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CS 01.140.20CCS A 144406佛 山 市 地 方 标 准DB4406/T92021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管理规范Regul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ted library system2021-12-28发布2021-12-28实施 DB4406/T92021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4.1建设原则.24.2总体目标.24.3体系架构.25职责.25.1中心馆.25.2区总馆.35.3分馆.35.4基层服务点.35.5智能图书馆.36设施建设.36.1基本要求.36.
2、2中心馆.36.3区总馆.36.4分馆.46.5基层服务点.46.6智能图书馆.46.7流动图书馆.47文献资源建设.47.1文献资源采访.47.2纸质文献资源.47.3数字资源.47.4文献资源共建共享.58人力资源建设.58.1人力资源.58.2职业培训.58.3志愿者.59统筹管理.59.1管理机制.59.2协调机制.69.3标识管理.69.4技术管理.69.5编目管理.69.6流通管理.6I DB4406/T920219.7物流管理.69.8业务档案管理.79.9社会合作.79.10信息公开.79.11信息报送.79.12考核评价管理.7II DB4406/T9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
3、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III DB4406/T92021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管理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管理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职责、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统筹管理。本文件适用于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9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
4、无障碍设施符号GB13495.1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GB/T15566.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GB15630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T28220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JGJ3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82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联合图书馆体系 united library system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图书馆为区总馆,镇街图书馆为分馆,社区(村)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的基层图书馆或者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的公共图书馆体系。3.2中心馆 central library联合图书馆体系中,依托市级公共图书馆资源,承担全市联合图书馆体系统
5、筹管理、技术服务、联合编目和资源协调职责的公共图书馆。3.3区总馆district general library联合图书馆体系中,依托区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区域总分馆业务管理、资源调配、统一协调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公共图书馆。3.4分馆 branch library1 DB4406/T92021联合图书馆体系中,除中心馆、区总馆以外,具备一定规模,一般服务于镇街、大型企业或较大社区,承担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关于分馆职责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包括镇街分馆、中心馆直属分馆、区总馆直属分馆和其他分馆等类别。3.5基层服务点 grass-roots service point联合图书馆体系中,除中心馆
6、、区总馆和分馆以外,服务于小型社区、村、小型企业等,承担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关于基层服务点全部职责或分馆部分职能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3.6智能图书馆 intelligent library配备纸质文献、数字文献,配置各类智能化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自助办证、自助借阅、数字阅读等服务,可实现无人值守和24小时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包括了自助图书馆、读书驿站、街区图书自助借还机、移动智能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可作为镇街分馆或基层服务点。4总则4.1建设原则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联动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管理、分级保障、分类建设、分众服务。4.2总体目标持续推进佛山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
7、系的一体化建设,鼓励社会参与,通过与社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产业园区和企业共建,通过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机构融合、区域融合等多元共建、融合方式建立建成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4.3体系架构联合图书馆体系由中心馆(市图书馆)、区总馆(区图书馆)、分馆(镇街图书馆、中心馆直属分馆、区总馆直属分馆和其他类型分馆)、基层服务点(社区村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基层图书馆或图书室四级架构组成,包含智能图书馆、智能文化家、学校图书馆、粤书吧、民宿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等多种服务形态。5职责5.1中心馆中心馆应履行下列职责:a)统筹、指导和
