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课件_第1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课件_第2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课件_第3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课件_第4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

2、“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

3、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高大。说文:“豔,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

4、。”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甕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二、训诂的源流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汉书艺文志 著录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表又以为周公着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后人大都以为是秦汉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

5、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末刘熙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 3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 2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训诂荟萃旧说又补其疏略以成一家言所以流传不废一直为人所重视北宋真宗时邢昺(9321012)根据郭注作尔雅疏10卷与注别行。郭璞注尔雅一方面用经传文句证明雅训另一方面用今义释古义又用晋代方言以释古语。邢昺疏则又疏解郭注对尔雅条例又多所发明并非奉旨虚应故事之作。到南宋高宗时郑樵又为尔雅重新作注攻击经文认为以数

6、十言为一义多昧于言理解释诗义又多昧于物之情状从而加以辨证。又孝宗淳熙元年(1174)罗愿(11361184)又作尔雅翼32卷专释草木鸟兽虫鱼的名称形状不因循旧文而重视目验下至清代以迄近代研究尔雅的不下20家。大致可分4类 校正文字因尔雅流传抄写不无讹误窜乱所以以校正文字为先务。阮元有尔雅注疏校勘记可为代表。其后严元照(17731817)又有尔雅匡名20卷他以说文解字为主要参证材料一方面校正讹体一方面说明字有假借。 补正郭注邢疏周春(17291815)有尔雅补注4卷潘衍桐有尔雅正郭3卷。疏证尔雅。一部是邵晋涵( 17431796 )的尔雅正义20卷注重采集尔雅古注和汉人诸书批注注释尔雅兼释名物为

7、郭注不备的。文字讲解简明精核远胜于邢疏。另一部是郝懿行(17571825)尔雅郭注义疏20卷这部书在辨释名物上注重目验胜于邵氏正义在疏解字义方面能因声以求义略胜于邵。然剿袭邵书处极多实是疵累不免为人所鄙薄。释例,主要有两家一为近代陈玉澍(18531906)尔雅释例 5卷虽多创见条例过繁不易得其要领。另一为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收入观堂集林卷五对古今雅俗之命名尔雅释词之体例发明至多为前人所未道又近人黄焯所集黄侃尔雅音训一书就音以说义也颇有胜处可供参考。(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1.西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通释语义与随文注解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

8、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是某一词语在某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2.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许慎、扬雄、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

9、县)人。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古训传,简称毛诗。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的小毛公。许慎说文解字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河南通志卷四十九说许慎墓在郾城县城东35里召陵城下。今据郾城县文化馆调查郾城县东30里召陵故城西 3里有许庄许慎墓冢即在许庄村东一里处。许慎在后汉书卷一百九下有传但未载生卒年。据清代严可均许君事迹考和陶方琦许君年表考等所考证许慎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初卒于桓帝建和初。据后汉书本传称许慎“性纯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五经无双许叔重”。曾为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又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当即丞相府阁下之令史。安帝永初四年

10、 (110)与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书。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许慎从名儒贾逵(公元30 101)问学通籀篆古文。因鉴于当时俗儒说字解经多与古义不合所以作说文解字15篇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遣子许冲上之于朝。 许慎还着有五经异义和淮南子注已散佚不存。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东汉许慎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写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基础。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

11、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该书改变了周秦至汉的字书的编纂方法即将所收字编为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又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所未有的。该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但说解中也杂有主观臆断和迷信成份需要参照甲骨金石竹木简的文字研讨审定。该书现存的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清代学者以研究说文为专门的学问给它作注的

12、有数十家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为最着。近人丁福保将以往各家研究说文的专著和其它论及说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汇集为说文解字诂林后又搜集遗逸编为补遗是该书注释的总汇。扬雄 (公元前53公元18) ,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以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死。少好学,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长于辞赋,早年作有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后来以为“辞赋非贤人诗赋之正”谓为“鵰虫篆刻壮夫不为”遂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和语言文字学著法言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哲学观点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

