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_第1页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_第2页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_第3页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_第4页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一一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张华夏张志林(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摘要:哲学为科技文化提供特有的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本 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原则。这两者制约着特定的解释模型。本文以阴阳五行 学说作为案例,陈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研究传统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 原则,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提供的功能一类比解释模型及其基本特征,揭示了这种 解释模型对中国科技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回答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并对当 代中国科技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倾向提出了批评。关键词:阴阳,五行,研究传统,直觉功能类比解释,中医。作者:张华夏,1933年生,

2、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林,1957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教授。摘要:哲学为科技文化提供特有的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本 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原则。这两者制约着特定的解释模型。本文以阴阳五行 学说作为案例,陈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研究传统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 原则,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提供的功能一类比解释模型及其基本特征,揭示了这种 解释模型对中国科技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回答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并对当 代中国科技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倾向提出了批评。关键词:阴阳,五行,研究传统,直觉功能类比解释,中医。作者:张华夏,1933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林,1957年

3、生,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教授。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从哲学角度看,文化背景为科学技术提供 特有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原则,二者构成科技文化的研究传统(Laudan, 1977)。正是根据不同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原则,特定科学共同体为理解 经验现象而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型。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科技文化独有的研究传统和解释模型。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 释模型是一种基于直觉的功能类比解释模型,它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从研究传统看阴阳五行学说这里所谓“研究传统”是取Larry. Laudan(1977, P.81作出的界定:“因此,研究传统 的一个初步、实用的定义可表为

4、:一个研究传统是关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 (entities)和过程以及关于该领域中用来研究问题和构造理论的合适方法的一组总的 假定。”简言之,任何研究传统都包含两个核心要素: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一方法论 原则。我们认为,支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传统可用以下三个核心概念来表征:气、 阴阳及五行。从历史上看,三者各有渊源,但一俟合流则逐渐成为统摄整个中国科 技文化的研究传统,甚至成了一种“永恒的哲学,即“Philosophiaperennis”(Needham, 1985.P.2)。该研究传统的本体论预设是:气是产生、构成万物的本原,“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因此,这里的 气绝不是亚里士多

5、德所谓四元素之一的“气”。气连续分布于宇宙之中,而且“希微 无形”(王夫之注张载正蒙语),因而也不是古希腊哲人所谓“原子”。气亦不是 古希腊哲人所谓“虚空”,因为它充盈宇宙,诚所谓“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 者”(同上)。从功能类比着眼,气分阴阳两类,因而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类。诗经大雅云: “既景迺岗,相其阴阳。”原义是说,一个事物在日光照耀下,正面为阳,背面为阴。从这种直观定位出发,运用性质联想和功能类比,向一切事物不断推广,于是得出 如下分类:日为阳,月为阴;光为阳,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南为阳,北为阴; 热为阳,寒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人身背为 阳,腹

6、为阴;身体内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等等。可见,这里所谓阴阳并不是象从电 磁运动中辨别出南极与北极、正电荷与负电荷、正粒子与反粒子等那样,凭借的是 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而是借助直观的联想和类比。大体说来,凡是有明显运动特 征的、能态较高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外向的事物多属于阳的一类,而相 对静止的、能态较低的、寒冷的、晦暗的、下降的、内守的事物多属于阴的一类。阴阳不仅表征万物的分类,而且表征作用的机制。正如张载正蒙曰:“若阴阳 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名因褊相揉,盖相兼相制。”当阴阳两种作 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事物是稳定的;动态平衡一旦失调,则事物发生激烈突变。国语周语上记载:

7、“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 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 地震。”这里用阳阴失序同时解释地震的自然现象及民乱的社会现象,并且作出了“周将亡”的预言。至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失衡,可举黄帝内经素问生 气通天论所述为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五行相生相克的程序具体展示了阴阳之气循环迭至、相兼相制的作用过程。记载 “五行”初创的典籍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8、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曰稼穑。润下作咸,炎 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见,选用“行”字的用意在于突显运 动、变化、过程、功能等,因而严格说来,“五行宜译为“the five movements”,“the five changes”,“the five processes” 或“the five functions。但因水、火、木、 金、土毕竟取自日常生活常见的材料或元素,故将“五行”译作the five elements 也并非没有根据。其实,尚书大传周传和国语郑语中就有这样的用法:“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 为人用”,“故先王

