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集训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_第1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集训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_第2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集训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_第3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集训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_第4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集训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集训 文言文阅读(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后汉书梁统列传【南朝宋】范晔统性刚毅而好法律。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太守。建武十二年,统与融等俱诣京师,以列侯奉朝请,更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轻,是以五帝有流、

2、殛、放、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故孔子称“仁者必有勇”,又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唯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武帝值中国隆盛,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著知从之律。宣帝总御海内,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易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回神明察考量得失宣诏有司详择其善定不易之典施无穷之法天下幸甚。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今所定,不宜开可。帝令尚

3、书问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诛四凶。经曰:“天讨有罪,五刑五庸哉。”又曰:“爰制百姓于刑之衷。”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春秋之诛,不避亲戚,所以防患救乱,全安众庶,岂无仁爱之恩,贵绝残贼之路也?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益少。至初元、建平,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是时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故臣统愿陛下采择贤臣孔光、师丹等议。议上,遂寝不报。后统卒于官。(有

4、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共推统咸:都B.数陈便宜陈:上奏C.故虽尧舜之盛虽:即使D.断狱益少狱:牢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则人无所厝手足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自高祖之兴惑之不解D.卒于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等均为梁统“宜重刑罚,以遵旧典”的理由。B.三公、廷尉没有人认可梁统的建议,他们认为严酷的刑法不是英明之主当前必须要做的。

5、后来梁统的奏议呈上,也被扣住了,没有给以回答。C.文章讲述梁统的生平事迹,却写了较多关于梁统“多次上奏对国家有利的建议”,目的是突出他“性刚毅而好法律”的特点。D.梁统在上奏朝廷关于立法的事时,列举了汉朝各帝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引用了孔子、尚书春秋上的言论,增强了说服力。(4).用“/”给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回神明察考量得失宣诏有司详择其善定不易之典施无穷之法天下幸甚(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2)所以防患救乱,全安众庶,岂无仁爱之恩?贵绝残贼之路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

6、诣公孙瓒。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冀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讫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迁。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摘之日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益州既

7、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先主即从之。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因众心,早图关中,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先主不听。建兴六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1). 下列对文中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

8、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B.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C.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D.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2). 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驳,驳议,就他人所论予以辩驳,臣属向君主上书的一种,其他有章、奏、表等。B. 建兴,三国时蜀汉君主刘禅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纪年法。C.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此地围绕着天然地形屏障,四面各有关口,故

9、称“关中”。D. 注,解释古书原文的注释,宋文帝以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作补注。(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云能征善战。他在长阪坡救下了刘备的妻儿;跟随先主平定江南;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夹击成都;在箕谷大战曹真,虽兵少战败却未大败。B. 赵云很有见识。他看出赵范投降并不是真心的,拒绝娶赵范的寡嫂,免受牵累;他反对刘备伐吴,提出早图关中的构想,体现出一定的战略眼光。赵云深得刘备赏识信任。在公孙瓒帐下时,刘备就与赵云结交;刘备战败时也坚信他不会弃己而去。D. 赵云不贪财物。平定益州后,有人主张把成都的田宅分给诸将,赵云引霍去病故事上奏表示反对,但刘备没有听从

10、。(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冀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2)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答段缝书【宋】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

11、,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

12、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敌:

13、匹敌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敝:衰败C.如不循其情而诛焉诛:诛杀D.县断贤者之是非县:凭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B.亲友惴畏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点明了段缝来信中对曾巩的指责和对自己的批评,然后用一个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引出下文。B.文章第2段叙述了曾巩与父亲、兄长之间的关系,肯定曾巩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情操,以此说明当时有人诋毁曾巩是心怀忌恨。

14、C.文章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是希望段缝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善于自守,而不是引用忌怨曾巩或误听误传的人的言辞来议论曾巩。D.此文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坚决,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4).用“/”给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2)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蔡)抗字子直。中进士,调太平州推官。闻父疾,委官去。稍迁睦亲宅讲书。英宗在宫邸器重之请于安懿

