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宣贯--功能构成_ppt_第1页
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宣贯--功能构成_ppt_第2页
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宣贯--功能构成_ppt_第3页
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宣贯--功能构成_ppt_第4页
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宣贯--功能构成_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功能构成及联网要求张永旺 副主任/高工福州2012-03-28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监控系统管理架构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五章、监控系统设置规模第六章、监控系统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六章、监控系统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第三章 系统功能3.1 省级监控中心系统功能3.2 路段监控分中心系统功能3.3 基层监控单元系统功能3.4 监控外场设备系统功能信息采集: 1、公路基础信息2、各路段监控分中心交通环境数据3、视频图像

2、信息4、各路段监控分中心异常事件信息5、各路段监控分中心控制策略信息6、各路段监控分中心系统运行状态7、省级监控中心系统运行状态8、全省高速公路地理信息9、事件报警信息10、操作员输入事件、事故信息11、基础设施状态信息12、道路养护、路政管理、服务设施和收费设施等管理信息13、气象信息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数据处理: 1、交通信息、环境信息、图像、交通事故、异常事件、各种报警以及各路段监控分中心的控制方案等信息综合分析处理。 2、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系统运行状态信息以及报警

3、信息进行分析处理3、建立数据库1、判断各路段监控分中心管理段交通运行状态、异常事件的处理情况、环境条件、各路段监控分中心控制策略的实施情况。 2、判断省级监控中心以及各路段监控分中心设备、各路段监控分中心管理区段内的设备是否需要维修保养、系统是否需要调试。3、交通环境数据库、设备状态数据库、设备维修维护数据库、事件记录数据库、告警记录数据库、用户管理数据库等。也可建立数据中心。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显示: 1、外场设备状态显示 2、分层显示3、沿线机构显示4、路网运行状

4、态显示5、视频图像显示6、计算机网络信号显示7、其他信息显示8、相邻省市交通状况显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视频图像管理: 1、直接显示和拼接显示视频图像 2、应能调看全省各部门录像信息3、视频共享4、事件联动视频监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路网监测、协调管理: 1、省级监控中心应能根据采集的数据、视频,进行分析处理后,形成全省高速公路拥挤度状态,为高速公路

5、管理提供决策依据。2、在出现交通异常情况影响到多条路段时,可协调各路段的交通流控制,保证整个路网的安全畅通。 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公众信息服务: 1、公路基础信息服务 2、交通气象服务3、路况信息服务4、路径规划服务5、其他信息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共享: 1、向上级部门提供信息2、实现对交通管理相关部门内部信息发布 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

6、门共享高速公路运行状态信息,提高运营管理、应急救援水平。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统计查询: 可统计、查询交通运行、隧道环境指标、各种事件事故、发布命令、设备工作状态等报表。 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 1、省级监控中心数据应采取异地数据备份。2、数据自动备份3、数据手动备份4、数据备份介质可选择多种5、数据、视频保存要求(1)一般视频保存时

7、间30天(2)事件视频保存时间1年(3)原始数据保存时间3年(4)处理后数据保存时间5年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设备管理: 对系统的软、硬件等进行管理和通信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系统安全: 1、设置使用权限和密码2、数据防抵赖保护功能3、系统日志 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动作,系统出错、修改信息等。4、设置网络安全与管理系统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

8、息显示视频图像管理路网监测、协调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省级监控中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信息采集: 1、交通流信息2、气象信息 3、设备工作状态反馈 信息4、告警、救援记录信息 5、视频图像 信息6、交通事件信息7、下级部门上传信息8、收费系统交通量、车道 工作 状态等信息9、省级监控中心指令10、操作员录入信息 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数据处理: 对采集信息 数据处理 实现以下功能 : 1、路网运行状

9、态判断2、生成交通处置方案3、判断是否需要对管理范围内的路网进行协调控制4、系统运行状态的判断5、交通信息和各类报表的统计、查询和打印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信息显示及发布: 1、视频图像显示 2、动态显示 道路区段运行状态 3、道路交通信息发布4、服务区信息发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视频管理: 1、视频图像的切换、控制、显示 2、图像存储3、访问权限内图像 4、事件联动视频监视5、接收上级部门视频控制指令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

10、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交通管理与应急: 1、制定应急救援预案2、具备应急联动控制功能3、接收上级部门下发指令4、隧道、特大桥的通风、照明、消防控制功能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设备管理: 系统的软、硬件等进行管理和通信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路段监控分中心系统安全: 1、设置使用权限和密码2、数据防抵赖保护功能3、系统日志 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动作,系统出错、修改信息等。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视频管理

