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1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2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3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4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高教学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66096548,1引言在世纪之交后,“突破性进展”、“跨越式发展” 。2008年 普通高校2263(本科1079含322独立学院) 在校生数:博士23.66万人 硕士104.64 本科1104.22 专科916.80 其他学历教育39.38,非学历5719.842引言高等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通过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矛盾就极具典型意义。(70%多的就业率目标,国外的质疑),农村孩子(西北)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减少,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要求。之后,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而提高质量是与结

2、构、特色、制度联系在一起的3提 纲引言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4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下一步怎么办:规模?质量?构建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质量的载体)高校科学定位是国家意志和学校传统结合的产物. 实现高校科学定位的目的是使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相匹配,也唯有此,才奠定好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定位需要国家意志和学校传统的结合,分类应有利于促进学校在自身“市场份额”内的内涵发展。 5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1.一流学校建设模式的不足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缺乏管理高等学校的经验,对有限的资源利

3、用更是十分地珍惜。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资源不足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上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思想。如19541979年国家共确立96 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八五”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建设项目,1998年后提出了“985工程”。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情况,是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6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上述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

4、对其它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非重点建设学校无法去学;并且由于办学模式(好的标准)单一,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7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单纯的分层办学模式的不足目前中国走的是一条种分层办学的路子,即将高等学校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 。环形图。“211”、“985”等工程的实施也促使一批高等学校向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即在具体的实践中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分层发展。但是,高等学校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并没有未很好地解决。即单纯的分层办学模式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需要。8一

5、、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1)未能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拔高问题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具体的功利面前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学校纷纷提出了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学校追求升格、办学模式单一现象不能很好地得到扭转。 9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专门学院的办学特色不便保持建国初我国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十年来,随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以及一批高等学校向综合性的迈进,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

6、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有被削弱的危险。单纯的分层分类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10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3)不利于高校毕业生下基层OECD专家组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毕业生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公里内寻找第一个工作。”中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2003年,我国设市城市660个,普通本科院校有644所。但其中,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8%的学校,加上西安、武汉、南京七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

7、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以及向更高水平的迈进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加剧。 11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3.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思考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25%。从规模上讲,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2005年以来,高等教育逐步转到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关于发展速度快慢的争议也一直存在。现在正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2020年毛入学率的确认与表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

8、方向、模式、质量及社会各界的反应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12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1)一些学者的预测中山大学人口所研究人员在参加我“中心”的课题研究中,曾经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为依据、以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基年,测算我国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低位、中位、高位分别为46%、50%、58%;上海教科院学者撰文提出44%;天津教科院学者发表文章认为:2005年有关部门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计量分析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认为,与“翻两番”奋斗目标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50%,实现高等

9、教育的普及化。 13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由于适龄人口总量下降,即使从现在起高等教育规模零增长,2020年毛入学率也将超过35%。可见,40%的毛入学率轻易即可达到。 14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规模进一步扩展存在着风险尽管从数据统计上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坐四(40%)望五(50%)并不是太难的问题,但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的隐患也不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即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因为高等教育的规模总量已经上来,高校毕业生在社会新增劳动力岗位中所占的份额比例已经很大,过低的就业率显示着社会就业负担的加大;另外,在高等学校扩招的过程中(包括今后的进一步扩招),绝大多数的增量由地

10、方高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低端高校承担,他们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薄弱,地方高校的平均生均财政投入只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一半左右。(低质量?80%)15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动荡。法国1960年大学毛入学率(18-23岁)为7.7%,之后大学人数以每年10-15%的速度猛增,在法国教育史上被称作为“学生人数爆炸”,1967年的学生数是1960年的2.5倍。1968年,法国爆发大规模学潮,之后的1970-1988年,大学人数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1976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9.8%;日本1960-1975年为高等教育的高速扩招期,1975-1

11、990年为停滞期。1960、1965、1970、1975、1990年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0.3%、16.9%、23.9%、38.9%、38.2%。在高速扩招期,不断有学潮发生,如在1969年7月的学潮旺盛期,学生占领并封锁校园,占总数20%的大学发生学潮或学生暴乱。 16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3.构建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我的观点是:我们现在不是提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不要达到40%或50%的目标,而是要争取把它控制在40%左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进一步发展的准备,我们需要敦实基础,“慢”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未来十多年,我们需要真正落实以质量为中心的地位!我们应该:加

