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产善意取得本质论-价值的、逻辑的、制度的考查孙鹏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关键词:善意取得/无权处分/公信力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以全新的视觉,从价值、逻辑、制度三位一体地解析动产善意取得的 本质,认为动产善意取得是以交易安全为价值诉求、以占有公信力为逻辑基础的合理分配无 权处分行为风险的制度。动产善意取得是一项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制度,在我国,该制度的长期或缺并没有影响学者 对其研究的热情,但这些研究成果要么是对善意取得整体上的、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论 要么是竭尽精力于其制度构造或者说构成要件的把握上,时值我国民法典草案(物权编)试图 将善意取得立法化之际,对该制度的本质做一番全面的、也是全新的解释,
2、大能维系其与相关 民法制度(如公示公信原则、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之和谐,小能有助于对其进行精细地、合乎 理性的制度建设。一、善意取得以交易安全为价值诉求善意取得制度奠基于交易安全保护之上,它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人们欲求社会财富迅速增 长的理想。其所抱持的,是交易安全(相对于静的安全)优位的理念。而对交易安全的优位保护, 是因为交易安全较之于静的安全,在法律上体现了更丰富的自由、正义、效益与秩序的价值 元素,同时也是近现代社会中团体本位和社会连带思想在立法精神上的反映。古罗马时代奉 行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思想,反映在立法上就是对所有权的享有和行使即静的安全的绝对保 护,根本不承认无权处分的交易活动,善
3、意受让人的利益处于非常不利之状态。随着生产力和 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交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如果完全由善意受让人 承担无权处分不生效力的风险,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会使交易主体因畏惧承担此种风险,而怠 于进行各种交易或为安全起见不惜一切代价以确定权利的实像,从而使交易过程延长,这对于 财产交易所造成的不经济是可想而知的。由于这种怠于交易或不经济的行为远不止对个人利 益的侵害,而是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的逻辑起点绝不 仅仅是个人,社会的价值含量也绝不是个人神圣的权利和意志得以实现的。认为个人只有处 于社会的共同体中,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个人应当成为法律
4、生活中的协同者而不是权利对抗者。 为此,个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当奉献自己的权利或承担其他自身意志之外的不利益。这种 团体本位或社会连带思想使个人本位观念遭到极大冲击。交易活动带给社会的繁荣与财产价 值的充分实现强烈要求法律重视对交易安全即动的安全的保护,善意取得制度由是而生。如前所述,善意取得制度蕴藏着这样一个判断:交易安全比私的所有权更值保护。然而, 有学者认为,此等认识乃虚妄的观念拟制。私的所有权为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 基石。社会成员个人人格的自我实现与发展,必须有可以支配的物质,因此私的所有权也是个 人自主、独立的前提,任何法律人格无不建立于所有权之上,无所有权也就无所谓人格。
5、作为 私法秩序的出发点和归属,所有权是人间的真理所在,它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唤醒所有人 对家庭和后代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回馈,使其对社会负责,私的所有权的缺失乃通向奴役之路 1。保护私的所有权为法的一般原则也是文明法制始终如一贯彻的理念而善意取得制度则 强制性地破坏了文明法制的理念和一般原则,破坏了法的理论的一贯性,刑法学者KIBinding 甚至认为,私法上所承认的善意取得是刑法上禁止的犯罪行为,不仅与法感情相背离,而且法 自身与不法行为相勾结,这样的制度规定无异于是对所有者的暗杀计划2。善意取得以牺牲 所有者为代价,换取对生机勃勃的财货流通的保护,以便交易的安全与便捷之说法也甚值检讨, 因
6、为,无论交易有怎样高的价值,毕竟不是财货本身,乃财货的流通。所有权是与财货的利用相 关联的法概念,财货的利用是目的,流通只不过是手段而已。牺牲目的以求手段甚为荒诞。也 正是因为在所有者静的安全和社会交易安全之间,法律面临着活生生的矛盾和痛苦,近现代民 法在总体上牺牲所有者静的安全,实现对交易安全的优位保护,确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时,除 意大利等少数极端法外,都坚持所谓中间法立场。本着对善意取得的制度成本的高度关注, 审慎地把握其适用的时空范围,通过对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设计,努力谋求所有者静的安全与 社会交易安全的平衡。二、善意取得是动产占有公信力的逻辑延伸由交易安全价值所支撑的善意取得制度,其法
