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孝悌与慈爱(下)_第1页
儒家思想:孝悌与慈爱(下)_第2页
儒家思想:孝悌与慈爱(下)_第3页
儒家思想:孝悌与慈爱(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学智慧:孝悌与慈爱下)来源:中华国学网发布时间:2012-06-07慈爱慈爱与孝悌是紧密相关的,两者都是保证家庭人伦关系和谐美好的重要规范。对于子女而言,就应该对父母,对长辈尽孝;而对于父母而言,就应该以慈育儿,对儿女生之养之、爱之教之,使儿女成家立业,有所作为。同时,夫妻关系在家庭人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妻恩爱,相亲相敬,是家庭稳定的重要源泉,也是以慈育儿的重要保证。因而,传统道德观中还特别强调了夫妻伦理,并把其列为“五伦”之一。1、父义母慈,以慈育儿左传文公十八年说:“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能在国家中颁布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教

2、化,那么国家内部和外部都能平和无事。这里视“父义、母慈”为五教之二,其意义可见。所谓义,是指为父者需依照宗法伦理去管理、教育子女,使之各行其所宜行,各成其所当成。为人父,应该以慈爱培养教育孩子,积蓄他后天的才能,对他的节操适时地培养,使他的行为谨慎。可见,父慈也愈来愈普遍了。父慈是谓为人父者就要对子女有深切的爱,象母亲那样地慈爱,有这种无私的爱,才会有尽心的抚养、保护和教育,才会有子女的成长与成才。父母子女的血缘之亲,亲子之情,决定了父母对子女应该慈爱以育,不弃责任。子女对父母尽孝,父母对子女尽慈,显然,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一种双向义务的伦理关系。父母子女,相生相养,尽慈尽孝,才能增强家庭的内聚

3、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唐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对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当然,在中国传统家庭的宗法等级结构下,父子、男女存在着严格的尊卑之别,父为子纲、男尊女卑,使父慈子孝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父母子女人格完全平等,这时,父母慈,子女孝才有了真正完全的意义。2、夫和妻柔,互敬互爱夫妇伦理关系,也是传统伦理最为注重的一种。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由此可见,男女、夫妇之间的关系,是被置于肇始人伦的重

4、要位置之上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提出:“夫和、妻柔,”“夫和而义,妻柔而正。”礼记礼运提出:“夫义、妇听。”为夫之所当行,要注意保持夫者的尊严,且尽养妻护妻之责,做到和蔼而又知义;为妻之所当行,则要待夫温柔体贴而又不失为人之正道和尊严。中国传统的婚姻是重“理”轻“情”,其“理”又主要是以“夫为妻纲”为基本原则的宗法伦理。不错,传统婚姻作为一种制度,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它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感情,但毕竟不可能消灭人间真情。明李贽说:“夫妇之际,恩情尤甚,”夫妻作为家庭以至整个社会人际交往中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相依相存的生活中,会产生深切的依恋、亲密之情。封建正统礼教越是以“理”抑“情”,摧残人性,人

5、们就越是向往真实的夫妻感情。对于夫妻关系,世人心里自有一杆秤。自古以来,人们对抛妻弃子直至杀妻灭子的“陈世美”斥之为忘恩负义。而坚持“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东汉宋弘,则以富不易妻的忠贞爱情垂青千古,为世人所颂。唐初大将尉迟恭以此为训,谢绝太宗以女赐婚,坚持与共贫贱的妻子白头偕老。北宋刘廷式不背前约,娶盲女为妻,闺门和睦,及至妻死。大诗人苏拭“为文以美之”。这其中的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传统夫妻伦理,以其动人的魅力,感染着现实的夫妻生活。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这种“互敬互爱”的品格应该更好地发扬光大。3、爱自亲始,孝助教化孝慈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睦,而且与社会的安宁、政治的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子女孝,父母慈,扩而大之,就是要以善以对待他人,进而还要移小孝为大忠,报效国家和民族。“爱亲之谓仁”,“立爱自亲始”,即是说,仁始于事亲。行孝慈,不只局限在家庭内部,它存在着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的推行扩大,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都起着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孝”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犯上作乱,具有巨大的教化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