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创新发展态势分析一、前言本部分选取北京、上海和广东(简称“京沪粤”)三个地区进行区 域创新发展态势分析专题研究。其意义在于:京沪粤分别作为我国政 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先锋,是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 最高的地区,区域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全 国前列1,研究和比较这三个地区的区域创新发展态势,对了解我国 整体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为我院支持区域 创新发展、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及进一步完善院地合作布局提供决策参 考。在第二部分区域创新理论和方法研究,特别是在建立的研究区域 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部分利用公开数据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
2、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9.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数据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52009及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等。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指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事业单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 研发经费支出:指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相关经费,执行部门分为:企业、研究机构、 高等学校、其他事业单位。,从科技资 源、技术产出、技术流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企业技术获取途径 五个方面分析了京沪粤的创新发展态势。二、京沪粤的科技资源及其分布特点科技资源是构成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也是区域创新的 重要基础。本部分从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两个方面对京沪粤的科技资 源状况进行分析,以揭示三地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结构特点。(一)科技经费科技经费是科技活动中财力资源投入的最直接指标,本部分通过分析科技活动经费筹集3和研发经费支出4的数量、变化及来源结构或 创新主体分布来反映各地区的差异和特点。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及其来源结构(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及其变化趋势图3-1为2004 2008年京沪粤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及全国均值指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每年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均值。 图中显示,5年间北京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始终最高,其后依次是 广东和上海,且三地历年均高于全
4、国平均水平。从变化趋势看,三地 的筹集额逐年增加,其中广东增加的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末期数据/基期数据产(1/(n-1) -11x 100%, n是指年数为18.4% , 从2004年的约433亿元增加到了 2008年的约850亿元,几乎翻了 一番。上海相对增长最慢,年增长率是13.3%,北京居中(15.9%),(2)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全国的比重图3-2为2004 2008年京沪粤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全国的 比重。图中数据显示,5年间三地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所 占比重最大,在11.9%13.9%之间;其次是广东,在9.3%10.0% 之间;上海相对最小,在6
5、.4%8.2%之间。三地合计占全国的比重 在32.2%27.7%之间变化,是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集中地区。16%14%12%10%8%6%4%2%0%2004 年北京 口上海 口广东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图3-2 20042008年京沪粤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全国的比重(3)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的来源结构图3-3为20042008年京沪粤各种来源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所 占的比例。各种经费来源包括政府、企业7、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方面。 图3-3显示,5年间,来自政府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所占的比例在 三地的情况是:北京除了在2006年是42.9%外,其余各年均在45% 50%之
6、间;上海在20%30%之间,并呈增长趋势,从 2004年的 22.2%增加到了 2008年的27.1%;广东历年大约为10%。来自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三地中广东所占的比例相对最 高,并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74.3%上升到了 2008年的82.7% ; 上海基本在70%左右波动;北京在40%左右波动。来自金融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在三地资金所占的比例相 对都较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其中,广东相对最高,2008年时广东、 上海和北京的比例分别是 5.0%、1.4%和0.7%。止匕外,三地中其他 来源(包括事业单位资金和国外资金等)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北京 占比较大,5年间均在10%以上
7、。上述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源结构的数据表明,北京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广东和上海仅主要来自企业。指的是全社会的企业。此外,相对而言,广东金融机构对创新活动的支持比较大10%O%100%90%80%70%60%50%40%30%20%口其他金融机构0企业圆政府ruoz京 匕 TT,40020002-5002zuozKon2rr4UO2aooz-50024UO2-5002ruoz图3-3 20042008年京沪粤各种来源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所占的比例2、研发经费支出及其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1)研发经费支出及其变化趋势图3-4为2004 2008年京沪粤的研发经费支出及全国均值。
