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献阅读与摘录笔记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1、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 (Urban Hazard Mitigation: Creating Resilient Cities)城市地区补救措施灾害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令人震惊。这些损失大多发生在已知灾害地带周边发展起来的脆弱的城市聚居区,比如洪泛平原、地震断裂带和飓风多发的海岸线地区。减灾是为减少或消除灾害及其结果对人员和财产带来的长期风险所采取的行动。回顾减灾实践;韧性城市定义及重要性;韧性与恐怖主义间的关系;如何将其原则应用到城市的物质和社会元素中。认为现有的减灾政策、实践和知识不能应对城市在压力之下呈现出的独有特征,
2、因而提出了一项宏大的韧性城市计划,包括广泛的城市系统研究、教育和培训,以及增强与城市建设和减灾相关职业群体之间的合作。目前少有研究能形成系统的韧性原则并在城市尺度加以应用。为了获得成功,这一计划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国家灾害政策、城市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支持、高等教育项目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行业的积极配合。摘 抄批注“城市的各种特征,如建筑结构、人口集中、集会场所和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系统等使城市得以运行也适宜生活,但也正是这些使城市极易受到洪水、地震、飓风和恐怖袭击的危害。”城市基础设施在提供支持城市功能运转服务的同时,本身也应具有抵御城市中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定位:具备城市
3、功能的缓冲组织/系统)“减灾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有双重目的:使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有韧性;同时确保社会的发展建设不会加剧面对这些灾害时的脆弱性。”增强韧性 & 降低脆弱性同一个目的的两种实施角度。“韧性城市由网络化的社会群体和生命线系统构成,可以通过对灾害的适应和学习过程变得更强大。”城市韧性的特征之一: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可以在对它所在之处的物质和环境力量的变化与发展的适应中,不断自我改善、提升、加强。 “根据福斯特的说法,韧性的一般系统是独立的、多样的、可再生的、功能冗余的,可以通过复制、互换性和互联性实现能力储备。”(灾害韧性原则:冗余、多样、高效、自治、强大、互依、适应、协作)构成类型
4、韧性物质系统韧性人文系统(社区网络)包含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人造环境要素社会构成元素、制度构成元素城市功能支撑体系、保障功能指挥运作、提升适应力“一座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物质系统是城市中的自然和人造环境要素,包括建成的道路、建筑、基础设施、通讯和能源设施以及水系、土壤、地形、地质和其他自然系统。人类社区是城市的社会和制度构成元素,包括城市区域内正式和非正式的、固定和机动的人类组织学校、邻里、机关、团体、企业、特别行动组等。”特征体现减少灾害发生几率、降低灾害冲击程度、缩短灾后恢复时间(预测、准备、反应)提高决策与响应速度、减少达到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增强恢复后稳定
5、状态(应对、适应、学习)韧性原则多样、冗余、适应、强大协作、互依、高效、自治实践角度传统&未来降低相关结构脆弱性(被动改造);提高防灾与抗灾能力(防灾:灾前预先评估并预备以便提前减少风险;抗灾:灾中继续运作、保持功能);增加预先规划能力增强相关主体适应性(主动调适);加强响应与恢复能力(响应:灾中及时并有效应对;恢复:灾后自我消化、适应恢复,能够重建并提升);增强灾后重建能力落实层面城市结构/设施/系统(技术层面)城市机制/部门/组织(社会层面)伯克利市的社区安全策略,以提高自身在高风险环境中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塔尔萨市的社区减灾计划,建立一个综合的洪水管理计划,并且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保持连
6、续性。案例参考 & 具体实践方法借鉴“城市韧性目标的优势在于它并没有与一种具体的城市形态或建设格局绑定起来。这种灵活性使得它能够在面对不同城市和发展规划的独特情况时能因地制宜。它鼓励用创新的方式思考出各种途径来实现韧性,而不在集中或是分散的争论中站队。”城市韧性的灵活性与实现途径多样性之体现:对于自然灾害有韧性的城市对于恐怖主义来说同样有韧性,尽管灾害的诱因不同。韧性社会系统与多样的价值体系兼容,可以同时满足多重目标。“建立一个有灾害韧性的城市远不止改变土地利用和物质设施,还必须让与之多重相关的社区建立起预防和响应灾害的能力。”韧性社区需集体行动创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来解决共同风险问题。“一个城
7、市中最贫困和最脆弱的社区也是其减灾能力最薄弱的环节。将减灾和经济发展及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实现韧性系统所需的多重目标。”城市韧性 & 城市公平实现更大程度化的城市公平也是增强城市韧性/降低城市脆弱环节的途径之一。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2、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Revisited)灾害韧性灾害风险控制脆弱性自20052015 兵库行动框架被采纳以来,受灾社区的恢复力紧密取决于受灾社区的韧性,已经成为灾害风险控制项目的共同特征。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受灾社区在灾难发生后不依靠或少依靠外部援助而“反弹”或恢复的能力
8、。由于韧性与多个学科紧密相关,各领域对其有着清晰却各不相同的定义,存在着各种争论,所以这一概念在实践应用上的历程并不乐观。因此,在当前的研究脉络中探寻最适合减灾工作框架的韧性概念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不同情况下韧性的定义;脆弱性在韧性主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脆弱性和韧性之间的差异;韧性思维在认识和应对灾害时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灾害韧性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社区或社会内在的本领,在受到冲击或压力的影响后能够改变其非核心的属性来重建自身,从而适应并生存下去。该定义影响了减灾和发展工作;降低脆弱性的策略针对的往往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东西(物质环境的韧性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只能由被改造而进行适应从而表现