12、强高等教育的体系建设,以体系的科学性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体系内每类教育、每所学校的特色和卓越发展。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实也显现了这个规律。体系建设得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匹配性就强,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就更稳定。 17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1)专业和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无边界,技术有壁垒.日本从”技术立国”到”科学技术立国”.技术对一个大国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技术/应用教育的薄弱.瑞士:技术是安全的保障(Skills are the best security),威尔士:教育要针对工作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大国一定要这样).4万亿拉动内需18一、建设一流的高等

13、学校体系(2)国外的一些体系架构(两个体系的高等教育)美国是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195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达到14.3%,需关注的是,其通过之前的赠地学院和之后的社区学院大大拓展了传统大学的职能,1960年开始实施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赋予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不同使命,更是进一步做好了向普及化发展的准备;英国历史悠久的古典大学、创建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大学、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大学、以及1992年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多科技术大学发展脉络清晰,1970年、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4.1%和29.1%,在发达国家中并不高,之后包括近期才开始了更大幅度地发展。19一、

14、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007、2008年笔者两次访问瑞士。在教育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特色鲜明,并不空洞追高,不都在一个模式上往如所谓的“一流”上走,更注重追求整个体系的卓越。例如,虽然经济十分发达,但仍实行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后实现分流,其中大部分选择职业教育;各类高校有着明显的界限划分。不追“高”并不代表不追“好”,各类教育均注重在自己的特点追求精致与卓越。多个“好”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好”的标准,各部分均好,且功能配合,这就是体系的卓越。州立大学联邦技术学院,直接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近年来集中改造的应用科学大学则明显是德国Fachhochschulen的翻版,培养应用性人才

15、,并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按瑞士区域分布情况规划布局。20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因此,在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并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不能太急,要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及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做好准备。毕业生就业率可构成一个外显指标,当接近充分就业时(如90%以上),才奠定好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即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可以发展,解决得不好、不宜发展,先建构好体系、再发展。 21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3)构建高等学校层次、类型、使命三维分类体系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学校的分类结构体

16、系密切相关。在此,笔者在按“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层次结构和按“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构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架构进一步提出“世界的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的高校”第三维可操作性分类推进方案。 22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世界级大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也是我们要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既然要建设世界一流,就需要有更崇高的信念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需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办学,加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文理贯通式通识教育思想指导育人工作,以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开放大气而

17、不是封闭狭隘的一流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和民族共同拥有的财富,也才能极致地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发展的平台。 23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国家利益大学,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是与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关系密切的多科性专业大学。它们是我国农、林、地、矿、油、交通、电子、电力、传媒、航空航天等行业及军事领域的技术先导,在国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以自身专业、技术集约化的工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它们需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关注国际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信息,努力做好引进、吸收、转化、再创新的技术准备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努力实现与通识教育的相融与互补。科学无国界

18、、技术有壁垒,这些大学要努力成为国家实力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24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地方性高校,即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包括地方综合院校、工业或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高校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有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生命力且人才不易流失。以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人才培养,并注重一定的通识教育扩展。关注创业教育,努力把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加强教育的务实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谋生能力;25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不同高校的管理模式、政策有所不同。世界级大学应当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应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和教授的管理参与,国家对它们

19、的支持主要是政策和投入,政策甚至比投入更为重要。国家级大学直接体现国家及其行业的利益,可以更多地采纳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并加强产业界的管理参与,如构建有决策地位的大学理事会。地方性高校应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权和地方的管理参与,具体可在国家大的原则框架下以省级政府为主导制定进一步的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方案。 26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1.是目前我国高教界热议的话题(1)已约定俗成与之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改革包括: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90年代着力开展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的“人事制度制改革”,等等。如过去我们在高等教育宏观制度方面的提法是高等教育