11、交通管理与应急系统自诊断系统安全有人隧道管理站信息采集: 1、交通流信息2、隧道环境信息3、隧道火灾信息4、紧急电话信息5、隧道风机信息6、信号灯车道灯信息板反馈信息7、设备工作状态反馈信息8、水泵状态信息9、隧道管理站设备工作状态信息10、报警信息11、上级部门下发指令12、操作员输入信息13、其他信息 基层监控单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系统自诊断系统安全有人隧道管理站信息处理: 通过对采集信息处理,判断交通及环境发展态势,选择控制方案。 如:遇到火灾报警,通过视频确认后,应立即执行控制程序,除开启风机、照明、消防等措施以外,应同时启动广播、信息发布等手段引导

12、道路使用者自救基层监控单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系统自诊断系统安全有人隧道管理站视频管理: 1、视频图像的切换、控制、显示 2、图像存储3、事件联动视频监视4、接收上级部门视频控制指令基层监控单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系统自诊断系统安全有人隧道管理站交通管理与应急: 1、接收执行上级部门下发指令2、具备应急联动控制功能3、紧急情况下计算机处理功能4、隧道可进行自动和手动控制5、火灾自动检测及控制功能6、照明控制功能 7、环境检测及联动功能基层监控单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系统自诊断系统安全有人隧道管

13、理站系统自诊断: 系统的软、硬件等进行管理和通信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基层监控单元第三章 系统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视频管理交通管理与应急系统自诊断系统安全有人隧道管理站系统安全: 1、设置使用权限和密码2、数据防抵赖保护功能3、系统日志 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动作,系统出错、修改信息等。基层监控单元第三章 系统功能监控外场设备功能重点: 1、信息发布设备:事故黑屏功能2、隧道车道指示器: (1)事故黑屏功能 (2)隧道车行横洞处应还应显示“”3、隧道诱导灯: (1)线性诱导功能 (2)应能进行不同区段、不同级别的闪烁和常亮显示。第三章 系统功能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六章、监控系

14、统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第四章 系统构成4.1 系统构成4.2 监控系统网络4.3 省级监控中心系统构成4.4 路段监控分中心系统构成4.5 基层监控单元系统构成4.6 监控外场设备构成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监控外场设施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第四章 系统构成四、监控系统构成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网络安全与管理系统附属设施LED室内显示系统综合环境管理系统三维实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省监控中心必须设置的系统省监控中心可选系统UPS电源系统精密空调系统机房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综合控制台

15、 省级监控中心原则上应设数据灾备中心,且应与省级监控中心异址设置。第四章 系统构成四、监控系统构成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附属设施LED室内显示系统综合环境管理系统监控分中心必须设置的系统监控分中心可选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地图板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UPS电源系统机房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综合控制台 第四章 系统构成四、监控系统构成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附属设施LED室内显示系统综合环境管理系统基层监控单元必须设置的系统基层监控单元可选系统地图板系统UPS电源系统机房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综合控制台 第四章 系统构成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六章、监控系统

16、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第六章 系统软件6.1 一般规定6.2 基本要求6.3 联网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模块6.4 省级监控中心软件模块6.5 路段监控分中心软件模块6.6 隧道管理站软件模块6.7 桥梁管理站软件模块第六章 系统软件6.1 一般规定6.1.1 省级联网监控区域内宜采用统一的监控应用软件。6.1.2 监控系统软件要求可根据各省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本省高速公路管理的实际需求。6.1.3 各级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应符合国家开放式标准,并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定。6.1.4 各级监控系统之间的网络通信须遵循统一的约定,应采用国际通用

17、的TCP/IP网络通信规约。第六章 系统软件6.1 一般规定6.1.5 各级监控软件系统的设计和选型应符合“简单、自然、友好、一致”以及坚持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设计原则,以此保持友好的人机界面,以便于监控系统各等级用户的使用和操作,增强监控软件系统的易用性。各级监控软件可采用B/S架构或B/S和C/S相结合的架构。第六章 系统软件6.1 一般规定6.1.6 软件编制过程中应明确各级管理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内容以及传输结构,确保各级监控软件之间的信息互通。6.1.7 监控系统软件应具备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可互操作性、可扩充性和模块式结构,并且满足用

