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微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_第1页
地质微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_第2页
地质微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_第3页
地质微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_第4页
地质微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质微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 本学期教学安排 微生物与我们 微生物的发现和建立与发展 20世纪的微生物学 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地质微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 地质微生物的作用过程 微生物类群及特点 如何学习地质生物学 考核方式一、 本学期教学安排1、理论知识方面: 每周2-4学时,共12教学周 内容: 1.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特点 2.微生物主要类群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分类 3.分离菌种和保藏菌种的基本知识 4.不同营养类型、产能方式、生长量测定方法及群 体生长规律 5.微生物遗传、进化发育与分类 6.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微生物成矿与微生物油气勘探、采油2、实验、技能方面:

2、共24学时,6次实验 要求: 1.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2.细菌的分离、培养与记数 3.质粒的提取与电泳 4.沉积物中细菌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5.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 6.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1绪论22微生物的纯培养与显微技术23原核微生物24真核微生物25微生物的营养26微生物的代谢27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48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控制29微生物遗传210细菌的分离培养与计数411微生物的进化发育与分类212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1)213细菌质粒的提取与电泳41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2)215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216细菌总DNA的提取与检测417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2)218微生物成矿219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420微生物油气勘探与采油221课程总结222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43、教学及实验进度:二、 微生物与我们1、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种类: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原核细胞结构 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细胞结构 真菌(酵母、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 原生动物等 核衣壳衣壳衣壳衣壳粒包膜头部尾丝尾针基片

4、尾管颈部核酸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家居环境中微生物无处不在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10 12 吨3、微生物的分布:岩石表面与内部 水体及沉积物 空气中 极端环境中 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 是 祸?是 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4、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 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 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 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有机酸、酶、各种药物

5、、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5、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天花;鼠疫;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SARS;禽流感微生物食品抗生素基因工程菌肥抗药性疾病、瘟疫地球化学 6、 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医疗保健上:消毒术的建立、病原菌的寻找、免疫防治法的 发明和使用、化学治疗剂、抗生素和多肽类生化药物的生产使 人类的寿命大为提高; 2、 工业发展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微生物发酵向可人为 控制的方向发展,新的产品也不断涌现; 3、农业生产中:生物防治剂、菌肥、促生剂、食用菌和单细胞 蛋白的生产、以菌产沼气; 4、环境保护:自然界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水体中光合生产 力的基础;有

6、毒物质的降解;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5、对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遗传物质 本质的揭示、“跳跃基因”的发现、操纵子学说的提出等。 6、微生物独特的实验方法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其他领域中。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史前期1676年之前(约8000年) 感性认识阶段 初创期16761861(约200年) 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 奠基期18611897 (约40年) 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科赫) 发展

7、期18971953(约50年) 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成熟期1953至今 分子生物学水平阶段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1、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制曲酿酒公元前14世纪书经: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沤粪肥田公元前1世纪氾胜之书:肥田要熟粪提倡轮作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种过豆类作物土地肥沃防重于治公元前5-6世纪扁鹊:主张防重于治麦曲治泻公元前597年左传:有麦曲乎?曰:无。 河鱼腹疾奈何?种痘防花公元998-1022宋真宗时代, 医宗金鉴:种痘 之法起于江右,达于京?。究其起源,为宋真宗 时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达之子种痘而愈,其 法遂传于世。2、形态学描述阶段 初创期

8、(1676-1861)发现:Antony Van Leeuwenhoek自制显微镜,为微生物形态学建立奠定基础。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 观察到了细菌。他没有上 过大学,是一个只会荷兰 语的小商人,但却在1680 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 会员。业余时间制造过400多架单式显微镜和放大镜,放大率一般为50200倍。列文虎克利用业余时间制造过400多架单式显微镜和放大镜,放大率一般为50200倍,1690年1720年1725年1760年1790年1881年1840年1890年 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污水、牙垢和腐败有机物等,直

9、接看到了微小生物,并做了相当正确的描述,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以后微生物的研究创造了条件。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马铃薯晚疫病在欧洲和北美洲严重发生,引起灾荒。 重视致病的真正原因和发病规律。19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占重要经济地位的酿酒工业和蚕丝业发生了酒变质和蚕病危害等问题。 推动了微生物研究,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兴起。3、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奠基(1861-1897)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微生物学的奠基1.巴斯德 (2)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

10、”学说;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关。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发现乳酸、醋酸、丁酸发酵都是由不同细菌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1.巴斯德 (2)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研究鸡霍乱,发现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3) 免疫学预防接种微生物学的奠基2.柯赫 (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土豆切面 营养明胶 营养琼脂

11、(平皿)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柯赫 (2) 病原方面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著名的柯赫原则1、 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柯赫原则4、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发展期(1897-1953)1929年,F

