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322.20-2017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0部分:科研单位_第1页
DB11∕T 1322.20-2017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0部分:科研单位_第2页
DB11∕T 1322.20-2017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0部分:科研单位_第3页
DB11∕T 1322.20-2017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0部分:科研单位_第4页
DB11∕T 1322.20-2017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0部分:科研单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CS 13.100C 65DB11备案号:55985-2017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11/T 1322.202017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第20部分:科研单位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ade assessment of work safetyPart 20: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2017-09-14发布2018-04-01实施 DB11/T 1322.202017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评定内容. 13.1基础管理要求. 13.2场所环境. 23.3生产设备设施. 23

2、.4特种设备. 43.5公用辅助用房及设备设施. 43.6用电. 53.7消防. 53.8危险化学品. 53.9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 53.10劳动防护用品使用. 53.11操作人员行为规范. 54评定细则. 6附录A(规范性附录)安全生产等级评定一级否决条款 . 7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8附录C(规范性附录)场所环境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则 . 23附录D(规范性附录)生产设备设施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26附录E(规范性附录)特种设备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30附录F(规范性附录)公用辅助用房及设备设施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

3、则 . 46附录G(规范性附录)用电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52附录H(规范性附录)消防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68附录I(规范性附录)危险化学品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82附录J(规范性附录)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92附录K(规范性附录)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93附录L(规范性附录)操作人员行为规范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 . 94I DB11/T 1322.202017前 言DB11/T 1322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分为若干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安全生产通用要求;第3部分:加油站;第4部分:石油

4、库;第5部分: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第6部分:食品制造企业;第7部分:饮料制造企业;第8部分:纺织企业;第9部分:服装制造加工企业;第10部分:木材加工企业;第11部分:家具制造企业;第12部分:纸制品制造企业;第13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第14部分:汽车制造企业;第15部分:仓储企业;第16部分:印刷企业;第17部分:机动车维修企业;第18部分:燃气供应企业;第19部分:环卫从业单位;第20部分:科研单位;本部分为DB11/T 1322的第20部分。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II DB11/T 1322.202017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第20部分:科研单位1范围本部分

5、规定了科研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安全生产等级评定内容和评定细则。本部分适用于通过从事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开展科学研究企业的安全生产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其他科研单位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893安全色GB 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7231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T 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 14925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560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

6、则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30871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9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41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177氢气站设计规范GB 50447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GB 50646特种气体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DB11/T 1322.1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DB11/T 1322.2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

7、范第2部分:安全生产通用要求3评定内容3.1基础管理要求基础管理要求应符合DB11/T 1322.2的规定。1 DB11/T 1322.2020173.2场所环境3.2.1实验应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特定实验场所进行实验。3.2.2实验室耐火等级应符合GB 50016的规定。3.2.3实验室具有爆炸危险的环境,电力装置应按照防爆要求进行设置。3.2.4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应分开布置。3.2.5单位内应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限速等安全警示标志。3.2.6对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3.2.7工位器具和物料应实行定置管理,摆放整齐、平稳,高度合适,不应占用通道。3.2.8实验室不应存放与实验

8、无关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品。3.2.9作业区应有足够的人员安全活动空间。3.2.10应按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与接地系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建筑物防雷设施每年进行一次检测,对甲、乙类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并应取得专业部门测试合格证书。3.2.11实验室墙壁、地板应当易清洁、防渗漏并耐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当防滑、耐磨。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室地面应作防腐蚀处理。3.2.12实验中产生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时,应采取隔声、吸声、减震、屏蔽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产生的废气经排风管道排放,在排放口前安装净化装置;实验中产生的固态、液态废弃物应按环保要求和主管单

9、位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不应随意排放。3.2.13应有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3.2.14对具有感染性物品的环境应具有避免危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2.15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3.3生产设备设施3.3.1通用要求3.3.1.1非