9、韧性);干预工作的重点放在增强本地知识和加强现有能力(人类社区的韧性地方的适应性策略、文化、遗产、知识和经验)上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为造福人类产生积极作用;项目规划可以从关于韧性的讨论中学习到,为了提高整体韧性而努力的效果优于多项独立发展活动的总和,而且胜过简单地降低脆弱性。通过教育、抗灾能力建设、社会心理学计划以及以人为本的策略来引导韧性的构建(降低脆弱性-),也可以更多地投入已有的机构和基础设施(-)。韧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基础设施的维护,而是显示出在减灾和恢复工作中,以人为核心构建韧性的必要性。摘 抄批注“对灾难韧性的概念描述是逐步细化的:从更倾向于结果导向,转为更倾向于过程导向
10、。”“若将灾害韧性当作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导向预期的结果),包括一系列的事件、行为或变化,以增加社区在面临单独、多个或特殊冲击和压力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在灾害之中的角色。灾害韧性被看成是因这样的过程得以培育或生长,也在其中演进和提升而来的品质、特征或结果。换个说法,韧性既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一种从我们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而是只有经历过之后才会知道的个体经验(Weinberg, 1985)。” “适应性行为发生在灾后阶段,韧性于是具备了一种未来主义的维度(futuristic dimension):它需要成为应对将来灾害的策略。”(时间维度上具有预先性/提前性)“任何灾害韧性计划的目标应该是强化基
11、本的价值标准、财产和资源,从而可以被运用于适应逆境的改造。”“与其说灾害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如说是因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所产生的后果。”脆弱性与对抗灾难的能力有关;脆弱性意味着低水平的(而不是缺乏)灾害韧性和有限的恢复能力。“与灾害相关的脆弱性并不是简单地由贫穷造成的,而是由物质、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组成的复合原因,或是社区面临灾害时受自然危害与人为压力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失衡而造成的。”“人类韧性的重点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少依赖或不依赖外界援助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自身能力。地方的适应性策略、文化、遗产、知识和经验都是灾害韧性的组成部分。重点在于面临风险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能够增
12、强韧性的发展机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并应对灾害与风险,从而表现出对不可预测环境和变化的韧性。“将人类的能动性与世界大系统联系起来”去理解脆弱性和韧性。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3、城市韧性与新奥尔良的复兴 (Urban Resilience and the Recovery of New Orleans)城市韧性城市重建城市复兴城市更新卡特里娜飓风不仅摧毁了新奥尔良的建成环境,而且通过强迫大规模的居民疏散,撕裂了城市的社会结构。重建城市物质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伴随着恢复社会组织和公民网络的努力。城市的韧性从何而来?一座被摧毁的大都市如何才能重建空间肌理、恢复社会结构和文化认
13、同?什么因素决定着新奥尔良能否从卡特里娜飓风中重新崛起,成为一座多元、包容的大都市?城市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居民的韧性和可调动资源的能力。城市的韧性远不止于重建。城市规划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一座城市的韧性。面对灾难与危机,训练有素的疏散和完备的应急管理预案可以将城市的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投资于减灾规划行动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的脆弱性。摘 抄批注“在已知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城市的规模也不断增长,但现代城市的生命力和耐受力却在持续增强。”面对自然灾害不断侵扰仍旧顽抗不屈的城市,其内部一定具有韧性城市的相似特征和相关机制。(e.g. 威尼斯通过分析现有基础,从而以此为基础提出发展韧性城市的相关建议)“
14、城市并不仅仅是这些建设的简单集合,它还包括社会和文化属性的高度复合。城市复兴并非单纯是一幢又一幢建筑的重建,而是以关系网络和区域为基本单位进行的重建;其重点在于重建无数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嵌于学校、工作场所、托儿所、商店、宗教场所和娱乐休闲场所内。”一座城市的复兴包括了对被摧毁的城市建设的修复,以及对分崩离析的公共机构与社会结构的重新连结。同样,一座城市的韧性也不仅体现于物质空间和建成环境之中,同样表现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层面。“防范这种潜在的高强度/ 低概率的灾害对于建立一个具有韧性的组织至关重要,所以应增加重大基础设施的冗余容量。”在城市层面上,这意味着要制定多重疏散路线,为应急管理人员提供后
15、备电网或通信系统,或者提供社区避难所和饮食储备。“城市和企业的韧性还是归结于人。一个企业的足智多谋仅在于它的雇员与管理,而一座城市的韧性仅在于它的市民。纵观历史,有韧性的市民才能成就有韧性的城市。”“伦敦大轰炸精神”(真实而温暖的凝聚力)、新奥尔良低九区的重建(当地居民体现的公共韧性)社区居民传承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饮食文化、音乐遗产、特殊习惯与语言习惯,成为了重塑社会网络的关键和城市韧性的起源。文章题目 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4、从安全防御到安全无忧:新城市世界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From Fail-Safe to Safe-to-Fail: Sustainability and Re
16、silience in the New Urban World)非均衡 可持续性韧性适应性规划设计21世纪的世界“可持续”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可持续性。贯彻可持续性的理念早期聚焦于实现稳定性,实施有效管理,控制改变和发展是一种“安全防御”的意识。近期,关于变化、干扰、不确定性和适应性的思考构成了韧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系统重组并从变化和扰动中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其他状态的能力换言之,系统是“安全无忧”的。尽管韧性城市的概念在理论上受到关注,但在目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实践还很少。讨论了适用于城市的韧性理论;提供了一系列构建城市韧度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在韧性理论和可持续科学背景下进行讨论;以国际案