8、图中显示,5年间北京的研发经费支出一直最高,其后依次是广东和上海。三地的研发经费支出历年来都高于全国均值8。从变化趋势看,三地均逐年增加,其中广东增加最快,从 2004年的约211亿元增加 到了 2008年的约502亿元,逼近了北京2008年的550亿元,增加 了 29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4.2%,上海和北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 是20.0%和14.8% ,三地均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8% )。指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每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均值。图3-4 20042008年京沪粤的研发经费支出及全国均值(2)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图3-5为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经费支出
9、占全国研发经费支 出的比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历年来都是北京所占比重最高,其后依 次是广东和上海。5年间,北京和上海均呈减少趋势,分别在11.9% 16.1%之间和7.7%8.7%之间变化,广东基本保持在 10%以上。三 地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30.5%35.6% ,表明,三地是全国研发经费 支出的集中地区。图3-5 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 3)研发经费支出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图3-6为20042008年京沪粤的研发经费支出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创新主体包括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学校及其他机构,其他机构主要是指他事业单位及小型企业等。图 3-6 显示,
10、5 年间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在三地的情况是: 北京相对最高, 每年都在 40% 以上; 上海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广东则在2%5%之间波动。三地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广东最高,并呈上升趋势,从2004 年的 69.9% 上升到了 2008 年的 80% 以上;其次是上海, 除 2004 年约是 48.0%外, 此后各年都在50%以上; 北京相对最低,基本在10% 以上。对于高等学校的研发支出所占的比例, 上海和北京总体上差别不大,历年来分别在10%和9%左右波动;广东相对较低,在2%5%之间波动。 此外, 其他创新主体的研发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三地比较,北京最高,
11、每年均在30% 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比例表明, 北京研发经费支出的主体是研发机构, 而广州和上海的研发经费支出主体是大中型工业企业。 另外, 其他事业单位和小型企业等也是北京研发经费支出的重要机构。口其他高等学校口大中型工 业企业O研发机构n7 7 7 0/09876543214OM2anwuz4OM2bon2wanwuz4un2anwuz图3-6 20042008年京沪粤的研发经费支出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二)科技人员科技人员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要素之 一。,科技人员数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科技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投入 状况。本部分从科技活动人员9和研发人员10
12、两个方面来反映京沪粤的 科技人员投入状况,通过分析人员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创新主体的分布 来反映北京、上海和广东这三个地区的差异和特点。1、科技活动人员及其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1)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及变化趋势图3-7为20042008年京沪粤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及全国均值 3图中显示,20042006年北京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最多,广东 略低于北京,在2007年,广东超过北京成为三地中科技活动人员数 量最多的地区,至U 2008年时广东达到了约52.7万人,分别约是同 期北京(42.0万人)和上海(22.4万人)的1.3倍和2.4倍。另外,9科技活动人员:包括从业人员、研究生和外聘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的
13、人员。10研发人员: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11指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每年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均值。图3-7 20042008年京沪粤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及全国均值从变化趋势看,三地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广东的增长速度 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15.8%,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长率(9.3%), 北京和上海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 8.6%和6.5%,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图3-8为20042008年京沪粤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占全国科技活 动人
14、员数量的比重。图中显示,20042006年北京所占的比重相对 最高,其次是广东;2007年时广东超过北京成为三地中所占比重相 对最高的地区。5年间,北京一直在9%左右波动;广东从2004年 的8.4%增加到了 2008年的10.6% ,上海在5%左右波动。三地合计 占全国的比重从2004年的22.1%增加到了 2008年的23.6% ,表明 三地是科技活动人员相对聚集的地区。图3-8 20042008年京沪粤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比重(3)科技活动人员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图3-9为20042008年京沪粤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各创新主体 的分布。创新主体包括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