10、标准设备、自制设备应经安全论证合格后方可使用。3.3.1.2实验台台面按使用性质不同应具有相应的耐磨、耐腐、耐火、耐高温、防水及易清洗等性能。3.3.1.3产生灼热或过冷部位可能造成危险的设备,应配置防接触屏蔽并张贴警示标示等。3.3.1.4对于危险性较大设备宜选用光电急停、脚踢急停、胸停、拉绳急停及加装护栏等技术措施。所有设备防护罩、盖、护栏、各种保险、联锁、过载保护等装置齐全、灵敏可靠,形成限位装置齐全,牢固可靠。3.3.1.5实验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3.3.1.6振、转、摆动台应符合下列要求:a)电气绝缘可靠,保护接地(零)措施有效;b)夹具安装牢固;c)气、液管道无老化

11、、破损、渗漏;d)防护措施可靠有效。3.3.1.7试验箱应符合下列要求:a)用于易燃易爆物实验的试验箱应为防爆型试验箱;2 DB11/T 1322.202017b)线路与负荷匹配,绝缘良好;c)仪表、开关等控制系统应保持完好可靠。3.3.1.8无人值守长期运转的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标示“请远离”的警示标签;b)装置安装在实验室防火系统控制的区间内;c)标明包含至少两个紧急电话号码,以及试验负责人;d)标明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措施,标明控制开关;e)电压、压力、液位及温度等关键参数根据监测设置自动断电控制系统。3.3.2机械实验设备3.3.2.1机械传动部位安全防护装置、安全保险装置应齐全可

12、靠。3.3.2.2设备的传动皮带、裸露齿轮传动系统应加装防护罩。3.3.2.3设备凡离地面高度不足2m的链传动,应加装防护罩;在通道上方时,其下部应设有防护挡板。3.3.2.4设备外壳上所有易于接触到的边缘、凸起物、拐角、开孔、挡板、把手等应光滑圆润。3.3.2.5对安装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设备,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3.3.2.6可动零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人员可触及的可动零部件,尽可能封闭或隔离;b)对运动过程中可能超过极限位置的生产设备或零部件,配置可靠的限位装置;c)可动零部件(含其载荷)所具有的动能或势能存在风险时,配置设限速、防坠落或放逆转装置。3.3.3辐射设备设施3.3.3

13、.1辐射防护应符合下列要求:a)屏蔽辐射源满足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的要求;b)辐射的设备设施安全联锁措施满足故障安全原则,冗余、多样以及相对独立性原则;c)开放性放射性工作场所满足相对封闭性、隔离和合理的气流布置;d)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e)定期进行场所的辐射水平测量,实施个人剂量监测。3.3.3.2实验室应根据辐射危险等级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存在危险的区域应设置警告标志,非授权人员不应入内,或根据危险等级设置相应的屏障;警告标志应明确辐射类型、实验室所使用的所有防护服或防护装备,并且规定进入以及授权进入的人员。3.3.3.3放射源库、放射线物料及废料堆放处理场所,应有安全防护措施,并

14、应设有明显的标识、警示牌和禁区范围。3.3.3.4使用激光的作业环境,不应使用产生镜面反射的材料,光通路应设置密闭式防护罩。3.3.3.5高频、微波、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非电离辐射作业,应按危害因素的不同性质,采取屏蔽辐射源、加强个体防护等相应的防护措施。3.3.3.6对放射源应当根据其潜在危害的大小,建立相应的多层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3.3.4生物实验设备设施3.3.4.1生物因素应符合GB 19489的规定。3.3.4.2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应符合GB 50447的规定。3.3.4.3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

15、5的规定。3 DB11/T 1322.2020173.3.4.4生物实验室应按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3.3.4.5生物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3.3.4.6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3.3.4.7生物实验室应设应急照明装置。3.3.4.8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或监测报警装置。3.3.4.9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柜、送风机和排风机、照明、自控系统、监视和报警系统应配备不间断备用电源,电力供应应至少维持30 min。3.3.5化学实验设备设施3.3.5.1实验室的通风能力应符

16、合GB 15603的规定,与当前实验室运行情况相适应。3.3.5.2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作业场所和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3.3.5.3工作岗位临时放置的危险化学品应划定专门的区域或专柜储存,不应与其他物品混放。3.3.5.4易燃化学品应且只能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或通风橱内使用。3.3.5.5通风橱内的公用设施管线应暗敷,向柜内伸出的龙头配件应具有耐腐及耐火性能。各种公用设施的开闭阀、电源插座及开关等应设于通风柜外壳上或柜体以外易操作处。3.3.5.6化学因素的防护应符合DB11/T 1191的规定。3.4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应符合DB11/T 1322.2的规定。3.5公用辅助用房及设备设施3.5.

