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作业》word版_第1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word版_第2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word版_第3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word版_第4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国银 20111003347 042112对滑坡,岩溶,泥石流要从哪些内容,哪些方面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一)滑坡勘察的任务和目的(1)查明滑坡的现状,包括:滑坡周界范围、地层结构、主滑方向;平面上的分块、分条,纵剖面上的分级;滑动带的部位、倾角、可能形状;滑带岩土特性等滑坡的诸形态要素。(2)查明引起滑动的主要原因。在调查分析滑坡的现状和滑坡历史的基础上,找出引起滑坡的主导因素;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的复活。(3)获得合理的计算参数。通过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反算和经验比拟等综合分析,获得各区段(牵引段、主滑段和抗滑段)合理的抗剪强度指标。(4)综合测绘调查、工程

2、地质比拟、勘探及室内外测试结果,对滑坡当前和工程使用期内的稳定性作出合理评价。(5) 提出整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或整治方案。对规模较大的滑坡以及滑坡群,宜加以避让;防治滑坡宜采用排水(地面水和地下水)、减载、支挡、防止冲刷和切割坡脚、改善滑带岩土性质等综合性措施,且注意每种措施的多功能效果,并以控制和消除引起滑动的主导因素为主,辅以消除次要因素的其他措施。(6)提出是否要进行监测和监测方案。(二)工程地质测绘(1)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测绘比例尺150012000,可根据滑坡规模选用

3、;用于整治设计的测绘比例尺为1200或1500。(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测绘、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作为滑坡体平面上的分块或纵剖面分段的依据。(4)通过裂缝的调查、测绘,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并指导勘探工作。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

4、动面埋深较大;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的调查,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应注意测绘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裂缝与施工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测绘地下水特征,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

5、,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三)勘探工作要点(1)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滑坡体的地质结构、滑动面的位置、展布形状、数目和滑带岩土性质,查明地下水情况,采取岩土试样进行试验等。(2)勘探线应在测绘、调查基础上,沿滑动主轴方向布设。根据滑坡规模和分块、分条情况,在主轴线两侧亦应布设勘探线或勘探点;在各勘探线上勘探点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40m。在预计设置排水和支挡构筑物的地段,应有一定数量的勘探点。(3)为直接观察地层结构和滑动面,或为原位大型剪切试验,宜布设一定数量的探井或探槽。为准确查明滑动面的位置,对

6、于土体滑坡,可布设适量静力触探点;对于岩体滑坡,可采用合适的物探手段。(4)一般性勘探点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少量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超过滑坡体前缘最低剪出口标高以下的稳定地层内一定深度。(5)在滑坡体内、滑动面(带)和稳定地层内,均应采取足够数量的岩土试样进行试验。(6)为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各层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地下水流向、流速、流量及其承压性质,应布设专门性钻孔,或利用其他钻孔进行上述水文地质测试,必要时应设置地下水长期观测孔。(7)滑坡勘探宜采用管式钻头、全取芯钻进,土质滑坡宜采用干钻,钻进过程中应细致地观察、描述和注意钻进难易的记录。以下迹象可能是滑动面(带)位置:通过小

7、间距取样(0.5m或更小),测定和绘制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含水量最大处,可能是滑动面(带);所采取岩心经自然风干,岩心自然脱开处可能是滑动面;破碎地层与完整地层的界面也可能是滑动面位置;大型、超大型滑坡可能出现地层重复现象,结合测绘调查分析判断是否属滑动面(带);孔壁坍塌、卡钻、漏水、涌水、甚至套管变形、民用水井井圈错位等都可能是滑动面位置,但应结合其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四)测试和监测工作1、测试工作为了验算滑坡的稳定性,必须对滑带土进行抗剪强度试验,以求取c、指标。一般滑坡取样作室内试验即可,根据需要作原状土或重塑土试验,试验方法应与滑带土受力条件相似,采用快剪、固结快剪或饱和固结

