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20 TOC o 1-1 h z u HYPERLINK l _Toc479934609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09 h 2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0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0 h 27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1 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1 h 47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2 农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2 h 54 HYPERLINK l _T
2、oc479934613 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3 h 75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4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4 h 85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5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5 h 122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6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6 h 141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7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
3、79934617 h 158 HYPERLINK l _Toc479934619 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19 h 186 HYPERLINK l _Toc479934625 果树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25 h 198 HYPERLINK l _Toc479934626 蔬菜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26 h 208 HYPERLINK l _Toc479934627 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27 h 217 HYPERLINK l _Toc479934628
4、 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28 h 242 HYPERLINK l _Toc479934629 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29 h 256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0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0 h 265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1 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1 h 273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3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
5、9934633 h 296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4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4 h 308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5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5 h 326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6 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6 h 334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7 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7 h 342 HYPERLINK l _Toc4
6、79934638 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8 h 348 HYPERLINK l _Toc479934639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39 h 363 HYPERLINK l _Toc479934640 鲜花保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40 h 368 HYPERLINK l _Toc479934642 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42 h 377 HYPERLINK l _Toc479934643 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
7、oc479934643 h 387 HYPERLINK l _Toc479934644 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44 h 395 HYPERLINK l _Toc479934645 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PAGEREF _Toc479934645 h 4042016级园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170005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对象: 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 48学时 2.5学分所需先修课无机化学编写单位: 生命科学系编 写 人:包颖审 定 人:乔永旭编写时间: 2017年2 月一、课程说明1、课程
8、简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土壤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正在经历着重大地转变。土壤的服务对象正在日益扩大,已从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土壤学,转变成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服务。土壤学课程为园艺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土壤物质组成、基本特性和形成分布三个基本方面介绍土壤学的研究进展、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等。通过课堂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等,为今后从事园艺方面的工作打基础。通过系统的讲解土壤学的基本特性、发展动态和土壤利用与管理,让学生了