9、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正是基于此种五行的“取 象比类和推演络绎法”,同时考虑到中西长期文化交流中的习惯法译法,本文仍用“the five elements来译“五行”,但注重的是五行的运动、变化、过程、功能等语 义。根据这些语义,中国传统传统中以五行配百物或其属性的直觉一类比一联想的 思维方法便可得到充分的显示。按此,天下万事万物均可以五行为参照划分为五类(见表1)。表1之所以如此安排,需要有许多古籍来加以注解,并且多半是一种例 解性的和发生学上的联系,此处不能一一列举。1在五行诸类之间,有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一种作用叫“生”表示一类事物能产生 (produce)弓I起(caus

10、e)、促进(push)另一类事物;另一种作用叫“克”,表示一类事 物能克制(restrain):战胜(win)、征服(conquer)另一类事物。五行依相生作用排列的 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可表示为:Wof Ff Ef MWa图2.五行的相克序 以上两种作用次序也可用一个图来表示(见图3.),它可用董仲舒的一句话予以说明: “此相生而间相胜”。表1.五行及其相互关系Heaven (Nature)天一自然界 FiveElements五行Human (Society)人一社会Yin-Yang阴阳Tastes味Colors色Development化Weather候Cardi

11、nalPoints方Seasons季Viscera脏腑Senseorgans官Body体AffectiveState志Dynasty朝LesserYang少阳Sourness酸Green青Birth生Wind风East东Spring春Wood木Liver肝Gall胆Eye目Muscles筋Anger怒Hsia夏Yang阳Bitterness苦Red赤Growth长Heat暑South南Summer夏Fire火Heart心Small intestine小肠Tongue舌Pulse(blood)脉Joy喜Chou周Equal balance平Sweetness甘Yellow黄Chang化Wet湿C

12、enter中August长夏Earth土Spleen脾Stomach胃Mouth口Flesh肉Think(desire)思Huang Ti黄帝Lesser Yin少阴Acridity辛White白Reaping收Dry燥West西Autumn秋Metal金Lungs肺Large intestine大肠Nose鼻Skin & hair皮毛Sorrow悲Shang商Yin阴Saltiness咸Black黑 八、Storing藏Cold寒North北Winter冬Water水Kidney肾Bladder膀胱Ear耳Bones(marrow)骨Fear恐Chhin秦FWo EWa M图3. “此相生而

13、间相胜”除上述四点本体论预设外,由气、阴阳、五行表征的研究传统也有自己的认识论一 方法论原则:I、万物皆气,气分阴阳。阴阳之气是处于动态平衡、整体协调还是失衡、失调状 态,乃是研究一切问题、解释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则。此原则具体展示为五行之间相 生相克的作用机制。II、因此,五行与万事万物的直觉关联和功能类比是解释一切经验现象的认识论一 方法论准则。III、五行相生作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参见图1,若Wo生F的作用较强,则对F生 E有增强作用;反之,若Wo生F的作用较弱,则对F生E有减弱作用。其余相生 作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因而五行相生组成正反馈环。(the circle of posi

14、tive feed back)W、五行相克作用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参见图2,若Wo克E的作用较强,则对E克 Wa有减弱作用;反之,若Wo克E的作用较弱,则对E克Wa有增强作用。其余相 克作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这样,根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五行有奇数个相克关系,正好组成一个负反馈回路(the circle of negative feed back)oV、五行相生相克作用之间也呈负相关关系。参见图3,若Wo生F的作用较强,则 对Wa克F有减弱作用;反之若Wo生F的作用较弱,则对Wa克F有增强作用。其 余生克作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这样五行相生的正反

