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水规划编制说明(091208)图文全_第1页
农水规划编制说明(091208)图文全_第2页
农水规划编制说明(091208)图文全_第3页
农水规划编制说明(091208)图文全_第4页
农水规划编制说明(091208)图文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说明武汉市水务局二OO九年十二月一、规划背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明确了水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武汉市提出201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其中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农民收入水平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要保障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

2、加农民收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作,水利投资逐年增加。市人大对全市农村水利工作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2009年1月,市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将关于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案列为第2号议案,全面推动市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其中城乡一体化、农业板块基地、迁村腾地、土地流转、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等工作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农村水利必然要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转变。而完成于2000

3、年的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因此,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即是办理人大2号议案的重要工作,也是农业发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一)编制过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水务局于2009年3月组成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开始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整个编制工作分前期调研和文本编制两个阶段。市水务局,编制专班首先深入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汉南和洪山区进行了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摸清了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之后又组织学习借鉴省其他地区规划编制经验。与此同时,各区政府根据国家及省编制县级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农村水利综合规划。在各区规划

4、的基础上,编制专班先后到市农业局、国土规划局等部门进行调研,并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等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规划初稿形成后,分别征求了各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意见,数易其稿,认真修改完善。2009年12月3日,规划通过了市发改委组织召开的专家审查,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规划再次修改完善。二)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据2008年武汉统计年鉴,全市共有9个乡政府、17个镇政府、127个街办事处,有1221个居民委员会、1905个村民委员会。全市土地总面积8494.41km2,建成区面积460.77km2,全市常住人口897.00万人

5、,户籍总人口833.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00万人。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960.0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4.64亿元。全市耕地面积315.53万亩(其中水田188.90万亩、旱地123.28万亩、临时性耕地3.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3.8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的77.3%,旱涝保收面积199.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3.1%。2000年至2008年GDP和农业増加僅统计表水田5菠87%旱地39.07%厂水田D旱地临时性耕地2、上轮规划情况2000年,原武汉市水利局编制了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0-2015),规划范围为六个远城区及洪山区,

6、规划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骨干工程为重点,规划总投资36.61亿元。通过规划的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布局。3、农田水利建设成就经过60年的发展变迁,我市农田水利从最初的设施新建、布局初成,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巩固完善,再到近十年来骨干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全市防汛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大中型泵站改造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取得显著成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重点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治理中的水源问题基本解决,全市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和骨干工程设施。据统计,全市现有水库272座(总库容9.25亿m3)、固定灌排泵站5685处(总装

7、机容量43.28万kw)、塘堰85130口(总蓄水量4.53亿m3)、灌溉渠道14540km、排涝港道13607km。二、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是稳定农村、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需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是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我市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但是相比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居于第15位,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从2000年的1:2.29扩大到2007年的1:2.67)。随着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思路的提出,农业发展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30年来由83.2%下降到56.2%

8、),但确保种植业稳产增产的要求没有降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种植业的产量是保持农业平稳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魯Q总3斎广密矗Q姦2/FQ炉2、是转变思路、实现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验的研究分析,现代化新型水利、生态型农田水利、水权交易与水权运作、节水增效体系建设、分级管理体制、农民用水户组织、村组管水组织等建管思路成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方向。传统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生态化意识薄弱、科技体系不完善等突出的问题难以满足现阶段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定位、新形势、新要求。因此,我市农

9、田水利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安全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是摸清家底、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实际问题的需要我市农田水利仍存在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灌排矛盾突出;二是由于大部分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偏低、配套不完善、损毁严重、或者已经超出了使用年限,严重影响了已建骨干工程效益的发挥;三是农业“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难以满足两型社会发展

10、要求伺时农业节水是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要求;四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责权不明、管理模式单一、适应市场能力薄弱,影响工程的建设运行与效益发挥。因此,必需针对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摸清家底、重新布局,科学规划。损毁的灌排设施4、是整合资金、实现农田水利整片推进的需要原有规划在建设思路、总体布局等各个方面,均难以满足各相关部门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要求,造成农田水利重复建设、投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通过科学规划,按照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将各部门资金有效整合,通过投资优化组合方式的调整、管理模式的调整等方式,关于土地整理、家园

11、行动计划、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田建设等以灌排体系为单位,整体推进、连片建设,创建多方建设、共享成果的水利集约化发展局面。三、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任务1、主要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20092020年)、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实施规划、武汉市水务“十一五”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2、与其他规划的衔接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本规划将重点放在农业生态发展区;根据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