9、解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保护水土的意识,树立用土养土的意识。2、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有关土壤形成、基本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和各个肥力要素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及其与耕性的关系;掌握土壤水、空气和热量及土壤溶液化学反应。掌握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等与土壤肥力有关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了解土壤胶体的概念及性质。在实验方面,要求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掌握土壤孔隙和容重的测定方法,了解土壤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的测定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关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特性、土壤形成的基
10、本理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土壤孔隙和容重的测定方法、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 难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在肥力中的地位、作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孔隙和容重、水分的测定方法。4、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期末成绩占总分的80%,满分为100分。5、学时分配表章次教学内容讲授课学时数实验(实践)课学时数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土壤矿物质2第三章土壤有机质4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66第五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64第六章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4第七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4第八章土壤溶液化学反应46小计3216总计48二、
11、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 绪 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对于农、林业和草业生产的重要性及作用,认识土壤物质组成,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认识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土壤肥力和土壤组成。 本章难点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交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一、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二、土壤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土壤的主要功能一、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三、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五、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六、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七、土壤学的
12、研究方法思考题1、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2、解释土壤与土地的区别。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层状铝硅酸盐黏土矿物、非硅酸盐黏土矿物的主要性状及其分布。本章重点土壤黏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本章难点不同种类黏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二、土壤的矿物组成第二节 黏土矿物一、层状铝硅酸盐黏土矿物 二、非硅酸盐黏土矿物 第三节 我国土壤黏土矿物分布规律一、风化和成土作用与黏土矿物组成的关系二、我国土壤黏土矿物分布规律思考题1、解释黏土矿物性质与其构造间的关系。2、不同类型黏土矿物的主要性质有
13、哪些?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腐殖质概念,二者有何异同;熟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化合物组成和形态特征;了解碳水化合物、含N、P、S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及产物,重点掌握影响转化因素中的C/N的详细内容和基本原理;了解腐殖质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内容,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分;明确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生态环境上的作用,了解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本章重点自然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有机质的转化规律、肥力作用及调节措施。 本章难点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转化结果及转化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
14、质的含量和组成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二、土壤腐殖物质-黏土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二、有机质在土壤环境上的作用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思考题 1、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简述其组成和性质;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3、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
