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大脑PPT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大脑PPT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大脑PPT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大脑PPT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大脑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脑大脑纵裂胼胝体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颞叶枕叶 顶叶岛叶 (一)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端脑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大脑纵裂中央沟额叶枕叶顶叶顶枕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颞叶分叶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额 叶颞 叶顶 叶枕 叶胼胝体corpus callosum枕前切迹顶枕沟距状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中央后沟顶上小叶顶内沟缘上回角回顶枕沟颞下回中央前沟额上回额上沟额中回额下沟额下回外侧沟颞上回颞上沟颞中回颞下沟枕前切迹额叶: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顶叶: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2、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颞横回脑回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顶 上 小 叶顶下小叶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角回angular gyrus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边缘叶中央旁小叶胼胝体沟楔前叶胼胝体(压部)楔叶顶枕沟距状沟舌

3、回侧副沟枕颞内侧回枕颞沟枕颞外侧回额上回扣带沟扣带回胼胝体干穹窿透明隔胼胝体膝胼胝体嘴前连合终板旁回胼胝体下区钩海马旁回嗅脑沟内侧面中央旁小叶paracentral lobule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楔 叶舌回lingual gyrus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回cingulate gyrus边缘支钩uncus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底面嗅束olfactory tract嗅球olfactory bulb嗅三角olfactory trigone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us gyrus钩uncus海马沟hippocampus sulcus(二) 大脑皮质

4、功能定位 1第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特点(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2)左右交叉,一些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3)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施行对骨骼肌运动管理2第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3、1、2区)特点(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2)左右交叉;(3)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和传入的对侧半身浅、深感觉。 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3视觉区 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 (17区) 17区 视觉区visual area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一侧半球视

5、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同侧半视网膜)4听觉区 颞横回 (41、42区) 5平衡觉区 中央后回下端 6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7味觉区 中央后回下部(43区) 9语言中枢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左右半球的发育在功能上各有优势,左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右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 s

6、peech area额下回后部(44、45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听觉性语言中枢auditory speech area颞上回后部(22区)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不理解)视觉性语言中枢visual speech area角回(30区)受损产生失读症书写中枢writing area额中回后部(8区)受损产生失写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1基底核 (1)纹状体 纹状体 尾状核豆状核新纹状体 苍白球旧纹状体 壳 (2)屏状核 (3)杏仁体 (二)侧脑室是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有大量脉络丛分四部中央部:位于顶叶中央部前角:深入颞叶前角后角:深入枕叶后角下角:深入颞叶下角侧脑室脉络丛侧脑室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

7、第三脑室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1、细胞构筑按神经元形态分5类,如锥体细胞、颗粒细胞 梭形细胞等。新皮质分6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原皮质:包括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嗅球发生上较古老,神经元排列成3层新皮质:占据大脑皮质的绝大部分,神经元排列为6层。 分型:大脑半球的髓质(一)连合纤维: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穹隆连合。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穹隆连合commissure of fornix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联络系同侧半球内部的纤维弓状纤维弓状纤维钩束钩束上纵束上纵束下纵束下

8、纵束扣带扣带cingulum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internal capsule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区分:内囊前肢、膝、后肢前肢anterior limb膝genu后肢posterior limb通过的纤维束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丘脑前辐射anterior thalamic radiation额桥束frontopontine tract膝: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 thalami

9、c radiation视辐射视辐射optic radiation听辐射听辐射auditory radiation损伤表现: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皮质红核束corticorubral tract顶枕颞桥束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五、嗅脑和边缘系统 边缘叶和相关的皮质(额叶眶部、岛叶、颞极)及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中脑被盖)2、特点:1)发生上较古老2)纤维联系复杂,如海马回路(海马旁回-海马结构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

10、、穹隆等。3、功能:1)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2)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3)与情绪、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1、组成:(一)嗅脑:与嗅觉有关的结构,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和嗅皮质。(二)边缘系统: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意识性非意识性躯干、四肢 头面部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11、 锥体束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关节、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对侧内侧丘系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脊髓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胸核 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同侧脊髓侧索中间内侧核2级纤维 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皮肤 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背外侧束脊髓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束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脊

12、髓丘系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下部皮肤粘膜 周围突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上升12节段 皮肤 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背外侧束脊髓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束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脊髓丘系皮肤 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背外侧束脊髓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束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脊髓丘系皮肤 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背外侧束脊髓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束中央后回中

13、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脊髓丘系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神经元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视辐射 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传导

14、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瞳孔对光反射途径: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存在(+)存在(+)丧失()丧失()动眼神经损伤丧失()存在(+)存在(+)丧失()视神经损伤间接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健康侧眼患侧眼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四、听觉传导通路 螺旋器(Corti器)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 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换元)听辐射内囊

15、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前庭神经外侧核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前庭神经核群 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眼肌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 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 纤维与部分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经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参与平衡调节) 纤维脑

16、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脑神经运动核一、锥体系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束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 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一)皮质脊髓束 延髓锥体细胞(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副神经核眼外肌咀嚼肌面肌(额肌、眼轮匝肌)咽喉肌

17、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内囊膝(二)皮质核束 面神经核下半 颊肌、口轮匝肌 舌下神经核 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面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 舌下神经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二、锥体外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大脑皮质腹前核、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躯体运动、感觉区 新纹状体 苍白球内囊背侧丘脑额叶躯体运动区 (二)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

18、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则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亦降低,与Parkinson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苍白球发出纤维止于底丘脑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苍白球,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影响。一侧底丘脑核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四)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额、顶、枕、颞叶广泛皮质 脑桥核齿状核 对侧新小脑皮质 小脑上脚交叉 大脑皮质 躯体运动区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皮质脑桥纤维 小脑中脚(脑桥小脑束)交叉脊髓前角细胞红核脊髓束红核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 一、胆碱能通路 运动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

19、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脊髓后角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 司内脏活动。 上行 新皮质和海马 延髓和脑 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脑桥蓝斑 - 下行 孤束核、脊髓 桥腹侧部 隔区、杏仁体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二、多巴胺能通路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 下行 (二)肾上腺能通路 由延髓(背侧、中缝背侧、腹外侧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至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蓝斑、缰核、丘脑中线核群、下丘脑;下行至脊髓中间外侧核。(三)多巴胺能通路 包括:黑质纹状体系; 脚间核边缘系统(隔区、杏仁体、扣带回等); 下丘脑弓状核正中

20、隆起系。(四)5羟色胺能通路 脑干中缝核群 小脑、脊髓上行 脑桥蓝斑、中脑黑质、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被膜 (一)硬脊膜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二)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 (三)软脊膜 齿状韧带(一)硬脑膜二、脑的被膜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 意识比较清楚。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

21、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往往有意识障碍。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滑车神经 动眼神经 颈内动脉 视束 眼神经 上颌神经 展神经 颈内动脉 海绵窦 垂体 经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结构: 自上而下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支(V1) 上颌神经分支(V2)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颈内动脉 展神经滑车神经 动眼神经 颈内动脉 视束 眼神经 上颌神经 展神经 颈内动脉 海绵窦 垂体 海绵窦垂体视神经蝶顶窦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大静脉基底丛小脑幕横窦直窦窦汇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海绵窦 岩上窦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上矢状窦岩下窦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脚间池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上池 交叉池 桥池蛛网膜颗粒(三)软脑膜 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二)脑蛛网膜 20-5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 (1)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 (2)大脑中动脉 (3)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