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个方面:(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二)人本主义;(三)天人合一;(四)礼治。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古代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儒家文化的主流是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 孔子已经提出了刚健有为的思想。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曾参(前505前436,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人一能之,己百之;
3、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篆传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u)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北宋理学家张载则告
4、诫人们:“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陆游的示儿等诗句;而岳飞、文天祥等,都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必要时可以慷慨捐躯、舍生取义的楷模。岳飞:满江红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正气歌:作者: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
5、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
6、,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故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7、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人本主义精神 (一) 重人伦远鬼神 (二)道德伦理人本主义 (三)以民为本(民本思想)(一) 重人伦远鬼神 中国早在西周开始,就有了疑“天”思潮以及“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这是人本主义的思想渊源。春秋时,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8、”。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对神鬼采取存疑的态度。他教导弟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孔子的弟子问及如何事鬼神,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的事情,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还明确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东汉思想家仲长统在论述天道和人道时指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南北朝时的何承天撰达性论,批判佛教神学,否定了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神学迷信,宣扬了人本思想。 南朝范缜的神灭论,提出了形质神用(形在神在)、形谢神灭的观点,捍卫了人本主义。 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追求个体民主自由、个体权力
9、的人生价值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以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这种人本主义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定位的。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二)道德伦理人本主义 “民为邦本”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民为邦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为贵,社稷(古指国家)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孟子尽心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
10、,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域民(分化居民区域)不以封建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三)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汉唐之际的民本思想 西汉著名学者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 新书大政上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深刻地认识到君民关系,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
11、身毙,君富而国亡。”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宋以后,民本思想又进一步强化。理学家程颐宣称“民惟邦本”(程颐文集卷五)。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宋史朱熹传三、天人合一精神 天,就是自然。天和人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应和谐共处。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古代也有“天人之分”和“人能胜乎天”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不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
12、而可以达到统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产生于先秦;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的“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张载最先提出。 西周时期,产生了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表达了天与人是可以相通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他极力主张“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 庄子齐物论 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提出了“人副天数” 之说。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13、阴阳义 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已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四、礼治 所谓“礼”,是指一个社会所尊奉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属于国民素质的范畴。“礼”是法律之外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解器。礼与法是相互依存的。 “礼”也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现象。中国人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论语中有:“席不正,不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做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
14、其实质就是强调社会的有序,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八佾”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舞蹈。每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又称一佾。八佾即八,也就是八八64人,这种规模的舞蹈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诸侯只能看六佾即六行48人的舞蹈。而像季氏这样的大夫只能享用四佾,即四行32人的表演。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重视伦理道德二、 重和谐与统一三、重实际,求稳定一、重视伦理道德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见梁惠王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 公十五 宋代 “厚德载物” 的思想 与重视伦理道德相关联,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 庄子天下篇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access知识点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三5月定时练习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管理学院《药剂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美学与医学美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精确农业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 网购行业发展现状
-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外语粉体建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脊柱疾病病人的护理
- 2025年辽宁省阜新二中高三5月阶段检测试题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科普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共100题)
- 药物过敏抢救流程
- 小学生讲卫生主题班会
- 客户投诉与客户满意度管理制度
-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探讨
- 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 无人机操控知识培训课件
- 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制度
- 2025广东省广州打捞局编外人员招聘21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产科护理临床案例分享
-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