8、快剪,获得的峰值和残余强度参数以备用。大型和重要的滑坡,则除采样进行室内试验外,还需作滑带土的原位测试,试验要求和方法参见第五章第三节。2、监测工作规模较大以及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滑坡,应进行监测。滑坡监测的内容包括:滑带(面)的孔隙水压力;滑体内外地下水位、水质、水温和流量;支挡结构承受的压力及位移;滑体上工程设施的位移等。有关滑坡地面位移、岩土体内部变形及滑动面位置监测的内容和要求,详见第六章第三节。滑坡监测资料,结合降雨、地震活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作为滑坡时间预报的依据。岩溶一、勘察的目的和要求岩溶场地勘察的目的在于查明对场地安全和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化发育规律,各种岩溶形态的规

9、模、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可溶岩顶部浅层土体的厚度、空间分布及其工程性质、岩溶水的循环交替规律等,并对建筑场地的适宜性和地基的稳定性作出确切的评价。根据已有勘察经验,在岩溶场地勘察过程中,应查明与场地选择和地基稳定评价有关的基本问题是:(1)各类岩溶的位置、高程、尺寸、形状、延伸方向、顶板与底部状况、围岩(土)及洞内堆填物性状、塌落的形成时间与因素等。(2)岩溶发育与地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及不同岩性组合的关系,结合各层位上岩溶形态与分布数量的调查统计,划分出不同的岩溶岩组。(3)岩溶形态分布、发育强度与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褶皱形式、地层产状、断裂等结构面及其属性的关系。(4)岩溶发育与当地地貌

10、发展史、所处的地貌部位、水文网及相对高程的关系。划分出岩溶微地貌类型及水平与垂向分带。阐明不同地貌单位上岩溶发育特征及强度差异性。(5)岩溶水出水点的类型、位置、标高、所在的岩溶岩组、季节动态、连通条件及其与地面水体的关系。阐明岩溶水环境、动力条件、消水与涌水状况、水质与污染。(6)土洞及各类地面变形的成因、形态规律、分布密度与土层厚度、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及人为因素的关系。结合已有资料,划分出土洞与地面变形的类型及发育程度区段。(7)在场地及其附近有已(拟)建人工降水工程,应着重了解降水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及空间与时间的动态。据此预测地表塌陷的位置与水位降深、地下水流向以及塌陷

11、区在降落漏斗中的位置及其间的关系。(8)土洞史的调查访问、已有建筑使用情况、设计施工经验、地基处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与效果等。勘察阶段应与设计相应的阶段一致。各勘察阶段的要求和方法如表92所列。表1 各阶段岩溶地区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求和方法表勘察阶段勘察要求勘察方法和工作量可行性研究应查明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条件,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作出初步评价。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及综合物探方法。发现有异常地段,应选择代表性部位布置钻孔进行验证核实,并在初划的岩溶分区及规模较大的地下洞隙地段适当增加勘探孔。控制孔应穿过表层岩溶发育带,但深度不宜超过30m。初步勘察应查明岩溶

12、洞隙及其伴生土洞、地表塌陷的分布、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并按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进行分区。详细勘察应查明建筑物范围或对建筑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及土洞的状态、位置、规模、埋深、围岩和岩溶堆填物性状,地下水埋藏特征;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在岩溶发育区的下列部位应查明土洞和土洞群的位置:(1)土层较薄、土中裂隙及其下岩体岩溶发育部位。(2)岩面张开裂隙发育,石芽或外露的岩体交接部位。(3)两组构造裂隙交汇或宽大裂隙带。(4)隐伏溶沟、溶槽、漏斗等,其上有软弱土分布覆盖地段。(5)降水漏斗中心部位。当岩溶导水性相当均匀时,宜选择漏斗中地下水流向的上游部位;当岩溶水呈集中渗流时,宜选择地下水流向的下游

13、部位。(6)地势低洼和地面水体近旁。宜按建筑物轴线布置物探线,并宜采用多种方法判定异常地段及其性质。对基础下和邻近地段的物探异常点或基础点顶面荷载大于2000kN的独立基础,均匀布置验证性钻孔。当发现有危及工程安全的洞体时,应采取加密钻孔或物探等措施。必要时可采取顶板及洞内堆填物的岩土试样,其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基底下土层厚度不足时,应将勘探孔全部或部分钻入基岩。当在预定深度内遇见洞体时,应将部分勘探孔钻入洞底以下;当遇中等风化基岩时,其深度不应小于洞底以下2m。(2)当需查明浅埋岩溶的岩组分界、断裂及岩溶土洞的形态或验证其他勘探手段的成果时,应采取岩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并应布置适