17、1锅炉房3.5.1.1锅炉房宜为独立的建筑物。当锅炉房和其他建筑物相连或设置在其内部时,不应设置在重要部门的上一层、下一层、贴邻位置以及主要通道、疏散口的两旁,并应设置在首层或地下室一层靠建筑物外墙部位。3.5.1.2锅炉房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以及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和GB 50041的规定。3.5.1.3燃油或燃气锅炉房内通风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规定。3.5.1.4燃油锅炉房室内油箱的设置应符合GB 50041的规定。3.5.1.5燃气调压装置应设置在有围护的露天场所上或地上独立的建、构筑物内,不应设置在地下建、构筑物内。3.5.1.6燃油、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燃气

18、调压间、燃油泵房等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电气使用应符合防爆要求。燃油、燃气锅炉后的烟道上,应装设防爆门。3.5.1.7锅炉间的外墙或屋顶至少应有相当于锅炉间占地面积10%的泄压面积(如玻璃窗、天窗、薄弱墙等),泄压处不应与聚集人多的房间和通道相邻。3.5.1.8燃气锅炉现场应配置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并与监控室联网;定期检定校准,保存记录。3.5.1.9水处理设备及加药装置运行正常,水质符合要求。酸、碱贮存区和使用区内应设操作人员安全冲洗设施。3.5.1.10锅炉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a)设备有排气试验装置的,运行时每月进行一次自动排气试验,并做好运行记录;b)锅炉房应有锅炉及附属设备的运行记录、交

19、接班记录、水处理设备运行及水质化验记录、设备检修保养记录,以及设备管理人员每月一次的锅炉检查记录、事件事故记录;4 DB11/T 1322.202017c)锅炉运行时,司炉人员2人当班;人员进出锅炉房执行出入登记制度。3.5.2供气站3.5.2.1特种气体应符合GB 50646的规定。3.5.2.2压缩空气站应符合GB 50029的规定。3.5.2.3氧气站应符合GB 50030的规定。3.5.2.4氢气站应符合GB 50177的规定。3.6用电用电应符合DB11/T 1322.2的规定。3.7消防消防应符合DB11/T 1322.2的规定。3.8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应符合DB11/T 132

20、2.2的规定。3.9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3.9.1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应按照GBZ 158的要求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3.9.2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3.9.3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并保存记录,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应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3.9.4通风、防尘、排毒、降噪、减震、防电离辐射、浓度监测、泄漏报警等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运行正常。3.10劳动防护用品使用3.10.1单位根据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标准

21、或使用数量、有效使用时间及环境条件,应合理足额发放,并应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确认,在确认失效时应及时报废或更换。3.10.2在进行与机械、化学、物理、生物、放射性等危险因素相关的作业时,操作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体劳动防护用品。3.10.3单位应督促劳动者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3.11操作人员行为规范3.11.1操作人员上岗前应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3.11.2作业人员开始作业前应检查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发现隐患立即排除;确认无隐患后,方可开启设备进行作业。作业结束后,应关闭电源、气源、火源等,对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进行检查,确认无隐患后,方可离开。3.11.3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不应从

22、事与操作无关的活动。3.11.4从事与有毒有害因素相关的作业活动时,应有监护人员。3.11.5设备的检修及故障处理,应先切断电源,待设备停稳,悬挂安全警示牌后进行。5 DB11/T 1322.2020173.11.6特种作业应符合GB 30871的规定。4评定细则4.1安全生产等级划分应符合DB11/T 1322.1的规定。4.2安全生产等级评定一级否决条款见附录A。4.3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B。4.4场所环境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C。4.5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D。4.6特种设备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E。4.7公用辅助用房及设备设

23、施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F。4.8用电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G。4.9消防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H。4.10危险化学品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I。4.11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J。4.12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K。4.13操作人员行为规范要素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见附录L。6 DB11/T 1322.202017AA附录 A(规范性附录)安全生产等级评定一级否决条款表A.1规定了安全生产等级评定一级否决条款。表A.1安全生产等级评定一级否决条款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对应条款编号1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

