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共24页)_第1页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共24页)_第2页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共24页)_第3页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共24页)_第4页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共24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林木病原生物(shngw)普查山东(shn dn)农业大学 刘振宇第一部分 林木病原生物(shngw)普查的主要技术流程第二部分 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重要技术第三部分 主要林木病原生物及其所致病害介绍第一部分 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主要技术流程普查内容、目标和任务(一)普查的对象与范围调查各辖区范围内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树木(名木古树)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所存在的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重点放在可能造成危害的种类和已经造成危害的种类。由不适宜环境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不在调查范畴。山东省内

2、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区、沿海地区,以及国内外引种数量较大的地区为重点调查区域。(二)普查内容每种普查对象包括以下内容:(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包括亚种和株系)(2)寄主植物:指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含转主寄主)。(3)危害部位:指寄主植物的干部、枝梢部、叶部、根部、种实等。(4)分布范围和发生范围:分布范围指某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域。发生范围指某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区域。(5)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发生面积指林业有害生物达到轻度及以上统计标准的面积。(6)传入(chun r)地和发现时间:对于(duy)14种全国林业(ln y)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2003年以来发现的从国(境)

3、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山东省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其传入地、发现时间、传入途径,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等。(三)普查的目标任务掌握林木病害的种类、分布、危害情况,获得标本和病害影像资料,提交相关报告。1. 市、县级任务(1)完成并提交本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包括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2) 建立和充实各级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包括影像资料)。所有的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和影像资料,每种一套上交至市站,汇总上交至省站。(3)完成并提交风险评估报告。(4)完成并提交本级行政区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5)完成并提交汇总表。包括:山东省(市、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汇总表,山东省(市、县)种实、果品、花卉、

4、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物普查汇总表,山东省(市、县)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汇总表,山东省(市、县)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物普查汇总表。调查原始数据图表要妥善保存。调查原始数据图表原始件送交省站保存,复印件县市级单位保存。县级汇总表、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报市站,市站上报省站。2. 省级任务(1)完成山东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2)丰富山东省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包括统计和影像数据)。(3)充实山东省省级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4)完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风险评估。(5)完成山东省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6)编制

5、山东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chnggu)汇编。(7)编制(binzh)山东省主要林木病害图册和山东省主要林业害虫(hichng)图册。普查的工作流程资料收集工作方案形成踏查标准地调查抽样方法确定标准地设置照片采集标本采集调查表格填写调查成果数据处理标本鉴定评估报告种类分布图标本照片调查报告各类报表潜在种类预测当地历史资料山东省林业病害普查程序示意图调查对象初步确定调查内容与方法确定图上标点调查表格准备调查工具准备照片采集、标本采集调查表格填写普查(p ch)的工作流程细解:林木病原生物调查(dio ch)分为外业调查(dio ch)和内业整理两部分。总体工作方案形成单次踏查工作方案形成本底资

6、料搜集:根据历史文字记载、及近期调查情况,对调查地发生林木病害种类、发病程度、分布情况进行初步摸底。调查对象与目标设计:根据本底资料,对照附件1、附件6、附件7,明确次踏查的主体内容,包括:调查重点病害对象的大致种类、及寄主的种类,以及所涉及到的重点对象的分布、危害等需要调查的重点内容。踏查路线设计:根据调查内容,结合调查地实际和调查工作量实际,确定本次调查路线,及踏查时间设计。踏查工具准备:采集箱包、测绳、卷尺、胸径尺等;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高枝剪、锯、铲等。相机、录像机海拔仪、定位仪等踏查表格准备:调查表格:见附表1、2、3、4、5、6。标本采集记录本和标签等。踏查:路线调查:即沿路调

7、查,适时、适当深入。为害状发现:非正常林分特征发现,及非正常林木特征发现。症状观察(gunch)与病害诊断:见重点(zhngdin)技术(jsh)。影像记录:全面记录病害发生状况,包括:典型症状、危害特征、立地环境;发病不同部位的特征;整体林分危害特征,单株危害特征等;寄主种类特征的记录;宏观远拍,近距离照相等。标本采集:每种病害的标本采集10份以上。不能确定种类的,标本采集数量适当增加并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具体见重点技术。采集记录:严格、规范、标准化采集记录,注意填写标签。具体见重点技术。踏查点基本资料落实:经纬度、海拔,林分情况,寄主生长特征等。踏查记录表填写:将每条踏查路线发现的全部林业有

