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漳浦二中杨爱川新课改以来,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及教研员的关注,甚至有的学科还成书专门讨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今年是本人从事高中起始年段新课程教学的第二次,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颇有感触,通过认真的探讨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衔接问题。利用这次教研的机会,把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上的一些做法及不成熟的看法呈现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熟悉初中历史知识,了解初高中课程的不同,找出衔接点,以便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缩短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时间。(一)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形式的不同高中历史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
2、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教材的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初中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课程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初、高中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材难易、教材繁简、教材资料选取以及教学形式的不同。(二)课程目标的区别与联系而段一一一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在知识方圆,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在能力方回,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
3、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1.在知识方圆,_|重点强调掌握历强调了对人文主T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史学习的基本方法,1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唯物意识的培养。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主义的基本方法、探题性。2.在能力方回,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族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4、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三)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
5、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卜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为了减负,一般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模块)。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四)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不同初中历史学习只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高中历史学习则要从
6、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二.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施教。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跟之前相比,在学习上,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一)学习心理方面:学生变得爱学习和更自信了。由于新课程历史教材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这种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对历史学习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拓展、延伸到课外。他们学会了自己动手搜
7、集各种历史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学习资源。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上,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和同伴一起探讨问题,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们的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具有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习方式方面: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上也要体现出与时俱进,适时而变。针对学生学习上的变化,教学上应做到:(一)明确目标,挖掘教材,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教
8、学更为形象和生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利用当地地方资源,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和探究能力;(三)改革师生互动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四)改变定性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应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并及时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三.了解初高中考试形式及考查要求的不同,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寻求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从前年开始,漳州市已把历史学科纳入中考且计入中考总分,此举大大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不过,它所采用的是开卷考试,这种考查方式难免使学生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但也反映了考查要求提升到能力层次,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重要的参
9、考价值。高中生所面临的考试包括高二年级的基础会考及高三年级的选拔考试一高考,面对不同的考查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应做必要的调整:其一,在贯彻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分层次教学。其二,重视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唐纳德汤普森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价,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够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不同的版本,相同的试卷,运用史料命制试题是最佳、也是最公平的选择。其三,树立学生的探究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倡导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
10、性与参与性,讲求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将在教学内容发生变化的同时,积极改革历史学科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成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生应积极顺应这种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尽可能地利用包括图书馆、社区、互联网、历史文化遗存在内的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以培养自己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四.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实现初高中教材的有效衔接。本着全面性原则,对高一年全体新生进行教材衔接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配套光碟“课程配套资料”,把其中的“历史长廊”(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按重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分别设置了具体时间及相关图片)分两个阶段进行展示和讲解(期初,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然后由师生共同完成关于中国史知识的衔接任务;学习必修一第六个专题之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世界史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书店转让协议
- 2024年教育机构教学人员劳动合同
- 2024年情感破裂合同
- 2024年新一代区块链技术研发合作合同
- 2024年建筑项目聘用协议
- 2024保险产品代理与销售合同
- 世界艾滋病日学校宣传活动总结范文(6篇)
- 2024年带家具租赁协议
- 《肿瘤患者PICC接头感染和导管感染与皮肤过敏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申通快递借壳上市动因及财务绩效研究》
- 镜头的角度和方位课件
- 污水处理常用药剂简介知识讲解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 1《My future》第1课时牛津上海版(三起) (共28张PPT)
- 光交接箱施工规范方案
- 气温和降水学案
- 普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竞赛试题库(1000题和答案)
- 国家电网公司施工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2021年版)线路工程分册
- 《汽车低压线束设计规范》
- 工程项目增加签证单
- 被一部电影感动记韩国电影《鸣梁海战》观后感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百分数》青岛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