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课件_第1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课件_第2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课件_第3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课件_第4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区结束的时间要更晚些。中国各地遍布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讫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产经济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一定地域内先后产生的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中国的诸新石器文化不断发生交流、融合和分化;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内

2、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中国历史最终进入了阶级社会。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泉。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诸新石器时代遗存,面貌多样,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各有创新。大体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北方等几个地区早 期裴李岗文化54952005195300 B.C黄河中游仰韶文化50003000 B.C庙底沟二期文化29002800 B.C河南龙山文化26002000 B.C陕西龙山文化23002000 B.C黄河下游青莲岗文化54004400 B.C大汶口文化43002500 B.C山东龙山文化25001600 B.C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33002050 B.C齐家文化190

3、01700 B.C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的聚居村落,一般只有几万平方米面积。墓坑均为长方形的浅竖穴,除一座为两人合葬外,其余均为单人葬。陶器具有原始性,质差易碎,火候900960。主要为红陶,灰陶很少。器物种类以乳钉纹鼎、桶形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圆底钵为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纹饰以各种线条的蓖纹、压印纹为最常见。还发现有陶塑人头、猪头和羊头等艺术品。 裴李岗文化石器,有打制的细石片和刮削器,还有磨制的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其中农业工具的出土量最多,而且磨制比较精细,有石斧、石锄、石铲、石镰和磨盘、磨棒几种。前者属生产工具,后者属谷物加工工具。手工业工具很少,只有少量

4、的石凿。石器中以长条形两端磨刃的石铲、带锯齿石镰和四足鞋底形石磨盘为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黄河中游地区:代表性的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得名于1921年的首次发现地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比较重要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宝鸡北首岭、渭南史家村,山西芮城西王庄,河南的仰韶、陕县庙底沟、安阳后岗等。仰韶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文化堆积层很厚。遗址中有较多房屋、窖穴、灰坑、陶窑遗迹。遗物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家畜遗骨等。墓地的规模也比较大,大的墓地有几百座,属于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 韶 文 化 居 址 仰韶文化的石器的基本特征是以磨制为主,加工比较精细,多通体磨光。器物种类有农业生产工

5、具斧、锄、铲、刀、磨盘等。手工业工具有锛、凿、纺轮等。石斧比较厚重,石铲体薄而宽,石刀则以两侧带缺口的长条形为最有特色 。 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为显著特征,也有少量灰陶。器物的制法早期以手工制作为主,晚期出现了慢轮加工修整口沿。器物规整,火候较高,质好而精美,多有彩绘花纹。纹饰也多种多样。器物种类也较多,有炊煮饮食器皿和储容器。代表性的器物主要有圜底钵、细颈壶、平底碗、小口尖瓶底、卷沿曲腹盆、深腹罐、瓮、釜、灶等。彩陶的色彩有黑、红两色,图案有人面纹、动物纹、植物花纹和几何形花纹等。纹饰有拍印的绳纹、编织纹、指甲纹、锥刺纹等十余种。 仰韶文化的发展,延续约20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四期,

6、依次是:一期半坡类型;二期史家类型;三期庙底沟类型;四期西王庄或半坡晚期类型。有人认为,这四期遗存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代表仰韶文化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有不同的分支,各地的仰韶遗存有它自己的发展线索。 上左:打制大石磬下左:彩绘陶壶上右:彩绘蟠龙纹陶壶(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出土) 黄河下游地区的青莲岗文化分布于淮北、鲁南之间,陶器的器形比较简单,有釜、鼎、罐、钵和支架等,有的遗址还有角形把手、红顶钵和纹饰简单的彩陶,也有用附加细泥条组成的并排竖堆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54004400年。一般认为青莲岗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先驱。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和江苏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东

7、和辽东半岛一带也有零星发现。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它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等部分地区。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和江苏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一带也有零星发现。以红陶为主,纹饰常见镂孔和划纹,还有彩陶。代表性器形有鼎、镂孔豆、背壶、实足或袋足鬹、高柄杯、觚形器等。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300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它还深入河南腹地,并向北波及影响到东北地区。13号墓地(男女合葬)35号墓(成年男女与幼女)江苏大墩子遗址出土的石匕首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镂空象牙梳(大汶口文化遗物) 山

8、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它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等部分地区。以两城镇、城子崖和岳石为代表。 陶器的特征以轮制为主,多典型的黑陶,有薄仅0.52毫米的“蛋壳陶”,陶面修饰主要是素面和磨光。器形多鬹少鬲,鼎类颇多,罐类以矮肥的形式为主,与河南龙山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别。 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1600年。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商代之后,山东龙山文化还延续了一个时期。两城镇黑陶上的云雷纹和玉锛上的兽面纹,表明它与中原的青铜文明有某些联系,牟平照格庄的青铜锥也是有力的证据。黄河上游地区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先后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早期的

