谢废物血浆液体环境直接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放代谢废物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属于内环境。问题探讨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般是()A固体环境 B液体环境 C气体环境猜一猜: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必须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组成我们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都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1/3)(2/3)血浆(约1/5)组织液(约4/5)淋巴(很少)(存在于细胞外)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存在于细胞内)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观察血液的组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血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3、也叫淋巴。是指在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的比较2.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胃肠内的液体是机体内环境吗?(机体外环境) 凡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都属于机体
4、外环境。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壁、输精管、输卵管、子宫、膀胱等细胞外液内环境位于机体内部但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有那些?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存在于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属于内环境吗?血红蛋白、绝大多数的酶、DNA 、 RNA 、结构蛋白、淀粉、纤维素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名称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 1.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 2.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3.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4.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3.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的关系组织液、
5、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淋巴双向渗透透过毛细血管淋巴循环单向渗透透过毛细淋巴管O2和营养物质CO2和代谢废物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单向流动1.血浆来源于组织液、淋巴和消化道;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最接近;3.组织液来源于血浆和细胞内液;4.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浆。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假如将你身体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给它营养和特殊
6、的环境,它能存活下去吗?那为什么机体内的组织细胞却不会死亡呢?内环境中存在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条件!二、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资料分析回答书本上的问题资料分析讨论提示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
7、生素)等。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他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
8、,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水: 气体: 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各种无机离子 : 其中以Na,Cl-,K+ , Ca2+ , HCO-和HPO42-的量较多。有机化合物: 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细胞代谢的废物: 如氨、尿素等。内环境中存在着哪些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呢3、温 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2、酸碱度:相对稳定:在适宜范围内有所变动(1)渗透压的概念: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
9、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3)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1.渗透压(770KPa)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给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哺乳动物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急性肾炎尿蛋白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变化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过敏反应血浆蛋白渗出,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渗透压上升 毛细淋巴管回流受阻组织液蛋白增加组织渗透
10、压上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代谢产物多组织渗透压上升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 ,HPO4。缓冲物质 : H2CO3/NaHCO3; NaH2PO4/ Na2HPO4( 7.357.45 )(1)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过多时) 乳酸 + NaHCO3乳酸钠 +H2CO3 H2CO3H2O+CO2(2)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 Na2CO3 + H2CO32NaHCO3 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体液共同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呼吸运动排出肾脏排出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四、内环境是
11、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既是体内细胞生存的场所,也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内环境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代谢终产物CO2体体外外营养物质尿液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组织液血浆O2细胞O2营养物质皮 肤汗液其他代谢终产物CO2少量水残渣食物气体1234567891011 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再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外 环 境体 内 细 胞食 物消化系统 O2呼吸系统皮肤、泌尿系统尿素等CO2内环境 循 环 系 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组 织 液血浆淋巴小结P5思考与讨论提示:1Na和Cl等直
12、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
13、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1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A BC D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红蛋白、O
14、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激素、载体和呼吸酶A BC DCA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各项生理指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pH在7.357.45之间B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 kPa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4.如图是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A甲 B乙C丙 D丁DA5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直接进入a、c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的成分C构成了内环境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会增加A6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
15、细胞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的1、2、3、4分别代表() A消化、循环、泌尿、呼吸B循环、呼吸、泌尿、消化 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D消化、循环、呼吸、泌尿A7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血浆_、组织液_、细胞内液_。(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3)假如为淀粉,则所形成的从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经过B的运输,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 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_。(4)正常人体内的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最主要的是_。BD
16、CA主动运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H2CO3与NaHCO38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填数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为_(用数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3)用图中标号表示毛细血管运输来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_。(4)血液中的O2被运输到各组织,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经过_层生物膜。(5)与、的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含有较多的_。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6蛋白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
17、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呈暗红色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B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AA3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4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人体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熔化和凝固(28课件)
- 信息披露与企业形象管理制度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各类阅读真题(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名师解析连载
- 2024年杭州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试题
- 2024年西宁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酒泉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理论考题
- 2024年长沙道路运输客货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聊城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保过
- 2024年七台河驾校考试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北京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题模板
-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 FZ/T 52023-2012高强高模聚乙烯醇超短纤维
- 急性药物中毒的急救与护理课件
- 调相机系统构成及原理培训课件
- 高中英语《新题型-读后续写》公开课优秀课件(经典、完美、值得收藏)
- 地下管道施工方案
- 《英语报刊阅读》课件
- 熔化焊和热切割基础知识课件
- 《普惠金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 喵喵老师制作 电子百拼的黑白创新电路图
- 肥胖症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