15、、高等学校及其他 机构,其他机构主要是指他事业单位及小型企业等。图3-9显示,5年间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研发机构的分布比例在 三地的情况是:北京始终最高,保持在25%30%之间;上海次之, 在15%左右波动;广东相对最低,在 5%以下,并呈下降趋势。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分布比例在三地中, 广东 最高,并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45.5%增加到了 2008年的64.7% ; 上海次之,5年间在31%37%之间变化;北京相对最低,在11% 14%之间变化。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高等学校的分布比例三地比较,2004年时,北京最高,约为15.2%,上海略低于北京,约为15.0%。2005年上
16、 海超过北京,并在此后各年始终保持最高,在16%18%之间变化, 北京则位居第二,在11%13%之间波动;广东相对最低,且呈下 降趋势,从2004年的8.3%降到了 2008年的6.5%。止匕外,科技活 动人员数量在其他主体的分布比例三地比较来看,北京相对最高,5年间每年都接近50%;上海每年都在30%以上,并呈下降趋势,广东从2004年的40%多下降到了 2008年的20%多。科技活动人员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比例表明, 北京的科技活动人 员主要分布在研发机构,另外还有近一半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在除研 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之外的其他创新主体(包括其他 事业单位和小型企业等);上海主要分
17、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其他创 新主体,其他创新主体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所占的比例 相当;广东则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100%90%80%70%60%50%40%30%20%10%0%口其他高等学校口大中型工 业企业口研发机构一in-/ouz海 -bn_uz 4UQZ XQUZ -/ouz -bn_uz 4UQZ-sn_uz-/ouz Weon图3-9 20042008年京沪粤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2、研发人员及其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1)研发人员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图3-10为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及全国均值12 图中数据显示,历年来三地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均
18、高于全国均值。 其 中20042006年,北京的研发人员数量最多,2007年时广东超过 北京成为了三地中研发人员相对最多的地区。 2008年时广东达到了 24万人年,分别约是北京(19万人年)和上海(10万人年)的1.3 倍和2.4倍。从变化趋势看,三地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广东的增速最 快,年均增长率为26.6%,高于全国年均增长率(14.3%),北京和 上海分别是5.8%和12.6%。,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北京-上海r-广东. 全国 均值图3-10 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及全国均值(2)研发人员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图3-11为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研发
19、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图中显示,20042006年北京所占比例相对 最高,其次是广东;20072008年广东超过北京成为三地中所占比 例相对最高的地区;而上海5年间所占比例始终相对最低,基本保持 在5%左右。5年间,北京在9.6%13.1%之间变化,逐年减少;广 东在8.1%12.1%之间变化,逐年增加。三地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历 年在26%28%之间,表明三地是全国研发人员相对聚集的地区。0%14%12%10%8%6%4%北京口上海广东2%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 年2008年图3-11 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3)研发人员在各创新主体的
20、分布图3-12为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各创新主 体间的分布。创新主体包括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学校及 其他机构,其他机构主要是指他事业单位及小型企业等。图3-12显示,5年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研发机构的分布比例 在三地的情况是:北京历年来相对最高,在32%35%之间;其次是上海,在波动(21%26%之间)中呈下降趋势;广东相对最低, 亦呈下降趋势,从4.8%下降到了 2.4%。比较三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分布比例, 广东 相对最高,并呈增长趋势,从 2004年的47.8%增长到了 2008年的 约74.4% ;其次是上海,也呈增长趋势,从 2004年的
21、28.4%增力口至U 了 2008年的38.6% ;北京相对最低,在10%15%之间变化。对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高等学校的分布比例三地比较,上海相对最高,在20%左右波动;其次是北京,在 13%15%之间变化; 广东相对最低,且呈下降趋势,从 2004年的12.9%下降到了 2008 年的6.5%。止匕外,比较三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其他主体(包括其他事业单 位和小型企业等)的分布比例,北京相对最高,5年间在36%41% 之间变化;广东在2004年时仅次于北京,比例为34.5%,此后逐年 下降,成为三地中相对最低的地区,2008年时降到了 16.7%;上海 在2004年时相对最低,为25.4%
22、,此后各年均在20%左右波动,在 三地中排在第二位。研发人员在各创新主体的分布比例表明,北京的研发人员主要分 布在研发机构,及除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之外的其 他创新主体;广东和上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图3-12 20042008年京沪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各创新主体间的分布三、京沪粤的技术产出区域的技术创新产出主要体现为专利产出和新产品产出,本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来反 映京沪粤在这两个方面的创新产出水平和能力。(一)发明专利本节通过京沪粤三地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及其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中的分布来反映三地的专利产出情况131、国内发明专利