18、户需求。第六章 系统软件6.2 基本要求6.2.1 监控系统数据格式:监控系统数据格式应采用本技术要求要求的统一格式;数据应满足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等要求;服务器配备上应尽可能实现冗余,并通过多机并行等方式减少可能出现的系统灾难造成的重要数据损失和业务停顿风险。6.2.2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模块应至少包括本技术要求规定的模块,各省可根据自身特点增加其它模块。第六章 系统软件6.2 基本要求6.2.3 各级监控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均应确保其数据的有效性,各级监控软件应加强对数据整理和数据传输的监控。6.2.4 根据监控系统软件的内容,系统应采用定期更新和实时更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数据更新

19、与维护,其中需要实时更新的数据主要为各外场设备采集数据,定期更新的数据主要是接收下级上传数据。 系统应建立数据及系统更新维护日志:包括更新维护内容、更新时间、操作人员、操作实施时间等内容。第六章 系统软件6.2 基本要求6.2.5 操作系统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网络和事务安全功能;应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具备内存管理和系统管理功能;提供多级系统容错能力。监控系统服务器宜采用Windows Server及以上版本、Linux或UNIX系统等安全性高、开放性好的操作系统。工作站宜采用流行的Windows版本(或同等性能)的操作系统。6.2.8 联网监控软件的开发工具可选用Java、Visual C+等

20、通用开发软件(语言) 。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六章、监控系统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1 一般规定7.2 视频联网范围7.3 视频联网方式7.4 视频联网控制7.5 视频联网格式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1 一般规定7.1.1高速公路省域视频联网采用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隧道管理站或桥梁管理站等)三级联网。7.1.2高速公路省域视频联网由省级监控中心视频系统、路段监控分中心视频系统、基层监控单元视频系统和监控摄像机构成。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1 一般规定7.1.3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应按权限实

21、行分级管理,省域视频联网应采用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隧道管理站或桥梁管理站等)三级权限管理,省级监控中心权限最高。7.1.4各级监控管理部门负责所辖范围内视频联网运行的系统更新,并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下级监控管理部门的系统更新。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2 视频联网范围 高速公路省域视频联网范围包括全省所有高速公路的监控视频(包括视频图像和控制数据)联网以及录像视频(包括录像视频和控制数据)联网。 7.2.1高速公路省域监控视频联网图像源包括:1 道路沿线外场摄像机视频图像。2 服务区、停车区的场区及其室内监控视频图像等。3 隧道区域(包括洞内和洞外)外场摄像机视频图像。4

22、 监控室、变电所等室内监控视频图像。5 收费系统视频图像。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2 视频联网范围7.2.2高速公路省域监控视频联网控制数据包括:1 上级监控管理部门视频控制设备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视频设备的控制数据(包括切换、调看等操作指令及其他数据信息)。2 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对外场遥控摄像机的控制数据(包括对摄像机云台、镜头、雨刷、加热器等的控制数据)。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2 视频联网范围7.2.3高速公路省域录像视频联网范围包括各级监控管理部门的所有视频录像设备以及各级管理部门视频录像设备之间的联网控制数据(包括视频录像设备的启动指令、回放指令、浏览指令等控制数据)。7.3 视频联网方

23、式7.3.1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上传至上级监控管理部门的视频图像数量要求。序号下级监控管理机构上级监控管理机构上传视频路数1隧道管理站路段监控分中心至少8路2桥梁管理站路段监控分中心至少4路3路段监控分中心省监控中心至少4路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3 视频联网方式7.3.2高速公路监控摄像机视频应采用数字化传输方式,宜通过通信系统接入网上传到直接的监控管理部门。 7.3.3省内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之间的视频联网宜采用数字压缩编码格式。7.3.4各级监控管理部门监控视频录像应采用网络化、数字化的视频存储技术。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之间应能通过通信系统实现视频录像设备的联网调用。7.3.5已建路段应根据各省、各

24、路段实际情况,逐步实施数字化视频联网改造。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4 视频联网控制7.4.1省内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均应能够实现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监控视频图像的切换控制以及对摄像机的控制。7.4.2省内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均应能够实现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录像视频的调看控制、回放控制以及对录像机的启动控制等。7.4.3如采用数字化IP网络视频联网方式,可通过视频管理软件实现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视频图像切换控制和外场摄像机控制。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4 视频联网控制7.4.4如采用网络化IP视频录像联网方式,可通过视频录像管理软件实现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视频录像的调看、回放和启