15、为什么?第四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的密度、容重、孔隙度与三相组成;掌握土壤机械组成与质地分类;了解土壤的结构体的种类了解团粒结构形成掌握其与肥力的关系学习土壤耕性与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本章包含两个实验环节,通过本章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的方法,这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分析结果。此外,掌握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的测定方法,在实践中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从而为土壤结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本章重点自然土壤的容重、孔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措施,有关土壤容重、孔隙度的计算。
16、本章难点 土壤质地、结构、孔隙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颗粒一、土壤粒级二、土壤密度和容重 三、土壤孔隙第二节 土壤质地一、土壤机械组成二、土壤质地类型三、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改良利用第三节 土壤结构一、土壤结构体二、土壤团粒结构三、土壤结构改良第四节 土壤力学性质一、土壤黏结构和黏着性 二、土壤可塑性 三、土壤胀缩性四、土壤的抗剪强度五、土壤压缩与压实第五节 土壤耕性和耕作一、土壤耕作二、土壤耕性和耕作力学三、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思考题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作用和意义有哪些? 2、为什么说粒状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第五章 土壤水、空气和
17、热量(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水的类型、特点及相应的水分常数;掌握土壤土水势、土水吸力、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利用水吸力和土水势判断水分运动的方向;掌握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的计算方法,学习土壤水的有效性分析;掌握土壤空气和热状况的特点及其调节途径。本章包含一个实验环节,通过对本章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土壤最大吸湿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测定方法。本实验测定的三种土壤水分含量均是重要的土壤水分性质,是反映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土壤保水供水有密切的关系。本章重点自然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及其调节,有关土壤水分含量的计算。 本章难点 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有效性分析,有关
18、土壤水分含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水分基本性质一、土壤水分形态 二、土壤水分含量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第二节 土水势一、土水势及其分势 二、土水势的测定 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三节 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二、土壤空气的运动三、土壤通气性第四节 土壤热量与热性质一、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二、土壤热性质三、土壤温度 思考题1、土壤水分类型、特点及其相应的水分常数;2、如何运用水吸力和土水势判断水分运动的方向?3、调节土壤热状况的关键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4、在沙漠地带,为什么有“朝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 5、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 6、入冬
19、前小麦灌水可防冻,为什么?而春天灌返青水又不宜过早,又为什么? 7、农民为什么说“锄下有水又有火”? 8、地下水为什么冬暖夏凉?第六章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掌握土壤形成的过程;了解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及物质的转化与迁移。本章重点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本章难点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及物质的转化与迁移 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一、土壤形成的因素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
20、影响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二、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迁移三、基本土壤成土过程四、人为活动作用下的成土过程第三节 土壤发育一、土壤的个体发育二、土壤的发育系统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四、反应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思考题1、简述不同母质类型的性质特点。2、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七章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4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胶体的概念、种类与构造、性质;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作用、盐基饱和度的概念与计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本章重点土壤阳离子的交换机理,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及其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本章难点 土壤离子交换机理