20、体制改革,在学校制度方面的提法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分别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分别进行了两轮,并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第三轮。27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1.是目前我国高教界热议的话题(1)已约定俗成1999年5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的综述提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已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必须下大力气,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很快,随着扩招的实施,新的问题的产生,这一轮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力度的推行,几年后的北京大学的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新世纪以来开始大量使用“现代大学制度”一词,并逐

21、步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主要是在现实条件下以影响大学发展的制度因素为框架来探讨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问题。28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1.是目前我国高教界热议的话题(2)争议现代大学制度,国际提法?党的领导.2002年,发展中心曾经对“现代大学制度”专题进行讨论,讨论了该提法在学术界存在的争议。比如,一种观点认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飞速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建设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我们从现代企业制度移植过来的,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词句,因此概念不确切。我当时倾向于赞同现代大学制度的提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

22、天,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缘于制度的原因;即便国外没有专用的现代大学制度用语,但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肯定形成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市场和学术尽管不是一对矛盾体,但大学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市场对学术的影响。在现实条件下以影响大学发展的制度因素为框架来探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钱学森29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1.是目前我国高教界热议的话题(2)争议现代大学制度的提法,常常使人产生两个对应: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指因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引起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二是古典大学制度,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我们今天所特指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不等同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19世纪的德

23、国大学、当今的美国大学制度,更不是20 世纪2030年代的旧中国大学制度。它针对我国大学目前所承担的现实使命,特别是大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杰出人才的培养,同时借鉴大学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一些共同的本质要素。30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1.是目前我国高教界热议的话题(3)意义大学管理既是一项日常工作,更是一项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即是在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前提下,遵循“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管理原则,制度化地建构大学内外部关系的管理机制。大学外部关系的明晰,有助于大学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也有助于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前提下满足政府预期;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清晰,可使大学的决策和运行有章可循,有

24、助于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31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1.是目前我国高教界热议的话题(3)意义因此,界定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明确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以规范性的章程保证,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目标是建立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创建有助于学术创新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使大学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32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2.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曾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包括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机构改革等。1992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总结几年来各高等学校进行改革实验的基础

25、上,提出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了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十六个方面对直属高校深化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提出意见,简称“16条”。1997年初,又对“16条”进行了重新修订,印发了国家教委关于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扩大直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之后,陆续开展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试点、职员制度试点等工作,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33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2.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上世纪末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高校机构改革和编制制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用人效益。-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

26、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新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改革教师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34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2.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世纪初的进展-“特聘教授”的导向性意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等学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事业单位改革35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3.大学制度中的问题海外著名学者丘成桐:人才凋零,尤其缺乏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学术领袖;评审制度不健全,形成错综复杂的学术界政治,或貌似客观的数量标准;开放性、普识性不够;资深学者行政任务繁重,

27、官本位思想作祟。丘成桐进一步指出:获诺贝尔奖的发现来自政府管理的研究极少,大部分都是科学家在无意中得之。要培养这样的研究环境,就要科学家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研究项目。可惜在中国的科研体系中,如果有如此特立独行的教授,那他就连过普通日子都有困难。厦门大学教授王洪才:当政府直接管理大学时,大学就在无形中成为官僚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它的位置就凌驾于一般社会需求之上。教育法学专家劳凯生: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高等学校相对于政府的依附性仍然是这对关系的主要特征,高等学校的实际地位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36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3.大学制度中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高等教育专家

28、王英杰认为:目前在大学中出现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日趋尖锐的趋势,在一片繁荣之下大学却危机四伏。从教师角度看,大学中的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和公信危机等主要源自大学中行政权力恶性膨胀和学术权力被不断挤压,行政管理者成为大学的雇主和主宰,大学日益成为一个官僚化的机构。一方面,他们支持部分教师承担行政职责,以使大学的决策不为行政所垄断,这是他们在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冲突中无奈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少数握有行政权力的教师或者说占据教师资源的行政管理者的权力寻租现象非常痛恨,认为正是这一部分人败坏和腐蚀了传统的学院文化。前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认为:多年来,不少高校对实行“党委领导