15、馈环和五行相克 负反馈环便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炼丹术等都体现了这些认识论一方法论准则。限于篇幅, 这里仅举医学之例。黄帝内经云:“生化之道,以气为体”,“人有精、气、津、 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疾”。依中医观点,健康在 于气和,疾病源于气乱,因而治疗之本在于调气。调气者,调阴阳也,因为“偏阴 偏阳谓之疾”,“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同上),“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素问阴阳别论)。阴阳之气的整体协调体现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五行配五脏着眼于功能的直 觉联想和类比关联(见表1

16、)。由此,五行相生、相克的有关方法论准则有了用武之 地。例如,病人咳喘、痰薄、厌食被诊为脾虚之症,因为脾虚导致人体不能有效地 运行津液而致痰薄血滞,也不能有效地施散谷精以充肺,从而引起肺气肃降,咳喘 乏力。因此,病理在于脾充肺(土生金)受阻,疗理即为补脾益肺(培土益金)。二、作为功能类比解释的阴阳五行学说何谓解释? E. Nagel (1979)说:“解释就是对why问题的回答。”换言之,解释就 是以某种方式拯救现象,为一个我们需要理解的命题提供合理性的理由,以解答我 们对这个命题的疑问:为什么事情会是该命题所陈述的那样。让我们来看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回答如下“why”问题:Question 1

17、:为什么中国周朝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最终被秦朝所代替?中国古代学者解答此问题的根据是参照表1中朝代与五行的对应分类,然后根据图 2得出如下结论:秦(水)周(火)商(金)夏(木)黄帝(土)吕氏春秋为这种朝代更替的解释提供了一段记载:“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 详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螭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 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 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 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中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 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先

18、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 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徒于土。”请注意,这里不仅用“秦(水)克周(火)” 解答了问题1,而且按五行相克次序,用“土克水”的关系预言代秦而兴的朝代必 属土类(这可看作上文所引伯阳父用阴阳之气失序作出“周将亡”预言的等价说明)。 这种解释的逻辑结构是:解释者:解释者的形式结构:功能类:水、火、金、木、土类关系:水克火类归属:秦朝属水而周朝属火被解释者:被解释者的形式化:秦朝代周朝而统治中国 参照科学解释的规律复盖模型(Hempel, 1965),若将“水克火”当作一条全称陈述式 的定律,则上述解释的逻辑结构类似于DN模型(the deductive-nomo

19、logical model); 若将“水克火”当作一条统计陈述式的定律,则上述解释的逻辑结构类似于IS模 型(the inductive-statistical model)。但是,在阴阳五行学说中,“Water conquers Fire” 之类陈述是否有资格称之为定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仅仅根据一些表面的直观观 察,例如水可以泼熄某些燃烧着的火,就不加分析,无须实验验证立刻推广到一切 列入水类的事物功能有克服列入火类的事物功能的关系,当然很难获得普遍规律的 资格,更不用说有获得普遍因果律的资格了。所以,上述逻辑结构的(2)式,类关系 项,实质上是一个存在命题,即:,其中表示“克”。进一步说

20、,无论对于DN解 释,还是对于IS解释,其解释项中除定律性陈述以外,还必须有关于定律发生作 用的经验条件的陈述。可是,在上述解释结构中,解释项中没有一个陈述说明了“水 克火”发生作用的经验性条件。这一解释的特征是:根据直观联想和功能类比,认 定天下万事万物分为五行,五行中有“水克火”的类关系,秦、周二朝分别 属于水和火。以此作为解释项,便对被解释项秦朝取代周期作出解释,这种解释 实质上是类型化了的从特称命题到特称命题的类比推理。关于秦兴周衰这一历史事件,这里既无因果性分析,也无目的性说明,提供的是一 种基于直观联想的“功能类比解释(the functional-analogical expla