17、例中的一些创新政策、工程和项目为例进行阐释。韧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系统重组并从变化和扰动中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其他状态的能力换言之,系统是“安全无忧”的。韧性需要以一种新方法来考虑可持续性,它是一种更加战略性而非规范性的概念。实现有韧性的可持续性依赖于重要的革新。摘 抄批注“早期的关于可持续性的思想趋向于一种静态的概念可持续性被设想成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有时是公式化安全防御的城市形态或者状况,一旦达到,就可以通过如精明增长或者新都市主义世世代代持续下去。然而,一个静态的景观环境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扰动和变化环境里做到可持续呢?另一相关的概念安全无忧预见失败并战略性地设计自己的体系,从而使失效能够被遏
18、制或最小化。”韧性的定义:系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状态的前提下,应对改变和扰动的能力(Walker &Salt2006)。为了确保有效,韧性必须明确地基于并且了解一个特定地点的环境、生态、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活力所在,且必须综合贯穿一系列的相关尺度(Pickett et al., 2004)。一套受到推荐的使城市具有韧性的规划设计五项策略包括:韧性策略目的实现途径具体案例/应用多功能性为紧凑城市日益局限的空间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交织/结合功能、堆叠或时间调控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绿色大道项目、德国柏林的城市雨洪湿地、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中野生动物大道交叉口、得克萨斯州休斯顿水牛港的洪水公园冗余度和模块
19、化为防止系统出现故障(而不是在已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采取的准备和预规划在多样的要素或部件提供相同、相似或者备份功能,通过跨越时间、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系统来分散风险芝加哥伊利诺伊绿色街道项目中基于场地和流域的污水和雨洪系统、瑞典马尔默的奥古斯滕伯格住宅工程(生物、社会、物质、经济)多样性生物系统中的反应多样性使得系统将拥有更为强大的从扰动中恢复的能力;较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多样性使得城市在面对变化和社会经济扰动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反应多样性)更多数量的物种行使相似的功能时,由任意功能组团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得以持续的条件会更为广泛反应多样性应用在城市生物物理系统中的案例包括低冲击开发模式,比如透水铺装和
20、生态净化槽,以及能够在雨水降落到地面之前提供截留作用的城市树冠覆盖面;具有经济和社会多样性的城市可以支撑起社会福利事业和文化事业,来保持其有活力的经济和社会平等,并使其成为一个吸引人在此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多尺度网络和连通性网络是通过连通性来支撑功能的系统;连通性是促使可持续城市形态产生的首要因素复杂的网络通过重复设置环路,来维持功能连接不受网络干扰,进而构建韧度多绿道和生态网络、斯塔顿岛蓝色绶带为纽约市的城市排水、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游憩功能提供了支撑。适应性规划设计将需要做出决策的“问题”视作“从实践中学习”的“机遇”在自适应模型下,可以将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解成一种假说,其内容是关于政策或者工程如何
21、影响特定的景观过程或功能,以及已执行的规划政策或设计,如何成为专家、专业人员和决策者通过监控和分析来获取新知识的“实验”德国埃姆舍风景园中的修复和整治、华盛顿西雅图大道项目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5、低碳韧性城市: 理念、途径与政策选择 低碳韧性城市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在人口增长和消费驱动下,中国城市已成为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主要地区。近年来,中国许多沿海和内陆城市纷纷遭遇了日益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暴露出应对气候风险的脆弱性。目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目标的推动下,建设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在中国已蔚然成风。中国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治理机制,还缺乏有针对
22、性的、可操作的政策规划。分析低碳韧性城市的主要内容、协同领域及协同措施;提出了建设低碳韧性城市的几点思路和实施建议。减缓和适应的协同,就是要寻求减缓和适应之间的“双赢”方案,开发既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又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城市开展减排和适应协同管理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建筑领域、城市能源电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市水资源管理及流域管理、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以城市为切入点开展低碳韧性城市的示范和试点,有助于从理念到行动推动减缓和适应的整合。摘 抄批注低碳城市( Low carbon city) 是指以减少化石能源排放为目的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对能源生产、分配和
23、利用方式的变革,使城市生活和运行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韧性城市或适应型城市( Resilient city) 则是关注城市如何通过灾害管理和科学规划以适应未来不确定的气候变化风险。共性: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目标。“在规划理念上,侧重于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层面的可持续性;在规划目标上,侧重于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小气候灾害导致的风险,而非以减小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在规划手段上,需要从管理、技术和研究层面加强各部门和领域的整合,体现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规划和治理特色。”多目标决策过程、适应性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实