8、害生物填入踏查记录表(附表1)。标准地设置与调查:如果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分析认为应该设立标准地,随即建立标准地,编号,调查。注重轻度受害植物病害种类的发现:根据危害程度界定标准,0%的种类均需重视,不可忽视。细腻观察,严谨思考。除填写踏查记录表外,建议个人依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每个踏查点的调查记录切实注意安全。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设置标准:踏查中发现本地区未记录或未监测的病害种类,及时设置标准地调查,并可结合后期进一步设计标准地开展调查。标准地面积:人工林原则上累计面积不应少于有害生物寄主面积的3;天然林不少于0.2。调查内容:详细调查其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叶部、枝梢、果实病害调查:每块标准地面

9、积3亩左右,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3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以枝梢、叶片、果实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枝梢、叶片、果实,统计枝梢、叶片、果实的感病率。干部、根部病害(bnghi)调查:每块标准(biozhn)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biozhn)地内寄主植物至少3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对于树木死亡或生长不良而地上部分又没有明显症状的,应挖开根部进行调查。在标准地上,通常以植株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健康、感病和死亡的植株数量,计算感病率。标准地调查记录表填写:见附表3.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对生产经营场所,要单独设计调查任务,进行林木病原生物调查。木材有害生物调查对于木材及其

10、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采用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抽取样品。重视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填入附表5。种实、果品、花卉有害生物调查对于种实、果品、花卉的生产和经营场所(如种实库、果品库、花卉交易市场),采用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抽取样品。重视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填入附表5。苗圃(花圃)有害生物调查根据苗圃(花圃)面积种类设计取样方法和取样量,调查结果填入附表6。具有苗木发展优势的地区,可列为重点调查项目。室内病害鉴定:在野外病害调查诊断基础上,室内进一步严格落实病害种类鉴定。查找文献资料,对照进行病害种类鉴定。使用专业资料,和使用专业网站,如国家网络森林医院平台(http: / /)和山东省网

11、络森林医院(http:/ /slyy/Web_Page/home.aspx)进行鉴定。病原物检查,坎实病害种类。见重要技术部分未明确种类,及时与专家组沟通。病害主体技术负责:刘振宇,山东农业大学,Email: HYPERLINK mailto: ;电话QQ号可能的新病害种类,妥善(tushn)保存标本,送交专家组鉴定。主体技术负责:刘振宇。重点(zhngdin)种类,及时上报省站与专家组。进一步整理野外(ywi)调查记录,修改野外调查记录的错误。标本整理:采集后需要干制的标本及时晾晒,整平;或者尽快浸渍保存。准确鉴定。标签进一步整理:修订、补

12、充、完善野外调查的标本采集记录本和标签等,达到严格规范要求。具体见重点技术。规范、标准编号:采用13位数编号法,严格规范标准编号。见技术方案,行政区代码见附件“乡镇级行政区代码”。整理,保存。准备3份,汇总后提交省站。影像资料整理:每次调查结束,及时整理影像资料。及时整理,照片初步命名,命名包含影像基本信息。准确鉴定病害种类。影像资料再整理,保留规范、完整的图像资料。影像资料规范命名、编号:命名格式为:“有害生物名称(虫害要求注明虫态)-寄主植物-采集省县乡-年月日-拍摄人-123”。建立文件夹备存。汇总后提交省站。县市级数据整理:调查记录表补充、勘误。县级调查记录表数据汇总。相关有害生物名称

13、、学名严格按照附件1规范填写。县级填写汇总表,见附表11、12、13、14。重点病害风险评估:根据调查基本数据,结合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参见附件5,进行风险评估报告撰写。提交(tjio)市级森保站。市级数据(shj)整理:市级森保站综合(zngh)县级森保站提交数据表格,并进一步核实、规范,填报相关汇总表,见附表15、16、17、18。市级森保站综合县级森保站风险评估报告,凝练提升,进行风险评估报告撰写。第二部分 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重要技术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技术一、诊断与鉴定的意义根据自然发病情况及症状特征,判断病害种类,并进一步确定其病原种类,即为诊断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

14、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植物病害诊断与鉴定,是保证本次林木病原生物普查工作科学性、正确性和准确性的基础和核心。坚决摒弃诊断不当或失误(误诊)。采取调查单元自我诊断,结合专家组诊断鉴定,保障林木病害诊断和林木病原生物鉴定的准确性。二、诊断的程序对病植物进行诊断的程序,应该是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首先是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等等。其次是仔细分析,包括询问和查对资料在内,要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结合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因此