13、“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崇尚儒家学说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则反对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所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语言与方言。又续仓颉篇编成字书训纂篇扬雄著作除法言太玄方言外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至清代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 4卷最为详备。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今存13卷见东晋郭璞方言注(涵芬楼四部丛刊本)汉书艺文志 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的作者发生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复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姑从旧本仍题雄名”。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

14、为扬雄所撰。根据扬雄答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行调查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方言刻本北宋有国子监本南宋有蜀本闽本和赣本现存宋本是南宋庆元六年(1200)浔阳(今江西九江)太守李孟传的刻本。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第1卷第1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

15、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方言注,这是方言的第一个注本,13卷,东晋郭璞撰(涵芬楼四部丛刊本)。郭璞继承和发扬了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传统,在为方言作注时,

16、采用晋代活的语言来和扬雄所记汉代方言相比较,从方言注中可以看出某些词语古今的意义已发生变化。例如卷一:“虔刘惨,杀也。”注:“今关西呼打为。”卷六:“擘,楚谓之纫。”注:“今亦以线贯针为纫,音刃。”方言注还指明某些方言词依旧在某地保存,或已经在某地消失转而在他处保存。例如卷一:“娥,好也。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注:“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虔儇,慧也。,楚或谓之。”注:“他和反,亦今通语,”扬雄方言的原本虽无可查考,但因有郭注本而得以长期保存下来,现在能见到的宋以后的几种方言刻本,都是郭注本。方言注序和扬雄跟刘歆间往来的书信都说方言共有15篇,但今本方言注仅存13卷,这大概是六朝时

17、期的变动,至于字数,应劭风俗通义序说9000字,清代戴震统计,方言注正文则有1.9万余字,其间变化,因时代推移,已无从查考。方言疏证,清代为扬雄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第一个校本。13卷,戴震撰。扬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来有多种,经流传写刻,难免有些错漏。戴震以永乐大典本跟明本校勘,并进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注的文字来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共改正讹字 281个,补脱字27个,删衍字17个。辨析疑义,取证确凿。例如卷五:“甑 ,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注:“梁州呼鉹。”文中“梁州”为“凉州”之讹,戴氏加以改正。又如卷十三:“冢,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言不封也。”“言不封也”下面有脱字,戴氏从

18、永乐大典本补注“墓犹慕也”4个字。卷六:“怠,坏也,”注:“谓坏落也,音虫豸,未晓。”戴氏认为“未晓”二字是阅读者所记,为衍文,故删。方言疏证还有疏漏和可以商榷之处。例如卷五:“薄,自关而西谓之薄。” 戴氏下脱“南楚谓之蓬薄”六字,卷十二:“莳殖,立也,”戴氏误改“殖”为“植”,清代王念孙撰方言疏证补,有不少见解可以补戴氏的不足。方言笺疏,钱绎撰,卷首有咸丰建元辛亥(1851)自序,方言笺疏主要参考戴震的方言疏证和卢文弨(17171795)的重校方言这两种本,又用玄应一切经音义参校一遍。共 13卷 20余万字,旁征博引,资料丰富。如卷一第一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19、笺疏引书有广雅荀子白虎通义吕氏春秋礼记左传逸周书孟子庄子诗经楚辞史记释名说文广韵等 20多种。钱氏不理解方言一书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主旨,只是从史传诸子类书以及古佚残篇中搜集材料,加以考证,所以用力虽勤但创见较少。刘熙与释名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成国,北海人(今山东高密一带),生当汉代末年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所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着有释名27篇,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其书一直传流至今。刘熙又有孟子注一书,见于唐代一切经音义引,今已亡佚无存。释名。三国志吴书韦曜(昭)传说曜在狱中上书称:“又见刘熙所作

20、释名,信多佳者,”考曜入狱在孙皓凤凰二年 (273),据此可知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 释名这部书是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的。刘熙在自序里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今本 27篇分为 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刘熙解释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完全