8、协调全市联合图书馆业务;b)完善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和维护联合图书馆体系技术平台、自动化管理系统等;c)统筹建设数字图书馆;d)负责联合各类主体推进本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e)建立和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f)组织对各区图书馆联合服务情况进行评估;g)建立并实施图书馆联合服务的数据统计规范,编制并发布联合图书馆年报;h)开展图书馆领域的境内外交流与合作。2 DB4406/T920215.2区总馆区总馆应统筹本区的联合图书馆体系管理工作,在中心馆的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a)协助中心馆推进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b)扩大本区的联合图书馆体系服务范围;c)建立本区联合图书馆体系
9、运行档案,定期对分馆和基层服务点进行业务检查、数据统计和情况通报,定期开展分馆、基层服务点的用户满意度测评;d)负责本区联合图书馆体系的考核评估;e)配合中心馆开展其他与联合图书馆业务相关的工作。5.3分馆5.3.1分馆应面向基层提供与区总馆水平相当的基本服务,并协助区总馆完成本区的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目标,为基层服务点配送资源,并对其进行指导。5.3.2分馆应履行下列职责:a)负责场所、文献信息及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b)工作人员的配备和考核;c)阅读推广等活动和服务的开展;d)群众需求反馈和评价;e)完成其他需要分馆及基层服务点进行管理及服务的工作。5.4基层服务点基层服务点应履行的职责要求参
10、照5.3.2。5.5智能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应按其对应层级分别承担分馆或基层服务点职责。6设施建设6.1基本要求6.1.1联合图书馆体系各级图书馆的设施建设应遵循JGJ38的规定,满足公共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6.1.2中心馆、区总馆设施配置应符合GB/T28220的要求,镇街分馆设施配置宜参考该标准。中心馆、区总馆和镇街分馆应配备能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和远程服务的设施。6.1.3中心馆、区总馆、镇街分馆的少年儿童服务区域应不小于全馆服务区域面积的20%。6.1.4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中心馆、区总分馆及基层服务点人均建筑面积应达到相应标准。6.2中心馆中心馆应具有独立馆舍,
11、建筑面积应不小于6平方米/千人。6.3区总馆6.3.1区总馆应具有独立馆舍。6.3.2区总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建筑面积合计应不小于23平方米/千人。3 DB4406/T920216.4分馆6.4.1每个镇(街道)应至少设立一个分馆。常住人口超过20万的镇(街道)应增设分馆。6.4.2社会力量设立或者参与举办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大于640平方米的,可作为分馆。6.5基层服务点6.5.1基层服务点应配置办理借阅证和图书借还功能的设备。6.5.2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的建筑面积应不小于30平方米。6.5.3纳入体系的其他类型基层服务点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学校图书馆应不小于100平方
12、米。6.6智能图书馆6.6.1智能图书馆应配备自助借还设备、监控设备、数字阅读终端和图书防盗设备,宜配备读者身份识别、馆内图书检索和远程呼叫等设备。6.6.2自助图书馆建筑面积不宜小于100平方米;读书驿站建筑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6.7流动图书馆中心馆、区总馆宜配备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以改造后的汽车为载体,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薄弱区域和特殊群体定线、定点、定时开展图书流动服务。7文献资源建设7.1文献资源采访7.1.1中心馆、区总馆应根据办馆宗旨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馆藏发展目标和年度采购计划。7.1.2中心馆、区总馆应建立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咨询制度,广泛征求用户、专家对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类
13、别、数量等方面的意见。7.1.3中心馆、区总馆应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7.1.4中心馆、区总馆应结合地方特色,建立专题馆藏。7.1.5区总馆应根据本区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实际情况开展联合采访编目(统采统编/分采统编/分采联编)工作,鼓励统采统编。7.2纸质文献资源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中心馆、区总分馆及基层服务点应保持一定的年人均馆藏纸质文献信息增量,具体规定如下:a)中心馆年人均新增纸质文献信息应不少于0.05册(件);b)各区总馆及其分馆年人均新增纸质文献信息合计应不少于0.10册(件);c)镇街分馆图书入藏总量应不少于1.5万册,报刊种类应不少于30种;
14、d)基层服务点藏书量应不少于1200种、1800册,年新增藏书应不少于70种、120册。7.3数字资源7.3.1中心馆、区总馆数字文献信息采购经费比例应分别达到文献信息采购总经费的20%和15%。7.3.2联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数字资源总量应不低于150TB。中心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应不低于100TB。区总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应不低于4TB。7.3.3分馆和基层服务点读者可通过数字终端,共享网上数字资源。4 DB4406/T920217.4文献资源共建共享7.4.1中心馆、区总馆应加强纸质资源协调采购,注重地方文献收集,建立地方文献和古籍联合目录,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7.4.2
15、中心馆、区总馆应共同建设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数字资源联合采购,推进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地方专题文献数字化开发和利用。7.4.3中心馆应牵头打造网络借阅服务平台,协调区总分馆建设和管理,促进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转型升级。8人力资源建设8.1人力资源8.1.1中心馆、区总馆人力资源管理应符合GB/T28220的规定。联合图书馆体系应建设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员队伍。乡镇(街道)分馆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其他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应配备工作人员。8.1.2中心馆与各区总馆通过互相选派工作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及学习培训的方式形成双向人才交流。具备条件的区宜探索总分馆工作人员集中管理的模式。8.2职业培训8.2.
