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的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贫富不均现象的严重程度。据统计局的报告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2)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室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吴忠民近日在嘹望撰文认为,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吴忠民认为,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贫富差

2、距的扩大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其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例如,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非农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进步则使得社会成员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相应地,个人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而人与人之间在潜力方面的差别是很大的,同时这种差别又同按照贡献分配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逐渐拉大了距离。 其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也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

3、体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比如,在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初期阶段,许多人靠投资外汇、债券、原始股票而一举跻身富裕阶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谁能与市场化过程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既然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历史的合理性相关联的,那么对此应当予以客观的承认,而不宜一概从道义上予以否定和谴责。 吴忠民担忧的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 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其一,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本来国家通过健

4、全的税收制度,可以缓解贫富差距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并不健全。根据学者的研究,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亿68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91。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其二,对于基础阶层来说缺乏必要的“兜底”。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其三,经济领域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一些部门、行

5、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在全国分行业收入的统计中,垄断性行业人员的收入稳居前几名,如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电力部门等等。甚至连一些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如某些公共教育机构、某些公共医疗机构也存在利用行业垄断的地位而索取高额利润的情况。 (3)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扩大只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表面现象。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现代化中人的困境。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具体来说,就是不但重视个人的收入,还重视获得公平原则和个人权利,重视在政府调节和个人奋斗框架下的良性社会关系。 现代化并不注定由一半的财富和一半的悲情构成,现代化最终是由人的均衡

6、发展构成的。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必须重视通过公平的社会原则,来解决人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制度等管理方式,调节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政府更需要通过加强社会福利制度,来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协调社会关系。社会福利制度重视个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重视在生产资料的拥有和居住地域上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相应的生产资料,他们也有应当享受基本的生存、教育和被保护的权利。 历史发展证明,如果不考虑对贫富差距进行制度约束,那么就会在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现实之问造成差距。多数时候,一部分人积累社会财富,必然有另一部分人成为现代化过程的牺牲品,社会关系进行重新组合,新的财富又催生新的权力结构,这在他国社会

7、发展过程中是有先例的。因此人的困境,呼唤我们不但要重视GDP的增长,更要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兼顾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高效率的城市化带来了现代化的符号,也带来了财富向少数人流动的不平衡现状。在今天的北京,专家已经注意到贫民区正在悄然形成。这提醒我们,贫富差距增大不应当成为发展的必然阶段,一个国家也不应该为了城市化而牺牲多数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利益。我们不知道占有45城市财富的那些群体中都有哪些人,但是财富最少的那10的居民,其中一定包括农民工、乞讨者、失业者、孤寡老人等我们能够想到的悲惨的字眼。由于历史或者现实的原因,他们承担了现代化的负面影响,甚至他们的下一代,也正在承担着历史延伸的悲情。如果让他们

8、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那么整个未来都会为我们感到羞愧。 (4)“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提出并论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问题,主要是想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的效率与公平观念,进行一点比较强烈的冲击,藉以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维领域。这种观点,实际上也符合邓小平先生提出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思想,即首先通过效率机制把社会财富的总量做大,然后才可能更好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因为说到底,不讲效率优先的公平最终只能是穷人的公平、贫困的公平和落后的公平,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沉痛历史教训之一。” 但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后,今日中国的国情已与当年大为不同。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

9、已经相当之大,GDP位列世界第六。但与此同时,财富分配不均、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之严重也开始令社会越来越不稳定。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人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韩康指出:“关于效率和公平,今天已不再是孰为优先、孰为兼顾的问题了,应该是两者并重、相互兼容、统筹发展。” (5)政府职能是公共服务,在西方社会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中,政府的主要职能被定位为经济建设,直接从事经济生产和创造产值。过去提的口号都是“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提出政府应

10、转向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这是执政党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 对于这一转变,政府内部存在着很大阻力。很多地方政府的基本观念没有转变,仍然认为政府就应该抓生产建设,政绩是通过GDP增长体现的,因此片面追求产值,通过信贷来兴建项目,这也是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过热的一个原因。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命题,就是要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基本的职能重新定位,从生产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从直接干预经济运行、追求GDP,转向通过完善市场规则、经济运行环境,加强监督等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将政府主业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发展教育,保