15、王愿得与游每见必衣冠尽礼义兼师友再迁太常博士,通判秦州,为秘阁校理,乞知苏州。州并江湖,民田苦风潮害,抗筑长堤,自城属昆山,亘八十里,民得立塍竭,大以为利。徙广东转运使。岑水铜冶废,官给虚券为市,久不偿。人无所取资,聚而私铸。抗尽给之,人得直以止。番禺岁运盐英、韶,道远,多侵窃杂恶。抗命十舸为一运,择摄官主之,岁终会其殿最,增十五万缗。英宗立,召为三司判官。广部去京师远,不即至,帝见南来者必问之。及入对,谕曰:“卿乃吾故人,朕望于卿者厚,勿以常礼自疏也。”以史馆修撰同知谏院。方议安懿王典礼,抗引礼为人后之谊,指陈切至,涕泪被面,帝亦感泣。都城大水,抗请见,帝迎问之,抗推原变异,守前说以对。大臣

16、畏其谏,列白为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帝惜其去,曰:“第行,且召矣。”郡兵番戍,室家留营多不谨,夫归辄首原,抗下令悉按以法,戍者感焉。帝不豫,趣命为太子詹事,未至而神宗立,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过阙,帝见之,悲恸不自胜,曰:“先帝疾大渐,犹不忘卿。”遂赴镇。秦有质院,质诸羌百余人,自少至老,扃系之,非死不出,抗皆纵释,约毋得擅相仇杀。已而有犯者,斩以徇,莫敢奸令。居数日,梦英宗召语,眷如平生,欲退复留。觉为家人言,感念戲欷。及灵驾发引之旦,东望号恸,见僚佐于便室,骤得疾卒,年六十。特赠礼部侍郎,又欲赐谥,吴奎曰;“抗以旧恩,自杂学士赠官,已逾常制。”遂止。(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七)(1)

1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英宗在宫邸/器重之/请于安懿王/愿得与游/每见必衣冠/尽礼义/兼师友/B.英宗在宫邸器/重之/请于安懿王/愿得与游/每见必衣冠/尽礼/义兼师友/C.英宗在宫邸器/重之/请于安懿王/愿得与游/每见/必衣冠尽礼义/兼师友/D.英宗在宫邸/器重之/请于安懿王/愿得与游/每见/必衣冠尽礼/义兼师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取得前三名者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宋朝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C.京

18、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文中指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抗造福百姓。他在任苏州知州时,不仅修建长堤,使百姓之田免于风潮之害,还废止虚券,使冶铜人得到生活保障。B.蔡抗改善管理。他将运盐船十条编为一组,选择兼职官员主管,年末评定政绩,每年增加了十五万贯钱的收入。C.蔡抗正直敢言。都城发大水,蔡抗依据前人的说法(天灾源于人祸)向皇帝进言,连大臣也害怕他耿直上谏。D.蔡抗宽严相济。他任秦州知州时,释放了羌

19、族的人质,.与他们约定不再互相仇杀,对违犯约定的人斩杀以示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乃吾故人,朕望于卿者厚,勿以常礼自疏也。(2)帝惜其去,日:“第行,且召矣。”(5).文中多处写宋英宗与蔡抗之间的深厚情谊,试举三例简要说明。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贵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

20、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

21、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湖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注】议亲:对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

22、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

23、社会时期上古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耕种,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江夏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4).把文中画

24、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5).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巢刺王者不自安,往往思乱。徵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徵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

25、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后帝尝于酒中曰:“魏徵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媢之,毁短百为。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

26、仆所为碑,其家衰矣。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帝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基,复立碑,恩礼加焉。(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注】隐太子李建成,巢刺王李元吉。稷:舜帝的贤臣。媢:嫉妒。叔玉:魏徵之子。(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B.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C.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

27、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D.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他任用贤臣,善于纳谏,使国力强盛,开创贞观之治。B.昏,同婚,指婚姻,古代姻亲关系中,男方父亲称婚,女方父亲称姻。C.行在,是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D.少牢,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上低于太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徵年少不幸,但志向高远。他幼年丧父