21、从声音上去探索。如“日,实也”“月,阙也”,这种解释已见于说文解字,但是刘熙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全书都是这样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说出缘由来。如说:“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体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诸如此类都是就音以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也称音训 。刘熙所加的声训,虽然有些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不过,远在

22、17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还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而没有亡佚,与人民很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释名这部书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释名书中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以跟尔雅说文等书相参证。全书以声为训,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韵韵近字,或取声同声近字,由此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不能等闲视之。中外学者已有论文发表。 释名的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误已多。清代学者毕沅作释名疏证校勘其中讹误,有扑尘之功。王先谦又作释名疏证补,续有刊正,可称善本。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曾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

23、成为博士,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径传等。今本古文尚书孔氏传为晋梅赜所献,题孔安国作,实为托名之作。马融: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桓帝时官南郡太守。后回朝为议郎。马融博学多才,为汉时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曾注孝径、论语、诗、易、尚书、三礼、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均失传,清人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字康成。曾从马融学古文径,回乡后聚徒讲学。晚年因党锢之祸被囚禁,建安初获释。官任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郑氏治学以古文经为主,遍注群径,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尚书注、三

24、礼图、毛诗谱、六艺论、三礼目录等,今仅存三礼注和毛诗笺。何休:东汉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董仲舒四传弟子。为人质朴口讷,终生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闲门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著作尚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除解诂传于世外,余皆佚。赵歧:东汉京兆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人。曾为并州剌史,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孟子章句一书,传于世。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据传郑玄欲注春秋,听说服注之意多与己同,遂尽以所注与服。唐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高诱:东汉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学,

25、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人。曾为校书郎,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一书,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三)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1.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训诂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有关经、史、子、集四部重要著作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标志着这一时期训诂学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领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是:1、扩大了训诂的范围。2、出现了义疏和集解。3、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2.魏晋南北朝重要注释家及注本。魏

26、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何晏、王弼、韩康伯、韦昭、杜预、范宁、郭璞、郭象、裴松之、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何晏:三国魏时南阳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玄学家,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娶魏公主,官散骑侍郎,迁待中、尚书。其仪表“美姿仪,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作有道德论、周易解及各种文赋数十篇,多不传;主编论语集解二十卷,流传至今。王肃:(-年)字子雍,三国魏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为魏文帝时御史大夫,安陵亭侯王朗之子,司马昭之妻父。肃祟奉贾逵、马融的古文经学,根据马融学说对古文各经进行注解,其立说与郑玄不同。他伪造圣证论十二卷

27、,托称“取证于圣人之言”,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记、礼记、说苑等古代婚姻、丧祭、等制度和孔子的遗闻逸事综合而成。自称得之于孔子二十世孙孔猛,以此作为撰圣证论的根据。孔丛子七卷,载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渔、子顺等人的言论,以今、古文各家经义综贯群经而成。通过这三部假书,借孔子名义来驳斥郑玄,企图夺取“郑学”的地位。王肃的著述较多,注有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诸解以及其父王朗所作易传,在晋代都列于学官,立有博士。清人马国翰玉函山辑书快书有辑本。此外尚有周易、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及孔子家语等。王弼(公元226-249):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

28、东南)人,笃好老庄之学。与何晏、夏侯玄同开魏晋后玄学的先声。由何晏荐为尚书郎,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韩康伯:魏人,著周易注,余不详。韦昭: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曾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等职,被孙晧所杀。平生好学不倦,精通经史,著有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国语注等书。除国语注传于今外,余皆佚。杜预:晋时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官河南尹、度支尚书,后拜镇南大将军,镇襄阳,太康元年率兵灭吴,有功,封阳县侯。杜预博学多才,长于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一生耽思经籍,酷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集解等书,皆传于世,其中春秋左氏传

29、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传注本。范宁:晋时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少笃学,治经严谨,不尚玄学。历官余杭令、临淮太守、中书侍郎、豫章太守等,封遂乡侯。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为今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另有公羊传例、论语注、礼杂问等书 ,皆佚。郭璞: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景纯。曾为著作佐郎、尚书郎。后因劝阻王敦起兵作乱而为敦所杀。其所注文献很多,诸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郭象:晋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为人好老、庄,善清谈。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