23、申请量总体概况图3-13给出了 20042008年京沪粤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该图 显示,5年间三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广东数量相对较高,其次 是北京,上海相对较低。从2004年到2008年,三地的发明专利申请 量都呈增长态势,广东增长最多,2008年相对2004年增长了 2.5倍, 北京增长了 2.3倍,上海增长了 1.6倍。到2008年,京沪粤三地的发 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8394件、17831件和28099件,占全国的比重 分别为14.6% 9.2%口 14.4%,三地合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体现 出三个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在全国的领先态势。图3-13 20042008年京沪粤国内发明专利
24、申请量2、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的分布图3-14为20042008年京沪粤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发明专利 申请量占当地总申请量的比重。图中数据显示,5年间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当地发 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三地比较,广东始终最高,比重介于40.6%63.8% 之间,除2008年相对2007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年相对于前一年13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数据来源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都在增长;上海低于广东,从 2004年的23.9%不断波动降为2008 年的14.4%;北京略低于上海,比重介于 5.1%1
25、0.6%之间,呈增加 态势。在发明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上,广东大中型工业企业也远高于 北京和上海两地,且增长迅猛,尤其是在20042007年之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 5年总量也高于北京,历年变化不大, 2008年有所下降,被北京超越;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5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最低,但呈稳步增长态势。5年间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当地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三地 都呈降低态势。其中上海始终最高,从 2004年的28.0%W至U了 2007 年的20.5%,2008年又有所回升;北京略低于上海,从2004年的20.1% 降到了 2008年的17.0%;广东最低,从2004年的7.8%降到了 200
26、7 年的5.0%, 2008年又回升到5.6%20042008年,除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外,其他主体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三地中北京最高,基本稳定在72.4%74.7%之间;上海居中,比重从2004年的48.1%曾长到了 2008年的66.2%; 广东介于31.2%51.6%之间,呈降低态势。100%80%60%40%20%0%口其他高校口大中型工业企业rn02 NH海 n02 -/n02 三32京 an02 n02an02-/n02图3-14 20042008年京沪粤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当地总申请量比重京沪粤5年间的数据表明,北京和上海发明专利申请的绝大部分 来自除大中型
27、工业企业和高校外的其他主体, 而广东发明专利申请主 要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二)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统计期内生产的新产品的价值总量, 反映新技术的市场价值。本部分通过分析京沪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 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统计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及其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三个地区的创 新产出能力。1、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及其变化趋势图3-15为20042008年京沪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图中显示,广东历年来都是最高,上海次之,北京相对最低。从2004 年到2008年,三地均呈增长态势,广东 2008年为7436.8亿元,比 20
28、04年增长了 1.5倍,其中2008年增长较快;上海2008年比2004 年增长了 0.7倍,增长较平稳。北京虽然历年新产品产值都最低,但5年间增幅最大,增长了 1.8倍,其增长主要发生在2007年。到2008 年,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新产品产值分别占全国新产品产值的比重为 4.7% 8.7%口 14.2%,三地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图3-15 20042008年京沪粤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4新产品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工业企业新产品的开 发和生产能力。20042008年京沪粤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显示于图 3
29、-16。从图可以看出,20042006年,上海的比重最高,接近30%;北京居中,在17%22%之间波动;广东最 低,接近15%。20072008年,北京比重高于上海,在 30%以上, 上海低于30%,广东仍是最低,接近15%。上海和北京5年间都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15.9%),广东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5年的发展态 势上,上海经历了先增后降的趋势,2006年最高,为30.3%, 2008 年降为26.1%;北京波动明显,2005和2006年呈较低水平,2007和 2008年大幅跃升;广东历年变化不大,2007年比重略有降低,2008 年又有所回升。图3-16 20042008年京沪粤大中型工业
30、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比重四、京沪粤的技术流动技术流动可以通过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技术交易指在区域技术市场中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交易活动。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量及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等各种交易主体。科技部规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由技术输出方 自治区、直辖市)任选一个登记机构进行申报,每项合同只能登记一次,不能在一处或多个登记机构重复 申报登记。因此,年鉴数据中各地区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统计反映各地区的技术输出或技术销售情况,按 流向地域的技术合同统计则反映技术吸纳或技术购买情况。体现,本部分通过对技 术市场出售和购买的登记成交合同数量及金额的统计分析,