25、动等控制。7.4.5一般情况,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不直接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所辖外场摄像机以及视频录像机启动等进行控制,如遇紧急情况或需要实施控制时,上级监控管理部门控制优先级高于下级监控管理部门。7.4.6下级管理部门应能与各上级管理部门同时显示管理范围内的视频图像。第七章 视频联网要求7.5 视频联网格式7.5.1高速公路监控联网视频均应采用PAL/NTSC制式。7.5.2高速公路联网数字压缩视频宜采用H.264视频压缩技术。7.5.3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宜牵头制定省内视频联网的标准格式,同时应满足交通运输部视频联网格式要求。7.5.4各级监控管理部门采用的联网视频格式及视频设备必须能够实现省域视频

26、联网(包括互联和互控)。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六章、监控系统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1 一般规定8.2 数据联网范围8.3 数据联网方式8.4 数据联网交换方式8.5 数据联网传输模式8.6 数据联网传输周期8.7 联网数据格式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1一般规定8.1.1高速公路省域数据联网采用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隧道管理站或桥梁管理站等)三级联网。8.1.2高速公路省域数据联网由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相关设备和监控外场设备组成。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1一

27、般规定8.1.3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应按权限实行分级管理,省域数据联网应采用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隧道管理站或桥梁管理站等)三级权限管理,省级监控中心权限最高。8.1.4各级监控管理部门负责所辖范围内数据联网运行的系统更新,并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下级监控管理部门的系统更新。8.1.5数据格式、编码相关要求应满足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2 数据联网范围8.2.1上传信息 基层监控单元和路段监控(分)中心为数据采集的最低层监控管理部门,应负责采集各类原始数据信息上传至上级监控管理部门,且各级监控管理部门应负责根据需要逐级上传。 信息上传内容参见本

28、技术要求3.1.1、3.2.1、3.3.1等部分的内容。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2 数据联网范围8.2.2 下发信息 各级监控管理部门根据协调或控制需要向所辖下级监控管理部门下发各类信息和控制指令。 下发信息主要内容有 : (1)所辖其他路段的相关静态信息。 (2)对所辖路段的协调控制指令。 (3)对所辖高速公路的交通控制设备和信息发布设备的控制指令。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2 数据联网范围8.2.2 下发信息 各级监控管理部门根据协调或控制需要向所辖下级监控管理部门下发各类信息和控制指令。 下发信息主要内容有 : (1)所辖其他路段的相关静态信息。 (2)对所辖路段的协调控制指令。 (3)对

29、所辖高速公路的交通控制设备和信息发布设备的控制指令。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3 数据联网方式8.3.1高速公路监控外场设备宜提供10/100M接口,数据传输宜采用“非电”的传输方式,通过通信系统接入网传输到直接的管理部门。 8.3.2隧道区域监控外场设备宜分区采用区域控制器实现数据传输及区域控制(隧道区域的可变信息标志可直接通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传输)。8.3.3隧道(或隧道群)区域所有区域控制器应组成具有自愈功能的光纤环网结构(单洞成环或双洞成环),且其自愈环网宜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搭建。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3 数据联网方式8.3.4省内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网应通过通信系统提供的干线

30、网络实现,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宜采用10/100Mbit/s或1000Mbit/s数据传输通道。8.4.5一般情况,各级监控管理部门不直接对下级监控管理部门所辖监控外场设备进行直接控制,如遇紧急情况或上级监控管理部门需要实施控制时,上级监控管理部门控制优先级高于下级监控管理部门。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4 数据联网交换方式各级监控管理机构之间交换的数据包括路段参数、外场设备信息、人工录入信息、协调请求、控制指令、交通门限参数等。技术要求中对这些数据交换方式做出了要求。字段类型数据范围数据长度备注int02,147,483,64710个字符Smallint032,7675个字符Tiny

31、int02553个字符Char(xx)xx个字符不足长度,后补空格numeric(4,1)-99.9999.95个字符温度有可能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Datetime14个字符YYYYMMDDHHMMSS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5 数据联网传输模式各级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宜采用中间件进行传输。数据传输模式采用字符数据串结构。数据交换表中所使用的字段数据类型应符合下表。序号数据传输内容数据传输时间(周期)数据传输优先级1路段参数信息初始接入及变化时传输一般优先级2车辆检测器数据510min一般优先级3气象检测器数据510min一般优先级4收费站车辆数据1h一般优先级5可变信息标志信息发布数据实时中等