14、量的探槽或探井。(3)在土洞发育地段,应沿基础轴线或在每个单独基础位置上以较大密度布置静力触探或小口径纤探,查明土洞、地表塌陷的分布。施工勘察应针对某一地段或尚待查明的专门事项进行补充勘察和评价。当基础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或墩基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应根据岩溶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要求布置。在土洞、地表塌陷地段,可在已开挖的基槽内布置触探和钎探。对大直径嵌岩桩或墩基,勘探点应按桩或墩布置,勘探深度应为其底面以下桩径的3倍并不小于5m,当相邻桩底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加深。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应在墩底加设小口径钻孔,并应进行检测工作。二、勘察方法的使用(一)工程地质测绘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的确

15、定,必须根据场地建筑物的特点、设计阶段和场地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在较初期设计阶段,测绘的范围较大而比例尺较小,而较后期设计阶段,测绘范围主要局限于围绕建筑物场地的较小范围,比例尺则相对较大。重点研究内容是:(1)地层岩性: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组、含水层和隔水层组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可溶岩层的成分、结构和可溶解性;第四系覆盖层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质构造:场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尤其是断裂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主要节理裂隙的网络结构模型及其与岩溶发育的关系。不同构造部位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性。新构造升降运动与岩溶发育的关系。(3)地形地貌:地表水文网发育特点、区域和局部侵蚀

16、基准面分布,地面坡度和地形高差变化。新构造升降运动与岩溶发育的关系。(4)岩溶地下水: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位动态及连通情况,尤其是岩溶泉的位置和高程;场地可能受岩溶地下水淹没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场地内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污染岩溶地下水的可能性。(5)岩溶形态:类型、位置、大小、分布规律、充填情况、成因及其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研究各种岩溶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组合规律。当需要测绘的场地范围较大时,可以借助于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来提高工作效率。在背斜核部或大断裂带上,漏斗、溶蚀洼地和地下暗河常较发育,它们多表现为线性负地形,因而可以利用漏斗、溶蚀洼地的分布规律来研究

17、地下暗河的分布。在判读地下暗河方面,利用航空红外扫描照片效果较为理想。(二)钻探工程地质钻探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场地下伏基岩埋藏深度和基岩面起伏情况,岩溶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岩溶水的埋深、动态、水动力特征等。钻探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掉钻、卡钻和井壁坍塌,以防止事故发生,同时也要做好现场记录,注意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及统计线性岩溶率(单位长度上岩溶空间形态长度的百分比)和体积岩溶率(单位面积上岩溶空间形态面积的百分比)。对勘探点的布置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1)钻探点的密度除满足一般岩土工程勘探要求外,还应当对某些特殊地段进行重点勘探并加密勘探点,如地面塌陷、地下水消失地段;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段;可

18、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接触的地段;基岩埋藏较浅且起伏较大的石芽发育地段;软弱土层分布不均匀的地段;物探异常或基础下有溶洞、暗河分布的地段等。(2)钻探点的深度除满足一般岩土工程勘探要求外,对有可能影响场地地基稳定性的溶洞,勘探孔应深入完整基岩35m或至少穿越溶洞,对重要建筑物基础还应当加深。对于为验证物探异常带而布设的勘探孔,其深度一般应钻入异常带以下适当深度。(三)物探在岩溶场地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时,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如:高密度多极电法勘探、地质雷达、浅层地震、高精度磁法、声波透视(CT)、重力勘探等。但为获得较好的探测效果,必须注意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以及具体场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19、当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综合对比判译。电法是最常用的物探方法,以电测深法和电剖面法为主。它们可以用来测定岩溶化地层的不透水基底的深度,第四系覆盖层下岩溶化地层的起伏情况,均匀碳酸盐地层中岩溶发育深度,地下暗河和溶洞的规模、分布深度、发育方向、地下水位,以及圈定强烈岩溶化地段和构造破碎带的分布位置等。在岩溶场地勘察中,地质雷达天然发射频率一般集中在80120MHz,穿透59m。在雷达剖面上,通常可以识别出石灰岩石芽、充填沉积物的落水洞、岩溶洞穴、竖井或溶沟。如同其他方法一样,地质雷达不能识别岩土类型。因此它必须与钻探相结合,以根据雷达剖面所获得的异常布置钻探而获得更详细准确的资料