28、,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不以经营资产为意,而是胸怀大志,不断学习,通晓诗书术数,后来辅佐太子李建成。B.魏徵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隐太子李建成的河北旧部人心不稳,魏徵向太宗建议通过显示公心消除祸患,并在前往安抚的途中释放了两名太子旧部。C.魏徵做事坚持原则。在太宗不听从自己建议的情况下,对皇帝的话总是不马上赞同,对此太宗曾提出疑问,魏徵回答是因为担心自己立即赞同,皇帝会匆忙行事。D.太宗对魏徵的态度有过改变。魏徵死后,太宗痛感思念,但嫉妒魏徵者不断诋毁,太宗施加了一系列惩罚,而辽东战役失败后,太宗又想起魏徵,并施加恩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

29、,非稷所以事舜也。(2)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5).魏徵进谏有道,知进知退,请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答案1.答案:(1).D;(2).C;(3).A(4).回神明察/考量得失/宣诏有司/详择其善/定不易之典/施无穷之法/天下幸甚(5).(1)汉高帝受天命诛除暴政,平定天下,制定律令,的确十分恰当。(2)为的是防备祸患制止混乱,保全安定百姓,难道没有仁爱恩泽,重视断绝凶狠残暴者之路吗?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狱”是“案件”的意思。(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C项,两个“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0、A项,连词,因为/“奚以为”,即“为何要呢”,特殊句式。B项,名词,地方/为所,表示被动。D项,介词,在/介词,比。(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能力。A项,“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是梁统推辞统帅之位的理由。(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可用分析语境与语法的方法来解答。从语境(上下文)上看,内容是梁统的劝诫,然后找出后面句中相应的动词(除第一句外的如考量、宣诏、择、定、施等)与宾语(得失、有司、善、典、法等);从句式来看,“定不易之典”与“施无穷之法”两个五字句比较整齐,很容易看出来,这样就可进行断句了。(5).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1)暴:暴政。

31、约、定:皆为动词,互文,可以作“制定”解。诚:的确。(2)所以:为了。众庶:百姓。贵:重视。【参考译文】梁统性格刚强坚毅,爱好法律。更始二年,被授职酒泉太守。适逢更始失败,赤眉军攻入长安,梁统与窦融以及各郡守起兵保卫边境,大家共同商议要立一个统帅。开始按官位排列,大家全都推选梁统,梁统坚决推辞道:“从前陈婴不接受王位,是因为有年迈的母亲。现在我内有双亲,又没有什么功德和才能,的确不配担此重任。”于是大家一起推举窦融做河西大将军,重新推举梁统做武威太守。建武十二年,梁统与窦融等人都来到京城,凭列侯身份上朝参见,改封为高山侯,拜为太中大夫。梁统在朝中,多次向皇上提出对国家有利的建议。他认为法令太轻

32、,犯罪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应该加重刑罚,来遵照旧典办事。于是上疏道:“臣下听说人君执政之法,以仁义为主,仁就是爱护人民,义就是为政的道理,爱人民就应以除去残暴为要务,整理政治就应以除去叛乱为核心。刑罚在于适中,不能挑选轻的,因此五帝时有流、殛、放、杀等刑罚,三王时有大辟、刻肌肤等律法。所以孔子说:仁人一定勇敢。又说:治理财政修正辞令,禁止百姓做坏事叫作义。汉高帝受天命诛除暴政,平定天下,制定律令,的确十分恰当。汉文帝只除去肉刑、相坐的法律,其他全部遵从旧典,不作改革。汉武帝时正是中原强盛之时,一些豪杰违犯禁令,奸吏钻法律的空子,所以加重对主犯及窝藏犯人的处罚,制定有关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的法