15、,诊断的程序一般(ybn)包括 (1)症状(zhngzhung)的识别与描述;(2)调查(dio ch)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3)采样检查(镜俭与剖检等);(4)专项检测;(5)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三、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采取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该部分工作由专家组主体执行,在调查中发现疑似新病害,及时上报,由专家组执行该工作,调查单元辅助执行。柯赫氏法则常用来诊断和鉴定侵染性病害,共4条:(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

16、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的记录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四、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一)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一个有经验或观察仔细的植病工作者是不难区分。两者关键区别点在于:侵染性和传染性特征的区别。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

17、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仔细寻找。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非侵染(qn rn)性病害:从病植物上看个到任何(rnh)病征,也分离(fnl)不到病原物。一般在田间是同时普遍发生的,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与地形、土壤、栽培、品种和气候等条件有关,是就地观察、调查和分析,适当时候采取特定措施检查鉴定。下列几点可

18、以帮助诊断其病因: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二)真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真菌病害的鉴定主要是根据症状特征和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不同的真菌

19、和其他病原物可引起相似的症状,因此应以病原真菌的鉴定为依据。1、症状观察观察症状时,先注意病害对全株的影响(如萎凋、萎缩、畸形和生长习性的改变等),然后检查病部。观察斑点病害,要注意斑点的形状、数目、大小、色泽、排列和有无轮纹等;观察腐烂病,要注意腐烂组织的色、味、结构(如软腐、干腐)以及有无虫伤等。放大镜和解剖镜在检查病症时很有用,注意有无病症,即真菌产生孢子和子实体等。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庆出子实体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鉴定时常常会遇到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它们的症状有的与病毒病、线虫病或有些真菌病害很相似,甚至在上面还能检查到真菌,当然,这些真菌一般是后来在上面生

20、长的腐生性真菌。要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病斑或坏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细菌污染,并充满表面。较为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病组织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必要的,一些特殊性诊断技术也可以选用。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2、病原菌鉴定(jindng)症状对鉴定不是绝对可靠(kko),不同的病原物可以产生相似的症状,而一种病害的症状可能因寄主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因此,标本的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真菌病害标本或培养的真菌,应因材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视。各调查单元在有条件的情况

21、先,建议每种病害进行显微病原(bngyun)检查。以下介绍的方法简单易行,一架显微镜即可执行。2.1 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挑取检视标本或培养基上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一般是直接用针挑取少许,放在加有一滴浮载剂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视。2.2叶面真菌的粘贴检视叶面真菌的粘贴检视可用透明胶、醋酸纤维素、火棉胶或其他粘贴剂等。目的是为了检查叶片表面的真菌如白粉菌和其他霉菌等。2.3组织整体透明检视组织透明后的整体检查,不但可以看清表面有病菌,还可以观察组织内部的病菌,透明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水合氯醛。水合氯醛透明:为了观察病叶表面和内部的病菌,可将小块叶片在等量的酒精(95%)和冰醋酸的混合液中

22、固定24h,然后浸泡在饱和的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待组织透明后取出用水洗净,经稀苯胺蓝的水溶液染色,用甘油浮载检视。2.4真菌的玻片培养检视琼胶培养基表面的真菌,直接挑取检视往往会破坏真菌的结构,故玻片培养是很好的检视方法。2.5琼胶培养基中真菌的检视琼胶培养基表面下的真菌机构,可以从平板上切取小块带菌的琼胶培养基、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挤压后检视。2.6真菌细胞核和染色体的观察真菌细胞核和染色体的观察对了解真菌致病性和变异是非常重要的,有时需要对真菌染色体的变化或细胞核进行观察。细胞核染色方法很多,通常(tngchng)使用苏木精染色或4,6Diamido-2-phenylindol(DAPI)

23、荧光染料(rnlio)染色。2.7组织(zzh)浸离检视组织浸离就是将根、茎、树皮等组织用药处理,除去中胶层,是细胞分离,以观察单个细胞的形态。2.8徒手切片检视徒手切片很有用,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方便,是日常用的最多的真菌检视方法。(三)细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持点,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切片镜检有无喷茵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要注意制片方法与镜检要点。1、症状观察植物细菌病害表现各种类型的症状,不同属的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如棒形杆菌属细菌主要