20、,同时也可检验雷达探测的准确程度,以获得仅根据雷达剖面推测地下地质结构的可靠程度。电磁法测量速度快,因而在大面积场地上测量效率高、费用低。通过沿剖面的逐点测量,最终可获得用传导值等值线表示的剖面图。通常,石灰岩石芽呈低传导性,粘土层呈高传导性,并且传导率变化最大的部位预示着石灰岩和粘土岩交界的出现。(四)测试和观测对于重要的工程场地,当需要了解可溶性岩层渗透性和单位吸水量时,可以进行抽水试验和压水试验;当需要了解岩溶水连通性时,可以进行连通试验。后者对分析地下水的流动途径、地下水分水岭位置、水均衡有重要意义。一般采用示踪剂法,可用作示踪剂的有:萤光素、盐类、放射性同位素等。为了评价洞穴稳定性时

21、,可采取洞体顶板岩样及充填物土样作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必要时可进行现场顶板岩体的载荷试验。当需查明土的性状与土洞形成的关系时,可进行覆盖层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为了查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预测土洞及地面塌陷的发生和发展时,可进行水位、流速、流向及水质的长期观测。2,房屋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包含哪些内容,哪些阶段,在详勘阶段包含哪些内容,哪些方案?一、勘察的主要内容对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分阶段进行,并且要明确建筑物的荷载、结构特点、对变形的要求和有关的功能上的特殊要求,有时还要估计到可能采用的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案,做到工作有鲜明的目的性

22、和针对性。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有下列主要内容:(1)查明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问题,如:大的断裂构造的位置关系、规模、力学性质、与场地和地基利用的关系、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和当地地震活动的关系。在强震作用下场地与地基岩土内可能产生的不利地震效应,如饱和砂土液化、松软土震陷、斜坡滑坍、采空区地面塌陷等。滑坡或不稳定斜坡的存在,可能的危害程度。岩溶作用的程度及其对地基可靠性的影响。人为的或天然的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挠折、破裂或塌陷的存在及其危害等。(2)查明岩土层的种类、成分、厚度及坡度变化等,对岩土层特别是基础下持力层(天然地基或桩基等人工地基)和下卧层的岩土工程性质,特别是粘性土层的岩土工程性质,宜从应力

23、历史的角度进行解释与研究。(3)查明潜水和承压水层的分布、水位、水质、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获得必要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计算参数。(4)利用上述资料,提供岩土工程评价和设计、施工需要的岩土强度、压缩性等供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用的岩土技术参数(指标)。(5)确定地基承载力,对建筑物的沉降与整体倾斜进行必要的分析预测;提出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比较和建议,包括重要的地基基础施工措施的建议。(6)在岩土工程分析中,必要时应分析地基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做到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更加协调和经济合理。二、勘察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任务要求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一般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初步勘察阶段与详细

24、勘察阶段。对于单体建筑物如高层建筑或高耸建筑物,其勘察阶段一般划分为初步勘察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两个阶段。当工程规模较小且要求不太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时,初步勘察与详细勘察可合并为一个勘察去完成。当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大建筑地基,或基槽开挖后地质情况与原勘察资料严重不符而可能影响工程质量时,尚应配合设计和施工进行补充性的地质工作或施工岩土工程勘察。各勘察阶段的任务要求分述如下:(一)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其任务要求主要为:(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2)在搜集和分

25、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土洞、活断层、洪水淹没及水流对岸边的冲蚀等。(3)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他方面条件较好且倾向于选取的场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在确定建筑场地时,在工程地质条件方面,宜避开下列地区或地段: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场地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的;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的;对建筑物抗震危险的;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严重不良影响的;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未稳定的地下采空区。该阶段作为厂址选择来讲称为选厂勘察