33、令。汉宣帝统治天下,遵循前代的法典,天下得到治理。到了哀帝、平帝继位,他们在位时间短,治理国家经验不多,丞相王嘉随意穿凿附会,随便删改先帝的旧法,几年之内,出了上百件事。臣下想到陛下品德高尚,权宜时势,拨乱反正,功劳超过文王、武王,功德与高皇帝相同,不应按照末代衰微的轨迹行事。您应该回过头来细细观察,思考、检查政策的得与失,诏告有司,仔细选择好的部分,确定不变的典章,施行不会穷尽的法则,此为天下之人的幸事。事情下达到三公、廷尉那里,大家认为严刑峻法,不是英明君王的当务之急,旧法施行已久,哪是一朝一夕能改得好的。梁统现在所定的,不宜采纳。皇帝命令尚书问明情况,梁统答道:“听说圣帝明王,设置刑罚,

34、所以即使尧舜的盛世,也有杀了四个凶恶之人的事。尚书上说:上天讨伐有罪之人,五种刑罚有五种用处。又说:以适当的刑罚治理百姓。孔子说:刑罚不恰当,那么老百姓则不知怎样去做。恰当的意思,就是不轻不重。春秋中的惩罚,不回避亲戚,为的是防备祸患制止混乱,保全安定百姓,难道没有仁爱恩泽,重视断绝凶狠残暴者之路吗?自从高祖兴起,直到孝宣帝,君王英明臣下忠诚,谋略深广,仍遵守旧章,不随便改革,天下得到治理,案件愈少。到了初元、建平年间,所减刑罚百多条,而盗贼反而增多,每年数以万计。那时因天下太平,百姓安定,而叛乱者还是如此猖狂,都是刑罚不恰当,愚蠢的人轻易犯法造成的。这样看来,减轻刑罚的举动,反而会产生大的祸

35、患;对坏人施加恩惠,反而会伤害善良的人,所以臣下希望陛下采纳贤臣孔光、师丹等人的意见。”奏议送上,上边扣住,没有给以回答。后来梁统死在任上。2.答案:(1).A; (2).D; (3).B; (4). (1)听说冀州人都愿意追随袁绍,你为何独独能回心转意,迷途知返呢? (2)诸葛亮发兵,宣称经由斜谷道进军,曹真派大军前去抵挡。 ;解析:(1).句子意思是:一开始,刘备战败,有人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了,刘备用手戟掷击那个人说:“子龙是不会抛弃我而逃走的。”不一会儿,赵云就到了。“云”指赵云,“云已北去者”意思是“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了”,作“言”的宾语,主语为“有人”,意思是“有人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了

36、”,意思完整,主谓宾齐全,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排除B、C两项。根据语境,“子龙不弃/我走也”和“子龙不弃我/走也”均解释不通,所以排除B、D两项。“弃”和“走”的主语都是“子龙”,“我”作“弃”的宾语,意思是“子龙是不会抛弃我而逃走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2).D.“刘备没有听从”说法有误。原文为“先主即从之”。(3).选B.“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纪年法”说法有误。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王公年次纪年是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年号纪年法从汉

37、武帝起,年号纪年法晚于王公年次纪年法。 3.答案:(1).C;(2).C;(3).B(4).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5).(1)父亲处在窘迫困苦当中,曾巩在他身边服侍没有不足的地方,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2)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而已,(他)难道不能称为贤者吗?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C项,“诛”,结合“然而情不至是者”分析,应该译为谴责。(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项,介词,向/表示判断,是。B项,兼词,“于之”/语气词,不译。C项,都是连词,表示修饰

38、。D项,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能力。B项,“以此说明当时有人诋毁曾巩是心怀忌恨”错误。原文第3段才提到他人的忌恨。(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巩”作为主语,统辖“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三件事之间要断开。之后主语有了变化,因此,“此则”之前要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巩闻之辄矍然”语意结构完整,后面又有了主语“巩”,是另一句话,“矍然”后要断开。(5).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1)困厄:窘迫困苦。左右:身旁,身边。亏:不足。(2)过:过错。云:说。岂哉:难道吗?【参考译文】段缝君足下:王