24、践就是一个反复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能力的适应性管理过程。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6、韧性规划:纽带概念抑或末路穷途 (Resilience: A Bridging Concept or a Dead End?)韧性规划演进韧性适应性循环诠释性规划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人们的不确定感在增加,并不时遭遇到潜伏着的不可预见的事物诸如灾难性的气候事件、恐怖袭击、信贷危机、青年暴动、大规模裁员等。“韧性”是否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有前景的概念?将“韧性”这一概念从生态学领域引入规划领域的机遇和限制分别是什么?追溯“韧性”的源起并解释它的三个基本内涵;列举韧性思维与笔者称之为“规划的诠释方
25、法”之间正在出现的某些相似之处;提出一些将韧性概念从自然领域引入社会领域时需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演进韧性及其对均衡的摒弃、对内在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强调以及对持续性、适应性和可变化性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态相关性如何运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它有潜力成为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纽带概念,促成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演进韧性与规划的诠释方法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相似之处。然而,将植根于生态学的概念应用于社会环境时仍需谨慎行之,以确保在试图通过生态学的镜头来了解社会时,不会失去来自批判性社会科学的洞察力。摘 抄批注工程韧性:系统在受到干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银行危机
26、、战争或革命等社会剧变)之后恢复到均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能力(通过抗干扰的能力和系统恢复至稳定状态的速度来度量)(Holling, 1973, 1986)。两者差别之处:生态韧性否定了单一、稳定的均衡态,取而代之的是承认多元的均衡态,以及系统转化到其他稳定状态的可能性;两者共同之处:相信系统中存在均衡状态。生态韧性:系统改变其结构之前能够承受的干扰量(Holling, 1996: 33)。生态韧性注重“坚持的能力和适应的能力”(Adger, 2003: 1)。韧性:维持现状及恢复原状的缓冲能力(Folke et al., 2010: 20)。其重点是对“常态”的回归,而非质疑需要怎样的常态(Pe
27、ndall et al., 2010)。摧毁了新奥尔良构筑物的飓风,“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进程,即很多人并不想回归到那种可接受的灾前常态。相反,他们渴望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新常态。”(“常态”: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有多种稳定情形,具有弹性恢复、动态平衡和新的适应能力等特点)演进韧性论根植于这样的认知,即我们身边看起来处于均衡状态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会发生突变,然后彻底变成新事物,并具有与原本截然不同的特征(Kinzig et al., 2006)。“规划是在发生变动和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时为创新性转型做准备。”“韧性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韧性不是已经存在,而是正在发生。而
28、且,韧性只在系统遭遇干扰与压力时才体现出来。”“干扰”可以是动态的、变化的、累积的,因此作为应对的“韧性”也应该具有在变化中不断学习、改善、提升适应能力的特征。“干扰不仅可以理解为急性的打击,也可以理解为长期的、缓慢的损伤。”“进化论的观点丰富了工程学和生态学对韧性的理解,包含了持久性、适应性和可变换性在多个尺度和时间框架内的动态相互作用。”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7、城市韧性承洪理论另一种规划实践的基础 (A Theory on Urban Resilience to FloodsA Basis for Alternative Planning Practices)洪水适应性
29、防洪洪水灾害管理基于韧性的管理韧性替代指标韧性城市城市洪泛区城市韧性滨河城市面对水患问题需要一种基于韧性理论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修建防洪工程来抵御。防洪工程设施无法应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城市依靠防洪工程设施仅可抵御一定量级的洪水,但是无法应付超过其设计标准的洪水,以及日益增加的极端降雨所引发的极端洪水,而极端降雨的发生以及规模却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不同的减灾方案。提出了“城市韧性承洪”理论,作为替代目前主流方式的城市洪水灾害管理体系;提出了“可浸区百分比”这一指标,用以评估城市的承洪韧性。应用自然的洪泛区功能建立城市承洪韧性,提升对洪水的适应性以替代防洪工程,将减轻洪水的危害。若要
30、增加城市的承洪韧性,应培养城市对洪水的适应性,而非依赖防洪工程设施。现实世界最直接的挑战,并非如何提高城市承洪韧性,而是如何促进城市从防御型城市向韧性城市的转变。这要求自觉转变具有可变换性创造新的基础系统的能力。摘 抄批注“韧性产生于对固有的变化性、不确定性和意料之外事件的适应能力。当人为抑制固有的变化性,通过指令控制管理来提升稳定性,人与自然系统的结合将会失去韧性。”缺乏应对洪水的经验导致市民对洪水危险的薄弱意识。“这说明强制洪泛区不被淹,以强加环境稳定性的方式构建社会经济功能,将损害韧性。基于韧性概念的洪水灾害管理将首先承认周期性的洪水是与生俱来的环境动态特征,因此洪泛区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会
31、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洪水泛滥本身即是产生韧性的一个媒介,因为每次洪水经验都为城市创造了机会,使其得以调整内在结构、程序及构建相关知识,并逐步发展出多样化的应对策略。在以韧性为基础的洪灾管理中,周期性的洪水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应对极端洪水的学习机会。”(都市洪灾基本上源于河流与城市的交互作用)(一种“韧性思维”:将干扰看作学习机会)扰动和动态的环境是一个提升城市系统韧性和技能的契机,应予以正面应对、适应并从中学习,而非一味抵御、抗衡。城市承洪韧性的定义:城市承受洪水的能力,以及当基础设施破坏、社会经济发生崩溃时的重组能力,和防止伤亡和维持目前社会经济特性的能力。换言之,当经历洪水时,使城市保持