26、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首先在几个可能作为厂址的场地中进行调查,从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方面收集资料,并分别对各场地的建厂适宜性作出明确的结论,然后配合有关选厂的其他有关人员,从工程技术、施工条件、使用要求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对比,最后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厂址。(二)初步勘察阶段1、任务与要求初步勘察是在可行性勘察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实际需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以及勘探测试工作,为确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主要建筑物地基类型以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工程方案提供资料,对场地内建筑物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搜集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取得建筑区范围的地

27、形图及有关工程性质、规模的文件。(2)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以及冻结深度。(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规模、成因、分布、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4)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2、勘探工作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勘探点宜按勘探线布置,并在每个地貌单元及其交接部位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以加密。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勘探线、勘探点间距与勘探孔深度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按表1与表2确定。表1 勘探线、点间距表岩土

28、工程勘察等级线距(m)点距(m)一级501003050二级7515040100三: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 表2 勘探孔深度表勘探孔类别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一般性勘探孔(m)控制性勘探孔(m)一级1530二级8151530三级815注:勘探孔包括钻孔、探井、铲孔及原位测试孔。进行波速测试、旁压试验、长期观测等钻孔除外。勘探过程中,控制性勘探孔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或每幢重要建筑物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的整平地面标高调整孔深;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钻入基岩适

29、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在确认达到基岩后即可终孔;当预计基础埋深以下有厚度超过35m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 (如碎石土、老堆积土等)时,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其他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加大。3、取样与测试为了解岩土体的岩土工程性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适当选择某些坑孔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和一定数量的原位测试工作,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井)宜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其数量可占勘探孔总数的1/41/2。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和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得少于6个。4、水文地质工作调

30、查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实测地下水位,并初步确定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长期观测孔。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统一观测地下水位。当地下水有可能浸湿或浸没基础时,应根据其埋藏特征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腐蚀性分析,其取样地点不宜少于2处。(三)详细勘察阶段1、任务与要求详细勘察一般是在工程平面位置,地面整平标高,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特点已经确定,基础形式和埋深已有初步方案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各勘察阶段中最重要的一次勘察,且主要是最终确定地基和基础方案,为地基和基础设计计算提供依据。该阶段应按不同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应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1、,并应对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取得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结构特点,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尺寸、预计埋置深度,对地基基础设计的特殊要求。(2)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5)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

32、地,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尚应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判定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并应计算液化指数。(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当基坑降水设计时尚应查明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提供地层的渗透性。(7)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和金属的腐蚀性。(8)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9)对深基坑开挖尚应提供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工程的影响。(10)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并确定单桩承载力;提出桩的类型、长度和施工方法等建议。2、勘探工作详细勘察的

33、勘探点布置应按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建筑物,宜按主要柱列线或建筑物的周边线布置勘探点;对三级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勘探点;对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在复杂地质条件或特殊岩土地区宜布置适量的探井。高耸构筑物应专门布置必要数量的勘探点。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可按表3确定。表3 勘探点间距表岩土工程勘察等级间距(m)一级1535二级2545三级4065 详细勘察勘探孔的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对按承载力计算的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b不大于5m时,勘探孔深度对条形基础应为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

34、单独柱基应为15倍。但不应小于5m。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3倍。对需要进行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沉降计算z度,并考虑相邻基础的影响,其深度可按表4确定。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勘探孔深度。对边坡过程勘查有哪些内容,分哪些阶段,在详勘阶段包含哪些内容,哪些工作?一、勘察的目的和任务(一)勘察的目的(1)查明斜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斜坡稳定性计算参数。(2)分析斜坡的稳定性,预测因工程活动引起的斜坡稳定性的变化。(3)确定人工边坡的最优开挖坡形和坡角。(4)提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整治与加固措施和监测方案。(5)进行场地建筑适宜性评