30、子注一书,三十三卷,阐释老、庄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独传于世,唐时成玄英曾为之作疏。裴松之: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先仕晋,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侍郎等职,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国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诏注三国志,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开创了注释的新例。裴骃: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参军,著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传于今。另有史记音义八十卷,已佚。张揖广雅张揖字稚让魏明帝太和中为博士。张揖在上广雅表里说尔雅一书所集训诂还很不完备所以把群书中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的都详录品核以着于篇其意在增广尔雅因此所释仍用尔雅旧

31、目自释诂释言释训以下直至释兽释畜凡19篇。其书搜集极广举凡汉代以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广雅原书分上中下 3卷隋代曹宪作音释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自称所著为博雅音。曹宪所著本隋志作 4卷唐志则改作10卷书名仍称广雅沿用至今。 王念孙成广雅疏证10卷每卷又分为上下。清儒誉为“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疏证成书至第9卷止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所述。王氏疏证广雅其最大特点在于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随处皆是。其以声音通训诂书中屡

32、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词源词族意。同时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与王念孙同时疏解广雅的还有钱大昭作广雅义疏20卷当时只有传抄本未经刊行影响不大。桂馥看过原稿叹其精审。又卢文弨有广雅释天以下注收在广雅义疏中。顾野王玉篇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人。入陈为国学博士黄门侍郎。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这部书是奉命而作呈给梁武帝之子萧绎的。书分30卷可是隋书经籍志著录作31卷日本见在书目同可能是序文跟表启曾为一卷。 与说文比较玉篇少哭、延、画、敖、眉、白、饮、后、介、弦 11部,增父、云、喿、冘、处、兆、磬、索、书、床、单、弋、丈13部共 542部比说文多两部。部首排

33、列的次序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按照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的。今日我们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等重修。唐代上元间(760-761)孙强的增字本收字有 22561字,批注大有删削已经不是原本之旧。顾野王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还保存一部分传写本。日本现在所存有卷八卷九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七几卷其中除卷二十二卷二十七不缺字以外其它都是残卷。这些字都是唐代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传抄带回日本的。共存62部的2052字相当原书的1/8 强。这都是希有的秘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世说新语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和他的门下文人编撰而成。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

34、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为人简约恬淡,爱好文学,所以他有能力编撰此书。南朝梁刘孝标为此书作注,由于宋梁两个朝代间隔短暂,所以刘孝标在注中引证了大量目前已经佚失的材料,刘注与原著一起,对引领我们窥视魏晋时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篇。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完全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是杂采众书而成。郦道元水经注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

35、(472)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他生于仕宦家庭,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任关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陕西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全书 1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作者不详,其撰述年代历来说法不尽相同。四库全书提要推论:“观其涪水条中,称广汉巳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钟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

36、晋代。推文寻句,大概三国时。”以后多数学者同意这种说法。 水经注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唐六典说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经的10倍。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资料。水经注描述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西汉王朝的辖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岛以及朝鲜半岛。为撰写水经注,郦道元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献达470余种,金石碑刻达350余种,另有大量未指明来源的地图方志歌谣谚语等。他所引用的

37、文献碑刻等大部分已亡佚,由于他的引用方保存至今。郦道元十分重视实地考察,每到一处便“访渎搜集”,观察水道分布水利设施及其流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全书许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纠正了水经许多错误,并指出文献引用处的正误。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有不少错误。水经注数据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在历史学金石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

38、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 颜氏家训是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该书虽流露一些迂腐观

39、点,但也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诸如对南北士族风尚的异同治学为文之方法,乃至语言杂艺都进行比较,求其得失。谈到梁代子弟之脆弱邺下读书人教子之方法,以及江南侨姓之未有力田等等,都是密切有关南北朝史事的。书证音辞两篇,反映了颜之推的学术成就。注释该书的,有今人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周法高颜氏家训汇注。该书有邓嗣禹的英文译本。3.唐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唐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土勋、李善、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唐代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