21、,交换性离子有效性分析,有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与构造一、硅氧烷型表面 二、水合氧化物型表面三、有机物型表面第二节 土壤胶体表面性质一、土壤胶体的比表面二、土壤胶体表面电荷三、土壤胶体表面电位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一、离子吸附的概念二、阳离子静电吸附三、阳离子交换作用四、阳离子交换量五、盐基饱和度六、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七、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专性吸附思考题1、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2、简述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第八章 土壤溶液化学反应(4学时)教学目标熟悉土壤溶液的组成和特性,掌握
22、土壤酸碱性及其成因,掌握土壤酸碱变化规律。掌握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及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本章包含两个实验环节,通过对本章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土壤交换性酸和土壤水解性酸的测定方法。土壤交换性酸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氢、铝离子总量,属于潜在酸而与溶液中氢离子(活性酸)处于动态平衡,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之一。土壤交换性酸控制着活性酸,因而决定着土壤的pH;同时过量的交换性铝对大多数植物和有益微生物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毒害作用。 水解性酸也是土壤酸度的容量因素,它代表盐基不饱和土壤的总酸度,包括活性酸、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三部份的总和。土壤水解性酸加交换性盐基,接近于阳离子交换量,因而可用来估算土壤的阳离
23、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土壤水解性酸也是计算石灰施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水解性酸和交换性酸的本质区别和测定方法,掌握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和进行土壤改良的应用技能。本章重点土壤酸碱性成因、变化规律,土壤酸碱性对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本章难点 土壤酸碱变化规律及其成因,不同土壤酸碱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分析。 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溶液的组成与特性一、土壤溶液组成二、土壤溶液的动态平衡 第二节 土壤酸碱反应一、土壤酸性的形成二、土壤碱性的形成三、土壤酸度的指标四、土壤酸碱性的生物环境五、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六、土壤酸度的调节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一、土壤氧化
24、还原体系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三、土壤氧化还原的生物环境四、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五、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思考题1、简述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2、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土壤酸性的类型,过酸、过碱土壤的改良方法?4、交换性Al3是南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分析结果。一、土样的采集 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分土壤,这就是土样。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
25、研究的土壤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一)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二)耕作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采用混合土样,即在一采样地块上多点采土,混合均匀后取出一部分,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土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一致,近期施肥耕作
26、措施、植物生长表现基本相同。采样点5-20个,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角和堆积过肥料的地方。 2、采样方法:在确定的采样点上,先用小土铲去掉表层3毫米左右的土壤,然后倾斜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见图1)。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装入袋中带回。 (三)土壤物理分析样品 测定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的测定,须采原状土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性样品,采样时须注意湿度,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取。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而变形 。(四)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土样为查明植株生长失常的原因,所采土壤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大面积危害者
27、应取根际附近的土壤,多点采样混合;局部危害者,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取样(土壤与植株同时取样),单独测定,以保持各自的典型性。(五)采样时间土壤某些性质可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适宜的采样时间。一般在秋季采样能更好地反映土壤对养分的需求程度,因而建议在定期采样时在一年一熟的农田的采样期放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和后茬作物种植前为宜,一年多熟农田放在一年作物收获后。不少情况下均以放在秋季为宜。当然,只需采一次样时,则应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采样时间。在进行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比较,每年的采样时间应固定。二、土样的数量 一般1公斤左右的土样即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