7、律上的逻辑前提是什么,在民法体系中又应 怎样构造?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然概括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即时时效或瞬间时效说,认为善意取得从属于取得时效,无权利人取得权利乃取得时效完 成的法律后果,只不过该时效期间为即时或者瞬间。该说为法国、意大利学者所倡,受该 说之影响,法国民法典以及承继法国民法典衣钵的日本旧民法和西班牙民法典 即将善意取得的有关规定置于取得时效之中;二是法律赋权说或法律特别规定说该说认为在 善意取得权利的情况下,是法律赋予占有人以处分他人所有权的权能或法律特别规定的结果 三是占有保护说,认为根据公示主义,占有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因此占有人应被推定
8、为法律上 的所有人而达到善意取得的目的。也就是说,第三人取得动产,乃因其占有动产,而在近现代民 法,占有为类物权,其本身是受法律保护的。意大利民法典、日本新民法即认为善意取得为 占有之效力,从属于占有保护,而将其归于占有制度中;四是权利外形说,认为善意取得之根据 为对权利外形(Rechtsscheinhhg)之保护,所谓权利外形实际上是无权处分人占有动产之外形, 外界可以充分信赖该外形,从而使所有者负担某种外形责任(Scheinhaftung) 3。笔者认为,即 时时效说在概念上本身是一个悖论,既为即时,就无所谓时效,因为,时效的构成必须以时 间的经过为要件,善意取得显然不存在这种期间上的要求
9、,故时效制度与善意取得,无论如何 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制度。法国、意大利学者通过取得时效来诠释善意取得,明显反映 出在善意取得制度初来乍到之际,一方面对该制度相当陌生,另一方面又存在迅速解释该制度 的迫切性,人们勉为其难地乱点鸳鸯谱的倾向;法律赋权说或法律特别规定说根本不能成 为一种解释论,因为任何一种法律行为的后果必然是法律确认和规范的产物将善意取得的制 度机理简单地归结为法律赋权或法律规定,不仅无助于善意取得制度价值之发掘,而且也 不能为善意取得在民法体系中确立自身的坐标提供方向上的指引,迎合了人们规避问题或将 问题简易化的思维特点;占有保护说和权利外形说都是通过占有制度对善意取得进行的
10、解释, 只不过,前者强调第三人取得之占有应受保护,而后者强调对无权处分人占有所生权利外形 之信赖应受保护。相较而言,通过无权处分人占有之权利外形来解释善意取得制度,更有说 服力。实际上,所谓权利外形,也就是将占有动产者推定为法律上的所有者,而将动产占有者 推定为法律上的所有者,也就合乎逻辑地赋予动产占有以公信力。我国台湾学者谢在全即认 为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交易安全与便捷的确保上,而占有之公信力仍为其不可欠缺之 基础4。大陆学者也普遍认为占有的公信力可以作为善意取得的逻辑依据5,因其较有能 力说明近代民法确立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理由6,也有学者在接受权利外形说或曰 公信力说时,将其称为权
11、利的表征理论7。应当说,通过交易安全解释善意取得,与通过动产占有的公信力解释善意取得,在逻辑上 是连贯的,同时也是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的。交易安全保护是对善意取得的终极性解释而动 产占有的公信力使得这一终极性的解释具体化。正是基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强烈渴望,才产 生了赋予动产占有以公信力的必要。正是因为动产占有具有公信力,信赖无权处分人之占有 并与其有所作为者,其交易预期才能获得法律的肯认。然而在动产的公信力与善意第三人最 终取得所有权之间,不能做跨越性的解释,还应有支持该种解释的过渡性桥梁。毕竟,善意 取得乃通过交易行为取得,法律使第三人取得所有权是为了实现第三人善意而合理的交易预 期,而交易预
12、期的实现与交易行为的效力存在不解之缘,如果交易行为被法律作出否定性的评 价,则当事人的交易目的必然落空,其梦寐以往的标的物之所有权,难能取得。善意取得所依赖 的交易行为,是非正常的无权处分行为,于是,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进行解释,显得特别重要。 我国合同法第51条对因无权处分而缔结的合同进行了原则性规范学者们对该条规定见 仁见智。有人认为,合同法第51条并非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一般规定而是无权处分 行为为无效行为之例外,也就是说,无权处分行为一般应认定为无效;有人认为无权处分行为 应绝对有效,即便第三人恶意也不例外;而更多的人遵从合同法第51条的字面表述,认为 无权处分行为效力未定,需要权利