31、来反映区 域技术流动的规模和活跃程度,及区域技术流入流出的变化态势 16。(一)技术市场技术出售1、技术市场出售合同数量1516,统计对象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技术合同的卖方)在其依法注册地区(省、图3-17显示了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出售合同数量。从2004年到2008年,技术市场出售的技术合同数量北京始终最高,其 次是上海,广东相对最低。相对全国水平,5年间三地技术出售合同 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介于 28.0%45.9%之间。从三地5年的发展态势 来看,北京总体呈增长态势,从 2004年的25549项增长到了 2008 年的52742项,其中2006年增长幅度较大,较2005年
32、增长了约37%, 达到了 51570项;上海波动不大,平均为 28396项;广东除2008年 略有降低,其他历年都在逐步增加,从2004年的11328增加到了 2007图3-17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出售合同数量2、技术市场出售合同金额图3-18显示了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出售合同金额。北 京历年依然最高,显著高于上海和广东,上海居中,广东相对最低。5年三地合同金额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介于49.0%61.5%之间,其中有四年都超过一半,这一比值高于技术市场出售合同数量的全国占比。从2004年到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出售合同金额都呈增长态势, 分别从 425.0、171.
33、7、57.3 亿元增长到了 1027.2、386.2、201.6 亿元, 分别增长了 2.4、2.2和3.5倍,广东增长最快。图3-18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出售合同金额统计平均每项合同的出售金额,北京也远高于上海、广东和全国 水平,5年不断增加,平均为150.6万元/项。上海平均每项技术合同 的出售金额低于北京,高于全国,也呈增长态势,5年平均为102.6万元/项。广东在2007年前呈波动状态,2008年有较大增长,5年平 均为80.0万元/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2万元/项)。(二)技术市场技术购买1、技术市场购买合同数量技术合同的地域流向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通过技术市场引进
34、、吸纳和消化技术的能力,可以反映其他地区的技术商品、 技术信息向该 地区的集中情况。图3-19给出了京沪粤技术市场技术购买合同数量, 其中,20042005年,上海最高,北京居中,广东相对最低;从2006 年开始,北京超过上海成为购买合同数量最高的区域, 广东仍是最低。 相对全国水平,5年间三地技术购买合同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介于 24.4%35.4%之间。在发展态势上,北京历年呈增长态势,从 2004 年的23237项增长到2008年的32583项,约增长了 40%,其中2006 年的增长幅度最大;上海购买技术合同数量总体呈下降态势,最高是2005年的28606项,最低是2007年的24740项
35、;广东总体呈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14812项增长到2007年的19979项,2008年又有图3-19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技术购买合同数量2、技术市场购买合同金额图3-20显示了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技术购买合同金额。数据显示,历年北京都最高,上海居中,广东相对最低。5年间三地合同金额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介于32.9%39.3%之间。从2004年到2008年,三地的技术市场购买合同金额总体呈增长态势,北京从262.2亿元增长到了 395.1亿元,增长了 0.5倍,其中2006年增幅最大;上 海从158.6亿元增长到了 308.7亿元,增长了 0.9倍;广东虽然总量 最低
36、,但增幅最大,从75.5亿元增长到175.9亿元,增长了 1.3倍。5004003002001000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图3-20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技术购买合同金额平均每项技术的购买金额仍以北京最高, 从2004到2008年一直 在波动中,5年平均为113.4万元/项。上海5年平均为88.4万元/项, 2008年达到119.9万元/项,接近北京的水平(121.3万元/项)。广东 一直处于波动状态,5年平均为68.8万元/项,2008年为97.8万元/ 项,低于北京、上海及全国水平。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地区中,北京技术出售和购买的项目 数量及金额
37、都最高,平均每项出售和购买的技术合同金额也最高;广东的技术出售和购买项目数量及金额相对较低,平均每项出售和购买的技术合同金额也相对较低;上海介于北京和广东之间。(三)技术市场技术流入流出对比图3-21给出了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技术出售和购买合 同数量的对比(出售为正数,购买为负数)。对比三地从2004年至 2008年技术市场技术出售和技术购买的成交项目数量,北京技术出 售项目数量一直高于技术购买,平均净技术流出为17184项,且技术 流出与流入的差距在稳步增长。上海5年间技术出售项数也都高于技 术购买,平均净技术流出是2264项,流出规模小于北京。广东的技 术出售少于技术购买,5
38、年平均净技术流入2422项,是一个技术流入地区图3-21 20042008年京沪粤技术市场技术出售和购买合同数量对比五、京沪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 要指标,本部分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产出两个方面来分析 北京、上海和广东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企业数量和当年价总产值是衡量产业规模的重要指标。下文将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17和当年价总产值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四 个高技术行业18的分布,来反映三地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及各地具有规 模优势的高技术行业。1、企业数量及其行业分布(1)企业数量及年度变化趋势1718数据口
39、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有5个高技术行业,但本文在分行业分析高技术产业时,只研究医图3-22为20042008年京沪粤的高技术企业数量及全国均值。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不研究 航空航天制造业。图中数据显示,5年间三地的高技术企业数量均高于全国均值,其中 广东的企业数量历年来一直最多,其次是上海,北京相对最低。到 2008年,广东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上海和北京的 3.7倍和5.0倍。 从变化趋势看,广东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 2006年起增长迅猛,从 2004的3757个增