32、优先级6隧道环境检测数据510min一般优先级7报警数据实时最高优先级8协调请求信息实时最高优先级9控制反馈信息实时中等优先级10事故信息实时最高优先级11养护计划数据确认后上传中等优先级12交通事件详细登记数据实时中等优先级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6 数据联网传输周期8.6.1 数据上传周期序号数据传输内容数据传输时间(周期)数据传输优先级1控制指令实时最高优先级2协调反馈实时最高优先级3门限设定参数实时最高优先级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6 数据联网传输周期8.6.2 数据下发周期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1已建路段,宜由直接管理路段的管理部门按照数据格式要求对数据进行

33、转换;新建路段管理部门宜按数据格式要求进行数据编码。8.7.2 监控系统编码参见附录F。8.7.3 数据编码1 路段参数1)路段参数由直接管理路段的路段监控分中心负责编码,并通过接口转换程序进入接口数据库,逐级上传。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3 数据编码1 路段参数2)路段参数数据内容包括路段编码、路段名称、起点、终点、里程、设备配置、设备位置、构造物位置、管理部门位置、经办人、日期、时间等。2 外场设备信息1)各外场设备数据由路段通信系统从外场设备采集,并通过接口转换程序进入接口数据库。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3 数据编码2 外场设备信息2)所有

34、外场设备数据内容均应包括设备编码、日期、时间、工作状态、通信状态、发送标志等。3 控制命令1)控制命令数据为交互式操作,由上级监控管理部门填写并下发,下级监控管理部门接收、转换并进行处理,最后回填反馈信息。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3 数据编码3 控制命令2)控制命令数据内容包括命令流水号、序列、生成日期、生成时间、发出命令操作员、控制命令紧急程度、命令内容、停留时间、上级监控中心编码、下级监控中心编码、外场设备编码、有效日期、有效时间、发送标志、处理状态、反馈内容、经办人、反馈是否发送等。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3 数据编码4 协调请求1)协调请

35、求数据为交互式操作,由下级监控管理部门填写并上传,上级监控管理部门接收并进行处理,最后回填反馈信息。2)协调请求数据内容包括请求流水号、生成日期、生成时间、发出命令操作员、请求紧急程度、请求内容、下级监控中心编码、上级监控中心编码、有效日期、有效时间、发送标志、处理标志、反馈内容、经办人、反馈是否发送等。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3 数据编码5 事件信息1)事件信息的数据由路段监控分中心创建,并通过接口转换程序进入接口数据库,已发送或过期数据由接口转换程序负责备份和清理。 2)事件信息包括设备告警信息和事故信息表。第八章 数据联网要求8.7 联网数据格式8.7.3 数据编

36、码6 门限参数1)一般由省级监控中心统一制订。 2)包括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等设备门限值。7 其他参数第三章、监控系统功能第四章、监控系统构成 第六章、监控系统软件 第七章、视频联网要求第八章、数据联网要求附录(13个)宣贯内容附录A 名词、术语与缩略语附录B 监控系统操作流程附录C 监控系统报表格式附录D 监控系统主要设备关键性技术指标要求附录E 视频图像字符叠加格式要求附录F 监控系统编码附录G 监控系统IP地址规划附录H 监控域名规划附录I 防雷与接地附录J 监控系统机房要求附录K 监控系统界面附录L 设备基础、管线预留预埋要求附录M 监控系统供配电要求附录1一般名词与术

37、语2技术性名词与术语3缩略语附录A:名词、术语与缩略语1监控系统业务流程3信息发布设备操作流程2监控系统事件操作流程4信息采集设备操作流程附录B:监控系统操作流程报表格式报表分类:按数据类型分为:设备状态报表、车辆检测器数据报表、气象/能见度检测器数据报表等按统计时段分为:小时报表、日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 交通数据报表按数据类型和统计时段组合。范围:本附录规范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报表格式、内容等。报表内容主要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及其他信息。 附录C:监控系统报表格式报表格式报表命名:交通数据报表名称应包括高速公路所在地区名、高速公路名、报表名、报表数据类型和报表统计时段类型。 报表格式(提出了

