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2018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和试题库_第1页
新版教材-2018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和试题库_第2页
新版教材-2018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和试题库_第3页
新版教材-2018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和试题库_第4页
新版教材-2018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和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是人顺利完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活动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典型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气质与性格统称为人格5、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6、冯特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2、,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第三大势力8、最近开展区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开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到达的现有的开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到达的可能开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开展区域。9、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提醒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10、教育、学习、开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开展水平为根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开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开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区别: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

3、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主要有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开展由开展心理学侧重研究。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开展的主体是学生。11、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指导学生高效学习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2、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三个水平: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根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历的积累而进展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根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

4、的教。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开展1、大学的年龄特点埃里克森理论说明大学阶段的主要心理任务是确定自我同一性建立亲密关系亲密情感与亲密行为2、大学生的生理变化体:身高体重急剧变化。力: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脑: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最兴旺状态。性,性萌芽和性成熟时期。3、大学生的心理开展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开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4、大学生的时代特征1时代变迁特色社会转型: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群众文化转变技术进步:印刷时代向传媒时代转变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观性别角色观的变化、择偶婚恋观的变化自我中心趋向、

5、道德弱化趋向、重利价值趋向3大学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网络消费突出、追求超前消费、消费态度不理智,攀比、消费构造多样化,旅游享乐消费上升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交往方式社会化和便捷化、休闲方式网络化、消费方式多元化。4大学生的文化倾向传统文化观念的变化偶像崇拜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5、大学生的认知开展特征1大学生的感知觉特征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感知的准确性趋于完善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2大学生的记忆特征意义识记占优势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3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开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开展,不断成熟

6、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开展思维的元认知能力迅速开展6、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稳定性与波动性丰富性与狭隘性强烈性与敏感性外显性与内隐性7、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展特征动机的迫切性内容的多样性目的的单纯性心理的差异性8、大学生的人格开展特征自我认知逐步清晰独立自主性逐步开展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开展第三章高校教师心理1、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2、高校教师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促进职业认知,加强职业认同树立典范示*积极投身实践3、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有特色的教学能力有独立的科研能力4、教师威信在教育教学中作

7、用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5、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1客观条件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导向学校领导、党务、行政机关管理部门的价值取向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态度2主观条件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6、高校教师的认知特征1根本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力集中的注意力2教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监控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因材施教自我教育教育科研教育机智7、高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师

8、的重要性教育信念为教师提供教育行为的动力教育信念支撑教师的专业开展教育信念鼓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8、如何塑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友善老实守信、严于律己信任、理解和宽容提升综合实力、志存高远9、三种不同水平教师比拟新手性、熟手型、专家型10、高校教师成长与开展的根本途径1内部途径教学观摩微格教学教学反思科学研究终身学习2外部途径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职中训练组建合作团队11、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才观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人际气氛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教师应注重塑造积极的品质1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以及预防。1具体表现情感衰竭非

9、人性化低成就感2预防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真诚对待每个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正确面对压力,积极自我调节寻找专业支持和帮助历年真题:1、试论述教师威信对学生开展与教育效果的影响。(P13)(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假设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根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到达教学目的。(3)自己人效应:假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假设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承受。(

10、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承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启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四章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及其相应的教学指导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历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者必须产生*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学习者反复经历引起的。2、学习的类型主体不同: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内容不同:知识学习、

11、技能学习、社会规*学习方式不同:发现学习、承受学习3、学习的根本原理1学习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响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再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实验首创者,著名的猫实验, 学习即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在学习者进展*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他对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在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会感到烦恼。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经形成的*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响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满意或烦恼的结果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

12、形成的*种联结。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前苏联,狗实验主要原理有:保持与消退: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屡次伴随条件刺激物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响的消退。泛化与分化:在一定条件反射形成后,主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它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响的现象叫做泛化。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响进一步准确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把一切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属于应答性条件反射,即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强化物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在

13、其之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响相结合是有机体必须先做出适当的反响,然后才能得到强化,即R-S反响强化形式。2学习的认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响的联结,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构造。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2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学习者自发的控制和积极的预期是制约学习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反响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3布鲁纳的认知构造理论,后来被称为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构造学习由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过程所组成强调学习各门

14、学科的根本构造根本概念、根本原理、根本态度和方法提倡使用发现法: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4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学习方式的分类:按照学习进展的方式分为:承受学习+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构造的关系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的承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承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承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原因: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拟高;尽管有意义承受学习受到学生认知构造水平的影响,但是可以结合具体经历到教授教学中去,弥补缺乏;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学习教程的主要目的

15、。学习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构造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构造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知识构造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内部条件,学习者表现出有意义学习的态度倾向;外无条件,所要学习的材料本身要符合逻辑规律,能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构造、认知特点相吻合,在学习者的认知视野之内。知识的同化: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是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替代性强