29、下校长负责制”,各自解释,多种效果,其中也有许多认识上的错误、工作上的串位现象。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提到:例如文件规定,高校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全面负责,要求重大问题由党委讨论决定。“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如何界定?哪些问题属于 “重大问题”?没有实施细则,在学校层面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就有可能引发一些矛盾。37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3.大学制度中的问题大学制度建设在新形势下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市场和学术尽管不是一对矛盾体,但大学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市场对学术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庞大及其经费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以提高办学效益。大学制度的问题,最终

30、必将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正如2006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与大学校长、教育专家的座谈会上所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38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3.大学制度中的问题对资源的角逐(大师大楼)对行政的依附三十年来,我国在不断进行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体制改革于

31、世纪之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应该看到,这一提法主要针对的是政府间关系的调整,以建立起“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为标志。事实上,体制改革围绕着“放权”和“激励”,有调整政府间权力关系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两大任务目标,因此今后的工作重点应着力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39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大学管理的基本特点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基础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N.K.Pusey)教授指出:“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

32、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布鲁贝克(J.S.Brubacher)认为,使大学确立其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扩展,特别是“知识产业”、“知识经济”的出现,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与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并驾齐驱,甚至压倒了认识论的哲学。因为大学如果放弃服务社会的责任,就会有失去外部支持的危险。 40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知识性和专业化从组织功能看,大学的社会作用是创造和传播知识。正如美国学者托费尔詹克斯在其所著学院的革命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使知识的王国成

33、为其特有的领域。这种知识由于它自身的缘故,由于它能满足希望摆脱无知与迷信的人们的需求,可能本来就是有价值的。不论是为知识而知识,还是为使用知识知识是高等教育所应给予的东西。”如果说“知识”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的话,那么“专业化”则构成了高等学校工作的基本特征。即在大学中所处理的知识是专业性的知识,是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处理的知识。这种特性,可引申出学校管理活动特别是学术管理活动的重要特点:尊重知识的权威性和学科发展的规律性;对传统及其规则的挑战性和对社会现实事件的相对超脱性;总体适应社会需要。 41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实施人本管理既然专业化是大学的主要工作特征,那么劳动力的专业化必然要

34、求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激励和奖励专业人员和专家并为他们提供个人发展道路是组织所面临的最关键任务之一。从人事管理的角度看,需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加强竞争与激励,实施人本管理。即在引导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保证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2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 1建立政府与大学间的新型契约关系(1)学校与政府的属性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高等学校除实施高等教育外,还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究其社会职能和服务性质,属于满足公共利益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它们是现代社会中独立存在着的一类社会组织,如同政府、企业一样,有自己独特

35、的使命和运行规律。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党和政府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不再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在国外,特别是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的国家,尽管执政党有其代表阶级的利益,但它需要考虑公共利益、重视百姓诉求,否则难以上台执政。43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 1建立政府与大学间的新型契约关系(2)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关系高校与政府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不代表高校发展和管理上的无政府或无序。高等教育已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先发展教育、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强国

36、等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办学已不仅仅是处理学校内部的事务。高等学校可以自治,但它不能超越社会而独立发展,特别是不能不顾忌统治者的利益和期望;高等学校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政府也不可能放弃自己应有的责任,放弃对高等学校的支持和管理。因此,有效的管理应是学校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综合体现,实现学术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44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 1建立政府与大学间的新型契约关系(3)以契约手段推动大学的依法自主办学建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国家,有赖于建立起一个真正有利于创新的大学制度,需要大学与政府建立起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直接契约:法国;间接目标:英国;两者结合:日本我

37、们的“211工程”、“985工程”都已局部、分散地实验了这种管理方式。政府对大学的管理转变为契约型管理模式,意味着大学不再是政府的下属机关,而是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在性质上,政府与大学的契约关系为行政契约,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高等学校与政府:平等的伙伴关系,实行目标或契约管理。在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支持,学校自主办学。45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建立政府与大学间的新型契约关系政府要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的自主法人地位,通过合理规划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解决发展的使命方向,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权责关系和完善约束机制,通过目标管理满足政府的要求和实现高校的自治。46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2.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1)明晰大学内部领导决策体制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有关学术事项是见诸于法律文本的内容,必须遵循,我党的执政地位不容动摇。但高等学校在其制度建设中应当创造性地探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的办法是具体界定党委和校长的职责,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分工保证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