35、价。(二)勘察任务勘察应查明下列问题:(1)地貌的形态、发育阶段和微地貌特征。(2)构成斜坡岩土层的种类、成因、性质和分布;当有软弱层时,应着重查明其性状和分布;在覆盖层地区,应查明其厚度及下伏基岩面的形态与坡度。(3)对岩质边坡需查明结构面的类型、产状、间距、延伸性、张开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和主要结构面产状与坡面的关系等;对有裂隙的土质边坡需查明裂隙的性状。(4)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量、水压、补给和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及地下水在地表的出露情况。(5)地区的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期),坡面植被,岩石风化程度,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和地震烈度,判明上述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36、6)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二、勘察阶段的划分 斜坡岩土工程勘察是否需要分阶段进行视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斜坡的勘察多与建(构)筑物的初步勘察一并进行,进行详细勘察的边坡多限于有疑问或已发生变形破坏的边坡。对于坡长大于300m、坡高大于30m的大型边坡或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勘察需按以下阶段进行:(1)初步勘察包括搜集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必要时可进行少量的勘探和室内试验,初步评价斜坡的稳定性。(2)详细勘察应对不稳定的斜坡及相邻地段进行详细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和观测,通过分析计算作出稳定性评价。对人工边坡提出最优开挖坡角,对可能失稳的斜坡提出防护处理措施。

37、(3)施工勘察应配合施工开挖进行地质编录,核对、补充前阶段的勘察资料,进行施工安全预报,必要时修正或重新设计边坡并提出处理措施。三、勘察技术方法(一)工程地质测绘测绘是在充分搜集和详细研究已有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一般的测绘内容外,应侧重与斜坡稳定有关的内容。如斜坡的坡形与坡角、软弱层产状与分布,结构面优势方位与坡面的关系,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性质,当地治理斜坡的经验等。测绘范围应包括可能对斜坡场地稳定有影响的所有地段。在有大面积岩石露头的地区,测绘路线按垂直于主要构造线或坡面走向布置,路线间距100300m,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缩小路线间距。每个地质构造不同的区段均应布置测

38、绘路线。观测点间距视地质条件而定。对于断层破碎带等重要地质界线应进行追索。在露头不好的地区,应采用露头全面标绘法。岩体斜坡节理调查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工作。调查方法通常采用测线法或分块法。采用前者时每条测线长1030m,采用后者时每一测区面积约25m。详细记录与测线相交或测区内的每条节理性状(长度小于2m的节理可略去不计)。每一节理组均应取样。除平面图外,工程地质剖面图是斜坡稳定分析的重要图件。剖面的方向多取平行于坡面倾向的方向,其长度一般应大于自坡底至坡顶的长度,剖面的数量不宜少于23条。同时,按需要可绘制平行坡面走向的剖面。(二)勘探与取样勘探线应垂直于斜坡走向布置,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50m

39、,当遇有软弱层或不利结构面宜适当加密。各构造区段均应有勘探点控制。为确定重要结构面的方位、性状,宜采用与结构面成3060的钻孔,孔数不少于3个。勘探点深度应穿越潜在滑面并深入稳定层内m,坡脚处应达到地形剖面的最低点。钻孔应仔细设计,明确所要探查的主要问题,并尽量考虑一孔多用。为提高重要地质界面处的岩心采取率,有条件时宜采用双层或三层岩心管。重点地段可布置少量的探洞、探井或大口径钻孔,以取得直观地质资料和进行原位试验。探洞宜垂直坡面走向布置并略向坡外倾斜。当重要地质界线处有薄覆盖层时,宜布置探槽。物探可用于探查边坡的覆盖层厚度,岩石风化层,软弱层性质、厚度及地下水位等资料,它常与其他勘探方法配合

40、使用。斜坡的主要岩土层及软弱层均应取样,每一层的试样不少于6件(组)。有条件时,软弱层宜连续取样。(三)测试工作岩土试验是为斜坡的设计、施工和加固提供数据。需要为斜坡的各个区段拟订试验程序,包括试验项目、重要程度的顺序,试验方法及要求,取样地点与方法等。试验程序的拟定应符合不同区段的实际情况。例如,黄土边坡需进行湿陷试验,软岩边坡需进行抗风化试验等。在初勘阶段一般只进行有限数量的钻探取样室内试验,主要试验工作应在详勘阶段进行。试验工作应着重确定岩土的抗剪强度。测定岩土体软弱面的抗剪强度(峰值强度与残余强度),室内采用直剪试验,剪切方向和最大法向荷载的选择应与试样的坡体中的实际情况相近。有必要时