16、化是导致学习者产生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复制阶段、动机阶段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观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师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应在将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进展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热情和习惯。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自主建构和创新知识。4、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要求更为全面从学习目标来看,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17、,开展智力,还要增强体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从学习水平来看,不仅要识记和理解知识,还要分析综合知识,在此根底上加以评价和应用。从学习内容上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学习。学习的实践应用性更强:学以致用。学习空间更为广阔:打破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产学结合。学习自主性更强5、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稳固和知识的应用。6、专业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知识根底的准备学习动机的准备学习时间的准备学习空间的准备身心开展的准备7、专业知识学习的感知阶段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强度律、差

18、异律、活动律、组合律、比照律强度律:被感知的事情必须到达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如:音量大小、板书字体大小、光线强弱、教具的大小等。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异。如:板书或课件的颜色、线条、重点难点记号等。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如:活动教具、模型,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组合律:空间、时间、形态、颜色等方面构成一个整体效果,以便易于被学生感知。比照律:比照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官时,能够提高感知的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的颜色比照、人物比照、形状比照、环境比照等。8、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解阶段大学生知识理解的根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拟与分类、抽象与概括9、如何促进大学生有

19、效理解知识的条件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的变式科学地进展比拟启发学生自觉概括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10、专业知识学习的稳固阶段1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根本环节。2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情景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7+-2和长时记忆。3影响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编码组块化识记的信心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展识记。4知识遗忘的过程与原因衰退理论、干扰理

20、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同化理论、动机理论、提取失败理论5促进大学生知识稳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复习时间的适宜:一般来说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复习次数的适应与过度记忆法:复习次数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150%的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而又较为经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11、技能1技能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经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2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3操作技能练习的心理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错误不断减少预见和应变能力增强4心智技能练习的心理特征心智技能的对象脱离具

21、体支持物心智技能的进程压缩化心智技能应用的高效性5操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6) 心智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7大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明确操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给大学生以正确的操作示*指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给予及时合理的反响8大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程序化知识的形成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指导学生科学练习往年真题:1、简述大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第五章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及其相应的教学指导1、学习迁移的含义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历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

22、问题解决的能力及开展他们的创造力;有助于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等。3、学习迁移的分类迁移的效果: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的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迁移的顺序: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学习迁移的根本理论形式训练说一样要素说经历概括说关系转换说认知构造说5、学习迁移的教学促进丰富知识经历储藏积极进展心理准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构造化、一体化、网络化。改良教材呈现方式: A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分化原则;B遵循综合贯穿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训练学生的学习

23、策略: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6、学习策略的含义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有效地到达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根底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7、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1认知策略的教学指导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指导方案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的教学指导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利用他人支持策略往年真题:1、教师的教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生迁移?2、举例

24、说明感知规律在迁移中的应用。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到达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比照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但凡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大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

25、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展比拟。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大学生的感知效果。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组合律,但凡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大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他们易于产生清晰的知觉。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展合理的

26、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言语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言语太慢,停顿间歇太大,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清楚,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者加上不同的色彩。5比照律。但凡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比照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第六章大学生品德开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与品德的相互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达;道德

27、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中通过群体的努力逐步形成的,独立于个体的存在;品德是一种个表达象,是个体在习得社会道德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依赖个体的存在。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由社会道德衍生出来的,脱离社会道德的母体就无从谈起个体的品德,品德的开展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社会道德的开展受社会开展规律的制约。2、品德心理构造二分法: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三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个体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的认识。道德情感: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评价自己活他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

28、德意志:在道德行动过程中所做出的意志努力。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支配下对社会、他人乃至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3、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1道德开展阶段论皮亚杰: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科尔伯格: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第一级: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以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第二级: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和他人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秩序。阶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四:维护权威

29、或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第三级:后习俗水平:个体不仅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也能认识到准则的相对性和人为性,在考虑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根底上,履行自己所选择的道德准则。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2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提出3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代表人物:拉斯、西蒙、哈明价值观与教学4、大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策略态度定势的形成:个体基于过去经历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认的内在倾向,如赞成与反对、喜爱与厌恶。道德观念的明晰: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

30、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信念确实立: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确实信。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展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表达。道德行为的塑造:品德不良的矫正:及时防*和矫正产生的品德问题。5、影响说服教育的心理因素作为说服者的教师诚信度、权威性、亲和力作为说服对象的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作为说服内容的信息特点透明度、衍生性、心理化作为说服路径的沟通方式沟通对话6、说服教育的实践运用1自觉遵循说服原则针对性、平等性、可信性、开放性、利益性2深度理讲解服信息要懂、要通、要透3有效把握说服环节确立目标、分析对

31、象、展开过程、评价结果4合理运用说服方式指导-内省式、过程-体验式、践履-训练式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鼓励1、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受到动机强度的制约。学习动机水平过弱,学习者对学习所抱的兴趣不浓,态度冷漠,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佳。但是当学习动机水平过强时,学习者处于高度紧*与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围变窄,也会限制正常的思维活动,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当学习动机保持在一个最正确状态,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正确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