16、1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8.2.2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培训。8.2.3应建立和健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中心馆负责对联合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为联合图书馆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继续教育课程;区总馆负责对分馆、基层服务点从业人员进行综合业务培训。8.2.4中心馆、区总馆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总时长应不少于90小时;分馆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总时长应不少于48小时;基层服务点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总时长应不少于30小时。8.3志愿者8.3.1各图书馆应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制定招募、培训、派遣、管理、评估、激励
17、制度。8.3.2各图书馆应加强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根据需要并按相关规定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日常运行和服务工作。8.3.3中心馆、区总馆应依据服务开展情况培育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志愿服务队伍。9统筹管理9.1管理机制9.1.1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联合图书馆体系行政统筹,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统筹协调推进各项重大工程、重大事项。9.1.2可成立专业委员会承担指导和协调联合图书馆业务的职责。专业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推进体系各项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9.1.3中心馆应制定联合图书馆体系总体业务、运营和管理制度,区总馆应相应建立、完善和细化本区域的相关管理制度。具备条件
18、的区宜探索总馆统一管理或以外派人员、挂职副馆长等形式参与管理各分馆。5 DB4406/T920219.1.4中心馆、区总馆应加强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协调制定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长期战略规划。9.2协调机制9.2.1区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新增、撤销或搬迁实行分级审核、中心馆备案机制。9.2.2区总馆应建立辖区内分馆、基层服务点新增、撤销或搬迁的审核机制,并及时将相关资料向中心馆报备。9.2.3中心馆、区总馆、镇街分馆应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对联合图书馆体系的各图书馆实行常态化管理。9.3标识管理9.3.1联合图书馆体系实行统一标识,标识应纳入路标、路牌、公共交通
19、等城市标识系统。各图书馆应按照GB/T10001.1和GB/T10001.9、GB13495.1、GB15630、GB/T15566.1的要求建立标志标识系统。9.3.2中心馆、区总馆应完成区域公共图书馆电子地图标注,提高读者查找服务网点的便利性。9.4技术管理9.4.1中心馆统筹、区总馆协助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书目查询系统、读者管理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公共数据中心。9.4.2中心馆统筹、区总馆协助制定联合图书馆体系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为全市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9.4.3中心馆统筹、区总馆协助制订全市图书馆信息化重大项目规划和确定新应用研发方向。9.4.4中心馆统筹、区总馆协助制
20、修订联合图书馆体系内有关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机房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业务服务系统管理制度等。9.5编目管理9.5.1中心馆负责制定联合图书馆体系统一的文献编目规则,为全市提供编目业务指导和培训。9.5.2中心馆应设置专人负责控制编目质量,联机编目的数据应经编目质检人员审核后方可进入联合图书馆体系总书目库。9.5.3区总馆应设立一名以上的编目审校员,负责本馆及分馆、基层服务点的书目审校工作。9.6流通管理9.6.1联合图书馆体系采用统一读者借阅证(身份证/读者证),读者凭证在各图书馆享受同等的借阅册次、借期、续期次数等权利,承担同等的按时还书、缴纳超期违约金等义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
21、联合图书馆体系宜统一开展免除图书超期违约金活动。9.6.2联合图书馆体系应采用统一流通规则,规则如下:a)普通图书通借、通还;b)期刊、音像资料通借、定点归还;c)新书通借、定点归还;d)古籍、地方文献等特藏文献由文献所属馆自定义借阅规则。9.7物流管理6 DB4406/T920219.7.1联合图书馆体系采用三级物流架构:中心馆负责市图书馆与区总馆之间的图书物流;区总馆负责所在辖区的区总馆与各镇街分馆之间的图书物流;各镇街分馆及基层服务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协商解决物流方式。9.7.2智能图书馆的图书配送及更新流转宜由其建设单位负责。9.7.3中心馆应制定物流规范,以规定物流周期、物流流程和
22、统计方法。9.8业务档案管理9.8.1中心馆、区总馆应制定馆藏统计类、读者服务类、业务活动类、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类、培训辅导和协作协调类等业务档案的整理、保存使用规范。9.8.2各级图书馆依据规范开展业务档案管理工作。9.9社会合作9.9.1各级图书馆的建设应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9.9.2推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加入理事会、阅读联盟或参与邻里图书馆、市民馆长等形式推进联合图书馆体系社会治理,共同推广全民阅读。9.10信息公开9.10.1各图书馆应通过其馆舍、网站或者新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公告本馆的服务内容、开放时间、服务规则等;因故闭馆或者更改开放时间的,除遇不可抗力外,应提前7天对外公告。9.10.2中心馆、区总馆应通过网站、新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公告体系内所有分馆、服务点的地址、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9.10.3中心馆负责建立并实施联合图书馆体系年报制度,区总馆负责本区联合图书馆体系年报编撰,镇街分馆及其他分馆、基层服务点应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数据。各类年报应及时公开。9.11信息报送9.11.1分馆应将本馆及下属基层服务点的月度基础业务数据、服务变动情况和紧急事件进行收集统计,及时报送至区总馆。9.11.2区总馆应将本馆及辖区内分馆、基层服务点的月度基础业务数据、服务变动情况和紧急事件进行收集汇总,及时报送至中心馆。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