41、可作三轴试验。对斜坡稳定起控制作用的软弱面,宜进行适量的大型原位剪切试验。对大型斜坡必要时可作岩体应力测试、波速试验、动力测试、模型试验和孔隙水压力测定。遇有地下水时应进行地下水流速、流向、流量和岩土的渗透性试验等。(四)监测工作斜坡监测的内容包括: (1)对不稳定斜坡的范围、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地下水、爆破振动等取得定量数据,提供设计。(2)对防治工程的受力、变形等进行量测,验证其是否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未达到即应采取补救措施。目前的斜坡监测系统大多是借助仪器直接测取读数,采用自动遥测监测系统的仍是少数。斜坡监测的项目及所用仪器如表1所列。表1 斜坡监测项目表测量类型仪器目的地表位移光电测距经纬

42、仪利用坡顶和坡面上设置的测点,测定移动区的范围、确定破坏模式进行安全监测水准仪利用坡顶和坡面上设置的测点,测定移动区的范围、垂直位移和位移速度标桩和钢带在坡顶和平台上测量裂隙的小位移:确定裂隙是否活动确定移动方向安全监测地表位移伸长计安装在坡顶和平台表面上,测量位移量和位移速度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斜坡变形和破坏进行总体监测地下位移倾斜仪探测相对于稳定地层的地下岩土位移,证实和确定正在发生位移的特征和部位钻孔伸长计监测人工加固边坡的位移从地下巷道监测边帮位移安全监测倒置摆安装在坡顶和平台上,探测位移水压力水压计确定坡帮内地下水的状态确定作用在破坏面上的水压力评价疏干系统的效能地面震动地震仪测

43、量爆破引起质点速度和位移分析控制爆破技术的效果建立震级、位移和边坡破坏之间的关系岩石锚杆和锚索的载荷测力计测量锚固系统的载荷基坑工程勘察有哪些内容,哪些工作?(1)对支护结构施工安设工作的现场监理。检查结构尺寸、规格、质量、施工方法及支撑程序是否与设计一致。在装设过程中,当由于客观情况致使支护系统构造、尺寸或装设位置不能与设计相符时,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应协商,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施工正常进行。(2)监测土体变形与支护结构的位移,基坑流沙。观测的时间间隔视气象条件和施工进度而定,可为每日、每三日或每周进行一次。(3)对地下水控制设施的装设及运营情况进行监测。观测地下水及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44、情况,注意施工影响及渗漏、冒水、管涌、流土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在支护系统运营过程中,观测时间间隔亦视气象条件和施工进度,可定为每日、每三日或每周进行一次。(4)对邻近的建筑物和重要设施进行监测。注意有无沉降、倾斜、裂缝等现象发生。观测的时间间隔,亦应根据施工进度、气象条件、施工进行检测分析。 5,管道和架空项目工程勘察有哪些内容?(一)道路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内容1、路线岩土工程勘察在踏勘、初察、详察各阶段,与路线、桥梁、隧道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查明各条路线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以减少灾害。路线岩土工程勘察并不要求

45、查明全部工程地质条件,但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则应进行重点调查,得出正确结论。2、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地区(地段)的岩土工程勘察特殊地质地段及不良地质现象,诸如盐渍土、多年冻土、岩溶、沼泽、风沙、积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往往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路线的布设与构造物的设计,在踏勘、初察、详察各阶段均应作为重点,进行逐步深入的勘察,查明其类型、规模、性质、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绕越根据或处理措施。3、路基路面岩土工程勘察路基路面岩土工程勘察亦称沿线土质地质调查。在初察、详察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方案和确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

46、路基路面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方面的依据。4、桥渡岩土工程勘察大桥桥位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大、中桥桥位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常有比较方案。因此,桥渡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应包括两项内容:首先应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然后再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前一项工作一般是在踏勘与初察时进行,后一项则在初察与详察时分阶段陆续完成。5、隧道岩土工程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长隧道尤其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同桥渡一样,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二是隧