21、nation)o这一命名 方式强调了此种解释模型的两个显著特征:第一,解释项中不含严格的定律,而含 功能类(functional class)及其关系。第二,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的关系不是演绎的 或(高概率)归纳的,而是类比的(analogical),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低概率的,即解 释力是比较差的。此外还须注意,这种解释常常带有特设性解释(ad hoc explanation) 的特征。为了说明秦朝必胜,就将他特设在水类。Question 2:为什么我常常午后潮热、心烦意乱、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脉搏细弱无力呢?中医根据阴阳五行的学说,给出一个解释,说这是肾 阴虚。这个解

22、释也是一个功能类比解释。这种解释和西医的演绎规律解释显著不同。 西医通常都要经过实验检测手段(验血、验尿、透视等)查出实体性病因(细菌或 病毒等的效应)和器官病变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医学上掌握的因果律,例如什么 样的细菌什么样的病毒,在什么情况下,必然引起什么器官的什么病变,运用这个 普遍规律及其边界条件加上由实验检出的有关患者的特称陈述,逻辑地推出问题2 中表述的患者的整体特征,给出造成上述整体性病症的解释:这是因为患了慢性肾 炎,还是患了结核病或糖尿病造成的。也许这些都不是,而是由于不孕症或性神经 官能症等病变造成的。但中医却不探测这些实体性的因果关系,也不探测病灶方位 及其内部结构,而只

23、将人体整体性的病变进行功能性的分类。首先将人体功能按五 行分类,划分为肾、脾、肝、心、肺这些藏象功能。请注意这些所谓脏腑,并不是 作为实体器官,而是作为有某种分类了的功能之载体,与西医同名的器官意义完全 不同(印会河,2000)。但由于这种划分,对中医诊断已不够用,于是增加了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范畴(八纲辨证体系)作维度,并以阴阳为纲,对人体整 体性病变作出了相当详细的功能性分类。五种脏腑功能病变,配上八个(四对)不 同范畴。在数学上可分出80个功能类,如果这些同类的病变有不同的程度或不同性 质,以及不同类之间的组合,便可以得出更多的亚类。中医对病症的解释,实质上 就是将整体性的病变

24、归入各个不同的功能类当中。当然,这种归类决不是一个简单 的工作,它需要有许多可言传的以及不可言传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经验,以便通过这 些编目系统能使病症与所开出的药方相互对应,并能取得有疗效的效果。这样我的 消瘦、盗汗、潮热、甚至尿多腹胀等等便有了一个中医的直觉功能类的解释。这里 又是通过直观类比,将现象归入一定的功能类从而获得解释。不过这个例子比上一 个案例更加成熟和更有说服力,也许还带有某种唯象理论或经验公式的色彩。医生 在运用这种功能类比时,也许还可以给出一些典型的病例作为模型来用于解释。解释者:功能类(The classes of function):按五脏、六腑、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

25、维度 的人体功能病变分类系统。 类特征(The characters of the class):肾阴虚病具有五心烦热、骨蒸朝热、面红升 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典型特征。 所考察的个体特征(The characters of individal in question):我有日益消瘦、出冷汗、 午后朝热、小便赤黄等病变特征被解释者: 所以,我的病是肾阴虚病。当你再问我的肾阴虚病到底是什么病时,中医医生无可奉告,因为他没有实验的分 析,没有实体的普遍因果律,不能对现象作出D-N解释或IS解释。结果给你开 出了例如“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告诉你每天吃药的份量。Questio

26、n 3:为什么六味地黄丸能医好我的所谓“肾阴虚”病?现在被解释者是“肾阴虚”病症的克服与消除。解释者依照阴阳五行学说,按中草 药的药性作了 “四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的阴阳分类以及“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的五行分类以及其他的所谓升降浮沉分类等,给出一个药物 分类系统。然后对六味地黄丸中的诸药物作出一个类归属的判断:六味地黄丸具有 滋阴补肾的药类特性。这种药性在患病者体内的吸收,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 作用,使患病者能恢复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将某种被解释的现象直觉地归入一定的类,这些类的某一组成员在这些方面相似, 另一组成员在另一

