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成长》万方榕_第1页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成长》万方榕_第2页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成长》万方榕_第3页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成长》万方榕_第4页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成长》万方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成长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展开讨论,并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发展方向多年以来,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的状况,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价值取向已经逐渐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它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解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是十分必要的。一、

2、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教育事业的完善和发展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应当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模式遵循的观点。但是,尽管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却难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很多学校仅仅是通过学生取得的分数来判断学生的能力,而不重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分数展开,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定位在分数方面,分数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分数高的学生得意洋洋,而分数低的学生往往是垂头丧气。再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猜题方面下功夫,都希望自己能够押到题,

3、这就使得重点内容得到了重视,不考的内容则会受到忽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不能得到均衡发展,这与我国教育体系当中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不相适应。此外,有的学生尽管在考试当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但是他却并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中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在有的时候还突破道德的底线,容易走极端,害人害己。还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使得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够在学习当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甚至经受不住打击,也缺乏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化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对立性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

4、我们就从考试这一环节上来分析,我国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单纯地以升学为目的,这也是弊端所在之处,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教育改革并没有得到切实地落实。我国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推崇英美的教育教学模式,认为只有英美的教育模式才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上,美国教育界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认识到过分强调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美国又不得不在素质教育当中融入了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以此来弥补素质教育当中出现的纰漏和不足之处。就此而言,尽管应试教育当中的确存在种种弊端,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也不能够完全将其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应当承认应试教育的

5、地位是不容置疑且是无可替代的。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可以并举的,但是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实践的认证,我们就无法给予其充分的肯定,甚至从以往的教育经验方面来看,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理论这一层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混淆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价值界限,但应试教育这一特定的概念却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矛盾所在之处。其实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考试的价值导向,并希望能够以此来实现应对考试和提高素质的统一,所以并不能够简单地将其和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更不能认为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共同之处。2、统一性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并行与并举的,但是这并

6、不是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而是两种教育的并存和双重挤压所造成的一种无奈之举。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两种教育之间必然会存在摩擦,这种摩擦甚至会给教育界带来不小的振动。首先,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种种客观因素的干扰,使得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得到坚持,学校也不得不对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做出回应,以此来取得在教育行业当中生存发展的空间。其次,近些年来的考试制度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学校不得不同时应对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和逐渐兴起的素质教育两种价值取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种教育并举,这也是教

7、育发展的无奈之举。基于以上种种,我们理应利用有效的手段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三、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1、更新教育思想就我国教育现状来看,素质教育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在很久之前就有舆论指出素质教育在我国存在的重要意义。而我国国家教育部门也在上世纪末期颁布了相关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要想实现强有力的人才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事实上,我国教育界的思想长期受到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因此将教育教学活动理解为简单地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新教育思想要求我们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观念,使得教师能够在教育活动当中发挥自身的长处,并以此来带动教育模

8、式的革新和发展。以往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其能够兼顾能力和素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体系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平等的师生地位的树立也是极其必要的。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教师处于一个完全主动的位置,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素质教育则不同,它不再要求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

9、要教师以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特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要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要让学生创造性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最终落实者是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一方面决定着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强调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当中,教师也要将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放在重要位置,这也是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前进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所在。教师应当尊

10、重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再次,教师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资深的专业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业务能力越高,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这也符合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事实证明,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到学习当中去,他本人也才能够真正得到学生的青睐。最后是健康素质,就这一问题而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生理健康,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才能够拥有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钱;另一个是心理健康,只有懂得默默奉献并且心态平和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改革教学方法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它又难免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

11、加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功利因素,这使得素质教育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冲击和挑战,之所以倡导改革教学方法,就是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从“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需要教师完善自身的主导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单纯地去应付考试。事实上,大量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方法的存在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希望能够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模式是“师授生记”强行灌输,这样的课堂过于单调呆板,让学生难以产生兴趣,更别说从中得到乐趣,因而传统教育的模式、观念可以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桎梏。所以,想要真正提高教育

12、水平,就要打破目前教师在教学当中一统天下的局面,转而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教学模式的转变,师生在教学位置上的“偏移”,能够从根本上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得学生能够以一个良好的情绪融入到学习当中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的良性合作关系也得以持续下去。最后促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管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能够在短时期内被取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方法得不到突破,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方式,还可以借鉴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汲取其中的精华所在,并将其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且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也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入了崭新的动力,无论是声音、图像还是色彩,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人的感官,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感官都能够得到协调,从而提升接受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结语:总而言之,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有其优势和弊端,我们既不能对其予以全盘的肯定,也不能予以其全盘的否定,而是要做到批判地继承。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更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当中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梅忠伟.高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