28、采集的土样如果太多,可用四分法淘汰。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样弄碎,除去石砾和根、叶、虫体,并充分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分成四份,淘汰对角两分,再把留下的部份合在一起,即为平均土样,如果所得土样仍嫌太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留下的土样达到所需数量(1公斤),将保留的平均土样装入干净布袋或塑料袋内,并附上标签。(一)风干处理野外取回的土样,除田间水分、硝态氮、亚铁等需用新鲜土样测定外,一般分析项目都用风干土样。方法是将新鲜湿土样平铺于干净的纸上,弄成碎块,摊成薄层(厚约2厘米),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行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暴晒和酸、碱、蒸气以及尘埃等污染。(二)磨细和过筛 1、挑出自然风干土样
29、内的植物残体,使土体充分混匀,称取土样约500克放在乳钵内研磨。2、磨细的土壤先用孔径为1mm(18号筛)的土筛过筛,用作颗粒分析土样,(国际制通过2mm筛孔)反复研磨,使1mm的细土全部过筛。粒径1mm的未过筛石砾,称重(计算石砾百分率)后遗弃。3、将1mm的土样混匀后铺成薄层,划成若干小格,用骨匙从每一方格中取出少量土样,总量约50克。仔细拣出土样中的植物残体和细根后,将其置于乳钵中反复研磨,使其全部通过孔径0.25mm(60号筛)的土筛,然后混合均匀。经处理的土样,分别装入广口瓶,贴上标签。三、思考题1、采集与处理土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处理土样时为什么1mm和0.25mm的细土必须反
30、复研磨使其全部过筛?3、处理通过孔径1mm及0.25mm土筛的两种土样,能否将两种筛套在一起过筛,分别收集两种土筛下的土样进行分析测定?为什么?4、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石砾百分率。 石砾重量 石砾含量(%) 100 土壤总重量实验二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一、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土壤容量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通常用克/厘米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总孔隙度外,还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一)方法原理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然后称量并根据土壤自然含水量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二
31、)操作步骤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环刀容积一般为100厘米3。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中,切忌左右摆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一端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室内称重。3、在紧靠环刀采样处,再采土10-15克,装入铝盒带回室内测定土壤含水量。(三)结果计算 100 1、环刀内干土重(克) 环刀内湿土重(克) 100+土壤含
32、水量(%) 环刀内干土重(克) 2、土壤容重(克厘米3) 环刀容积(100厘米3) (四)仪器设备 (1)容积为100厘米3的钢制环刀。 (2)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3)感量为0.1及0.01的粗天平各一架。 (4)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二、土壤总孔隙度的计算 土壤总孔隙度是指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孔隙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比。土壤孔隙度不仅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而且反映土壤松紧度和结构状况的好坏。 土壤总孔隙度一般不直接测定,而是用比重和容重计算求得。 容重土壤总孔隙度(%)(1 )100 比重 如果未测定土壤比重,可采用土壤比重的平均值2.65来计算,也可直接用土壤容重(dv)通过经验公
33、式,计算出土壤的孔隙度P1。 三、思考题1、为什么不同质地的土壤,其容重和总孔度不同。2、土壤中大、小孔隙比例对土壤的水分、空气状况有何影响? 实验三 土壤最大吸湿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测定 本实验测定的三种土壤水分含量均是重要的土壤水分性质,是反映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土壤保水供水有密切的关系。一、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 风干土样所吸附的水气,称为吸湿水。土壤吸湿水的多少与空气相对湿度有关,当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的1.25-2.00倍,大约相当于凋萎系数。凋萎系数的测定较难,故可由最大吸湿量间接计算而得。土壤最大吸湿量也可以用
34、来估计土壤比表面的大小。 (一)方法原理 饱和K2S04在密闭条件下可使空气相对湿度达98-99,风干土样在此相对湿度下达最大吸湿量。 (二)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520克(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5-10克,壤土10-15克,砂土15-20克),平铺于已称重的称量皿底部。 2、将称量皿放人干燥器中的有孔磁板上,另用小烧杯盛饱和K2SO4溶液,按每克土大约2毫升计算,同样放入干燥器内。 3、将干燥器放在温度保持在20的地方,让土壤吸湿。 4、土样吸湿一周左右,取出称重,再将其放人干燥器内使之继续吸水,以后每隔23天称一次,直至土样达恒重(前后二次重量之差不超过0.005克),计
35、算时取其大者。5、达恒重的土样置于105-110烘箱内烘至恒重,按一般计算土壤含水量方法计算出土壤最大吸湿量。二、田间持水量测定(室内测定方法) 土壤田间持水量是指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因此是表征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指标,也是计算土壤灌溉量的指标。 1、按容重采土的方法用环刀在野外采取原状土,放于盛水的搪瓷盘内,有孔盖(底盖)一端朝下,盘内水面较环刀上缘低1-2毫米,勿使环刀上面淹水。让水分饱和土壤。 2、同时在相同土层采土,风干后磨细过1毫米筛孔,装入环刀中(或用石英砂代替干土),装时要轻拍击实,并稍微装满一些。 3、将水分饱和一昼夜的装有原状土的环刀取出,打开底盖(有
36、孔盖),将其连滤纸一起放在装有干土(或石英砂)的环刀上。为紧密接触,可压上砖头(一对环刀用两块砖压)。4、经过8小时吸水后,从环刀内取出15-20克原状土测定含水量,此值接近于该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5、结果计算: 湿土重干土重土壤田间持水量(重量)100 干土重 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 100 土壤田间持水时(%) 根据土壤比重、容重、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可计算土壤在田间持水量时的固、液、气三相体积: 土壤容重 土壤固相体积(%)100 土壤比重 土壤液相体积(%)田间持水量(重量)容重 土壤气相体积(%)总孔隙度(%)一土壤液相体积(%)三、土壤毛管持水量测定 土壤毛管持