47、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前者,除几个隧道位置的比较方案外,有时还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后者是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前一项工作一般应在踏勘及初察时完成,后一项则在初察与详察时分阶段陆续完成。6、筑路材料勘察修建道路需要大量的筑路材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特别是像石料、砾石、砂、粘土、水等天然材料更是如此。这些材料品质的好坏和运输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有时还会影响路线的布局。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利用沿线的一切就地材料,当就近材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由近及远扩大调查范围,以求得数量足够,品质适用,开采、运输

48、方便的筑路材料产地。(二)道路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方法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方法,主要有研究既有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监测等几方面。1、研究既有资料收集和研究路线通过地区既有的有关资料,不仅是野外工作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种主要方法。特别是在既有资料日益丰富、信息手段日益先进的今天,这种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收集的资料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地质资料。如地层、地质构造、岩性、土质及筑路材料等。(2)地形、地貌资料。如区域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征、不同地貌单元与不同地貌部位的工程地质评价等。(3)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如地下水的类型、分带及分布情况、埋藏深度、变化规律

49、等。(4)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如各种特殊岩土的分布情况、发育程度与活动特点等。(5)地震资料。如沿线及其附近地区的历史地震情况、地震烈度、地震破坏情况及其与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等。(6)气象资料。如气温、降水、蒸发、湿度、积雪、冻结深度及风速、风向等。(7)其他有关资料。如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8)工程经验。区内已有公路、铁路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等。上述资料,应包括政府和生产、科研、教学等部门所出的一切有参考价值的地质图、文献、调查报告等。当勘察地区面积较大以及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应特别注意收集利用既有的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判释,可以初步

50、掌握路线所经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和特点,粗略判定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了解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工程经验。这对作好准备工作和野外工作,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道路岩土工程勘测工作中,正确地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减少野外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质量。2、调查与测绘调查与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和访问,对路线通过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地面调查,将查明的地质现象和获得的资料,填绘到有关的图表与记录本中,这种工作统称为调查测绘。一般情况下,道路工程地质调查测绘采用沿线调查的方法,而不进行测绘。但对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或重点工程地段,则应根据需要进行较大面积的工程地质测绘。(1)工程地

51、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主要是采用野外观察和访问群众的方法,需要时可配合适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野外观察野外观察是工程地质调查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它主要利用自然迹象和露头,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察分析工作,以达到认识路线通过地带工程地质条件的目的。观察工作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观察点的数量和选择是否恰当,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调查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知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不熟悉各种地质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是很难进行深刻的观察分析工作的。有经验的地质人员,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迹象和露头,运用多种方法互相配合进行观察分析,不仅可保证工作的质量,还可减少不必要的

52、勘探工作。访问群众访问群众是工程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对沿线居民调查访问,可以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情况、多年情况及当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这对于野外观察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如对历史地震情况的调查,对沿线洪水位的调查,对风沙、雪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情况、活动过程和分布规律都离不开调查访问。(2)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应视要求而定。测绘的重点也因勘察设计阶段及工程类型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但其基本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地形、地貌。地形、地貌的类型、成因、特征与发展过程;地形、地貌与岩性、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关系;地形、地貌与其他因素的

53、关系,对路线布设及路基工程的影响等。地层、岩性。地层的层序、厚度、时代、成因及其分布情况;岩性、风化破碎程度及风化层厚度;土石的类别、工程性质及对工程的影响等。地质构造。断裂、褶曲的位置、构造线走向、产状等形态特征和地质力学特征;岩层的产状和接触关系,软弱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及其与路线的关系、对路基的稳定影响等。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土的工程分类及其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土的物理、水理、化学、力学性质;特殊土及地区性土的研究和评价。地表水及地下水。河、溪的水位、流量、流速、冲刷、淤积、洪水位与淹没情况;地下水的类型、化学成分与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位变化规律与变化幅度;地面水及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地质问题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3、勘探勘探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是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应充分利用地面调查测绘资料,合理布置勘探点,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同时应充分利用地面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