24、责任制。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3.1单位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3.1b)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从业人员超过 100人的,应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345678单位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

25、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不符合要求,即为否决。3.33.43.83.83.83.8应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单位不应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构筑物内,且储存场所内不应设置员工宿舍或休息室。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为单层且独立设置。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墙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的实体墙。7 DB11/T 1322.202017BB附录 B(规范性附录)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

26、级评定细则表B.1给出了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总分为400分。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款编号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扣分说明得分1基础管理要求3.13.11.1安全生产责任制301)责任制度内容或要素不全,每缺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3.1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2)安全生产职责未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每缺一个部门或岗位的责任制,扣1分;3)安全生产职责描述不清晰,与实际不符的,扣1分;a)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1.1.115b)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各

27、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c)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及奖惩。4)安全生产目标未按照部门和岗位逐级分解的,扣1分;5)未对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扣1分。1)每缺一个部门、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扣1分;3.13.1单位应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并逐级签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1.1.21.1.3552)责任书内容不全的,扣1分;3)责任书未亲笔签字的,扣1分。1)未定期进行评审,不得分;2)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不得分;3)未见记录视同未开展,不得分。安全生产职责应每年审核,适时更新,并保存记录。8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

28、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扣分说明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得分款编号缺少部门或人员责任制履职情况考核记录的,不得分。3.11.1.41.2单位应每年考核安全生产职责的履行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5553.13.1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a)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规定组织实施的部门及职责分工,培训目的、计划、形式、内容、学时及培训档案等要求;b)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组织实施的部门及职责分工,排查范围、内容、方法和周期,事故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监控、治理、验收各环节过程管理及档案等要求;c)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规定组织实施的部门及职责分工,劳动保护用品选择

29、、采购、发放、使用、维护、更换、报废及台账记录等要求;1)现有规章制度中未包含上述内容的(如单位不涉及相关内容,可没有相关内容,下同),不得分;d)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规定组织实施的部门及职责分工,考核方法、内容及奖惩档案等要求;1.2.1e)事件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管理:规定组织实施部门及职责分工,事件事故报告程序、时限、内容,调查处理流程及档案等要求;352)制度内容不全,或与实际不符的,每处扣2分。f)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危险源范围、防范措施及人员行为等要求;g)危险作业(爆破、吊装、动火、有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

30、、动土、断路、检维修、盲板抽堵等作业)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审批程序、防范措施及记录等要求;h)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培训、取证、复审、证书保管及档案等要求;i)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购9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款编号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扣分说明得分销、出入库登记、专用储存场所(专用仓库、专用储存室、气瓶间或专柜等)存储和使用现场管理、应急措施及记录等要求;j)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消防设施和器

31、材配备、日常维护保养及档案等要求;k)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职业病危害告知、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维修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等要求;l)设备设施安全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设备设施验收、检查检测、维护保养、报废及台账档案等要求;m)相关方(供应商和承包商)安全管理: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准入条件、监督指导、评价考核等要求;n)安全投入保障:规定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经费提取标准、用途、使用状况审查及档案等要求;o)应急管理:规定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和演练,应急设施、装

32、备、物资的配置和使用等要求;p)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1)未明确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责任部门或人员的,不得分;3.13.1单位应及时跟踪并获取适用于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定期更新,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1.2.21.2.3552)未定期识别和获取的,扣2分;3)每发现一处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不相符的,扣1分。1)主要负责人未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签署公布批准实施的,不得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经批准实施,现行有效版本应发放至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未发放的,不得分;3)安全生产规章制

33、度更新后未及时发放的,扣3分;10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扣分说明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得分款编号4)员工未掌握相关内容的,每人次扣1分。1)未定期进行评审,不得分;3.13.11.2.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每年审核,适时更新,并保存记录。552)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不得分;3)未见记录视同未开展,不得分。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相关执行记录未存档,不得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有执行记录,相关资料应归档且至少保存3年。1.2.51.32)制度涉及的档案记录不全,或伪造记录,或未保存3年的