39、某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向足下说到曾巩善于写文章,并没有涉及他的为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开始和他逐渐熟悉并非常欣赏他,和他交朋友,又写文章粗略介绍了他的品行。您的来信,凭着您的所闻把曾巩说得一无是处,说他居家之时,亲戚朋友都对他惶恐畏惧,责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对他有袒护。足下这话说得果真正确吗?曾巩当然不是这样。曾巩的文学和论议,在王某所交游的友人当中,还没有见到有哪个可以和他匹敌。他的本心是为了使文章合于大道而奋勇不顾,恐怕不是用刑罚灾难和名利爵禄所能改变的。父亲处在窘迫困苦当中,曾巩在他身边服侍没有不足的地方,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说:“我们宗族衰败,能依赖

40、的也就是这个儿子了。”这些都是王某亲眼所见。至于足下所说的那些,王某却没有见过。曾巩在京城的时候,避开他哥哥独自居住,对这件事,即使是王某也要加以指责,(所以)足下应该强烈谴责他。我身处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能在信中告诉(你)。事情固然有迹象,然而真相不至于像所传的那样,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而一味谴责,那还有哪个不可以谴责呢?曾巩的行迹的确是那样吗?然而曾巩作为一个弟弟,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一点过错都没有。只是我在京城的时候,和他没有太多的交往,回到江南后,又觉得人家以往的错处没有必要总是提起,所以没有举出此事来规劝他。曾巩做事一向果断干脆,很少苟同他人的意见,大部分行为都出于自己的

41、内心,这一点在我回到江南后已经规劝过他了。曾巩听了之后,就诚惶诚恐。曾丸原本有很多长处是值得我学习的。他写的怀友书两篇,一篇收藏在自家,另一篇交到我这里,惶恐不安地希望与我互相切磋探讨,这样免得日后出现问题再后悔。(我)曾经说朋友有过错,不能断然决裂,一定要规劝他。规劝他如果听从也就算了,如果非要形成文字自己承认错误才肯宽容,那我的确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大凡曾巩的行迹,如上所说,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而已,(他)难道不能称为贤者吗?天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的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操守,不愿与愚钝者同流合污,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既然怀着忌恨埋怨之心,那就没有什么

42、事不可以加以诽谤,君子中过于听信传言的人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贤人常常遭受诽谤,那些困在底层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改变不了世俗,名节并没有被人们所接纳,这就是愚钝的人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流传的缘故呀。凡是指责曾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肯定是那些忌妒、怨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息的人。足下竟然要引用忌恨、埋怨、误听误传的人所讲的话,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众人都憎恶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孟子说:“全国的人都说可以诛杀,也不可以诛杀,必须要得到确实可以诛杀的罪证,然后再杀他。”匡章,全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孟子却独独对他以

43、礼相待,认为他是孝的。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保有自己的观点,不受众人的迷惑。如果他们也被众人迷惑,那也就和众人一样了,哪里还是孔子、孟子呢?足下还是看重自己(的言行),不要轻易地议论曾巩!4.答案:(1).D; (2).C; (3).A; (4).你是我的老朋友,我对你寄以厚望,不要按照常规礼制自我疏远。皇帝对他离去感到惋惜,说:“(你)只管去(赴任),(我)将召(你回来)。”;(5).蔡抗从广东回京时,英宗见到从南方来的人一定问及蔡抗。蔡抗赴任定州知州时,英宗觉得可惜,说很快会把他召回京。英宗病危,还不忘蔡抗。英宗去世后,蔡抗梦见英宗。英宗灵驾出发时,蔡抗远望号哭。

44、解析:(1).原文标点为:英宗在宫邸,器重之,请于安懿王,愿得与游。每见,必衣冠尽礼,义兼师友。(2).蔡抗为北宋时期人,文中京师指汴京,今开封。(3).“又废止虚券,使冶铜人得到生活保障”为蔡抗任广东转运使时做的事情,非任苏州知州时所做。(4).参考译文: 蔡抗字子直。考中进士,调任太平州推官。听说父得病,弃官而去。逐渐提升为睦亲宅讲书。英宗在宫邸(为王子)时,很器重他,向安懿王(英宗的父亲)请求,希望能够和他交游,每次见到蔡抗时,必定衣冠整肃完全合于礼制,两人关系是师生也是朋友。两次升迁任太常博士,做秦州通判,任秘阁校理,他请求任苏州知州。苏州靠着长江和太湖,民田苦于风潮之害,蔡抗修筑长堤