27、些方面相似,从而相似性交叉重叠地出现。于是人们通过直观的 类比而假想这个类的所有成员具有的共同特征与共同关系来解释或预言被解释现象 的特征,这种思考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早期阶段所具有的,并且作为一种辅次的 和助发现的模式贯穿于人类认识发展的各个阶段。类解释或类比解释的解释力取决 于类的划分是否适当,被假想为类的个体的共同特征与共同关系是否复盖了所有个 体,如果不是则它的复盖概率有多大,以及被解释对象是否恰好落入这个复盖面当 中以及落入这复盖面的概率有多大。所以,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类的概念和分类的 系统以及功能类比在事物的各种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事物的类划分为下列三种

28、:自然类(Natural Kinds)。自然类是这样一些元素的集合,这些元素有一组经分析 和实验确证的共同特征P1, P2, -Pn。这些特征分开来说对于这个类的成立是必要 的而结合起来对于这个类的成立与其元素之所以归属这个类是充分的,从而这组共 同特征可以定义这个类。例如特定的原子,特定的分子以及特定的物种都可以看作 是这种自然类。自然类通常并不是通过直观个体的表面现象和整体功能而获得的, 而是通过分析个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性质而得到的。因为直觉常常出错。自然类正 是要排除这种直觉错误,由此而进行解释与推理。水分子H2O在相同的条件下基本 性质都相同。例如今天这里湖水结了冰这个陈述就可以用所有

29、的水都在0C下结冰 这个类特性和类规律加上关于这里湖水的初始条件陈述来加以解释。在自然类的情 况下,类解释实际上是D-N解释模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解释推理具有演释 的特征。关于科学中是否真的存在着自然类,直到现在还是科学哲学争论的一个焦 点,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科学的理解(Dupre. 2000)。我们认为,至少在理想类型 (ideal type)的意义上,自然类是存在的。 家族类似类(Family Resemble Kinds)。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类似类的概念。 这种类的元素之间没有共同的特征。只有“相似之处的重叠交叉的复杂网络” (Wittgenstein. 1992)o例如混合物、

30、土壤、家具、船以及最典型的“游戏”这些概念 所概括的就是这样的类。本文作者之一,张志林教授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类中 寻找出某种类似于“本质”的东西,它就是家族类似类的大多数元素中具有的共同 特征或虽非大多数元素具有,但却是“处于家族类似网络的核心地位” (Zhang. 1995) 的特征。由于家族类似类存在着这种亚本质(quasi-essence)的东西,所以对某种现象 的特征给出家族类似类的解释时,这里解释者并不能演绎出这种现象的特征。但解 释者以较高概率的归纳来支持被解释者,例如对张三的死亡给出解释时,说因张三 得了重病,所以他死了。重病是一个家族类似类,大多数成员具有的特征是致死。 这

31、里用重病解释张三之死,就是将他归入亚本质的家族类似类。许多I-S解释都属 于家族类似类的解释。 直观功能类(Functional Kinds Through Intuition)o由于直观功能类,是通过对整 体的功能进行直观,并在这基础上加以类比与猜测而建立起来的类,因此它不会具 有自然类的水平。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类的划分,不但所有类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征, 而且大多数元素之间也没有共同特征。因此它的解释力一般说来并不是很强的,而 且大多数都是未经辩护和确证的。与前面两种类解释相比,是一种弱归纳支持和弱 类比推理。这就是为什么因秦朝属于水德来解释它的胜利,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改朝 换代是如此牵强附会了

32、。不过当人们的解释尚未进入D-N解释和I-S解释之前, 或者根本就不能进入D-N与I-S的情况下,直觉功能类比解释仍不失为一种有用 的或初步的解释,这种解释发挥人们认识过程中的联想与类比的作用,对于我们理 解世界无疑是有启发性的。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及 其具体化的寒热、五脏六腑理论来解释人们发生的病症,不会使人觉得太牵强附会 反而觉得有点道理。这是因为:第一,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体的病症,本来就有 一种家族类似的功能类存在。提出一种功能类的模型来解释这些类的元素,在方法 论上没有什么不合理。第二,对于属于功能类的事物的解释,可以提出一种实验分 析或数学分析的模型来说明