12、062020年)关于基本农田区及城市建设区的布局,本规划将基本农田集中区作为规划的重点,着重加强灌溉体系的整合与续建配套;对重点镇及产业集中建设区,应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排涝保障;根据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都市农业板块区与示范区的布局,本规划按照不同的建设标准予以配套,并结合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打造水利现代化示范区;本规划提出的排涝水系布局和水库防洪工程与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20092020年)相衔接,并复核与重新拟定其提出的都市农业发展区的排涝标准。规划与防洪工程相结合,加强减灾体系建设;与饮水安全相结合,保障饮用水源条件;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实现

13、林水同步发展;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确保农田设施配套;与节水规划相结合,加强农业节水增效。3、规划的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骨干、完善田间;突出特色、明确重点;建管并重、管理科学;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主要任务:调查农田水利现状、复核水土资源状况、完善农田水利布局、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管理保障措施。四、规划的主要目标1、主要目标十二五末,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建设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汉南区6片共16万亩水利现代化示范区;建设80万亩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9万亩;发展农民合作

14、管水组织;初步建立主体明确、责权明晰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良性运行机制。十三五末,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0%;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达到17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3万亩;全面完成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农田水利格局。2、指标体系(1)有效灌溉率有效灌溉率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根据武汉市2008年国民经济年报资料,我市2007年有效灌溉面积为244万亩,有效灌溉率为77.3%。拟定我市有效灌溉率2020年达到90%以上,规划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4万亩。提高全市的有效灌溉率主要通过整治与新建水源工程,对现有渠道的清淤、

15、护砌、配套及新建渠道,改善现有灌溉面积,增加和恢复一定规模的灌溉面积。宁波市现状有效灌溉率为90%,威海市现状有效灌溉率为83%,全国现状有效灌溉率为46.5%,2020年规划达到51%。2、节水灌溉率节水灌溉率指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我市目前的节水灌溉率大约为20%,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6%,国内先进水平达到63.5%(上海),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综合考虑,节水灌溉率规划目标拟定为70%,规划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3万亩3、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的出现机率。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湿润地区以旱作

16、为主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85%;以水稻为主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95%。现状年规划区耕地面积中10%的区域保证率低于75%、17%的区域达到90%以上,规划灌溉设计保证率拟定为85%以上。灌溉设计保证率通过新建或整治水源工程、渠道及田间节水等措施来达到。4、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与灌溉水源引进的总水量的比例。现状全市平均值在0.52左右,结合武汉市的情况,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达到0.55、中型灌区达到0.6、小型灌区达到0.7、喷微灌区域达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数主要通过工程节水及非工程节水等措施来满足。湖北省平均值为0.418,全国平均值为0.463,2

17、020年规划达到0.55,以色列、日本、美国等国的现状平均值为0.80.85。5、排涝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排涝标准一般为五年或十年一遇,经济条件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区域,可适当提高标准,并可分期达到标准。我市十四个骨干排涝水系,目前达到十年一遇的有10个,达到二十年一遇的有4个。规划骨干排涝水系达到十或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或三日暴雨五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深度。田间排水体系中水利现代化示范区达到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深度;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中粮油基地达到十年或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深度,蔬菜基地达到十年或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农作物

18、耐淹深度;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达到十年或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或三日暴雨五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深度。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排涝标准均为十年或二十年一遇,其中建成区为二十年一遇,一般农田区为十年一遇,日本达到三十年一遇标准。五、规划的总体布局与建设内容1、总体布局考虑我市已编制了农村饮水、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多项专项规划,本规划以农田灌溉与排涝为重点。根据区域地势、自然水系分布状况,以现有灌排体系为依托,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纲要为指导,规划形成以骨干灌排体系为框架,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完善的灌区、排区布局。规划优化骨干灌排体系(294个灌区与14个排涝

19、水系)、打造六片水利现代化示范区、提升十一片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完善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2、建设内容(1)骨干灌溉体系规划结合各区实际情况,根据灌溉水源、灌溉骨干工程、自然条件及灌溉方式相似性、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共同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考虑全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板块分布情况,便于工程整片推进与统一管理,形成以灌区为单元的灌溉体系。规划总面积315.53万亩(位于汉阳、青山、江岸及开发区的8.76万亩维持现状不变),形成294个灌区,其中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32个、小型灌区260个。中型灌区中,15万亩中型灌区19个,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13个。根据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论,对资源