40、加到了 2008年的5649个;上海呈先下降后增长 趋势,从2004年的1300多个降到了 2006年的1200多个,此后又 开始回升,2008年时达到了 1500多个;北京各年变化不显著,一 直保持在11001200个之间。表明,广东的企业数量规模相对最大, 且在不断扩大;北京相对最小,并保持稳定;上海居中,在波动中呈 小幅上升趋势。图3-22 20042008年京沪粤的高技术企业数量及全国均值(2)企业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图3-23为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高技术 企业数量的比重。图中数据显示,广东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上海, 北京相对最低。5年间广东在20%22%之间波动;
41、上海在6.0% 7.6%变化,并呈呈减少趋势;北京也呈减少趋势,在4.4%6.3%之 间变化,三地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则在 32.3%34.9%之间,表明三地 是高技术企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图3-23 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高技术企业数量的比重(3)四个高技术行业在各地的企业数量分布图3-24为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企业数量。图中数据显示,在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 办公设备制造业,都是广东的企业数量最多,上海次之,北京相对最 低;广东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优势尤其明显,远远高于其他两地;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4 2007年北
42、京的企业数量一直 最多,有400多个,但2008年时降到了 376个,低于上海(423个) 和广东( 379个)。另外,5年间在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 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广东的企业数量规模一直相对 最高;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北京的企业数量规模在2004-2007年相对最高,上海在 2008年时相对最高。30002500北乐上海500 0东r-rfi lT I mnriirf JI iTn rrn lT200件200昨20062007年200师J I DTI rrfl图3-24 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企业数量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43、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4)各地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在四个行业的分布图3-25为2004 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企业数量在四个行业的分 布,即5年间三地四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分别占各地高技术产业企业数 量的比例变化。在北京,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 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均在30%以上波动,5年间交替排在第一位;其 次是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在16
44、%20%之间变化;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例最低,并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11.2% 下降到了 8.4%。在上海,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一直最高,并呈增加趋势,从2004年的43.4%增加到了 2008年的48.3% ;其次是医疗设 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历年来所占比例在27%29%之间波动;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各年均在 16%左右;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业所占比例最低,在6%10%之间波动。在广东,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并呈上升趋势, 从2004年的68.4%增加到了 2008年的74.2% ;其次是电子计算机 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 200
45、4年的14.6%下降到了 2008年的12.3%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所占比例呈下降 趋势,从2004年的8.8%下降到了 2008年的6.7% ;医药制造业所 占比例最低,在6%9%之间波动。分析结果表明,在北京的高技术产业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 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企业数量规模最大的行业,两者企业数量相当;上海和广东均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规模最 大。另外,企业数量规模排在第二位的行业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 是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制造业。口医药国电子及通讯设备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o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图3-25 2004
46、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企业数量在四个行业的分布2、高技术产业产值(1)产业产值及年度变化趋势20图3-26为2004 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的当年价总产值数据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 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指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均值。及 全国均值以图中数据显示,5年间广东高技术产业的产值规模始终 最大,上海次之,北京相对最低。2008年时,广东的产值达到了约 1.7万亿,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2.8倍和5.7倍。另外,三地的产值 历年来均高于全国均值。从变化趋势看,除了北京在2008年较2007年略有下降外,三地总体呈增长趋势,广东、上
47、海和北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7.7%、16.0%和17.3%,均低于全国增长率(19.7%)图3-26 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的当年价总产值及全国均值(2)各地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图3-27为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的当年价总产值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的比例。图中数据显示,5年间广东所占的比例始终最高,其次是上海,北京相对最低。广东在29.3%31.8% 之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上海历年在10%12%之间波动;北京在5%7%之间波动,三地合计占全国的比例在44.9%49.1%之间,表明三地是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集中的区域。图3-27 2004200