32、良性机制的能力。韧性城市是一种持续的工作状态,韧性在允许变化的过程中将持续地增强。“生态韧性概念是更适合洪灾管理的体系架构,因为其建立在更现实的多重平衡模式之上,更实际地关注变化中的持续性。” 城市承洪韧性的表现:(自组织分散且灵活局部的洪灾反应能力)在自组织城市中,每个市民和公共管理者能及时行动去避免损失,更灵活地应对洪水,因此比依靠集中机械装置如防洪工程设施的城市更有韧性。(适应能力随时间推移的主动吸纳与提高每次洪水后的及时调整)行动及时,调整工程设施和公共机构以更好地应对下次洪水;通过理解新的情况和进行必要的调整,城市的洪水可浸性将逐渐提高。(冗余度引发不同尺度的多样性和功能复制子系统的
33、冗余度)具有冗余度的供水网络可混合区域和局部系统,并利用不同的水源;具有冗余度的洪灾管理系统将包含多样化的缓解、准备、反应和重组方法;洪水反应能力将跨越不同的级别,如个人、社区和市区,即使某一级别的反应能力不及,城市仍然能够依靠其他级别。城市承洪韧性的特征:具有自组织、适应能力和冗余度。三种特性之间的基础在于多样性和灵活性。无论是短期的调整,还是长期的适应,没有多样的选择都不可能实现。多样性对于韧性十分关键,因为它能够孕育新的机会,增强适应性。灵活性亦能提升适应能力,因为固定性妨碍及时调整。(例如,当洪水发生时,如果公共交通系统能快速调整其服务模式,从以陆地为基础转为水运,将确保城市的机动性从
34、而保持城市功能)建立城市承洪韧性的本质:是一个适应过程,而不是与河流为敌,城市面对周期性洪水,允许洪水进入城市并从洪水中学习经验,才能变得有韧性以致安全应对极端洪水。这是从防御型城市到韧性城市模式的转变,城市管理模式从“安全抵御洪水”向“在洪水中安全”进行转变。(从“保持稳定”到“建立韧性”)比防御河流更好的做法是与河流为伴:如孟加拉国、柬埔寨和埃及等国的乡村社区,通过区分周期性洪水和罕见灾难性洪水,这些社区选择适应河流动态的生活方式和建成环境,并对洪水过后渔业和农业的生产率提高加以利用。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8、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态韧
35、性生态韧性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科学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发展负面影响引发的灾害后果迫使人们寻找新的治理模式加以应对。近年来,人类似乎迈进了“风险社会”和“灾难时代”,台风、海啸、热浪、暴雨、龙卷风和雪灾频发,所形成后果日益严重。社会生态韧性如何体现灾害研究范式转型?生态韧性与社会生态韧性有何区别与联系?社会生态韧性主要有哪些典型定义?这一范式内涵是什么、其分析框架是什么?它有哪些理论优势及局限?社会生态韧性范式:初期集中于硬性抵御,中期转向韧性反应及适应层面,近期则承认韧性包含准备、反应、恢复和成长等能力。这一范式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缓冲、恢复、学习和应对四方面能力。社会生态韧性分析框架将人类居住的社会环
36、境在时间空间层面分为社会与经济、制度与体系及物质环境三部分。社会生态韧性范式的研究意义:首先,它有益于灾前评估及灾后应对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其次,它为灾害治理提供了重要启发;最后,有利于促使人类社会在应对灾害过程中吸取经验和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强调人类需要培养和增强社会系统的韧性,才能增加人类对灾害的调适能力。摘 抄批注“当人类试着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或控制环境以应对社会发展需求时,也在降低社会的韧性。依赖自然资源运作的城市,需要结合韧性视角来考虑城市环境变化,以有效达到城市减灾和社会永续发展的目标。”健康、永续、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和有效的城市减灾,需要从关注社会生态韧性的视角出发去满足发展需求和调动
37、可利用自然资源。“灾后重建不仅需要重视恢复或维持系统原来的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在未来的环境变迁中存续与再生。”灾后重建的重点之一是赋予城市以韧性一种应对变化环境的可变的能力,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新常态”。(从恢复重建到复原韧性)“灾后重建不只是提倡恢复与维持原有的社会功能,而且要重构社会系统韧性,通过将受灾结构转换成更理想状态、培养社会重新组织与再造能力、鼓励社会各系统相互学习与创新,使得重建后的社会比原来状态还要更加稳固,才能使社会具有最低运转的能力。”“就灾害防救而言,灾前防、灾中救与灾后补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预防应变及重建三者同样重要。目前灾害评估方式主要来源于脆弱性评估,它偏向预防
38、层面,焦点在于灾前是否拥有完善能力预防灾害发生,未能将应变和重建提升到相同高度,社会生态韧性评估能弥补这一局限。”传统的减灾措施偏重于降低城市的脆弱性,使之以被动防守的方式尽量预先对抗未来未知的风险与灾害;而未来减灾的发展方向则朝向增强城市韧性的角度,即使城市具有在灾害来临时主动出击应对与响应的能力,以及在灾难发生之后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修复,给重建以更多可能途径。社会生态韧性的“应对能力说”:某一社会或群体应对致灾压力的能力,应对能力包括针对潜在致灾因子实施有计划的灾前准备及面临灾害时自动或预先进行调整;在系统层面,它是建立、增加及发展沟通的能力,在社会层面则是应对未知事件的能力。社会系统具有
39、应对能力(城市具体实施层面上韧性的特征与表现之一)的体现:“社会系统面对气候和地震灾害等潜在风险时通过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系统准备、承受、适应和恢复,从而降低社会脆弱性以促进社会永续发展。”重点在于强调“韧性”在灾前的表达与作用表现为一种提前计划与准备、预先调整以对抗的能力。社会生态韧性的“恢复能力说”:社会系统在灾害发生后吸收及恢复的能力;抵抗灾害冲击、避免潜在损失及灾后复原能力;社会单元在减灾、控制灾害影响及灾害复原行动等方面的能力;社会系统从异常状态中复原的程度;社区能迅速从自然灾害中复原的能力。社会系统具有恢复能力(城市具体实施层面上韧性的特征与表现之一)的体现:“主要通过居民重返工
40、作、重启工作和教育机制及恢复全面基础服务、促使经济与社会快速恢复达到复原目的。”重点在于强调“韧性”在灾后的表达与作用表现为一种使系统重返正常、平衡、稳定的状态的能力。社会生态韧性的“适应能力说”:系统、社区或社会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对抗或调整而在结构功能上达到承受外界扰动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社会系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一个在复杂环境及动态系统中不断调适的概念。社会系统具有适应能力(城市具体实施层面上韧性的特征与表现之一)的体现:“主要包括人类自我学习能力、扰动后改变能力和从灾害中复原能力。”重点在于强调“韧性”在灾后的表达与作用调适能力大小体现了社会系统自身精实化和重建的能力。社