34、,不得分。安全操作规程203.13.11)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不得分,并追加扣20分;1.3.1单位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552)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与实际岗位数量不符的,每缺一个扣1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a)适用范围;3.1b)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源及控制要求;c)设备使用方法或作业程序;d)个体防护要求;1)岗位操作规程内容每缺一项,扣1分;2)岗位操作规程不适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每个扣1分。1.3.2e)严禁事项;f)紧急情况现场处置措施。1)主要负责人未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签署公布批准实施的,不得分;3.1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应经批准实施,现行有效版本应发

35、放至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2)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未发放的,扣1分;3)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更新后未及时发放的,扣1分;1.3.31.3.4554)员工未掌握相关内容的,每人次扣1分。1)未及时修订或更新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不得分;3.1工艺、设备发生变化后应及时修订或更新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保存相关记录。2)无相关记录资料的,不得分。11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款编号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扣分说明得分1.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与人员203.13.11)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

36、员,或者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4%的比例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未提供安全管理机构配置文件、安全管理人员任命文件的,不得分。2未按要求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扣5分。1.4.1102)从业人员200人以上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4.21.5单位应建立涵盖各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105未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不得分。3.13.13.1451)未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不得分;2)培训计划内容不完善,每处扣2分。1.5.1单位应制订年度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单位应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

37、范,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本行业危险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安全设备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应对措施,典型事故案例等。3.11)未按培训计划实施教育培训,不得分;2)各类人员(主要负责人、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等)培训内容相同,不得分;3)培训内容不全,每缺1项扣2分。1.5.25安全生产培训学时应符合下列要求:3.1a)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应进行“单位(厂)、部门(车间)、基层(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岗前安全培训时间不应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应少于8学时。b)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

38、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初次职业卫生培训不应少于16学时,每年继续教育不应少于8学时;1)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参加培训或培训学时不足的,每人次扣5分;2)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未取证或证书过期的,扣5分;3)新员工未进行“单位(厂)、部门(车间)、基层(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的,不得分;4)发现一人相关安全生产培训记录不完整、记录内容不详实、学时不足的,扣2分;1.5.31.5.415c)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从业人员初次职业卫生培训不应少于8学时,每年继续教育不应少于4学时。从事特种

39、作业、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岗位人51)每有一类特种作业人员未取证或证书过期的,3.112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扣分说明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得分款编号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并按期参加复训和复审。每人次扣2分;2)每有一类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未取证或证书过期的,每人次扣2分;从业人员在本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6个月以上重新上岗时,应重新接受部门(车间)和基层(班组)的安全培训。3.13.11.5.51.5.65单位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40、、新材料、新设备,或者转岗导致从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对有关从业人员重新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职业卫生培训。55单位应对相关方作业人员(短期临时作业人员、实习学生、学习参观人员及其他外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档案应包括培训记录表、培训签到表、培训试卷等有关书面材料和图片资料。未对相关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或未提供培训记录的,不得分。3.13.11.5.71.5.8无教育培训档案或伪造培训档案,视同未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评定要素不得分。1.6应急救援603.13.13.11.6.1应急救援组织或人员5单位应按规定建立专

41、(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未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未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的,不得分。1.6.1.11.6.252应急预案303.13.1单位应在编制应急预案前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未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不得分。1.6.2.1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危险源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应急预案体系应符合下列要1)未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应急救援”评定要素不得分;3.11.6.2.242

42、)应急预案不符合本单位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的,不得分;3)应急预案未涵盖本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的,13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款编号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扣分说明得分求:不得分;a)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b)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4)应急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或缺少具体落实措施的,扣1分;5)缺少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或与本

43、单位应急能力不相符的,扣1分;6)应急保障措施未明确的,扣1分;7)应急预案基本要素不齐全完整的,扣1分;8)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不能相互衔接的,扣1分。c)现场处置方案主要包括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组织本单位现场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共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d)应急预案中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信息应与实际相符。1.6.2.31.6.2.4重点岗位应设置岗位应急处置卡,并便于携带。24重点岗位未设置岗位应急处置卡,不得分。3.13.11)未对应急预案进行评