48、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的当年价总产值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的比例(3)四个高技术行业在各地的产值比较图3-28为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当年价总产 值。图中数据显示,在这四个行业中,都是广东的当年价总产值最高, 北京相对最低,上海居中。从变化趋势看,广东和上海在各行业均呈 增加趋势,北京在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呈增加趋势, 另两个行业处于波动中。结果表明,广东在四个高技术行业的产值规 模均相对最大,而北京相对最小,上海居中。另外数据还表明,近年 来北京正在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广东和上海的各个行业的产值规模都处在发展之中。90008000700
49、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 011000亿元图3-28 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当年价总产值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表仪器仪及备设疗医 备设公办及机算计子电 备设讯通及子电药医(4)各地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四个行业的分布图3-29为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当年价总产 值分别占各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即5年间三地四个行业的当 年
50、价总产值分别占各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的比例变化。在北京,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历年来所占比例最大, 且呈增加 趋势,从2004年的57.8%增加到了 2008年的69.3% ;其次是电子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不过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 2004年的20.6%下降到了 2008 年的 12.4%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所占的比例在20042007年位居第三,并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8.4%下降到了 2008 年的 7.2% , 2008 年时被医药制造业超越;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例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从2004 年的 7.8%增长到了2008 年的 8.9% 。在上海, 电子计算机及办
51、公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始终最大, 历年来变化趋势不显著, 在 2007 年时所占比例达到最高, 为 56.4% ,2005年时最低, 为 46.7% ; 其次是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 所占比例呈波动状态,基本上在33%43%之间;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除了2007年外,其余各年均略高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呈下降趋势,从 2004 年的 6.0%下降到了 2008 年的 4.7%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 5%左右波动。在广东,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从 2004 年的 57.3%增加到了 2008 年的 60.6% ;其次是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不过呈下降趋势,从2
52、004 年的 37.0% 下降到了 2008年的 33.6% ; 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所占比例相当,均在2.5%3.3%之间变化。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在北京和广东的高技术产业中, 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产值规模最大,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上海则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规模最大。 另外, 三地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产值规模都很小, 所占比例都在 9% 以下。ooooooooo 987654321o%+ 一, -!二hon20HWU2hr/On2X0O2ano2每KHWU2 匕/On2aon2hon2KHWU2rr/On2aon2口医药口电子
53、及通讯设备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a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图3-29 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当年价总产值分别占各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 的比例(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产出本部分通过分析拥有发明专利数21和新产品产值22两个指标的数 量变化及其在四个高技术行业拥有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数据口径是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数据口径是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有5个高技术行业,但本文在分行业分析高技术产业时,只研究医 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医疗设备
54、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不研究 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分布,来反映北京、上海和广东高 技术产业的技术产出,及三地技术产出能力高的高技术行业。1、拥有发明专利数(1)拥有发明专利数及其变化趋势图3-30为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 图中数据显示,广州5年间一直最多,其次是北京,上海相对最少, 广东5年总量(25494件)分别是北京(6722件)和上海(2076件) 的3.8倍和12.3倍。广东和北京各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指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高技术产业每年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均值。,上海在 2004200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 20072008年低于全国平 均水