41、会生态韧性的“4R说”(可看作韧性城市应当预备的素质或特征)稳定性(robustness)、可替代性(redundancy) 、机动性(resourcefulness)、效率(rapidity) (对比“城市韧性”的原则)稳定性:强大;可替代性:冗余、多样;机动性:适应、协作、互依;效率:自治、高效。“韧性”在实际操作层面分为事前预测、准备,事中反应、响应、调适适应,及事后恢复、重组、学习、成长和导正等能力,这些能力旨在避免研究对象遭受毁灭性损失。城市韧性/社会生态韧性特征:主动的,具有维护、学习、应对与调适能力,关注系统如何应变不平衡,属于人类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因灾害层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
42、现 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9、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Understanding Urban Resilience: A Conceptual Analysis Based on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Review)城市韧性 认知转型内容框架特征标准理论基础城市作为最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地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冲击和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人为灾难,也包括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累积型冲击。这些冲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却是社会和自然发展客观规律
43、的体现,不可能完全避免。近些年,中国社会仍处于追求城镇化数量的粗放增长时期,城市对危机的应急能力还不甚完备。比较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认知角度的本质区别;阐述了韧性城市研究的内容框架;提出了与此相应的特征和评价标准。城市韧性的实质在于针对现代都市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扰动,主动探索适应性的调整方法和途径。城市韧性是建立在传统规划理论上的指导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在承认环境不确定性和自身能力有限性的基础之上,摒弃了工程和生态思想中必须达成平衡状态的偏见,而是以一种演进韧性的观点尊重社会生态系统基本的规律。城市韧性不应该被视作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行动,而是一种过程导向的行为。摘 抄批注工程韧
44、性:即韧性被视为一种恢复原状的能力(ability to bounce back),强调系统有且只有一个稳态,而且系统韧性的强弱取决于其受到扰动脱离稳定状态之后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迅捷程度。生态韧性:强调系统生存的能力(ability to survive),而不考虑其状态是否改变。可以被视为系统即将跨越门槛前往另外一个平衡状态的瞬间能够吸收的最大的扰动量级。演进韧性:韧性不应该仅仅被视为系统对初始状态的一种恢复,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回应压力和限制条件而激发的一种变化(change)、适应(adapt)和改变(transform)的能力(表现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三个不同方面:持续性角度的韧性、适应
45、性和转变性)。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指的是城市系统和区域通过合理准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实现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等正常运行的能力。”“基础设施韧性指的是建成结构和设施脆弱性的减轻,同时也涵盖生命线工程的畅通和城市社区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度韧性主要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治社区的引导能力。经济韧性指的是城市社区为能够应对危机而具有的经济多样性。社会韧性被视为城市社区人口特征、组织结构方式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集成。”城市韧性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韧性城市研究的主体框架:管治网络构建(governance networks)、代谢流(metabolic flows)、建成
46、环境(built environment)和社会动力机制(social dynamics)。建成环境是城市韧性的物质基石,代谢流是城市韧性的运转手段,管治网络和社会动力机制则是实现前两者的动力机制。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来增强城市系统韧性。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抗灾韧性主要取决于社区的公共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社会倡导力(advocacy)、社区能动力(competency)和社会包容性(inclusion)的塑造。”韧性城市的必备要素及特征:其一,城市系统的多元性包括城市系统功能多元、受到冲击过程中选择多元、社会生态多样化以及城
47、市构成要素间多尺度联系等。其二,城市组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体现于物质环境的构建以及社会机能的组织。其三,城市系统足够的储备能力体现于对城市某些重要功能的重叠和备用设施建设上。韧性原则:多样、高效、强大、互依;适应、自治;冗余、协作既有规划理论中韧性思维的体现:第一,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建成环境的特征(城市功能混合、小街区和多样性等特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适应和调整能力);第二,公众参与方式和规划决策的机制(公众权力的采用是实现城市韧性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第三,城市系统理论;第四,城市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城市韧性的创新价值在于面临现代城市系统空前的不确定性,城市自我调整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48、。”文章题目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论10、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 (Resilient Cities: A New Shift to Urban Crisis Management)韧性城市城市危机应急研究现代城市开始需要应对全新的冲击,这些冲击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潜在影响更大更广,并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间自然条件差异化程度极高的国家,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影响。城市韧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韧性城市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塑造韧性城市?在城市化浪潮中,我们的城市往往只重视了量的堆积而忽视了质的转变。在城市从量的堆积转向质的转变的过程中,城市韧性作为一