12、leming发现青霉素英国科学家弗莱明(Fleming 1929年): 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 德国科学家布赫纳(Bchner 1897年): 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发酵成酒精。J.D.Waston, H.F.C.Crick发现DNA双螺旋模(1953年)5、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成熟期(1953-至今)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P4-5 自看)1546 Fracastoro提出不可见到的生物引起疾病1676 Leeuwenhoek 发现了“animalcules”17651776 Spallanzani 反驳自然发生说1786 Muller 提出了第一个细菌分类1798

13、Jenner 介绍了牛痘疫苗18381839 Schwann & Schleiden 提出了细胞理论1857Pasteur证明了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61 Pasteur用曲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 翻了争论以久的“自生说”1864Pasteur建立了巴氏消毒法1867 1869 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并首次成功的进行 了石炭酸消毒实验 Miescher 发现核酸18761877 Koch证明了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1881Koch等首创用明胶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巴斯德 制备了炭疽菌苗1882Koch发现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188

14、3Koch首次发表Koch氏法则。Metchnikoff阐述了 吞噬作用。建立高压蒸汽灭菌和革兰氏染色法1884Pasteur研究狂犬病疫苗成功,开创了免疫学1887Richard Petri发明了双层培养皿1889 Winogradsky发现硫循环和硝化细菌。 Beijerinck首次分离根瘤菌1890 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1891Sternberg与巴斯德同时发现了肺炎链球菌1895Iv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 Bordet发现互补 现象1896Bchner用无细胞存在的酵母菌抽提液对葡萄糖进 行酒精发酵成功1899Ross证实疟疾病原菌

15、由蚊子传播19091910 Ricketts发现立克次氏体;Ehrlich首次合 成治梅毒的化学治疗剂1928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5Stanley首次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了它 的“蛋白质结晶”1943Luria和Delbck用波动实验证明细菌噬菌体的抗 性是基因自发突变所致; Chain和Flory形成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工艺1944 Avery等证实转化过程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Waksman发现链霉素19461947 Lederberg和Tatum发现细菌的接合现象、 基因连锁现象1949Enders、Robbins和Weller在非

16、神经的组织培养 中,培养脊髓灰质炎 病毒成功1952Hershey和Chase发现噬菌体将DNA注入宿主细 胞;Lederberg发明了影印培养法;Zinder和 Lederberg发现普遍性转导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56 Umbarger发现反馈阻遏现象1961Jocob和Monod提出基因调节的操纵子模型19611966 Holley、Khorana、Nirenberg等阐明 遗传 密码1969 Edelman测定了抗原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19701972 Arber、Nathans和Smith发现并提纯了限制性内切酶;Temin和Baltimore发现

17、转录酶1973Ames建立细菌测定法检测致癌物;Cohen 等首 次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中获得成功1975Khler和Milstein建立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技术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有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 类群;Sanger首次对X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 列分析19821983 Cech和Altman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ribozyme);McClintock发现的转座因子获得公 认;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831984 Gallo和Montagnier分离和鉴定人免疫缺陷病 毒;Mullis建立PCR技术1988Deisenhofer等发现并

18、研究细菌的光合色素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生物(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序 列测定完成1996第一个自养生活的古生菌基因组测定完成1997 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1998 Eokajander等发现最大的细菌(纳米比亚硫磺珍 珠菌)2000霍乱弧菌基因组测序完成2002 Bernard等发现最大病毒;Kashefi等分离到生 长温度可达121的古生菌,称为121菌株2003 全球爆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2005 对Barry J. Marshall和Robin J. Warren在 1983年发现的胃炎、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 所至的理论获得公认,并获诺贝尔奖200

19、42006 禽流感(birdflu)开始在全球流行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地质微生物学1、多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全面发展 1941年Beadle和Tatum粗糙脉胞菌生化突变株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发展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分类学、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60年代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 70年代与分子生物学等汇合,迅速发展 80年代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工业地质微生物学受到重视,是研究地质历史过程和其微生物的关系。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2、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发展 促进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粗糙脉胞菌突变实验,“一个基 因一个酶”假说;突变;遗传物

20、质是什么;断裂基因概念;“跳跃基因” 大肠杆菌证实;重叠基因;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遗传密码破译;操纵子学说;等 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灭菌消毒,分离培养等技术使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成为可能,甚至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理论和技术;70年代,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DNA重组 与HGP关系模式生物先行,大多数模式生物是微生物。已有100多个微生物全基因组可从NCBI上获得使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方法不断改进;为认识人类基因和功能提供简便模式 。五、地质微生物学起源与发展地质微生物学是地质科学与微生物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旨在研