20、性缺水的丘陵地区,实施水源调配与蓄水工程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对工程性缺水的灌区实施新建水源工程及设施更新改造,并着重加强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体系的建设。规划主要建设内容: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38座;新改扩建溢流堰160座;除险加固引水涵闸93座;更新改造骨干泵站(75KW-155KW)453座;新建骨干泵站13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渠道3263km。(2)骨干排涝体系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14大排涝水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港渠疏通及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根据核定的排涝标准,对洪山北湖水系、黄陂后湖水系、新洲武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结合区域发展规划提高排涝标准。规划主要建设内容:新、

21、扩建排涝泵站17处;更新改造小型机站134处新、改建大于10m3/s排涝涵闸63座清扩骨干排涝港道3893km。(3)水利现代化示范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本着“以点带面、分步扩展”的原则,选取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具备优势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进行试点,在建设资金上加大投入、建设内容上凸现特色、建设水平上体现创新,通过试点,探索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的模式。规划依托武汉市绕城公路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布局,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临近主城的优势,配合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打造六片共计16万亩水利现代化示范区,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排涝、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农业面源整治工程以及因地制宜的科技创

22、珈悴时T黔降示.伯江JL武岛公路沿程新示范等。(4)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新洲駅柳漲瞬湖条西r湖柏泉1朮电规祀it示范iz垠型说计萤向画ffl._规划结合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瓜菜、粮油板块为重点,建设十一片共计174万亩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对现已形成的45.9万亩都市农业板块区进行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主要内容包括已有灌溉渠系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排涝渠系的清扩及建筑物配套等;对新建设的128.1万亩都市农业板块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有农田灌排工程格局,板块核心区优先采用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5)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指规划范围内除水利现代化示范

23、区、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以外的耕地,总面积116.77万亩。规划以完善田间灌排设施为主,主要包括塘堰新改扩建、灌溉渠系的节水改造、排涝沟港的清扩及小型灌排机站的更新改造。规划主要建设内容:新改扩建塘堰6773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3054处、节水改造灌溉沟渠5375km、清扩排涝沟渠5229km。六、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包括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及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管理重点是建立责任明确、事权明晰的建设管理体制。农田水利建设融资实现“五套路”即争取国家和升级财政扶持、筹足市区两级投入配套、要求乡镇筹资跟进、鼓励受益村庄入股集资、吸引社会财富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要以规划为统领,

24、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农田水利建设步骤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工程监管。运行管理重点一是确定管理机构:骨干工程根据灌区、水系划分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确定管理责任主体;田间小型工程成立村民委员会、业主或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结合起来的管理组织,坚持自愿组织、自愿参加、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互利互惠的原则。二是探索管理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放开建设权、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管的积极性;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合作经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运营方式。三是建立管理制度:建立工程

25、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服务体系、完善各灌排体系的管理设施、建立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水费收取制度、落实管理经费。建立全市农田水利工程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管理的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七、规划投资与资金筹措分析1、规划投资规划总投资117.07亿元,其中骨干工程体系投资51.28亿元(水库工程6.41亿元、骨干泵站工程11.60亿元、骨干灌排渠道工程30.94亿元、涵闸及其它2.33亿元);田间工程体系投资64.44亿元(水利现代化示范区9.60亿元、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39.6

26、7亿元、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15.17亿元);工程管理体系投资1.35亿元。7其他2出利iMRtt范医?血口骨干象站-浦闸及其融都市农业板块欢利况套区3967一谴害田衣轴配莊底1517水利瞰比示?3E_股?水利W査匡筈理体柬2、分期实施计划根据分期规划目标、建设内容和投资情况,按照轻重缓急、整片推进的原则,提出分期实施计划。灌溉骨干工程原则上按大、中、小型灌区的顺序,以灌区为单元整片推进,涉及到农业经济板块的灌区优先安排;排涝骨干工程原则上按排涝水系整片推进,对影响较大的水系优先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原则上按水利现代化示范区、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的顺序,以行政区为单元整片推进;工程管理原则上按管理设施配套、信息化建设的顺序实施。相关联的工程安排同期实施。“十一”五计划:主要完成2个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配套和7个大中型灌区部分骨干工程配套;6个排涝水系部分骨干工程配套;6.8万亩水利现代化示范区建设;2万亩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建设。规划投资8.73亿元。“十二”五计划:主要完成23个中型灌区全部骨干工程配套和7个大中型灌区部分骨干工程配套;8个排涝水系全部骨干工程配套和6个排涝水系部分骨干工程配套;完成工程管理设施配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