37、水量是土壤的一项重要水分常数,可根据其数值换算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或非毛管孔隙度)。 (一)操作步骤 1、按测定土壤容重的采土方法,在田间用环刀采取原状土,带回室内于盛有23毫米水层的瓷盘中,让土壤毛细管吸水。 2、吸水时间,砂土4-6小时,粘土8-12小时或更长,然后取出环刀,除去多余的自由水。 3、从环刀中取出4-5克湿土测定含水量,即为毛管持水量。亦可根据测定容重时环刀内的干土重换算求得,即: 环刀内湿土重环刀内干土重土壤毛管持水量(%)100 环刀内干土重 (二)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的计算 土壤毛管孔隙度() 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容重 土壤通气孔隙度() 土壤总孔隙
38、度(%)一土壤毛管孔隙度()四、药品配制饱和K2SO4溶液:称取100克K2SO4溶于1升蒸馏水中,溶液应见白色未溶的K2SO4晶体,否则要适当增加K2SO4量。五、作业题 1、列出实验数据,计算各项土壤水含量。 2、计算土壤在田间持水量时的三相比。 3、计算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六、思考题 1、测定最大吸湿量时,让土壤在特定的温度(20)和相对湿度98条件下吸湿,为什么?2室内测定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方法有何不同?二者结果在反映土壤水分状况上有何重要意义? 实验四、土壤交换性酸的测定(氯化钾交换 中和滴定法) 土壤交换性酸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氢、铝离子总量,属于潜在酸而与溶
39、液中氢离子(活性酸)处于动态平衡,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之一。土壤交换性酸控制着活性酸,因而决定着土壤的pH;同时过量的交换性铝对大多数植物和有益微生物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毒害作用。一、方法原理在非石灰性土和酸性土中,土壤胶体吸附有一部分氢、铝离子,当以KCl溶液淋洗土壤时,这些氢、铝离子便被钾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此时不仅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而且由于铝离子的水解,也增加了溶液的酸性。当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淋洗液时,所得结果(滴定度)为交换性酸(交换性氢、铝离子)总量。另外在淋洗液中加入足量NaF,使铝离子形成络合离子,从而防止其水解,反应如下: AlCl3+6NaFNa3A1F6+3NaCl然
40、后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即得交换性氢离子量。由两次滴定之差计算出交换性铝离子量。二、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0.25mm筛孔的风干土样,重量相当于4克烘干土,置于100ml三角瓶中。加1mol/L KCl溶液约20ml,振荡后滤入100ml容量瓶中。2、同上多次地用1mol/L KCl溶液浸提土样,浸提液过滤于容量瓶中。每次加入KCl浸提液必须待漏斗中的滤液滤干后再进行。当滤液接近容量瓶刻度时,停止过滤,取下用KCl定容摇匀。3、吸取25m1滤液于100m1三角瓶中,煮沸5分钟以除去C02,加酚酞指示剂2滴,趁热用0.02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粉红色即为终点。记下NaOH
41、溶液的用量(V1),据此计算交换性酸总量。 4、另取一份25m1滤液,煮沸5分钟,加1ml3.5NaF溶液,冷却后,加酚酞指示剂2滴,用0.02mol/LNa0H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Na0H溶液的用量(V2),据此计算交换性氢离子量。三、试剂配制 1、0.02mol/LNaOH标准溶液:取100ml 1molL-1 NaOH溶液,加蒸馏水稀释至5升,准确浓度以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2、1 mol/LKCl溶液:配制同前。 3、3.5NaF溶液:称NaF(化学纯)3.5克,溶于100ml蒸馏水中,贮存于涂蜡的试剂瓶中。4、1酚酞指示剂:称1克酚酞溶于100ml 95的酒精。四、结果计算 V1C分取
42、倍数土壤交换性酸总量(Cmol/kg) 100 土样重(克) V2C分取倍数 2、土壤交换性氢(Cmol/kg) 100 烘干土样重(克) 3、土壤交换性铝(Cmol/kg) 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氢 式中:V1 滴定交换性酸总量消耗的NaOH毫升数 V2 滴定交换性氢消耗的NaOH毫升数 C 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 分取倍数 100m1/25m1=4 实验五、土壤水解性酸的测定(醋酸钠水解 中和滴定法) 水解性酸也是土壤酸度的容量因素,它代表盐基不饱和土壤的总酸度,包括活性酸、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三部份的总和。土壤水解性酸加交换性盐基,接近于阳离子交换量,因而可用来估算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
43、度。土壤水解性酸也是计算石灰施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一、方法原理 用1mol/L醋酸钠(pH8.3)浸提土壤,不仅能交换出土壤的交换性氢、铝离子,而且由于醋酸钠水解产生NaOH的钠离子,能取代出有机质较难解离的某些官能团上的氢离子,即可水解成酸。二、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mm筛孔风干土样,重量相当于5.00克烘干土,放在100ml三角瓶中,加1mol/LCH3COONa约20ml,振荡后滤入100ml容量瓶中。2、同上多次地加1molL-1醋酸钠溶液浸提土样,浸提液滤入100ml容量瓶中,每次加入CH3COONa浸提液必须待漏斗中的滤液滤干后再进行,直至滤液接近刻度,用1mol/L醋酸钠溶液定
44、容摇匀。3、吸取滤液50.00ml于250ml三角瓶中,加酚酞批示剂2滴,用0.02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明显的粉红色,记下NaOH标准溶液的用量(V)。 注:滴定时滤液不能加热,否则醋酸钠强烈分解,醋酸蒸发呈较强碱性,造成很大的误差。三、试剂配制 1、1mol/L醋酸钠溶液:称取化学纯醋酸钠(CH3COONa3H20)136.06克,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升。用1mol/LNa0H或10醋酸溶液调节pH至8.3。 2、0.02 mol/LNaOH标准溶液:同前。 3、1酚酞指示剂:同前。四、结果计算 VC分取倍数 水解性酸度(Cmol/kg) 100 烘干土样重(克) 式中:V NaO