49、个新兴的理论概念,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美等发达国家对韧性城市的讨论是相当本土地域化和具体的,对于韧性的研究也常常与社会公平、公众参与和大数据分析等概念和技术交叉。摘 抄批注“弹性”一词经常给读者带来一种回复到原有状态(bounce back)的思维惯性,不能完全涵盖韧性城市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adaptation)的特征。Resilience 翻译为“韧性”比“弹性”更加准确地表达了概念“韧性城市研究的重点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解构以现代城市为代表的社会生态系统与其面临的危机风险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第二,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探讨城市在处理复杂的、不可预知的、难以确定的扰动时采取
50、的系统应对手段。”韧性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社会生态系统应对不确定扰动(自然灾害-洪灾、泥石流、地震、旱灾等;人为灾害-环境污染、战争及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缓速扰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经济依赖、非理性城市化等)的适应能力。传统城市应变应急研究:策略重在短期灾后规划,呈现出典型的破坏之后在最短时间内回复到原始状态的工程思想,没有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在城市调整过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要创造的价值。韧性城市研究:具有系统性、长效性,更加尊重城市系统的演变规律,强调通过对规划技术、建设标准等物质层面和社会管治、民众参与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全面增强城市系统的结构适应性,从而长期提升城市整
51、体的系统韧性。 韧性城市特征总结:具有系统性、长效性、全面性,强调物质和社会层面相结合,注重演变规律与系统构建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变化的体系。以美国为例阐述了以往的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的手段和以城市韧性为目标的手段的区别。认为韧性城市应是可持续的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的结合体,而物质系统的规划应该通过人类社区的建设起作用。提出灾害韧性的基本准则和实现途径。具体参见1、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2003对社区在降低灾害风险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进行质问和探索:如何理解韧性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韧性是针对人而言,还是针对物质设施,还是针对两者而言?具体参见2、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2006从城市韧性的角度解析
52、新奥尔良市灾后恢复乏力的本质原因。认为城市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居民的韧性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因此除了物质重建以外,城市的韧性建设必须着眼于恢复发展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公民网络。强调地方韧性以及城市公众回忆塑造和地域社会资本建设对于带动整个城市韧性的关键作用。具体参见3、城市韧性与新奥尔良的复兴(对中国城市受到扰动之后如何结合外部支援塑造地区韧性具有借鉴意义),2006探讨了问题“韧性城市与之前数十年屡屡提及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韧性城市强调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是一种安全无忧的途径。在这个逻辑框架下,城市系统能够如海绵一般以适当的手段吸收和缓冲扰动施加的影响,并通过系统组成部
53、分之间的优化、协调和重新组合来分割和抑制相对有限的失效,最终取得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状态。具体参见4、从安全防御到安全无忧:新城市世界的可持续性和韧性,2011全面总结了韧性概念的演变历史:从最初的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分析了加拿大生态学者克劳福德霍林的适应性循环理论对系统作用机制认知的促进作用;将韧性思想和城市规划课题联结起来,阐述了研究主题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社会生态系统转变的过程之中,城市和地理学者应该着重思考的四个关键问题:人类活动的意向性,韧性的目的,系统边界的确定,以及权力和政治背景下的韧性角力。具体参见6、韧性规划:纽带概念抑或末路穷途,2012着眼于洪灾对城市带来的风险
54、,提出了对洪水的规划应该从诸如建设控制洪水的基础设施等以抵抗为目的的手法,向以弹性疏导为目标进行转换。以城市和建筑空间的设计为切入点提出可浸区百分比的概念,以增强对洪水风险的适应性。具体参见7、城市韧性承洪理论另一种规划实践的基础,2012综述了现有的韧性和韧性城市理论的主要思想,重点阐述了三种认知观点的发展转型,并比较了它们本质上的异同点。具体参见9、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2015阅读总结与整理(1)概念定义城市韧性:(洛克菲勒基金会对韧性的定义:“the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institutions, business
55、es and systems within a city to survive, adapt, and grow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chronic stresses and acute shocks they experience. ”)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发展的能力。(“城市的坚硬度”、“城市的包容力”)(时评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线”)城市韧性:一个暴露于危害之下的系统社区或者社会通过保护和恢复重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方法,及时有效地抗御、吸收、适应灾害影响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强调了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