38、具体格式要求)各类交通数据报表应采用统一格式。报表由报表名称、表头注释、表中内容和表尾注释四部分组成。附录C:监控系统报表格式附录D规定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主要设备关键性技术指标要求,包括管理机构监控设备、沿线监控外场设备、隧道监控设备等。一般规定:D1.1高速公路监控外场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和工作湿度范围应根据设置区域的气候条件确定。D1.2气象检测器等环境检测设备的检测温度范围、检测湿度范围等指标应根据设置区域的气候条件确定。D1.3室内设备的防护等级IP2X;室外设备的防护等级IP65。附录D:监控系统主要设备关键性技术指标要求附录E规范了高速公路视频图像字符叠加的格式要求,主要为了方便图像

39、的使用、管理及视频联网监控。主要包括监控外场沿线、互通立交、服务区/停车区、隧道、桥梁、收费广场、收费车道、收费亭内、室内等的视频图像叠加。 如:监控外场沿线视频图像 附录E:视频图像字符叠加格式要求附录F:监控系统编码F.1 编码原则F.2 数据编码定义F.3 网络编码F.4 路段编码F.5 监控管理部门编码F.6 监控工作人员编码F.7 监控外场设备编码F.8 时间编码监控系统编码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整体性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附录F:监控系统编码F.1 编码原则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发的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监控系统中关于路网编码、路段编码应与收费系统一致:1 除特殊说明外,数据编码主要

40、采用二进制编码方式,以降低联网的数据传输量。2 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字节的内容,其存储顺序应采用先高字节后低字节方式。3 编码方案应适用监控系统管理及应用的具体情况。4 编码具有唯一性、明确性、系统性;充分体现监控系统联网的管理层次。5 编码方案应易于扩展,应满足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发展及其它系统连接的要求。 F.2 数据编码定义附录F:监控系统编码 1 省域内高速公路联网监控、通信系统的IP地址分配应遵守本技术要求。 2 各省监控、通信系统IP地址具体规划、利用、回收工作应由各省级监控中心统一负责。 3 各省IP地应划分为广域网地址块、局域网地址块和预留地址块,并按照省级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

41、基层监控管理单元进行子网方式管理。附录G:监控系统IP地址规划G.1 IP地址规划原则 4 全国高速公路联网监控、通信系统使用统一的IP地址段xx.64.0.0 xx.127.255.255。 5 各级管理机构的IP地址的使用,应从所分配第一个地址空间开始依次使用,不应跨空间使用。系统开通前、开通后,应向省级监控中心申请和报备,剩余的IP地址作地址预留和其它使用。G.1 IP地址规划原则附录G:监控系统IP地址规划 H.2.1 高速公路联网监控、通信系统采用Internet域名系统(DNS)进行服务器和主机的命名及IP地址解析。H.2.2 为方便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联网监控、通信网络系统的管

42、理,所有网内主机应有唯一的主机名字,主机名字要能反映本机的任务特征并规范、易记。附录H:监控域名规划H.2 域名规划原则 H.2.3 联网监控(通信)系统的DNS采用树型结构,省级监控中心设置主DNS服务器,省内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设置次级DNS服务器。H.2.4各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通信网络系统域名的分配和管理由省级监控中心负责。附录H:监控域名规划H.2 域名规划原则附录I:防雷与接地I.1 一般规定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I.3 外场设备防雷与接地附录I:防雷与接地I.1 一般规定 I1.1监控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根据当地雷电活动情况和设备情况,选择合理的保护等级,确保必要的防护置信度

43、;同时也应防止过度保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I1.2 监控系统应按照B级防雷防护等级考虑。 I1.3 监控系统使用的防雷器,应经过国家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及交通运输部认可的防雷产品质量检测部门测试合格。 I1.4电源防雷器宜具备监测功能。附录I:防雷与接地I.1 一般规定 I1.5 管理部门所在地雷暴日的确定,应依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 I1.6 管理部门的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I1.7 接地阻值 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联合接地电阻1。 2 保护接地电阻4。 3 防雷接地电阻10。附录I:防雷与接地I.1 一般规定 I1.8 避雷针要求。 I1.10 接地体

44、要求 I1.11 接地引线要求 I1.12 线缆敷设要求 附录I:防雷与接地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 I.2.1防雷要求 1 从配电房低压配电屏引电进入监控机房所在大楼的电源室配电柜(电源室有UPS等设备)进线端及电源室配电柜供给外场监控设备的电源输出端应安装第一、二级复合式防雷器组;第一级推荐选择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的10/350us波形开关型防雷器;第二级为8/20us波形限压型防雷器,具体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参照表I-4。如电源室没有UPS等设备,可不设置第二级防雷器。 附录I:防雷与接地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 气象因素环境因素当地雷暴日(日/年)20204040第一级平原有不利因素