45、,从州城连接到昆山,长八十里,百姓因此得以修起堤堰,获得非常大的便利。调任广东转运使。岑水冶铜场废弃已久,官府用空头凭券向冶铜者支付,长时间不予偿还(付现钱)。这些人无处获取生活资本,聚在一起而私下铸铜钱。蔡抗把所欠券额全部偿还,人们得到现钱就停止了私铸。番禺每年运盐到英州、韶州,路途遥远,出现很多侵吞盗窃、掺杂低劣的情况。蔡抗命令十条船作为一组运输,选择兼职的官员主管,年末评出做得最好与最坏者,(因这一措施)每年增加了十五万贯钱的收入。英宗即位,征召他担任三司判官。广东距离京城遥远,不能马上到京,英宗见到从南方来的人一定问及蔡抗。等到蔡抗入朝面见时,英宗告诉他说:“你是我的老朋友,我对你寄以

46、厚望,不要按照常规礼制自我疏远。”以史馆修撰的身份(与人)一同主管谏院。当时朝廷正商议尊重安懿王的典礼之事,蔡抗引用礼中为人继子的道理,指明陈述恳切周至,泪流满面,皇上也感动得哭了起来。都城发大水,蔡抗请求入见,英宗迎接他询问,蔡抗推究灾异事件的原因,仍坚守前人的说法(“天灾出于人祸”)来回答。大臣害怕他进谏,陈奏他为知制诰,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出任定州知州。英宗对他离去感到惋惜,说:“(你)只管去(赴任),(我)将召(你回来)。”州兵轮番戍守,家室留在营中行为多不检点,丈夫出守回来后就自首以求原谅,蔡抗下令全部按照法律惩处,出守的士兵很感激。英宗患病,赶快任命蔡抗为太子詹事,蔡抗未至京城而神

47、宗即位,改任枢密直学士,出任秦州知州。经过朝廷,神宗见到他,悲痛得不能控制自己,说:“先帝病危,还没有忘记你。”于是蔡杭就去秦州赴任了。秦州有关押羌族人质的场所,关押羌族一百多人质,从少年到老,关禁束缚,直到死去,蔡抗把他们都释放了,和他们约定出狱后不再擅自仇杀。不久有犯禁的,蔡抗杀死他来示众,再没有违犯禁令的了。 过了几天,蔡抗梦见英宗召他说话,还像平时那样眷宠,他想告退又留下。醒后对家人讲起,感恩想念而哭泣。等到英宗灵柩出发去墓地的那天早上,他望着东方大哭,在便室中接见部属官吏,突然得病死去,享年六十岁。朝廷特地赠予礼部侍郎,皇上又想赐以谥号,吴奎说:“蔡抗因为旧恩,以杂学士追赠官职,已超

48、过了常规礼制。”于是作罢。5.答案:(1).A;(2).B;(3).C(4).(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让他们回家耕种。(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让群臣讨论(萧龄之的罪过),(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他)。(5).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武后”是“常右义府”的主语,“武后”前应断开,排除B、C两项;“其过”是“督”的宾语,“其过”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

49、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的凭证之物。(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依据原文“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可知,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也因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4).“系”“兴”“且”“就畎亩”各1分。“赇”“论”“如”、“诏戮于朝堂”状语后置句各1分。(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原文“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可知,是萧龄之的身份使唐

50、临认为不能将他处死。【文言译文】唐临,字本德,京兆府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用计策进言,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右卫率府铠曾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让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于是县令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让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

51、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唐临)持符节巡察交州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审察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法律,苛刻则百姓遭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只有适中,才能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永徽元年,(唐临)担任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让群臣讨论(萧龄之的罪过),(群臣)议定请求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