21、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与地球表层地质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1、地质微生物学的定义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在地层表面的分布特征、生存条件及生理生化特征;微生物在成岩、成矿、物质循环、物质转化、气候变化等地质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对现代环境下的污染物的迁移、富集、吸收、转化、降解、修复等方面的地球化学作用等。 2、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3、地质微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地质微生物学到目前为止,人们也不清楚“地质微生物学”一词的来源。但可以肯定的,它是由“地质学的微生物学”一词派生而来的。Ehrenberg (1838)是首批地质微生物学的贡献者之一,19世纪50年代,他发现了铁锈毛披菌同沼铁矿赭

22、色沉淀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种微生物对赭色沉淀物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另一个早期的贡献者是S. Winogradsky(1887),他发现了一种丝状菌Beggiatoa,可以将H2S氧化成硫元素,以及一种鞘细菌Leptothrix ochracea,可以促进FeCO3氧化成Fe(III)氧化物(1888)。Beijerinck (1985)和Van Delden (1903)发现细菌能还原硫酸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细菌对自然界中硫的沉淀作用。俄国Nadson(1903)开始研究微生物对碳酸钙沉淀的作用。Beijerinck(1913)、Soehngen (1914)和Thiel(1925)第一个发

23、现自然界中微生物对锰的氧化和沉淀作用。Bechamp(1868)、Tappeiner(1882)、Popoff(1875)、Hoppe-Seyler(1886)、Omeliansky(1906)和Soehngen(1906)观察研究发现微生物明显影响到沼气的产生。Muentz(1890)和Merrill(1895)第一个提出细菌对岩石的风化作用。地质微生物学中很多重要发现还在不断发现现在地质微生物学开展了两个未知的新课题:一是发现了海底热液喷口周围存在地质微生物学活性微生物。另一个是证明了在深层地下和海底有可能存在一种重要的微生物群体。4、微生物的栖息地 地壳外和岩石圈的4000m处仍有生物存

24、在。 水圈中的微生物可以栖息于水下11000m。 大气圈是微生物的栖息地?缺乏充足水分、辐射致死因子不能持续生长沉降作用限制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大气圈作为微生物的传播载体。4、微生物的栖息地岩石圈1)、岩石和矿物 岩石圈是怎样使微生物在它们的内部和表面生长,以及微生物又给岩石和矿物的结构和转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地质学角度,岩石是指大量无机的固体物质,通常是两种或更多的矿物质组成。 在起源上,岩石可是热成的,冷却结晶;岩石也可是沉淀形成的。沉淀物的积累和压实。沉淀物的粘固可能来源于微生物的活性物质,使松散的沉淀变为沉淀岩石-岩化。也可以是火烧或沉积岩交替形成,即热和压力的作用形成的。4

25、、微生物的栖息地岩石圈1)、岩石和矿物 矿物通常是指由无机物组成的,而且通常都可以结晶,矿物在岩浆冷却过程中,结晶形成主要矿物;主要矿物在风化或分解作用下形成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到次要矿物的转化,微生物发挥了作用。4、微生物的栖息地岩石圈2)、矿物土壤 矿物土壤的矿物组成最终源于岩石经历的风化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过程。 微生物会溶解岩石矿物质,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譬如NH3、HNO3、H2SO4和CO2和草酸、柠檬酸和葡萄糖酸等、产生络合物。 微生物对土壤进化的影响,矿物土壤里的营养物。3)、有机土壤 沼泽、湿地、浅湖。4)、土壤表面下的情况 大量微生物的分布。5、微生物的栖

26、息地水圈1)、海洋 海洋中的微生物在水域中分布不同,影响微生物分布的因素有:能源、碳源、氮源和磷的限制。5、微生物的栖息地水圈2)、淡水湖 富营养湖泊中的微生物要比海洋中多。3)、河流 当河流中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时,细菌就会成为主导生物。4)、地下水 发现分布着不同生理特性的微生物。六、地质微生物作用过程1、地质微生物作用体的类型六、地质微生物作用过程2、原核生物在地质微生物学上的生理学分类六、地质微生物作用过程3、岩石圈和水圈无机物转化中微生物的角色 微生物被认为是地质作用的动因之一。它们可以作为物质集中、分散或分离的动因。1)沉淀代谢产物于细胞内做细胞表面某一特定位置。 如:多

27、聚磷酸(异染颗粒)的沉淀、硫磺颗粒的沉淀、硅藻细胞壁二氧化硅的形成。2)与表面吸附或离子吸附有关的被动积累。 脂多糖、磷酰基结合阳离子,与硫酸根、碳酸根、磷酸根结合形成不溶性盐。3)促进不溶化合物沉淀于细胞外部。 硫还原细菌,形成的硫化物。六、地质微生物作用过程4、微生物地质活动过程中作为催化剂 微生物对地质作用的影响是建立在生理学基础上的。在地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影响地质化学反应的速率。 分解代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将不溶无机底物作为电子供体或受体的呼吸、发酵、化能自养菌产生还原力同化二氧化碳几合成有机碳。 合成代谢-六、地质微生物作用过程5、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引起化学物质的转化 代