44、审的,或未提供论证记录的,不得分;应急预案应经评审或论证,并经批准实施,现行有效版本应发放至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2)主要负责人未对应急预案签署公布批准实施的,扣2分;3)应急预案更新后未及时发放的,扣2分;4)员工未掌握相关内容的,每人次扣1分。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每三年应实现对本单位所有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的全覆盖。3.11)无演练记录视同未开展演练,不得分;2)演练记录不全的,不得分;1.6.2.51.6.2.6283)演练方案简单或缺乏执行性的,扣2分;4)未实现每三年对本单位

45、所有专项预案演练全覆盖的,扣2分。应急演练内容应包括预警与报告、指挥与协调、应急通讯、事故监测、警戒与管制、疏散与安置、医疗卫生、现场处置、社会沟通、后期处置和其他应急功能。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每三年应实现对本单位所有专项1)无演练记录视同未开展,不得分;2)演练记录不全的,不得分;3.13)演练方案简单或缺乏执行性的,扣2分;14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扣分说明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得分款

46、编号应急预案演练的全覆盖。4)未实现每三年对本单位所有专项预案演练全覆盖的,扣2分。应急演练内容应包括预警与报告、指挥与协调、应急通讯、事故监测、警戒与管制、疏散与安置、医疗卫生、现场处置、社会沟通、后期处置和其他应急功能。单位应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演练评估内容通常包括:3.1演练基本情况:演练的组织及承办单位、演练形式、演练模拟的事故名称、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故过程的情景描述、主要应急行动等;演练评估过程:演练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和主要工作安排;演练情况分析:依据演练评估表格的评估结果,从演练的准备及组织实施情况、参演人员

47、表现等方面具体分析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成本效益分析等;1)无预案演练评估报告的,不得分;2)评估报告内容(包括:演练基本情况、演练评估过程、演练情况分析、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论等)不全的,每缺一项扣2分。1.6.2.68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演练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论:对演练组织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价,并给出优(无差错地完成了所有应急演练内容)、良(达到了预期的演练目标,差错较少)、中(存在明显缺陷,但没有影响实现预期的演练目标)、差(出现了重大错误,演练预期目标受到严重影响,演练被迫中止,造成应急行动延误或资源浪费)等评估结论。1.6.3应急设施

48、、装备、物资153.13.11)无应急物资管理档案或台账的,不得分;2)应急设施、装备、物资配备不全的,扣2分;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无专人维护的,扣2分;单位应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应急设施和装备,储备应急物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使用状况台账,定期检测和维护。1.6.3.1154)应急设施、装备、物资无维护保养记录的,15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款编号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扣分说明得分不得分。1.6.4应急响应103.13.1单位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

49、援。1.6.4.110未按要求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不得分。1.7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危险源辨识553.13.13.11.7.110单位应组织从业人员针对所从事的作业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危险源清单,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1)未建立本单位危险源清单的,不得分;2)未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的(如单位不涉及相关内容,可没有相关内容),不得分。1)未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的,不得分,未见辨识记录视同未开展;1.7.1.1553.1单位应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对其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和更新,并保存记录。1.7.1.21.7.22)未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和更新的,不得分,未见记录视同未开展。事故隐患排查20

50、3.13.11)未开展隐患排查工作的,不得分,并追加扣20分;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危险源情况,制定各岗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清单。事故隐患排查应覆盖其所有的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员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1.7.2.11.7.2.2552)未提供隐患排查清单的,不得分;3)隐患排查清单覆盖不全的,不得分;4)隐患排查清单内容不完善的,扣2分。单位应采用综合排查、专业排查、定期排查(含季节性排查、节假日排查)、日常排查等方式,按照事故隐患排查清单逐项检查,并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台账。3.13.1未建立隐患排查台账的,不得分。事故隐患排查的形式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a)综合排查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组织,以落实岗位

51、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与。单位综合排查每半年不少于1次,部门级综合排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b)专业排查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主要是对设备设施、重点场所、危险化学品、电气装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特种设备等进行专业排查。专业排查每半年1)隐患排查时间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2)隐患排查内容不完善的,不得分。1.7.2.3516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扣分说明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得分款编号不少于1次;c)定期排查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根据季节特点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