45、H标准溶液消耗的毫升数; C Na0H标准溶液的浓度。 如果已有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数据,水解性酸度也可以用计算求得。 水解性酸度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式中三者的单位均为Cmol/kg土。这样计算的水解性酸度比单独测定的水解性酸度更准确。五、思考题 1、土壤水浸和盐浸pH有何差别?原因何在? 2、土壤pH与交换酸有何关系? 3、为什么一般土壤的水解酸度大于交换酸度? (备选) HYPERLINK /trx/shyzd/zd3.html l # 实验一 土壤pH和全盐的测定 土壤酸度包括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 H + 和活性酸溶液中的 H+ ,它们处于动态平衡中。活性酸常以
46、pH 表示 ( 土壤 pH 值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 是一种强度因素。土壤 pH 值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植物生长都起着重要作用,故又称为实际酸度或有效酸度。本实验要求掌握土壤 pH 测定的一般方法。 土壤水溶性盐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限制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土壤中水溶性盐的分析,对了解盐分动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拟订改良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一般包括全盐量测定,阴离子 (Cl - 、SO42- 、CO32- 、HCO3- 、NO3- ) 和阳离子 (Na+、 K+、 Ca2+ 、Mg2+ ) 的测定,并常以离子组成作为盐碱土分类和利用改良的依据。
47、一、实验方法、原理 土壤 pH 的测定方法可分为比色法,电位法。其中比色法有方法简便,不需贵重仪器,受测量条件限制较少,便于野外调查使用等优点,但准确度低。电位法测定具有准确,快速,方便等优点。但需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条件限制较多。本实验采用电位法测定。测定原理是用 pH 计测定土壤悬浊液 pH 时,由于玻璃电极内外溶液 H+ 活度不同而产生电位差, E=0.059.1oga1/ a2,a1=玻璃电极内溶液的 H+ 活度 (固定不变);a2=玻璃电极外溶液的H+活度( 即待测液H+ 强度) ,电位计上读数换算成 pH 后在刻度盘上直接显示读出 pH。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分水溶性盐的提取和浸出液盐
48、分的测定两部分。在进行土壤水溶性盐提取时应特别注意水土比例、振荡时间和提取方式,它们对盐分溶出量都有一定影响。目前在我国采用 51 浸提法较为普遍。盐分的测定主要采用电导法和烘干法,其中以电导法较简便,快速,烘干法较准确,但操作繁琐费时。本实验采用水土比 51 浸提,电导法测定水溶性盐总量。 电导法测定原理是土壤水溶性盐是强电解质,其水溶液具有导电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的含盐量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待测液电导率的高低即可测出土壤水溶性盐含量。二、实验器具 酸度计、电导率/TDS/盐度/电阻率测量仪、50 或 100ml 烧杯、天平、25ml的量筒、玻璃棒。三、实验步骤(一)土壤p
49、H的测定 称取 10g 风干土样于 50 或 100ml 烧杯中。加入 50ml 去离子水,混匀。可用玻璃棒搅拌 3-5 分钟,但需注意防止污染。静置 10 分钟。用 pH 计将电极插入悬液中(上层上部),读取读数 pH W 。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接着测下一个样品。 注意事项:液土比例:液土比例影响 pH 值测定结果,测定时液土比应加以固定。为使所测 pH 更接近田间的实际情况,以液土比 11 或 2.51 较好。本实验采用液土比 51 。提取与平衡时间:对不同土壤搅拌与放置平衡时间要求有所不同。(二)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称取新鲜土壤样品5g于50ml小烧杯中,加入无CO2蒸馏水25ml;
50、搅拌,静置30分钟后,测定土壤浸提液电导率、TDS、盐度、电阻率。 四、实验结果表1 土壤pH的测定自然土样重(g)pH(H2O)表2 土壤全盐量的测定新鲜土样重(g)待测液温度()电导率仪读数(S/cm)TDS读数(mg/L)盐度(ppt)电阻率(Kcm)(备选)实验二 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通常作为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是土壤各种养分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并对土壤理化性质如结构性、保肥性和缓冲性等有着积极的影响。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很多。本实验用重铬酸钾容量法。重铬酸钾容量法 一、实验方法、原理 在170180条件下,用过量的标准重铬酸
51、钾的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以硫酸亚铁溶液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质含量。测定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2K2Cr207+3C+8H2S042K2S04十2Cr2(SO4)3+3CO2+8H20 K2Cr207+6FeSO4+7H2S04 K2S04十Cr2(SO4)3+3Fe2(SO4)3+7H20二、药品配制 (1)0.8000molL-1(1/6 K2Cr207)标准溶液,将K2Cr207(分析纯)先在130烘干3 4小时,称取392250克,在烧杯中加蒸馏水400毫升溶解(必要时加热促进溶解),冷却后,稀释定容到1升。 (2)0.1 molL-1FeS04溶
52、液,称取化学纯FeSO47H20 56克或(NH4)2SO4FeS046H2O 78.4克,加3molL-1硫酸30毫升溶解,加水稀释定容到1升,摇匀备用。(3)邻啡罗林指示剂,称取硫酸亚铁0.695克和邻啡罗林1.485克溶于100毫升水中,此时试剂与硫酸亚铁形成棕红色络合物Fe(C12H8N3)32+。三、实验步骤 方法一:(1)准确称取通过0.25mm筛孔的风干土样0.100-0.500克,倒入干燥硬质玻璃试管中,加入0.8000molL-1(1/6 K2Cr207)5.00毫升,再用注射器注入5毫升浓硫酸,小心摇匀,管口放一小漏斗,以冷凝蒸出的水汽。试管插入铁丝笼中。 (2)预先将热浴
53、锅(石蜡或磷酸)加热到180185,将插有试管的铁丝笼放入热浴锅中加热,待试管内溶液沸腾时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去试管外部油液。消煮过程中,热浴锅内温度应保持在170180。 (3)冷却后,将试管内溶液小心倾入250毫升三角瓶中,并用蒸馏水冲洗试管内壁和小漏斗,洗入液的总体积应控制在50毫升左右,然后加入邻啡罗林指示剂3滴,用0.1molL-1FeS04滴定溶液,先由黄变绿,再突变到棕红色时即为滴定终点(要求滴定终点时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为11.5molL-1)。 (4)测定每批(即上述铁丝笼中)样品时,以灼烧过的土壤代替土样作二个空白试验。 方法二: (1)准确称取通过0.2