9、遗存,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3300年)屈家岭文化(公元前30002600年)湖北龙山文化(公元前2400年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4000年)马家浜文化(公元前43003300年)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00年 )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32003000年)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鄂的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一带。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和少量的白陶,均系手制。器形中圈足器比较发达,有鼎、盘、豆、杯、碗、罐和器座等,以曲腹杯和筒形瓶为典型代表,并有彩陶和朱绘黑陶。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4003300年。 屈家岭文

10、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境内和河南南部一带,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则以灰陶为最多,手制。器形中三足器和圈足器相当发达,有鼎、豆、杯、罐和器盖等,尤以蛋壳彩陶和彩陶纺轮最为典型。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300026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似限于杭州湾和舟山群岛一带,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典型代表。陶器比较原始,但磨制石器发达,骨、木器也相当进步,如带雕刻纹饰的几种骨器、骨耜,复杂的木质工具,还有带榫卯的木构干栏式建筑,都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发现的成堆稻壳,为亚洲最古老的稻作遗存。据14C测定,河姆渡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4000年。河姆渡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现了长江流域较早阶段新石器文化

11、的面貌。 湖北龙山文化又称青龙泉三期文化,与中原的龙山文化有较大的区别。陶器手制,以篮纹灰陶为最多,红陶、黑陶较少,还有少量的彩陶。器形中有鼎少鬲,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400年左右。 干 栏 式 建 筑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泥质陶则以灰陶为主,并出现轮制,器形渐趋复杂。据14C测定,马家浜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43003300年。 良渚文化的石质工具有了显著的进步,磨制精致,种类复杂。玉器也大量出现,其中以璧、琮最具特色,可能属于随葬的礼器。特别是玉琮上的兽面纹,纤细生动,与后来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有着某些联系。制陶工艺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轮

12、制普遍出现。陶质以泥质灰胎黑陶为主,表皮的黑色容易脱落。胎壁最薄的仅1.32毫米,于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近似。器形以鼎、罐、豆、杯、盉、鬹最为常见。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都有丰富的稻谷发现,证实这一带地区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据14C测定,良渚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33002200年。 北阴阳营文化似乎分布于宁镇山脉和秦淮河连接成的丘陵地带,以及相邻的安徽境内的长江南北等地,彩陶和角形把手较多,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32003000年。华南和西南地区 华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遗存以绳纹粗陶为代表,广泛分布于江西、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遗址的种类包括洞穴、贝丘和台地3种,它们的出现主要

13、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形态或其它因素所决定,并不能作为划分文化类型或确定时代先后的依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量的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普遍地使用器形简单的绳纹粗陶,具有比较原始的文化性质;同时,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农业痕迹不甚明显,有无家畜的饲养也不很清楚,表现了比较落后的经济形态。 华南地区的晚期新石器文化中陶器发生显著的变化。质料的种类增多,粗陶之外,也有泥质陶,颜色呈红、灰、黑3种,甚至到较晚的时候,还出现烧成9001100的硬陶,反映出陶窑的结构已相当进步。制法依然是手制,采用慢轮修整。器形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以釜、鼎、鬹、豆、壶、杯为最多,有的遗址中还有彩陶。石器主要是磨光的

14、。 由于时代或地域的差别,华南地区各地往往呈现不同的文化面貌,目前已确立的文化有:以山背村跑马岭遗址为代表的山背文化,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以石峡遗址为代表的石峡文化,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9002700年;还有以福建闽侯县昙石山遗址为代表的昙石山文化。 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现有资料比较零散。三峡地区的打制石器与陶器共存,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范畴。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2002100年,元谋大墩子遗址的年代大体为公元前1400年左右,都属于较晚的遗存。西藏地区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除细石器外,有磨制石器和陶器等共存,特别还发现一件宽带三角

15、折线纹的彩陶罐。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2100年。 北方地区 以黑龙江密山新开流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经济以渔猎为主,有磨制石器、蓖纹陶与细石器共存。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100年。辽宁沈阳新乐遗址下层和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都发现有聚落和房屋,也都有磨制石器、蓖纹陶与细石器共存。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化,前者分布于辽宁东南部,被称为新乐文化,据14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3004800年;后者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可称为富河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上述两类遗存都有着明显的原始农业,不过畜牧、狩猎经济还占相当的比重。 红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