11、护环境,管理社会事务。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资源配置,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另外,推动依法行政也是本届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去年七月中国实施了彳亍政许可法,限制政府权力,推动“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废止和规范了政府的行政审批行为,推动“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 (6)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意味着执政党开始正视社会向题,直面现实中的不和谐因素。面对社会矛盾,政府会从自身找问题,从机制和体制上找问题。这种正向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源上化解矛盾,而不是等矛盾爆发后 韩康指出,政府包揽一切,这是中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12、形成的全能政府,观念的流弊。政府应引导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是节约社会成本的需要,也是搭建起解决矛盾的更有效的渠道。 他认为,可以也应该充分运用原有的社会组织,比如说现在工会要改革,就要增加维权职能,维护工人的权益,这是工会本来就应该负有的责任。 (7)追溯我们改革开放这20多年的历程,共同富裕的发展主题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但贫富差距的现实却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原因很明显,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是重视了,但具体的举措却没有跟上,说得很多,做得就少了些 就现在而言,不少缩小社会差距的工作是完全可以在行动上落实的。受教育状况是影响社会成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不少适龄儿童和少

13、年在接受基本的教育方面还面临种种困难,在不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事实上还被排斥在公办义务教育的校门之外,而国家并不是没有能力彻底解决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再说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一支事关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但一个特权保护性的户籍制度让他们在城市中备受制肘,而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也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总之,没有一次次切切实实量变的积累,质变是发生不了的。贫富悬殊不断拉大的问题,已经成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通过市场规范和政策调整缩小收入差距,通过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构建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措施减少社会成员的致贫风险,已经

14、不能再只是广泛重视和广泛讨论的话题了,起而行之方才是当务之急。三、申论写作要求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满分20分)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满分30分)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满分50分)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字,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也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在这种

15、情况下,不能再一味地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应该两者兼顾,同时推进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的转变,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2【答案提示】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全民共享繁荣成果,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1)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贫穷、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 (2)完善税收制度,法律治裁逃税、漏税现象,针对不同收入人群考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和税率。 (3)取缔非法收入,凋整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4)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16、要强化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 (5)扩大就业,提倡行业间的公平竞争。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7)推动由“生产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8)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距。 3参考例文 理性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根据“两会”前媒体调查,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排列在群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之首。“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此也多有表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着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认为是对包括这一焦点问题在内的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所作的一个回应。 虽然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问题往往被人并列起来讨论,但严格地说,社

17、会公平问题,不等于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只是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方面。尽管可以说,严重的贫富不均必然是社会有失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一般程度上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必然反映社会公平的丧失。 社会公平意味着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因此,社会公平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以及分配上的公平。撇开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而求分配公平,不过是过去“一平二调”、“一大二公”的回头;撇开分配公平而只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可能导致弱肉强食,这样的社会不仅不能算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基本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难以共生互存。 目前,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这个问

18、题,根本的原因并不仅是贫富差距的存在,而在于贫富差距的形成过程。 毫无疑问,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人产生了普遍的心理感受。富可敌国与贫无温饱之问的差距,会唤起人们复杂的感受,同情、愤怒、怨恨等等心理可能藉此而生,但假如这种差距的形成建立在机会和过程都不失公平的基础上较少有人因此心理失衡。 对于社会改革家而言,公平的机会和过程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采取分配政策调整的愿望,但这种社会控制也将是相当缓和的。但是,如果贫富差距的形成被很多人认为并非来自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那么它所引起的负面心理将是巨大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就有可能产生,如果政治结构对这种状况不能作出主动的改变,这种对立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疏离、隔膜,最严重的是萌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都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而只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不可能消灭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只是使这种结果不至于无限扩大。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高度相关,但贫富差距也并非在社会完全实现公平的情况下就不存在。可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要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力求消灭机会不公平、过程不公平。机会和过程不公平比结果不公平更能动摇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更能降低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支持。 一度为人所关注的“仇富”心理,说到底,并非社会上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一般性的对富裕者的敌视,而是表现为人们对财富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