24、引起萎蔫,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叶叶枯(少数枝枯、萎蔫和软腐),黄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土壤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肿瘤,欧文氏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软腐等,许多细菌性病害的病斑还带有水渍状,有时可以作为诊断的特征,植物病部有时还有菌脓排出,也可以作为植物细菌病害诊断特征。2、病原菌鉴定21显微镜观察显微镜检查对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细菌,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有无细菌流出(喷菌现象)。22 病原细菌分离鉴定植物病原细菌一般都用稀释分离法。病原细菌在组织中的数量很大,稀释培养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菌落,容易分离得到纯培养,对病

25、原细菌的识别和鉴定有很大帮助。病原细菌的鉴定通常需要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和致病性测定。(四)线虫病害的诊断(zhndun)和鉴定1、症状(zhngzhung)观察植物受到线虫为害后,可以表现各种症状,有的表现为瘿瘤、叶斑、坏死或整株枯死等,通常可以在病变部位找到病原线虫,但是多数线虫病表现为变色、褪绿、黄化、矮缩和萎蔫等症状,这多半是根部危害造成(zo chn)的。各属线虫为害不同,根结线虫在新生的支根或侧根上寄生后引起根结,滑刃线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上部分,可以传染植物病毒的长针线虫、剑线虫和毛刺线虫等,在根外寄生。2、病原鉴定直接观察分离:寄生线虫,可在解剖镜下用挑针直接挑取虫体观察,或者经分离

26、后检查,放在凹穴玻片上的水滴中,观察和处理。(五)病毒病害的诊断和鉴定植物的病毒病是植物的重要病害,但在林木中表现不多。原因是对它的了解和掌握不够。一般几乎每种植物有一种、几种甚至十几种病毒病害。对于病毒病害,首先要注意它的病理现象,有助于病毒病害的鉴别。1、症状观察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植物病毒必须经过一定的伤口才能侵入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例如,叶片经磨擦接种病毒后,在接种点可形成局部斑点,有坏死褪绿、黄花等不同颜色,大小也可以不同。植物病毒从侵入点扩散,一般可以扩散到全株,表现各种外部症状,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一般可以归为五种类型:花叶、变色、环斑和环纹、坏死、矮

27、缩、矮化和畸形。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包括组织与细胞的变化和内含体的变化两个方面。2、病毒形态观察:需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作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六)植原体病害(bnghi)的诊断(zhndun)和鉴定植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zhzh)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如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植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对青霉素不敏感。第二节

28、林木病害症状鉴别症状是林木病害表观表现的异常特征,也是病害的表观“身份”特征。了解林木病害症状,对田间调查中发现病害,及初步诊断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一、林木病害症状的概念症状:植物在发病部位表现出的不正常现象。分为外部症状、内部症状。内部症状:植物体内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显微镜观察。外部症状:植物外表变化,肉眼观察。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二、林木病害的症状类型(一)、病状类型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其中病状类型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变色(discoluration) 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

29、变。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变色包括:均匀(jnyn)变色(黄化)、不均匀变色(mosaic)和

30、明脉。2. 坏死(hui s)(necrosis)坏死的概念:细胞(xbo)和组织死亡,不保持细胞水分。变色类型:斑点、叶枯、猝倒和立枯(一般发生在幼苗上)斑点:圆形斑、轮斑、环斑、不规则坏死斑、角斑、梭形斑、蚀纹、线纹、穿孔、疮痂、溃疡等。3腐烂(rot) 腐烂:细胞和组织死亡,并伴随有组织消解。腐烂类型:干腐 、湿腐和软腐4萎蔫(wilt)萎蔫的概念:由于寄主维管束组织受损或堵塞,导致水分和养分输送不畅,而使植物表现萎垂。分为全株性、局部性(半边疯)与生理性萎蔫。5畸形(malfomation)畸形的概念:过度生长,生长减少及变态类型:缩叶、丛枝、肿瘤或癌肿、矮化,小 叶,小果及果不对称、

31、恶苗(徒长)和变态。 6、流脂或流胶(resinosis):针阔叶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数值或胶液。如:红松流脂溃疡病和杏流胶病。(二)、病征类型霉层:霜霉、绵霉、灰霉、黑霉等。粉状物:黑粉、白粉、锈粉。粒状物:各种真菌形成的繁殖体和菌核等。线状物:菌索等。伞状物:担子菌产生的子实体。脓状物:细菌所特有的菌脓。(三)、 症状的变化林木病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多种变化特征,对病害诊断和鉴定造成混淆。掌握(zhngw)林木病害可能存在的变化特征,对正确诊断病害具有重要意义。1典型(dinxng)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tiojin)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