13、人的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才能确定地发生 效力8。如果将无权处分行为解释为完全无效或者解释为效力未定且效力未定的后果可以 对抗善意第三人,则善意取得虽通过(无权处分之)交易行为,但又并非该交易行为本身效力所 致,善意取得在性质上为原始取得;如果将无权处分行为解释为完全有效和效力未定但不能对 抗善意第三人,则第三人取得所有权为(无权处分之)交易行为发生效力之结果,善意取得在性 质上为继受取得9。笔者认为,完全否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或者将无权处分解释为效力 未定且可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将善意取得界定为所有权原始取得手段是不妥当的。因其不能 保持善意取得解释论在法律逻辑上的一贯性,在占有
14、公信力与第三人取得所有权之间出现了 逻辑断层,第三人所有权取得的根据失落,不得已以所谓法律直接规定作为第三人保持取得 物的原因,此无异于先打第三人一记耳光,再用标的物所有权进行抚慰,究其实质,已经堕入了 法律赋权说或法律规定说之解释论。同时,无论第三人善意恶意,完全肯定无权处分行为的 效力,虽然能很方便地为善意取得提供正当化依据,但却违背人们通常的法律感情和诚实信用 原则,对权利人牺牲过巨。故笔者主张,关于无权处分行为,应解释为效力未定,但效力未定的后 果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即让第三人善意补正无权处分行为在处分权上的瑕疵使其确定地发 生效力,并以该无权处分行为之效力去支撑第三人标的物之取得,即
15、将善意取得理解为通过 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实现的继受取得。也就是说在第三人善意的情况下,即使权利人不予追认 且无权处分人事后不能取得处分权,无权处分行为也确定地发生效力,以便更充分地体现法律 保护善意第三人和交易安全的坚定信念和一贯立场。如果将善意取得的本质定位如此,则其 主要不是物权法上的制度,而应为合同法中的制度。标的物交付也不再成为善意取得的构成 条件,而仅仅为判断物权是否移转的条件(笔者如此认定,无意否定善意取得为物权变动的手 段,只是想表明,善意取得并非特殊的物权变动手段,其在基本属性上仍然表现为基于法律行 为之物权变动。由于善意取得发生在无权处分的环境中,作为基于法律行为之物权变动,其
16、变 动原因即无权处分行为效力更值得考究。如果要照顾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善意取得制度的印象,也不妨将其理解为第三人善意补 正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瑕疵以及与交付变动动产物权规则相结合的制度,至少在善意取得动产 所有权的情况下如此)。也就是说,善意取得制度的重心,不在取得,而在善意,当与无权处分 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善意时,其交易行为有效,至于其是否取得所有权,则取决于该有效之交 易行为是否履行。在标的物未交付前,权利人对标的物依然保有所有权,可以向无权处分人提 出回复标的物占有的物上请求权,但由于无权处分行为本身是有效的,善意第三人也能够基于 有效合同要求无权处分人交付标的物,此刻,标的物的所有权只能按照先
17、占为胜的原则处理。 如果权利人率先获得对标的物的占有,则其所有权重新回复到圆满状态,并使无权处分人陷入 履行不能(主观不能),第三人则可以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其效果强于缔约过失责任); 而如果标的物首先交付与第三人,则第三人直接以其与无权处分人之合同作为保持交付效力 的原因,从而取得对标的物完整的所有权。如果在无权处分中,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以占有改 定的方式进行交付,在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也应奉行先占为胜原则,最先取得对标的物之现 实占有者获得所有权。此外,现代民事立法和判例越来越多地承认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而 动产抵押的设立本无须标的物的交付,这无疑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标的物交付本为善
18、意取得 制度身外之物。1995年1月统一合同法建议草案稿第46条规定以处分他人财产权利 为内容的合同,经权利人追认或行为人于订约后取得处分权的,合同自始有效。行为人不能取 得处分权,权利人又不追认的,无效。但其无效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其中但其无效不能对 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定即体现了善意取得强调善意无权处分行为有效这一本质。1997年5月 14日征求意见稿(第4稿)第3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财产或者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 人同意处分共有财产,善意相对人因交付或登记已经取得该财产的,合同视为有效,但该财产 对处分权人具有特殊作用的除外,其合同视为有效的规定也表明立法者认为善意取得的真 谛在于确认善意无