40、师古的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李善的文选注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长,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胜,正义以释地理著称。李善文选注详于对原文典故源和词语出处的考释,受到后人推崇。陆德明与经典释文陆德明 (约550约630) 唐代经学家。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省吴县)人。生于梁承圣年间,卒于唐贞观初年。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他编写的经典释文是注释先秦古书的重要著作共30卷。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几经演变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

41、音义。陆德明采集230多家说法考辨异同写出经典释文。经典释文,30卷。成书于隋灭陈(589)之前。卷一为序录,包括“序”、“条例”、“ 次第”、“注解传述人”四个部分,说明著书的缘由、全书体例、内容安排的次序及其理由 ,以及各种经典的师承源流和各家传注。卷二至卷三十依次为周易、古文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古籍考证字音。体例 是“摘字为音”,兼释“经”、“注”,即摘出经典正文和注文中的单字,加以音释。一般不但摘出被注字,还连带摘录两三字,以便读者按句寻检。孝经和老子二书则抄录 全句。全书共为经文9992字,注文61

42、29字加以音释,合计为16121字。此书广集众说,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多家。全书除了用反切或直音的方法给难字注音之外,也兼及辨别 字义。同时对于经典异文也多所考证,并记载了多种版本的异同。它是我国早期的对众多古 籍中的疑难文字进行集中解释的“音义”总集之一。此书不但对研读周易等十四部古籍有用,而且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和经籍版本 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典释文在清代有徐乾学(16311694)通志堂经解刻本和卢文弨(17171795)抱经堂刻本,两者同出于明末的叶林宗的影宋抄本。叶抄是依钱谦益绛云楼所藏宋本移写,其中颇有脱误。清内府藏有南宋刻本,以前不为人所知,现为北京图书馆所藏,

43、可刊正清刻本的错误处极多。又敦煌石室所出古籍中有释文十几种,可供校勘。释文原书本兼载音义,宋以后传本多存音删义,大失原来陆德明着书本旨。近有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本,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既集录清人的校证,又与唐写本和南宋刻本比勘,极为详备,为读陆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汇校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李善与文选注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郡望江夏平春(今属湖北)。性方正清雅,有士君子之风。初师事曹宪学文选,颇能承继其业。显庆中,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后除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乾封中,出为泾城令。咸亨二年,坐与贺兰敏之善,流姚州。遇赦还,寓居汴、郑间,以讲授文选

44、为业。时从其学者甚多,颇能传其业,号“文选学”。其所注文选,系文选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权威著作。征引繁富,多后人未见之书。虽“释事忘义”,为人所嗤,然于语源及典故之注释,极为详尽。学界甚至认为,自从有了此书,文选学即为文选李善注之学。文选李善注之学,则包括文选李注之文献学,文选李注之小学,文选李善注之文论学。此书所引群书,历代文献家都认为是珍本的宝藏,古佚的渊薮。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隋时举第,授河内郡博士,继补太学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封曲阜县男,转迁给事中,官至国子祭酒。曾师从刘焯,博通群径,名重一时。奉太宗诏主编五经

45、正义,兼采南北经学家之长,成为一代训诂名著,唐时以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五经正义 孔颖达等奉命主持编定,就前人经注,再作义疏,共成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合称五经正义,凡 180卷。系经学义疏的结集,偏重南学。易主王弼注,书主伪孔安国传,毛诗主毛公传郑玄笺,礼记主郑玄注,左传主杜预解。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642)编成。后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凡士人应明经科,均须诵习儒经,义理全据正义所说,否则就被视为异端邪说。 五经正义中含有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周易正义和礼记正义,前书宣扬“先道而后形”的唯心论,后书突出儒家重礼的观念,提倡尊卑