32、,当面临较容易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效果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呈上升的趋势;当面临较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学习动机的最正确水平则有下降的趋势。2、自我调节的维度动机维度、方法维度、时间维度行为维度、环境维度、社交维度3、成败归因:人们做完一项工作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成败原因的分析会影响后续学习行为的动机水平。归因理论:维纳从三个维度分析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这三个维度是:原因源,原因是产生于个体内部还是个体外部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原因是稳定不变的还是不稳定的、可变的稳定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原因是个体可以控制的还是不受个体控制的可控归因、不可控归因

33、。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满足学生需要,以外在动机为辅,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三种根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创设良好课堂构造,引导掌握目标定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训练,促进学生意志控制与自我调节进展适当的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什么是问题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些障碍需要加以抑制的情境。包含三个根本成分: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第一阶段:理解问题第二阶段:设计方案第三阶段:执行方案第四阶段:评价结果3、什么是创造与创造性创造:人类追求

34、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活动。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品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4、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5、创造性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哈奇森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加粗为两者都提到的特征6、几个心理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论述 P225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二者并不遵循绝对的线性关系,学业成绩的好坏与其创造性大小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5、:一种观点是知识技能促进了创造性,另一种观点是知识技能抑制了创造性。创造性与智力开展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创造性与个性品质的关系:高创造性的人多为有主见、有洞察力、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历教训、言语流利、兴趣广泛。创造性与心理安康的关系:安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创造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7、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联系创造性水平的上下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表达创造性的水平高度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情绪状态

36、: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展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动机强度: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功能固着:往往只看到*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对问题解决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为原型。9、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1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0、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创造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好奇

37、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2创造型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的12条:内倾多,外倾少;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依赖于*个集体;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思维极其灵活;诙谐幽默;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和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膜;11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12从社会关系上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11、创造性心理的培养方法1创造性环境的创设保障学生心理的平安与自由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提供条件,教给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发散思维

38、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2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保护求知欲引导想象力消除畏惧心培养有恒心3创造性培养策略头脑风暴法:教师鼓励学生就*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发散思维法:从一个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多个角度,提出多种设想,寻找多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集体研究制:威廉戈登创造的一种开展创造力的方法。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承受训练,使他们成为问题解决或新产品的开发者。12、创造性教学根本特征。问题性、探究性、个性化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1、群体的概念群体也可以称为团体和共同,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种方式组织到一起,产生相互作用的、由两人或两人以上

39、组和的人群构造。2、群体的特点共同的目标和规*特定的组织机构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3、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中会有非正式群体;彼此会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4、群体影响的表现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影响因素:活动性质及个人优势被评价意识的影响责任意识的影响2社会比拟与去个性化社会比拟: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参照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拟的尺度来进展自我评价。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单独活动时不

40、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匿名性以及不确定性责任分散自我意识3从众与服从从众: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行为相符的现象。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服从:是指个体在外界压力条件下,对群体要求、规*和他人意愿所产生的相符行为。是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发生的。4模仿、流行与感染模仿: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影响模仿的因素:本能倾向典范效应相似性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一样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感染的影响因素:双方的相似性情绪互动被感染者的自

41、我意识水平群体的性质5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的*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倾向、慎重倾向群体极化原因:信息互动群体规*群体思维: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进展决策时,为了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价受到压制的现象。6集体舆论与集体规*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对集体成员的影响:约束力集体的个性化集体规*: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集体规*的作用:维系集体统一认识7集体凝聚力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集合。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集体凝

42、聚力的培养:目标整合心理相容积极开展活动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6、人际关系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7、人际关系构造静态:人际关系的存在状态动态:人际关系构造的变化状态。8、人际关系的状态零接触状态关注状态直接接触状态9、人际关系的开展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10、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目标的制约性人际关系的道德评价人际关系的文化蕴含11、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交往目的、交往工具、交往情境2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人格吸引1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根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相互尊重、支持和接纳社会交换

43、原则: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社会交换过程,就看你交换的是什么啦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别受伤啊情境控制原则双方都得有点控制感才好13、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人们情感的互相联系,互相理解、同情等14、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防止争论讲究批评艺术勇于成认错误学会批评15、人际关系走向终结的过程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结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安康与心理安康教育1、心理安康的模式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奥尔波特英格里士2、心理安康的特点心理安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心理安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心理安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心理安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3、大学生心理安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安康的标准的五个根本维度根本心理能力:平安感、抗压能力、自主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自我认识与接纳。内外协调适应:良好的社会适应、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整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情绪情感稳定:心境稳定平衡、情绪适度表达与控制、心态积极。角色与功能协调:智力正常、符合社会规*、满足根本需要、符合社会家庭学校赋予的角色、自尊、有生活目标并切合实际。良好的学习能力:有效学习的能力;有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上有所成就的决心和行动力、学有所成、学以致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