32、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2综合症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谓综合症。例如稻瘟病在芽苗期发生引起烂芽,在株期侵染叶片则表现枯斑,侵染穗部导致穗茎枯死引起白穗。3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有时会发生彼此干扰的拮抗现象,也可能出现加重症状的协生作用。4隐症现象 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隐症的植物体内仍有病原物存在,一旦环境恢复,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第三节 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术 林木病害标本是林木病害及其分布的实物性记载,

33、有了标本即可在室外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病害诊断和病原物的分类鉴定工作,没有合格的标本就将无从做起。另外,标本也是重要的档案资料。本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中,林木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既是林木病害诊断与鉴定的基本材料,又是重要的持续保存的档案资料。因此,标本采集和制作技术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一、标本的采集(一)采集常用工具:标本(biobn)夹、吸水纸、塑料袋、纸袋、标签、铅笔、记号笔、小刀、枝剪、手锯。(二)采集(cij)时间与要求:1. 采集(cij)时间:随机采集: 结合踏查和专项调查工作,田间活动随时分散采集,随调查随采集常年活动。集中采集

34、:对重点对象,集中时间段或者地点,集中采集。2. 要求:为提高标本的使用价值,对所采标本特提出如下要求。(1) 症状应具典型性:符合三点:既有病状又有病征,中后期发病时间的症状特征,有的病害不同时间的症状截然不同,应有不同阶段的典型症状。有的病害发病部位较多,则要采集各个发病部位的材料。(2) 真菌病害要采集带有子实体的标本,因为不同的病原菌所致病状,有时是很相似,单凭病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鉴定病原菌才能作出最后的诊断。没有子实体的标本,有时是毫无意义的。 (3) 每种标本上的病害种类一定要单一,以便正确鉴定和使用标本,因此对所采集的标本要经严格挑选。 (4) 采集时要作必要的记载,以辅助标本

35、的不足,记载的主要内容有:寄主名称、发病情况、环境条件、以及采集日期、地点、采集者姓名,为了采集方便,可印刷成“采集记载本”,按采集顺序编号使用。 3. 采集注意事项 (1) 对不认识的寄主植物,应注意采集供鉴定用的枝、叶、花、果等部分,以便鉴定寄主。 (2) 适于干制的标本,尤其容易干燥卷缩的标本,如穗叶,要注意及时压制,否则叶片失水卷缩后无法展平。 (3) 腐烂的果实标本及柔软的肉质类标本,应先以标本纸分别包裹后,再放在标本箱中,并且不能装得太多,以免污染和挤压。 (4) 黑粉病类标本,也应以纸袋分装或用纸包好后,再放采集箱中,以免混杂。 (5) 标本的采集应有一定的复份,一般应在5份以上

36、,以便用于鉴定,保存和交流等。(三) 室外(sh wi)采集 1病叶 用剪刀(jindo)剪取病植物上的发病叶片,装入采集夹中。尽量剪取整个病叶,同时,对于每一片叶上的病斑,在颜色(yns)、大小以及形状方面都应是较为一致的。2. 病枝 用剪刀剪取发病枝干,或者手锯获取枝干发病部位。3病果 用剪刀剪取病果,装入采集筒中。对于此类标本,特别是对于多汁的病果,要特别加以注意,应先以标本纸分别包裹后,置于采集筒(箱)中,以防相互挤压而变形。4病根 用铁铲挖取线虫病的病根以及根癌病的病根等,装入采集筒中。在挖取此类病害的标本时,要注意挖取点的范围要比较大一些,以保证取得整个根部。提示:在植物病害标本的

37、采集和制作过程中,应对症状的变化情况给以特殊的注意。例如,症状可能表现为典型症状,也可能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在采集时,均应加以注意。一种病害,在同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如树脂病等);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先后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标本一般都用干燥法或浸渍法保存,要求是能尽量保持原来的性状。在采集病斑类的叶片标本时,一个叶片上应只有一种类型的病斑。尤其是在各种病害混合发生时采集标本,更需进行仔细的选择;对于真菌(zhnjn)病害,标本应带有子实体,无子实体在回到室内后,鉴定将非常困难。一般情况(qngkung)下,各种病害的标本最好采集10份以上。对于较薄的较

38、易失水的叶片,如小麦和水稻的叶片,在采集时应随时携带吸水纸或废旧的书,随采随压,以免(ymin)叶片迅速干缩卷曲而不易展开。(四) 采集记录 采集时,要随时作标记。临时标签上一般应记录相关项目内容(详见病害调查、标本采集记载表)。寄主名称:俗名和学名都有时,应同时记下。采集时间:一般应记录年、月、日。采集地点:一般记录到省、市(县)即可,需要时也可记录到镇(乡)等。海拔高度:按海拔仪指示记录。生态环境:按照山坡地、平坦地、沼泽地;砂质土、肥沃土等记录。采集序号:一般按照采集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提示:寄主名称如有不清楚的,能及时向当地人问明更好;如不能,应记下采集地的位置以及寄主的一些主要性状(