46、贵贱的等级差别,影响颇大。 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为适应科举取士和维护全国政治统一的需要,五经正义应时而出,以求结束儒学内部宗派的纷争,为古代经学发展史的重要环节。五经正义现存十三经注疏中,流传版本以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为佳。清儒之校勘、辑佚,即大大利用了此书。此书除大量引用古代小学典籍,足供辑佚、考异之用,书中专为文选中文字所作的音释,也是汉语史上的瑰宝。另外,此书对于文学理论和批评也很有见地,启发了后世不少文论家。总之,李善在文选学上的成就,不仅超过了他的同门许淹、魏模和公孙罗等人,而且比他的老师曹宪,也有了一大突变,成为文选学史上的集大成者。贾

47、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六十卷,仪礼义疏三十卷,为后人所重。其解说周礼参考郑玄注,能改郑氏好引纬书,好改经字之弊。解说仪礼,亦取郑说,然精审不及周礼注。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穀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

48、称。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余不详。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佛经音义解释佛教典籍中难读难解的字音字义专用书的通称。唐代以前注释佛经音义通常采用夹注的方法,即在经籍本文中,对梵文音译词语注释语义,或对难读字语注以反切。这种夹注音义的方法,自佛典汉译以来,历代沿袭。据高僧传慧睿传载,慧睿曾着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 ”开元释教录卷八也有北齐道慧着一切经音的记载。今两书皆佚。玄应一切经音义解释佛经字义的书。唐代大慈恩寺

49、翻经沙门释玄应撰,凡25卷。唐书艺文志 着录,称众经音义,当为原来名称。今题一切经音义是由唐智升开元释教录所改。释玄应的事迹即见于大唐内典录。内典录说:“大慈恩寺玄应法师以贞观末历召参传,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焕然可领。恨叙缀才了,未及复疏,遂从物故。”(开元释教录同)内典录作于高宗麟德元年 (664),由此可知玄应当卒于麟德元年以前。玄应以前北齐沙门释道慧曾为一切经音。玄应继踵前修,又有撰集,所以深为当时人所重视。此书仿陆德明经典释文例,从经中择字为注,形音义三者兼顾。梵语名号也一律注明音读,解说所译文字当否。注文中所引古书,除经传注释以外,以古字书训诂书为多。尔雅

50、方言说文解字广雅释名玉篇之类是今天还存在的其中如仓颉篇三仓通俗文古今字诂埤仓声类韵集字林字书之类早已亡佚。清代学者发现这部书以后,从中辑录出多种佚文训释,对研究古代训诂极为有用。慧琳一切经音义,慧琳这部书所注的是贞观以后新翻译的经论和玄应没有注过的一些书,凡 100卷,始于大般若经,终于护命法,总1300部,5700余卷。他把玄应音和慧苑华严音义也收纳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部佛经音义集大成的书。慧琳法师姓裴氏,疏勒国人,为不空三藏弟子,精于密教,对华夏文字声韵和印度声明都很有研究。书中所定字音以元庭坚韵英和张戬考声为准则释义以说文解字、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书为主,兼

51、考经史注释,训诂典籍,用力20余载,以德宗建中末年(783)创制,至宪宗元和二年(807)才完成。元和十二年 (817)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 慧琳书成于中唐时期,所见古书极多。审辨声音,诠解字义,原原本本,较玄应书为详。论音,主秦音,不取吴音。如卷四“浮泡”条下注云:“上辅无反。广雅浮,漂也。郑注礼记在上曰浮。贾注国语浮,轻也。说文泛也。从水孚声也。吴音薄谋反,今不取。”案“薄谋反”是切韵音,当为六朝相传的旧音,“辅无反”当为韵英音,是唐代的北方音。慧琳采用当时的读法,是有道理的。其中解说字义,辨析字形,详引书证,不仅对研究文字训诂有用,而且对辑录古书校勘古书也大有功用。 此书以高丽藏本最