19、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但其将相对人因交付或登记已经取得财产作为合同 视为有效的条件,似为不妥。遗憾的是合同法第51条删除了 但其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 三人或合同视为有效之规定,即使第三人善意,甚至在第三人已经取得标的物占有的情况 下,基于无权处分而订的合同也可能无效从而为善意取得制度蒙上了阴影甚至可以说,合同 法第51条直接背离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宗旨。从立法上看,虽然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及我 国台湾民法典等都将善意取得作为原始取得手段,不认为第三人善意可以补正无权处分行为 在效力上的瑕疵。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关善意取得规定之解说又不得不面对很多例外:其 一,一方面就受让人动产
20、权利的取得采原始取得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该种212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5卷取得手段不同于传统的原始取得。其特殊性体现为在受让人 取得动产权利时,对于动产上第三人的权利非为善意的,第三人的权利不能因而消灭10;其 二,一方面宣称善意受让人取得权利,系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而非处分行为之功,另一方面又 不得不确认善意取得权利,虽为原始取得,然占有人与让与人之间的关系,仍发生与继受取得 同一之效力;其三,一方面善意受让人据以取得动产权利的事实行为是善意受让人对动产占 有,另一方面,随着动产抵押权在实践中日益广泛地运用和被立法日渐普遍的承认,又不得不 承认此种不移转动产占有的动产权利也可以
21、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如此众多的例外,只能 证明原始取得说及其所对应的立法例存在难以调和的内在逻辑矛盾,而将善意取得理解为继 受取得,将其重心放在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肯认上则不会遭遇这些例外之困饶,所有的矛 盾迎刃可解。三、善意取得乃分配无权处分行为风险的制度设计善意取得制度所代表的法理,乃无权处分之际,所有者静的安全与受让人动的安全即交易 安全发生了冲突,舍静的安全以求动的安全也。在无权处分,静的安全与交易安全为何冲突? 无外乎三种原因。其一,被无权处分之物为特定物,无论对本来的所有者,或者对善意之受让人, 都具有巨大的感情价值,双方均唯物是图,而根据一物一权原则,一物不容二主,冲突由是而
22、生;其二,即便无权处分物的归属本身并不重要,但物之归属会必然影响到以无权处分人为对 象的权利关系。如果物归原所有者,则应由善意受让人向无权处分人追究违约责任或缔约过 失责任或要求其返还不当得利;而如果物由善意受让人取得,则应由原所有者要求无权处分人 返还不当得利或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其向无权处分人 苦苦求索,谁不希望超然于事外;其三,更何况,向无权处分人追偿,存在巨大的风险。毕竟,无权 处分人的下落、无权处分人的信用,特别是无权处分人承担责任的能力都是追偿过程中的变 量。实践中最典型的无权处分,之所以将原所有者和善意受让人推向利益尖锐对抗的两极正 是基于此等情形
23、。也就是说,无权处分物归谁所有、由谁负担与无权处分人间的讼累、 由谁蒙受向无权处分人追偿不能的风险构成了原所有者与善意受让人冲突的根源。不过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充斥着难以数计的同类商品,加之民事主体通常为理性的经济 人,利益追求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即便也会发生你死我活地争夺物(本身)的情形,但此决非经 济生活的常态,故因无权处分物归谁所有引发冲突不应在主要的考虑视野;由谁负担与无 权处分人间的讼累的确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但如果向无权处分人追偿无任何困难,则 也仅仅是讼而不累,故此终究不成为问题。如此看来,导致所有者静的安全与善意受让人交 易安全两相冲突的最深刻原因,乃由谁蒙受向无权处
24、分人追偿不能的风险,善意取得制度的 终极含义,就是将无权处分人的行为风险经由价值判断交给了原所有者。明确善意取得的这 一制度本质,有助于科学地设定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对理论上长期争论的无偿的无权处分能 否导致善意取得以及盗赃物等占有脱离物能否善意取得的问题尤其具有启发性。在无偿之无权处分,善意受让人无所谓付出,即便不使其取得物之所有权,通常也不产生 向无权处分人的追偿问题,既无追偿,焉来追偿不能之风险。故此刻实无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 前提,至于德国民法典以及我国台湾部分民法学者一方面让无偿受让人善意取得所有权 另一方面又使其负担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姑且不论受让人善意取得与返还不当得利之间的矛 盾关
