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医 学TCM 绪论前 言现代医学(西医)传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医 学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药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食物、食疗、药物概念的产生和认可,初步积累了植物药的知识。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反映我们祖先发现植物药的过程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先秦 两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 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
2、、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除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外,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书都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之比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心主身之血脉” ,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早1000多年。伤寒杂病论为东
3、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全书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等八种治疗方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一)中药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前,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共收载药物365种。“三品分类法”应“天地人”三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养命以应天”;“养性以应人”;“养地以治病”。 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合和配伍原则。“七情”“合和视之”。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4、。”“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以此,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中药药物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及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南朝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本药物炮制专著唐 (公元659年)新修本草是我国(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较欧洲的纽伦堡药典早840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画1100多幅,录方11000多首,约190万字,分16部、60类(草类 分: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 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操作方法。1596 年出版,1606年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华,译成
5、拉丁文流传到欧洲。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在国外广泛流传,成为世界上研究药物学以及动、植、矿物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二)方剂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誉为 “方书之祖” “方剂之祖”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 廉价 易得、单方 验方 临床急用。孙思邈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载方788首。太平圣惠方载方 1
6、6843首明代 普济方载方 61739首。最大的一部方书。清代 汪昂医方集解适应症、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800方剂学成为一门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针灸的起源与历史沿革(补充) 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针灸临床结合,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关系宋代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建针灸铜人 针灸教学新途径杨继洲针灸大成 针灸学重要参考书推拿的起源与历史沿革推拿古称按摩、按跷 。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如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四、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提高,中医学逐步向专科方面发展。周
7、代分: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科。(一)内科学内科: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晋代葛洪著肘后方记载了简便有效的方法,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这些疗法比欧洲要早 1000多年。唐代王涛外台秘要记载消渴病症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金元四大家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学派蜂起,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寒凉派 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攻下派 张子和力主攻邪 ,善用汗、吐、下三法。补土派 李东垣论内伤、重脾胃。滋阴派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明末吴又可提出传染病的病因新见解:特殊的致病因素 “戾气” 病因学说的突破。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
8、家,对外感温热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外感热病辨证施治的两大体系:1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2 伤寒六经辨证(张仲景)。温病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对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二)外科学古称“疡科”一千七百年前的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创立了“麻沸散”,用于全身麻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晋代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载方149余首,总结了许多治疗金疮痈疽、疮疖、皮肤病的经验。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收集自唐以来治疗外科病的有效方药,并记载了截肢、气管缝合、鼻息肉摘除、咽喉和食管内铁针的取出,以及下颔骨脱臼整复法等手术,对外科的发展
9、有较大贡献。 (三)妇科古称“女科”“带”最早的妇科专著:唐代经效产宝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明代王肯堂妇科证治准绳清代傅青主女科主张治疗妇科病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近些年非手术治疗宫外孕、针灸纠正胎位、月经不调的中药人工周期、子宫肌瘤、更年期等.(四)儿科学古称“哑科”在战国时代(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已经有了儿科医生。 第一部儿科专著:西汉初期颅囟经北宋:儿科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为纲的辨证方法,对水痘、麻疹等发疹性传染病有相当认识。 (五)眼科学最早五官科医师 扁鹊史记.扁鹊列传:“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第一部眼科专著密传眼科龙术论太平御览和吴越备史有用珠、木睛代眼
10、的记载,可见世界上安置假眼技术以我国为最早。 五 对外交流 中医学通过对外交流,对祖国医学和世界医药学发生过重大影响。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各种医书164卷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 唐宋时期,我国的医药书籍和药物已传入日本、越南、阿拉伯、印度等地,同时也吸取了这些国家的医药知识,丰富了我国的医药宝库。 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 1683年,荷兰医生赖尼把针灸术带到欧洲。法国是西方最早研究针灸的国家之一,在17世纪就出版了有关中医书籍,并使用针灸治病,其后,陆续成立了全国性针灸组织。1735年哈尔文翻译了
11、脉诀,在巴黎出版。17世纪末,俄国曾派留学生来中国,专门学习种痘法和检疫法。同年,德国医生甘弗又把针灸术介绍到德国。目前在国外,成立了不少中医药团体和医疗机构,中医科研和中医教育也受到空前重视。 自1975年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举办国际针灸培训班,为世界各国培养针灸人才。来中国学习、进修中医药者的人数日益增多,近20年来,仅设在这3个城市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针灸医师5000余人。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和医疗机构,也采取了多种形式为世界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 第三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 治未病 一、整体观念(一
12、)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二)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1)形体结构 脏腑器官(2)生命基本物质 精、气、血、津液(3)机能活动 形体结构和机能统一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 灵枢邪客四时气候: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相应生物特性: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关系。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季节气候、昼夜对人体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 地方区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3、补充)社会环境不同,可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辨证的关键 辨:辨别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 证: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证候是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法。辨证: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三 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摄生是保养身体、祛病延年的意思,它是中医的预防
14、医学思想。摄生学说是阐述主动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养防病复发,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1 未病先防2 既病防变 第四节 中西医学比较(一)产生背景(二)医学模式(三)研究内容(四)治疗(五)药物的作用模式(六)特点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既弘扬了中医药学,又丰富了当代医药学。 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综合与分析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汇、交叉,产生某些新的医药学理论、原则和防治方法。 中医药扶正疗法与现代肿瘤治疗相结合产生了中西医结合肿瘤医疗模式:砷剂可以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活血化瘀方药对缺血性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病的成效;小夹板固定可以避免骨折后上石膏的后遗症。针刺麻醉。 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一)针刺麻醉(二)肿瘤治疗中西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