16、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

17、,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左上:彩陶罐右上:石刃骨柄刀左下:三角纹筒形罐右下:石雕人像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1、原始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2、广泛饲养家畜 3、制陶工艺不断进步4、制玉工艺的兴起 5、早期铜器的问世 6、建筑技术日趋提高7、小型城堡的出现8、发达的原始艺术和符号 9、社会性质的探讨 原始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在黄河流域,适应黄土地带的自然环境,新石器时代早期就主要种植了耐旱作物粟和黍。北方其他地区也都发现粟的遗存。它们作为在中国最早培植的谷物,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起,长期作为华北居民的主要食粮。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沼泽众多。从较早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各种不

18、同类型的文化都以稻作农业为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黍、稻等粮食作物,在世界栽培史上居于突出的地位。其他如农业工具、耕作方式等,也不断有所改进。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广泛饲养家畜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无论南北,都以饲养猪、狗等家畜为主,并且具有与定居农业密切结合的性质。鸡和黄牛,早在磁山文化中可能已是家养的动物。两者的骨骸在仰韶文化中继续有所发现,但数量仍不多。也不普遍。家羊遗骸在马家窑文化中经常出土,有的还用它随葬,这时除普遍地饲养了绵羊外,还有少量的山羊。水牛的驯养当以南方为较早。河姆渡文化发现有较多的水牛骨,可能以开始饲养,其后逐渐发展。至今新石器时代的马骨只有零星发现,家养可能较晚

19、。一般认为,至迟在龙山文化阶段,从总体上讲,猪、狗、牛(黄牛、水牛)、羊(绵羊、山羊)、马、鸡,古代文献中的所谓“六畜”已基本齐备。 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制陶工艺首先发达于中原地区。陶器成形是从手制、慢轮制过渡到轮制,陶窑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基本结构。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横穴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日益发展。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为850950,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达9001000,有的甚至可达1050。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以其胎薄质细、火候甚高、造型优美而显示出最为高超的工艺技术。东南地区的硬陶火候高达1100,表明这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窑结构和工艺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

20、步。 制玉工艺的兴起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制玉工艺相当兴盛,甚至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特别是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琮、玉璧,制作精美,规格定型,雕刻有繁缛的兽面纹饰。它们多出于大、中型的墓葬里,具有贵重礼器的性质。璜、玦、琮、璧等,商周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早期铜器的问世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阶段,如黄河流域的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中。在多处地点发现了小件铜器、炼铜用的坩埚残片、铜渣等,特别是在下限年代较晚的齐家文化中发现最多。质料以红铜器为主,少数是分别掺锡、铅或兼有锡、铅的青铜器。红铜多采用锻

21、造方法制造,个别的已用合范铸成。器形包括斧、刀、凿、匕、锥、钻头、坠、环、泡、镜和铃等,主要属于小型的手工工具、生活用品和饰物。 建筑技术日趋提高建筑中大量的是人们居住的房屋,大体有横穴窑洞、半地穴、地面营造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几种形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属于土木混合结构,墙基有随地而起到挖槽筑基,墙体多为木骨泥墙,后来出现相当进步的土坯墙,居住面由硬土面、草拌泥进而再涂抹光洁的白灰面,房柱基础为夯砸陶片垫底、置放础石或木板等,间架形式有单间、套间以至连间之分,还开始在夯土台基上营造地面房屋。其中许多建筑技术和传统,在商周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至于在河姆渡发现的干栏式房屋,是为适应南方多雨

22、潮湿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榫卯木结构建筑,别具一格,显示了中国建筑的多样性。小型城堡的出现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如半坡、姜寨聚落遗址的外围,便挖掘有沟壕。至龙山文化阶段,新出现了以夯土版筑或石块垒砌的围墙,形状较为规整,工程规模也比过去大为提高。河南龙山文化的登封王城岗城址,夯土墙长约90余米。淮阳平粮台城址长宽各185米,城墙残高3米多,南北墙的中段各开一座城门。山东龙山文化的寿光边线王城址略呈圆角梯形,城内面积4万多平方米,夯土城墙基槽里发现有儿童、猪、狗等骨架,是为奠基的牺牲。其他在内蒙古包头阿善、凉城老虎山等遗址,则有石墙环绕,后者位于山的南坡,城内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上述小城堡主要是为了加强

23、防御,它是与原始社会末期战争的频繁和剧烈相连系的。发达的原始艺术和符号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创作往往与日常用品相结合。绘画主要表现在彩陶上。特别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十分发达,其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也数量不等地存在,这种装饰艺术一度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艺术的主体。陶塑既有单独的制品,也有作为陶器的附饰。雕刻于陶、骨、角、牙、玉、木等质料制成的工具、器皿或装饰品上。绘画、塑像和雕刻的内容,包括有人形、禽兽、鱼虫、花草、屋舍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等,生动、朴实。陶埙、骨哨、陶铃甚至铜铃等乐器也有发现。各种单体符号常见于陶器上,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最多,在有的文化中,个别符号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