54、5mm筛孔的风干土样0.100-0.500克,倒入150ml三角瓶中,加入0.8000molL-1(1/6 K2Cr207)5.00毫升,再用注射器注入5毫升浓硫酸,小心摇匀,管口放一小漏斗,以冷凝蒸出的水汽。 (2)先将恒温箱的温度升至185,然后将待测样品放入温箱中加热,让溶液在170-180条件下沸腾5分钟。 (3)取出三角瓶,待其冷却后用蒸馏水冲冼小漏斗和三角瓶内壁,洗入液的总体积应控制在50毫升左右,然后加入邻啡罗林指示剂3滴,用0.1molL-1FeSO4滴定,溶液先由黄变绿,再突变到棕红色时即为滴定终点(要求滴定终点时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为1-1.5molL-1)。(4)测定每
55、批样品时,以灼烧过的土壤代替土样作二个空白试验。注:若样品测定时消耗的FeSO4量低于空白的1/3,则应减少土壤称量。四、实验结果 0.80005.00 -(V0-V)0.0031.7241.1 V0 土壤有机质(%) 100 烘干土重 式中:V0 滴定空白时所用FeS04毫升数; V 滴定土样时所用FeS04毫升数; 5.00 所用K2Cr2O7毫升数 0.8000 1/6 K2Cr207标准溶液的浓度; 0.003 碳毫摩尔质量0.012被反应中电子得失数4除得0.003; 1.724 有机质含碳量平均为58%,故测出的碳转化为有机质时的系数为100/581.724; 1.1 校正系数。
56、五、注意事项 (1)含有机质5者,称土样0.1克,含有机质23者,称土样0.3克,少于2者,称土样0.5克以上。若待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氧化不完全,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应用固体稀释法进行弥补。方法是:将0.1克土样与0.9克高温灼烧已除去有机质的土壤混合均匀,再进行有机质测定,按取样十分之一计算结果。 (2)测定石灰性土壤样品时,必须慢慢加入浓H2SO4,以防止由于CaCO3分解而引起的激烈发泡。 (3)消煮时间对测定结果影响极大,应严格控制试管内或烘箱中三角瓶内溶液沸腾时间为5分钟。 (4)消煮的溶液颜色,一般应是黄色或黄中稍带绿色。如以绿色为主,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若滴定时消耗
57、的硫酸亚铁量小于空白用量的三分之一,可能氧化不完全,应减少土样重作。(二)土壤有机质含量参考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 丰缺程度 1.5 极低1.5-2.5 低2.5-3.5 中3.5-5.0 高 5 极高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分。一般来讲,它主要是由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所组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其HAFA比值有所不同。同时这个比值与土壤肥力也有一定关系。因此,测定土壤腐殖质组成对于鉴别土壤类型和了解土壤肥力均有重要意义。实验方法、原理 用0.1M焦磷酸钠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处理土壤,能将土壤中难溶于水和易溶于水的结合态腐殖质络合成易溶于水的腐殖质钠盐,
58、从而比较完全的将腐殖质提取出来。焦磷酸钠还起脱钙作用,反应图示如下: 提取的腐殖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之。二、药品配制 1、0.1M焦磷酸钠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称取分析纯焦磷酸钠44.6克和氢氧化钠4克,加水溶解,稀释至1升,溶液pH13,使用时新配。2、3molL-1 H2S04:在300毫升水中,加浓硫酸167.5毫升,再稀释至1升。3、0.01molL-1 H2S04:取3molL-1 H2S04液5毫升,再稀释至1.5升。 4、0.02 molL-1 NaOH:称取O.8克NaOH,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升。三、实验步骤1、称取0.25mm相当于2.50克烘干重的风干土样,置于250
59、毫升三角瓶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1M焦磷酸钠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50.00毫升,振荡5分钟,塞上橡皮套,然后静置1314小时(控制温度在20左石),旋即摇匀进行干过滤,收集滤液(一定要清亮)。 2、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的测定 吸取滤液5.00毫升,移入150毫升三角瓶中,加3molL-1 H2S04约5滴(调节pH为7)至溶液出现浑浊为止,置于水浴锅上蒸干。加0.8000molL-1(1/6 K2Cr207)标准溶液5.00毫升,用注射筒迅速注入浓硫酸5毫升,盖上小漏斗,在沸水浴上加热15分钟,冷却后加蒸馏水50毫升稀释,加邻啡罗林指示剂3滴,用0.1molL-1硫酸亚铁滴定,同时作空白
60、试验。 3、胡敏酸(碳)量测定 吸取上述滤液20.00毫升于小烧杯中,置于沸水浴上加热,在玻棒搅拌下滴加3 molL-1 H2S04酸化(约30滴),至有絮状沉淀析出为止,继续加热10分钟使胡敏酸完全沉淀。过滤,以0.0lmolL-1 H2S04洗涤滤纸和沉淀,洗至滤液无色为止(即富里酸完全洗去)。以热的0.02 molL-1Na0H溶解沉淀,溶解液收集于150m1三角瓶中(切忌溶解液损失),如前法酸化,蒸干,测碳。(此时的土样重量w相当于1克)。 四、实验结果 0.80005.00(V0-V1)0.003 V01、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 100 W式中:V05.00毫升标准重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美容师考试的片面性和全面性及答案
- 宠物营养相关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计算机基础考试模拟演练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业诊断英语及答案
- 二手车评估师考试专业术语试题及答案
- 安装造价考试试题及答案
- 开门安全教育课件
- 网络货币基础知识考核及答案
- 小自考公共事业管理反馈机制试题及答案
- 文综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 GB/T 16921-2005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X射线光谱方法
- GB/T 11168-2009光学系统像质测试方法
-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件
-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粤教版(含答案)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韩山师范大学2022年练习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 爱爱医资源-生理学-122排卵、黄体形成与月经周期
- 科技小巨人工程验收培训
- 大班绘本教案《月亮冰激凌》
-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规程
- 01-第一章--粉末的制取雾化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