25、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原所有者对无权处分人追偿不能时,法律赋予其对无偿受让人的不当 得利请求权,实际上已经将向无权处分人追偿不能的风险配置给了受让人这无异于否定了无 偿受让人之善意取得。而我国学者有关赋予善意之无偿受让人先诉抗辩权、有条件承认无偿 受让人善意取得之提议,与德国民法典之规定及台湾部分民法学者的主张如出一辙其实 质依然是否定无偿受让人之善意取得。在善意受让人基于对无权处分行为之信赖,已经有所 作为,并实质性改变其地位的情况下,倒是会产生无偿受让人对无权处分人的追偿权,但较量 原所有权人与受让人之利益,仍不应将风险分配给原所有者,法律认可受让人对无权处分人的 缔约过失责任请求权已足以保护
26、其利益了。此外,善意取得均只能适用于个案中,是否满足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也只能从个案本身来 判断,因此,所谓无权处分在个案中为无偿,综合考虑处分人与受让人的关系可能实质上为有 偿的情形,虽在实践中也可能发生,但不应影响无偿受让人不能善意取得这一一般性结论的正 确性。关于占有脱离物与善意取得的关系问题瑞士民法典第934条、德国民法典第935 条、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第2项与2280条、日本民法典第193条、我国台湾民法 第949、950条、951条都作了规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条文的共性内容为:1、赃物、遗 失物等占有脱离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或适用善意取得受限制,原所有者可在一定期间内请求受 让人返
27、还其物,学者称此为动产善意取得适用范围之例外;2、货币11 与无记名证券即便为 占有脱离物,也能不受影响地构成善意取得,学者称此为善意取得适用范围例外之例外;3、通 过拍卖或者市场或者专营该类货物的商人处取得动产时,原所有者除非向受让人偿还其所支 付价金,不得要求返还原物,学者称此为有偿回复制度。笔者认为,透过对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 地区之民法关于占有脱离物能否善意取得问题之考察,我们足以感受到立法者极力平衡原所 有者与善意受让人利益的深厚情结,更能注意到立法者对善意取得实质认识的未见深刻和逻 辑把握上一贯性的欠缺。如同笔者在文中已经阐明的观点,善意取得的精神实质,是将无权处 分行为所引发的风险
28、,分配给原所有者承担。从大陆法系立法规定(之形式)来看,占有脱离物 在善意取得问题上遭遇了法律的另类待遇,除非(货币与)无记名证券,占有脱离物不能适用 善意取得,原所有者可在除斥期间内追回其物。但从实质上看,德国民法典肯定以公开拍 卖方式让与之(占有脱离)物的善意取得,笔者认为,德国民法典此一规定,并非学者们所谓 的善意取得适用范围例外(指占有脱离物不发生善意取得)之例外,而是表明德国民法典最 终并没有将占有脱离物作为善意取得适用范围之例外,如果说有例外,也不是例外地排除 占有脱离物适用善意取得,而是例外地为占有脱离物适用善意取得确立了更为严格的主观 条件,并使受让人善意与否的举证单纯化,即受让人只能通过系基于公开拍卖而受让之事实来 证明自身在主观上的善意。法国民法典等虽未如同德国民法典那样规定通过公开拍 卖受让之占有脱离物可善意取得,但毕竟也规定原所有者对此等物只能有偿回复。问题的关 键在于,根据这些民法典,原所有者有偿回复时所偿还的,就是受让人受让该物时所支付的价 金。而既然受让人支出的价金获得了补偿,也就意味着即便物被原所有者追回,其也没有遭遇 太大的损失。与此相反,与其说原所有者支付价金追回自己之物,勿宁说是支付价金买回 了自己之物,而支付价金买回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服务器配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低压电器 课件 单元二 项目二 任务二 交流接触器的使用
-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商业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闽南师范大学《舞蹈作品创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警官学院《歌曲作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生理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英美文学作品赏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第二单元 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教材)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24)
- 美好家园《8未来城市》课件 -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地铁英文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1套
- 施工员述职报告
- 个人顾问合同范本
-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
-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调研报告
- DB36 1993-2024 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