39、如花、果、叶等),以备鉴定时参考。(五) 标本携带田间采集后,茎或叶片类的标本装入采集袋中,每一种病叶放入一个小袋内之后,最好再放入一个大一点的采集袋内;对于根或果实类的标本,各种标本在装入采集筒之前应分别用小采集袋装好密封或用纸包裹好,然后,再装入采集筒中。对于黑粉类、锈病类的标本,要特别注意,标本间不要相互接触沾污,否则,对于病原的鉴定和病害的诊断会有影响,腐烂类的标本(如梨、苹果实炭疽、轮纹和褐腐病害)等应避免挤压,损坏标本。(六) 标本整理在完成田间采集的过程之后,需及时进行标本的取舍和初步的整理。对于同一种病害的标本,应尽量保留带有典型症状的标本。同时,对于真菌性病害,在发病部位应带

40、有子实体,叶片或果实要保持完整。在整理时,应使其形状尽量恢复自然状态。对于采集到的比较稀少的标本,如症状不典型,或暂时观察不到子实体,也不要舍弃。应该同样制作成标本,以备日后采取措施进行鉴定。如果外出采集,每天晚上都要将当天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压制,以后要勤换纸和晾晒,以防霉变。特别(tbi)提出: 如果是一些不能识别的病害,需要专家组鉴定。一定要保证采集(cij)标本的新鲜度,以及不同发病时期的症状标本,和具有病征的标本。并及时与专家组联系,获取标本,及时进行常规鉴定,以及必要的分离培养鉴定。因此:一定要采集不同(b tn)阶段的典型症状的标本,对正确识别病害非常重要。 二、标本的制作 采集

41、的标本要及时处理制作,制作方法不外干制和液浸两种。干制法适用于一般茎、叶、花及去掉果肉的果皮等水分含量较少的植物材料;浸渍法用于根茎及果实等多汁液的器官。1. 干制法 通常所说的蜡叶标本就是经干制法制成的标本,干制法简便易行,方法是将适于压制的标本分层压在标本夹中,一层标本,一层标本纸(每层34张),以吸收标本中的水分,每个标本夹总厚度以3寸左右为宜,太厚不利于干燥,夹好用绳绑紧,放在阳光充足,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干燥愈快,保持标本原色的效果愈好,所以标本质量的好坏在于勤换纸,勤晾晒,夏季,压制的前34天,每日换纸12次,以后每隔23天换纸1次,春秋可适当减少换纸的次数,直至彻底干燥为止,在换

42、纸时,特别是在头一次换纸时,因为标本已经变软,易于铺展,要注意加以整理,使其具有一定的“姿势”。 压制标本,除了自然干燥外,必要时也可进行人工加温快速干燥,将标本放在烘箱或土炕上,温度可提高到3550,但换纸要更勤,至少2小时换一次纸,对某些容易变黑的叶片标本(如梨叶)可平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热沙中,使其迅速干燥,以达到保持原色的目的。 此外,多汁或大型不好压制的标本,还可装挂在通风良好处风干或晒干。 2.浸渍法 果实及无性繁殖器官等必须用浸渍法保存在标本瓶中,浸渍液的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 (1)普通防腐性浸渍液 福尔马林 50毫升 酒精(95%) 300毫升 加水至 2000毫升 (2)保持绿色的浸渍液 醋酸铜浸渍液 以结晶醋酸铜逐渐加到50%的醋酸中,至饱和为止,将配成的原液用水稀释三、四倍使用。将稀释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投入标本,标本的绿色最初会被漂去,经三、四分钟,至绿色恢复后,将标本取出,用清水漂净,保存于5%的福尔马林中,或压制成干标本亦可。 硫酸铜及亚硫酸浸渍法 标本在5%的硫酸铜中浸624小时,取出后用清水漂洗数小时,然后保存在亚硫酸中(以含56%SO2的亚硫酸溶液45毫升加水1000毫升配成),亚硫酸浸渍液亦可用下法配成,取无水亚硫酸钠16克,溶于1000毫升水中,取浓硫酸20毫升徐徐滴入上述溶液中,配成的溶液在密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