56、;韧性城市:具有吸收未来的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仍能基本维持相同的功能结构、系统和身份的城市。(发言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思考与建议)城市应对灾难的韧性:让一个系统、实体、群体或个人具备抗打击、同时保持必要功能的能力。韧性并非是指人们在经历悲剧后所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力量,也不仅仅是指对灾难的应对。它其实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必须学会、塑造并加强的品性在气候不断变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世界中,应对冲击并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发言新百年的城市韧性)韧性是指人类住区承受可能发生的危害并从中迅速恢复的能力。应对危机的韧性不仅是指减少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害(如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是指迅
57、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尽管典型的减少风险措施往往侧重于具体的危害,不考虑因其它类型危险所带来的风险和脆弱性,但韧性方法是一种多危险应对方法,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都考虑在内。联合国人居署的目标是增加城市应对自然和人为危机影响的韧性,这一目标的主要支柱之一是确保城市能够抵御灾难性事件并迅速恢复。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弹性:主要指城市规划成果与规划管理过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灵活适应性。在深圳市城市规划成果中,最能够体现弹性规划思想的即为“带状组团结构”。“组团开发不必同步进行,可视城市发展情况予以调节,有伸缩余地和一定的弹性。”(网络结构同样是一种能够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抵抗不确定性的空间组织
58、形式。)“发展韧性”规划技术,即应用刚性制度化手段建立由空间尺度上多层级、时间维度上多节点的规划管理体系、协商式的规划决策机制与灵敏的规划反馈机制等内容构成的敏捷规划管理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韧性规划思想的显现与理论建构基于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1979-2011))社会生态韧性:系统承担灾害冲击、应对灾害事件固有元素及事后调适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系统重新组织、改变和学习应对的能力。(相对于“脆弱性”)韧性被定义为积极应对、消化灾害和自我恢复能力。增强相关主体韧性与减少脆弱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韧性就是人类主动连结社区以加强应对灾害的能力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
59、究的范式转型随着尺度增大,水系统弹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建筑单体尺度的弹性更多强调抵御洪涝灾害的物理结构,城市和区域尺度水系统弹性强调经验的积累且关注社会结构和空间特征。(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2)特征与原则面对风险灾害以及不同的发展需求,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变动的余地/能力/空间);对不能完全预测的技术和社会系统脆弱性,以及不确定变化具有包容力和开放性;属于一种与持续不断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相关的动态的系统属性;主动的,具有维护、学习、应对与调适能力,关注系统如何应变不平衡,属于人类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因灾害层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具有在灾难面前可以应变与发展的灵活性(适应
60、);即使个别零件失灵,也能让系统正常运转的多样性与后备力(冗余、多样);有限制冲击波及多个系统的多个自动保险选项(强大);具有迅速复原、得以快速重建功能的能力(高效);具有可检测并允许随着情况改变迅速引入新的选项的强大反馈环路(互依、协作、自治)。(发言新百年的城市韧性)(韧性城市)城市具备有利于加强、加快灾后重建、恢复与发展之进程的设施/组织/系统。(3)城市水平下“韧性”的表现层面城市各个方面应对暴雨突袭的能力路面对渍水的吞吐与消化的能力;“地下公共廊道”地下排水系统;公共交通服务抗击强降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极端出行等情况的能力。(时评暴雨突袭揭示城市韧性不足)城市用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因治疗证据分析-洞察及研究
- 项目三休闲活动策划日本客户87课件
- 国际贸易实务履行进口合同2025年
- 2025年房地产估价师之基本制度法规政策含相关知识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 教育领域投资并购策略研究:2025年整合路径与市场机遇报告
- 2025版互联网金融服务股东退股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材料运输简易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钢铁行业环保设施建设施工合同
- 2025年度门面房买卖与品牌连锁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下载与后续法律援助合同
-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提高火电厂主设备热工保护及自动装置可靠性指导意见
- 某房屋受损维修报告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默写-理解性默写(排版-附答案)
- GB/T 18849-2023机动工业车辆制动器性能和零件强度
-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生产计划自动排程
- 诺丁山-Notting-Hill-中英文剧本
- 社区网格员笔试考试模拟试题
-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完整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职工食堂菜谱及营养搭配方案
- 颅脑损伤护理观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