52、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排查;对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安全、消防等方面进行排查;d)日常排查分为岗位操作人员排查和管理人员日常排查。设备操作者、班组长、车间安全员及其他人员每日应对本岗位设备设施、作业行为、作业环境等进行排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排查。当发生下列情形,单位应及时更新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并开展排查工作。3.1a)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b)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1.7.2.45未提供隐患排查清单更新记录的,不得分。c)单位安全生产条件变更;d)发生事故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1.7.3事故隐患治理

53、153.13.11)未建立隐患治理台账的,不得分,并追加扣10分;单位应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台账。针对不能立即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制定治理方案,方案应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以及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期限。1.7.3.152)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未建立隐患治理方案的,不得分;3)隐患治理方案内容不全的,每处扣1分。单位应对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核查,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应按计划和规定的要求在限定期限内完成。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3.13.1未对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并提供相应记录的,不得分。1.7.3.2551)未对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登记,不得

54、分;2)未对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效果评估的,不得分。1.7.3.31.7.4单位应对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登记和效果评估。事故隐患公示及过程管理103.117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款编号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扣分说明得分1)未每月向从业人员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不得分;3.1单位应每月向从业人员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单位应向从业人员公示事故隐患所在位置、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等信息。1.7.4.1552)重大隐患消除前,未公示事故隐患所在位置、危害程

55、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的,不得分。未如实记录事故隐患的排查时间、所属类型、所在位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治理措施及整改情况等内容的,“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评定要素不得分。3.1单位应按照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事故隐患的排查时间、所属类型、所在位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治理措施及整改情况等内容。1.7.4.21.8相关方安全303.13.1单位应选用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单位、承包(承租)单位,对供应单位选用和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对承包(承租)单位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1)选用不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的,不得分;2)未见过程管理记录,不得分。1.8.1

56、55单位应与供应单位、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合同应在有效期内。3.13.1未签订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未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不得分。1.8.21.8.3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到本单位现场服务或作业的相关单位:应明确双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包括现场管理、消防器材配置、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检查与监督、事故隐患排查等职责和管理要求;10每有一项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不符合要求,扣1分。b)对房屋租赁单位:应明确房屋日常消防管理、房屋结构、用途变更等事项的各自职责和要求

57、。单位应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3.13.11.8.41.8.555未要求对派遣劳动者进行管理的,不得分。单位应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单位应及时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1)未对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安全检查的,不得分;2)现场发现安全问题的未督促相关单位整改的,不得分。18 DB11/T 1322.202017表B.1基础管理要求指标的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细则(续)评定要素分值评定细项分值评定条款分值评定对应条扣分说明序号评定内容评分标准得分款编号

58、1.9劳动防护用品123.13.1单位应通过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水平的评估,确定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计划或发放标准。单位采购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未提供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计划或发放标准的,不得分。1.9.133未提供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的,不得分,并追加扣10分。3.13.11.9.21.9.3单位应按照工作环境中主要危险特征及工作条件特点,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未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或未提供相关记录的,不得分。33劳动防护用品应符合产品说明书、产品标志规定的出厂使用年限。3.11.

59、9.41.1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当或超期使用的,不得分。特种设备安全153.13.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检验。1)特种设备未登记的,不得分,并追加扣20分;2)特种设备未检验的,不得分。1.10.11.10.25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台账。未建立特种设备台账的,不得分;3.13.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并符合下列要求:a)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出厂、安装资料等应齐全;1)未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不得分;2)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内容不完善的,每缺一项扣1分。1.10.35b)电梯、起重机械的产品合格证书、自检报告、安装

60、资料等应齐全;c)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产品合格证书、自检报告等资料应齐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在用特种设备至少每月进行1次自行检查,保存检查记录,记录保存符合下列要求:a)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运行记录应齐全;b)电梯日常维保单位的相关检查记录应齐全;c)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日常点检、定期自检和日常维护保养等记录应齐全。3.11)未按要求进行自行检查的,不得分,未保存特种设备检查记录的,不得分;1.10.41.10.522)特种设备检查记录未保存3年的,扣1分;3)特种设备检查记录不完善的,扣1分。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应定期校验检定、特种设备安全附件未定期检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