28、谢产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化能自养型和光能自养型生物可产生硫酸和硝酸。酸可以与无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部分地或全部溶解或转化(矿化)。 有些异养生物在含有碳氮如蛋白质或多肽的环境时,产生氨,与水反应生成NH4OH,课溶解硅酸盐。 代谢可产生配位体,与无机离子复合,如铁载体,特异性高、稳定。配位体恩呢该从矿物中螯合离子,促使成岩或溶解。 一些细菌能形成很强的还原剂,还原FeOOH形成Fe2+,或还原SO42-形成H2S,形成黄铁矿。七、微生物类群及特点 微生物种类: 细胞型:原核: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 原体、 立克次氏体 真核: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型:病毒、类病毒和朊病

29、毒 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易变异、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个体小:测量单位:微米或钠米 杆菌的平均长度:2 微米; 1500个杆菌首尾相连= 一粒芝麻的长度; 10-100亿个细菌加起来重量 = 1毫克 面积/体积比:人 = 1,大肠杆菌 = 30万; 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微生物的其它很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个体小:测量单位:微米或钠米火星陨石中发现的细菌化石(直径 20 nm)在科学上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对一块陨石上可能存在的生命遗迹的研究,这块陨石在45亿年前在火

30、星上形成,13亿年以前由于宇宙碰撞而离开火星,13000年前作为陨石降落到地球上。对它的分析表明其上可能有生命存在过,更重要的是在该陨石上发现了类似细菌化石的东西,其直径仅为2040 nm.德国科学家H. N. Schulz等1999年在纳米比亚海岸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的一种硫磺细菌(sulfur bacterium),其大小可达0.75 mm,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纳米比亚硫磺珍珠”结构简:无细胞结构(病毒);单细胞;简单多细胞;胃口大: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大肠杆菌:1小时人 :500年(按400斤/年计算)食谱广: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多种多样,

31、其食谱之广是动植物完全无法相比的!纤维素、木质素、几丁质、角蛋白、石油、甲醇、甲烷、天然气、塑料、酚类、氰化物、各种有机物均可被微生物作为粮食繁殖快:24小时后: 4722366500万亿个后代,重量达到:4722吨48小时后:2.2 10 43个后代,重量达到2.2 10 25 吨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大肠杆菌一个细胞重约10 12 克,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一头500 kg的食用公牛,24小时生产 0.5 kg蛋白质,而同样重量的酵母菌,以质量较次的糖液(如糖蜜)和氨水为原料,24小时可以生产 50000 kg蛋白质。易培养:很多细菌都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人工培养!数量大:在自然界中(土

32、壤、水体、空气,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生存有大量的微生物!分析表明,微生物占地球生物总量的60%!土壤空气舌头分布广:人迹可到之处,微生物的分布必然很多,而人迹不到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 强酸、强碱、高热的极端环境; 数十公里的高空(最高为离地85公里,须用火箭采样); 几千米的地下; 常年封冻的冰川;生物物质雨般落下 科学家称外太空有生命(2001-08-02 )从永冻冰层分离微生物南极Vostok湖冰芯样品中的微生物富营养化湖泊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多: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代谢产物种类多; 微生物的种数“多”;虽然目前已定种的微生物只有大约10万种,远较动植物为少,但一般认为

33、目前为人类所发现的微生物还不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级界宽:Whittaker的五界分类系统级界宽:Woese三原界分类系统易变异:个体小、结构简、且多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繁殖快、 数量多 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突变率:10-5 10-10易变异:青霉素的生产:20单位/ ml(1943)10000单位/ ml青霉素的用量:最高:10万单位/天(40年代)数百万-千万单位/次抗(逆)性强:抗热:有的细菌能在265个大气压,250 的条件下存活; 自然界中细菌生长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10 以上 ; 有些细菌的芽孢,需加热煮沸8小时才被杀死;抗寒:有些微生物可以在12 30的低温生长;抗酸碱

34、:细菌能耐受并生长的pH范围:pH 0.5 13;耐渗透压:蜜饯、腌制品,饱和盐水(NaCl, 32%)中 都有微生物生长;抗压力:有些细菌可在1400个大气压下生长;科学家发现一种食铁微生物可在121度高温下繁殖 在2003年科学杂志(Science, Vol. 301, Issue 5635, 976-978, August 15, 2003)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在121度 高温下生存繁殖的食铁微生物。来自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Kazem Kashefi和Derek Lovley发现这种微生物并将之成为“121株”,目前该微生物还没于科学名称。科学家在太平洋深海海床火山口发现这种微生物,该地的温度可以高达400摄氏度。两位研究人员将121株放在121摄氏度的烤箱中,结果发现这种微生物竟然很适合这一温度,菌落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