45、60KA(15KA)100KA(25KA)无不利因素60KA(15KA)丘陵有不利因素60KA(15KA)100KA(25KA)120KA(30KA)无不利因素60KA(15KA)第二级-40KA第三级-10KA表I2-4监控大楼电源防雷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注: 1、括号内表示10/350s。 2、不利因素包括高层建筑、山顶、空旷地带;虽然少雷区但时有雷击 发生;大地电阻率较高使接地电阻偏大。附录I:防雷与接地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 I.2.1 防雷要求 2 从电源室到监控机房、监控大厅的配电箱,配电箱进线侧应安装第二级8/20us波形限压型防雷产品。 3 机房或监控大厅设备电源插座或设备

46、端应安装第三级防雷型插座。 附录I:防雷与接地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 I.2.1 防雷要求 4 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附录I:防雷与接地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 I.2.1 防雷要求 5 机房或监控大厅信号线路设备端应安装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6 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

47、上。浪涌保护器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连。浪涌保护器也可以安装在机柜内,固定在设备机架上或附近支撑物上。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2的铜芯导线与设备机房内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附录I:防雷与接地I.2 监控机房防雷与接地 I.2.2 接地要求 监控机房及大厅接地应采用房建的联合接地,其阻值满足1;如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其阻值可按照4。 I.2.3 机房等电位连接 I.3 外场设备防雷与接地 I.3.1 隧道 1 隧道内的设备共用一个联合接地,其阻值要求1,一般应在隧道两端的洞外作接地极,隧道内通过接地线(扁钢或铜线)将两个接地极连接,扁钢或铜线应焊接在电缆托

48、架上。 附录I:防雷与接地 I.3 外场设备防雷与接地 I.3.1 隧道 2 对于长、特长隧道,为确保接地电阻值达到要求,接地线应与隧道主体工程的钢筋网相连,构成整体隧道接地系统;或者在电缆沟内以一定的间距设置接地极。 3 隧道内直接从洞外配电房或变压器引电进入洞内的第一个配电箱进线必须安装第一、二级复合式防雷器组;第一级推荐选择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的10/350us波形开关型防雷器;第二级为8/20us波形限压型防雷器,具体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参照表I-4。 附录I:防雷与接地 I.3 外场设备防雷与接地 I.3.1 隧道 4 隧道内视频和数据都采用光缆传输到管理部门,隧道内信号线路可设置数据

49、和视频信号防雷器;火灾检测器应设置信号防雷器。 I.3.2 沿线路段 1 桥梁上的外场设备其接地引线应与桥墩的主筋连接,确保联合接地1。 2 外场设备保护接地电阻4;防雷接地电阻10;如做联合接地其阻值应1。 附录I:防雷与接地 I.3 外场设备防雷与接地 I.3.2 沿线路段 3 外场大型可变信息标志、摄像机等高度5m以上设备应设置避雷针。 4 外场大型可变信息标志、气象检测器电源必须设置第一、二级防雷器,第一级推荐选择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的10/350us波形开关型防雷器;第二级为8/20us波形限压型防雷器。 附录I:防雷与接地 I.3 外场设备防雷与接地 I.3.2 沿线路段 5 外场

50、摄像机、车辆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等设置在高雷区必须设置第一、二级防雷器;多雷区可设置第一、二级防雷器;少雷区应设置第二级防雷器。 6 外场设备宜设置视频、数据信号防雷器。 附录J:监控系统机房面积J.1 一般规定J.2 机房面积要求J.3 机房装修要求J.4 其他相关要求附录J:监控系统机房面积J1一般规定J1.1 监控系统机房一般包括电源室(含进线室)、通信机房、监控大厅。电源室一般应设置在一层,通信机房和监控大厅应设置在二层或以上,且相互靠近。J1.2 UPS和参数稳压电源(如有)应放置在电源室,且场区电缆井应与进线室内的电缆沟相通。J1.3 监控机房要求净空高度不小于3.2m;省级中心监控大厅净空不小于6.0m;其它监控大厅净空不小于4.5m;且各房间要求无立柱。附录J:监控系统机房面积J1一般规定J1.4 电源室楼板荷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