33、它。控制论中提出的功能模拟就属于这一类,但中国医 学尚未进展到这一步,用直觉猜测方法来建立阴阳五行模型来解释现象,未尝不是 一种认识论上的步骤。第三,中医对病症的分类解释,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和系统 的科学实验来加以检验,来判明它在经验上的恰当性,但毕竟这种解释是经过无数 的病患者之成功与失败来加以筛选,才生存下来,所以它仍然是一种很有效用的操 作主义的和工具主义的解释系统,尽管它是直觉的、功能性的和类比性的理论系统。关于阴阳五行学及其有关经典周易和内经所体现的思维模式,有些研究者 根据中国哲学的一些典籍,将它概括为“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八个字。这个 表述已在诸如中医基础理论应考必读(陈荣,

34、2000 P.26)等标准教材中,作为定 论被反复引用了。这种表述还是比较恰当的。这八个字前者说明直觉的功能类比, 后者说明这种类比可以引伸到很远,不过许多学者对这种“取象比类,推演络绎” 的理解与评价却很不一样。有人说这是一种“象思维”(王树人,1998, P.47)、“形 象思维”和“数学方法”,有人说这是一种“演绎法”。有人贬之为“宏大不经”的 “无限类推”,有人褒之为“优于形式逻辑,具有辩证逻辑特征,并体现了科学上的 简单性原则”和“公理化”(唐明邦,1999.P.282)但本文作者认为,将它定位为直 觉功能类比方法比较稳妥。三、阴阳五行解释与中国科技文化如何评价阴阳五行这种功能类比解

35、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非常广泛 的问题,本节只说明其中的要点,回答李约瑟难题,并对中国科技文化思想中的一 些倾向提出批评。阴阳五行这种功能类比解释模型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它的正面作用也有它的负面 作用。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技术知识,发展到一 定阶段就必须进行理论的解释。阴阳五行这种研究传统作为一个对现象进行类比、 分类和编目的系统对于帮助中国人整理自己的经验知识以便促进这些经验知识的积 累和发展上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火药的发明,就是运明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炼 丹而导致的技术成果,并对火药的爆炸性给出理论解释。2在中医药方面,似乎一 直到现在,尚未能找到一个

36、能完全替代阴阳五行的分类系统,同时对疾病与中药物 进行统一分类并使彼此之间恰当和有效的对应,收到传统医学不能超过的效果。这 就说明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功能类比模型,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过去曾经 起过,而在今天仍在某些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阴阳五行的研究传统,还有一 个优点,就是它提供了有关整体性和动态平衡的自然哲学。这个哲学宇宙观一直到 今天仍然在一些领域里对现代科学具有助发现或助解释的启发的功能3。但是,作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研究传统,整个说来,它已经过时了。这是因为,阴 阳五行类比解释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它是直观的而不是实验的,是整体的而不是分析 的,是猜测的而不是逻辑的。它是直觉的,是因

37、为阴阳五行的所有类与元素的概念 都是从直觉而来,每一个概念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说是不可定义的。“金”有时指 的是金属,有时指的是黄金,有时指的是秋天,有时指的是干燥,因此就不具备严 格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至于从一个命题过渡到另一个命题的推演,凭藉的是一些 猜想、联想与想象,既不是归纳的也不是演绎的。为什么肝属于木类,木类具有生 长性怎样能够推出中医所说的“肝生筋”,即人体各种筋络由肝产生和由肝主宰呢? 为什么酸也属于木类呢?木不是也有甜的和也有苦的吗?正因为它不接受分析也不 接受逻辑的方法,就可以推出许多荒唐的东西来。阴阳五行的解释模型被用于求仙、 占星卜卦、看风水等等,就是一个证明。至于建立