55、平。从变化趋势看,除了上海在 2007年较2006年下降外,总 体上三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广东增长最快,从 2004年的1407件 增加到了 2008年的12579件,年均增长率为72.9%,高于全国年均 增长率51.5%,尤其是2008年增势最大,较2007年增长了约1.4 倍;北京从2004年的477件增加到了 2008年的2872件,年均增 长率是56.6% ,也高于全国年均增长率,增长主要发生在 2007年; 上海从2004年的247件增加到了 2008年的658件,年均增长率是 27.8%,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图3-30 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2)拥有发明
56、专利数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比重图3-31为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全 国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比重。图中数据显示,5年间广东所占比重始终相对最高,上海相对最低,北京居中。从变化趋势看,广 东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从 2004年的31.0%增长到了 2008年的 52.6% ;上海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5.4%下降到了 2008 年的2.8%;北京波动较大,2007年时所占比重最高,为17.8% ,2006 年时最低,为6.0%。结果表明,广东是全国高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的 高产地区。图3-31 20042008年京沪粤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占全国
57、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 的比重(3)三地各高技术行业拥有发明专利数比较表3-1列出了 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的拥有发明 专利数。表中数据显示,在医药制造业,基本上一直是广东拥有发明 专利数最多,上海次之。广东 5年总计为872件,上海和北京分别 是447和292件;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历年来也是广东最多, 对于北京和上海两地,20042006年时上海高于北京,但在 2007 年后北京快速增长超过了上海。广东 5年总计为20852件,分别是 北京(2053件)和上海(1516件)的10.2倍和13.8倍;在电子计 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历年来北京最多,其次是广东,二者5年总
58、 计分别为3848件和3059件;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历年 来上海相对最少,5年总量是92件,北京和广东的相对排名则在交 替变化,不过在后期(20072008年)仍是广东领先,广东的5年 总量略高于北京,两地分别是 588件和521件。数据表明,在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 仪器仪表制造业都是广东的发明专利产出能力相对最高;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北京的发明专利产出能力相对最高。表3-1 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单位:件)年份局技术行业北京上海F2004医药制造业195147电子及通讯设备311891126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400
59、120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276332005医药制造业246378电子及通讯设备2511882891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119199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10610252006医药制造业34117164电子及通讯设备1844312029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1501829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122131052007医药制造业6991305电子及通讯设备4632143866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1815382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36301252008医药制造业146125278电子及通讯设备112449410940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1364100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23033300注:“一统计年鉴中数据
60、缺失。(4)三地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在各行业的分布图3-32为20042008年京沪粤四个高技术行业拥有发明专利 数占各地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在北京,2004、2007和2008年时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业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 83.9%、76.2%和47.5%;2005和2006年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50.2%和37.6%,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这两年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3.8%和30.6%;医药制造业在3%7%之间波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 业在1%8%之间变化。在上海,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历年来所占比例一直最高, 除了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测量劳动合同
- 出口货物报关代理合同
- 正式公司转让合同格式
- 2024年广告位合同范本
- 2024贷款还款协议书
- 家庭装修项目协议书样本
- 2024年单位租车协议书样本
- 建设工程地基处理协议书
- 权威委托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房屋拆迁合同经典版本
- 新版学校、幼儿园消毒ppt
- (完整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下册Unit-2--Shopping.ppt.课件
- 德州寺北35千伏输变电工程节地评价报告
- 珠宝导购礼仪
- GA∕T 1780-2021 多道心理测试实验室建设规范
- 网站的规划与设计
- 年产08万吨发泡聚苯乙烯聚合工段工艺设计设计
- sup25改性改性目标配合比(玄武岩)
- 图书馆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汇报
- 有机物的可生化性参照表
- 安全饮水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