38、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全部中 医的基本理论,都不是用实验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医不能解释人体饮食的水份怎样 通过肠子而到达膀胱的,便假设了一个在第六腑,即“三焦”的器官作为通路,以 便自圆其说。至于中医说人体中存在着“精”与“气”它不仅是通过肺部进出,而 且一部分是运行于人体所有内脏器官,“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另一部分通过假想的 经络通道,运行于人体内外。所有这些都没有实验证明也不接受实验的否证。所以,单纯依靠直觉和猜测,缺乏分析精神和实验精神,就是阴阳五行研究传统及 其直觉功能类比解释模型的致命伤。这里所谓没有分析精神就是没有

39、通过分析和归 纳的方法来发现真实的因果规律。这里所讲的没有实验精神不是说中国古代的自然 哲学家和技术家没有做实验。相传的神农尝百草,一日中毒70次,唐代的炼丹家在 无数的盲目实验中,经过炸伤炸死人和烧毁房子无数次终于发明火药,都表明他们 是勇于实践的实验家。但是阴阳五行所代表的非实验的和反实验的精神就是:(1)他 们没有一种旨在寻求因果关系的系统的实验方法,按这种方法论来设计与进行科学 实验。(2)他们没有将理论设计得可被检验和可被证伪的。(3)他们并不运用实验作 标准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和命题,使这些命题和理论成为经得起检验的。阴阳五行家 所做的工作充其量是属于Context of discov

40、ery (发现的语境),却没有进入context of justification (辩护的语境)。作为对自然的研究,只是半截子的科学研究。李约瑟难题从研究传统中寻求解答。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早 在1938年就提出一个问题。后来他将这个问题表达为:“既然能有这么多早期的科 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呢? ”(李约瑟.1992)我们认为,从研究 传统这个方面来看,就是因为漠视科学实验精神,漠视分析归纳方法和严格逻辑推 理方法的阴阳五行研究传统在中国思想界长期占支配地位。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在中 国未能创造出一种科学方法论上的革命来创造与弘扬实验精神、分析精神和数学与 逻辑

41、方法。大家知道,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开始于培根的提出实验归纳方法论, 笛卡儿提出演绎科学方法论和伽利略提出实验一数学方法论的科学方法论革命,从 而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传统和解释模型发起猛烈的攻击,从而为近代科学的产生铺 平了道路。可是中国的阴阳五行研究传统具有特有的顽强性。虽然中国曾有一些思 想家如先秦的墨家和汉代的王充,曾提出怀疑,但始终未能形成一种新的研究传统, 便堵死了用科学实践方法和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自然之路。虽然直觉功能类比方法和 解释模型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因素,但一旦占据了研究传统的核心, 就不会有近现代科学了。所以我们认为,爱因斯坦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

42、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 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 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爱因斯坦,1953)不过应该补充一句,这是由于阴阳五行的研究传统造成的。李约瑟难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既然“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 化中成长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 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比西方文化有效得多。”(李约瑟,1990)我们不是科学 史家。我们不能用许多历史事实的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冒昧地提出一种 看

43、法,说15世纪以前中国在科技方面成就超过西方,主要是在一些技术的领域,例 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以及近似计算技术之类。而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虽然有密 切关系,但毕竟是两回事。我们现在已经推翻了关于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一应用科 学f工程技术的线性模型,技术或技术知识有自己的独立生命。know how without know why是完全可能的。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特别注意实用,导致忽视纯粹为了追 求真理的科学理论的独立探索,这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之一,不过 正是由于这种注重实用,导致了 15世纪以前在许多技术领域超过欧洲,这也是没有 什么值得过份惊奇的。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还有一个负面的作

44、用,就是由于它的概念的含糊性和推理的 任意性,在汉代之后,就被用来为中国传统封建道德与“三纲五常”的专制体制作 辩护。汉代的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 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故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春秋繁露义证基义,中华书局,1992年版,350页)。他又说“阴者阳之助也, 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 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同上,336页)。 这样阴阳五行的有机主义世界观(Needham, 1985) 与儒家伦理的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结 合在一起,维

45、护专制独裁的等级制度,长久地支配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使得 科学上的原子论,社会学上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道德哲学上的个人人权观念迟 迟不能出现。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当代生命伦理的认识与欧美在这问题上的社会 舆论迥然不同。欧美的社会舆论谴责克隆人为侵犯后代人权,而中国的舆论却很少 有这种反应。我们指出了阴阳五行功能类比解释模型的缺点,并认为对这个解释模型的过分崇 拜扼杀了实验精神和分析精神是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之一。但是这 并不是主张要消灭这类解释模型,我们只是认为这类解释模型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 初级阶段或辅次形式,在现代科学解释体系中不能占据核心的位置。但是我们坚决 主张,这种

46、阴阳五行的研究传统,应该有它自由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它对中医药的 医疗与诊断仍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决不能是维护其西医的这种传统而排斥其他传统。 从科学政策方面来看,我们主张同时鼓励发展西医(现代医学)、中医(传统医学) 和中西医的结合三种医学。关于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中国传统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 库。不过我们需要将中草药、针灸、甚至气功疗法这种医疗技术知识与它的自然哲 学基础一一阴阳五行解释模型区分开来。中医药技术知识完全可以奠定在现代科学 的基础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反对一种说法,即中医注重整体,而西医只注意局 部不注意整体这个笼统的提法。因而也不同意“把现代的西医生命学这一套要抛弃 掉”,将“经过

47、马克思哲学整理的中医理论”“放到核心处”“重新建立人体科学”, 并主张“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研究是打开人体科学大门的钥匙”由此导致“新的科学 革命”(钱学森。1996)。尽管如此,我们并不反对“人体科学”这种研究自由,我 们认为这是一种探索生命世界的新的尝试。很可惜,我们没有能够看到有国防科委 几个研究所和几个群众性的学会(如人体科学研究会和气功科学研究会等)参加的 这些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出版。很可能,他们的研究对于直觉功能类比解释模型的哲 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四、结论自1948年C. G.亨普尔和P.奥本海默提出DN解释模型和1962年亨普尔提出 IS解释模型以来,许多科学哲学家在解释问题的研究上

48、主要围绕着这两个解释进 行,对其他的解释模型的研究有所忽视。然而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科学解释方法是 多元的,虽然并不会是费耶阿本德(P. K. Feyeraband)所说的那样“怎么都行(anything goes),但也决不会只局限于一两个解释模型。本文作者认为,通过类比来解释为什 么事情会是被解释命题所说的那样,也是一种解释模型。在这种解释模型中事物将 通过归类、比较、模拟、联想而获得解释。类比可以划分为元素与结构的类比和整 体功能的类比,前者包括像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之水波模型,玻尔的原子结构之行 星模型,后者则包括一些自然哲学的解释和科学的唯象理论的解释模型。本文主要 以中国阴阳五行学说来

49、说明这种模型。我们称它为功能类比解释模型或直觉功能类 比解释模型(the functional-analogical explanation model basing on intuition)简称为 F A解释模型。我们的分析表明,FA模型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它是智力的 工具同时又是智力的陷阱,它很可能通过不恰当的分类将对象所没有的特征与关系 强加给对象了。它长期在中国科技中占支配地位是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的 思想根源之一。但是,在中国出现了近现代自然科学之后,FA模型在中国科技发 展中仍然起到助发现的作用,虽然在科学解释中不占支配地位,但也不应也不可能 认为地将它废除。而在中医

50、药技术中,FA模型仍然是对现代科学以及DN模型、 I一S 模型和 CR 模型(Causal relevance model of explanation)的一个挑战。因为世界 很可能是复杂的、多样的和狂野的。我们相信,上帝的确是在掷骰子。虽然在掷骰 子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现象会落入到自然类中,但较多的现象却落入只有“准本 质”的家族类似类中,还有更多的现象只落入其元素无共同特征的以及不存在“准 本质”的家族类似类中,对于后者我们除了用功能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它之外,别无 他法。当然这并一定是直觉功能类比模型,但阴阳五行之类的解释理论也可能有发 挥作用的余地。参考文献李约瑟,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自然杂志1990年第12期P.818。李约瑟,王国忠李约瑟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