52、善。通行的为1737年日本狮谷白莲社翻刻本。民国十三年(1924)丁福保有影印本,并附通检,极便应用。希麟续一切经音义 希麟为燕京崇仁寺沙门。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按照开元释教录所载经论作音,自开元释教录以后相继翻译的经论及拾遗律传等都没有音义,所以希麟继续模拟慧琳书作音义10卷,自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起至续开元释教录止,总有 226卷。所引古书很多,功用与慧琳书相同。 据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所考证,希麟书当撰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即辽圣宗统和三年。此书有1745年日本高野山北室院沙门尧昌据高丽藏雕印本。丁福保曾据以影印,与慧琳书并行。龙龛手镜 辽代释行均作。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氏,卷首有辽

53、圣宗统和十五年七月一日燕台悯忠寺沙门智光字法炬序。悯忠寺即现在北京的法源寺。辽圣宗统和十五年即宋真宗至道三年(997)。此书原名龙龛手镜,宋刻本因避讳而改为龙龛手鉴。本书虽按部首编排文字,但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读音分为4卷。平声卷第一有97部,上声卷第二有60部,去声卷第三有26部,入声卷第四有59部,共计240部。每部之内所收的字又按平上去入四声的次序排列。成为部首和四声两相结合的排列方法,这是前所未有的。在字书里别具一格。 智光的序文说释行均作这部字书曾费时五载,收有26430余字。书中所列文字则有正体或体俗体古文几种,但或体俗体讹体独多,杂然并陈。有的奇诡讹乱,不可究诘难以下笔。此书分部

54、也不同于说文解字玉篇,差别很大。有些字只取字的开头上面几笔作为部首,如“”部音徒侯反,齐高亶享亢亮亳等字都归“”部,但又别立“高”部。又如以“其”为部首,收基碁綦等字,全然不顾形与声的结构关系,与传统的分部法不合。这部书只能供考查俗字或体之用。旧有北宋刻本,四部丛刊印有影抄本。(三)变革时期(宋代)1.特点:1)是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王子韶(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因声符求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2)是对古代文献的语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南宋时学者王若虚著滹南遗老集,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的得失;3)是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这使训诂学又向前跨了

55、一步。4)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宋人注释古书成就总的说来不及前代。在经注方面,北宋邢昺撰有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南宋时有人托名孙奭撰孟子疏。宋人这四疏加上唐人九经义疏,在南宋绍熙年间合刻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前人一般认为邢昺疏不及唐人疏,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伪孙奭疏则显然浅陋。宋代理学盛行,曾兴起疑古标新之风。学者们注释古书,摒弃汉儒训诂章句之学,摆脱古训束缚,直寻经文微言大义,借以阐发理学思想,但有时也能创发新义,提出精彩见解。宋人注家中成就最大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当推朱熹,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著作。朱熹学识广博,深通

56、故训又不墨守,注中虽不免有空言理性的毛病,但总的来说较为平实稳妥注文简明通俗,易于理解。2.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徐铉、徐锴、邢昺、孙奭 、朱熹、洪兴祖等。徐铉(917992)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五代时期仕于南唐李璟李煜。南唐亡,入宋,太宗时官右散骑常侍,又迁左常侍。事迹见宋史卷四百四十一。他精于文字学,善学李斯小篆。宋太宗雍熙初奉命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校订许慎说文解字,一方面改正传写讹误,驳正唐代李阳冰刊定说文的谬误,另一方面略加解说,辨正别体俗字。说文传本旧有注音,颇不一致,徐铉改用孙愐唐韵反切,又增益许慎未收的经典用字,列于每部之末,称

57、为“新附字”。雍熙三年 (986)由国子监雕板,流传至今。现在通常应用的有影印宋刻本和覆宋刻本,为研究文字学和学习小篆的人必读之书。徐锴(920974)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字楚金。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仕于南唐,起家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国亡前一年,即宋太祖开宝七年卒。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说文解字系传以通释部分为主体,除引据前代古书以证明许慎训解外,还指出其它引申的意义,并从谐声字的声旁说明声旁与字义的关系,对后代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在通释中也往往说明古书的假借和古今用字的不同,有时还用今语解释古语,内容极为

58、丰富,足见徐锴对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研究之深。系传在文字训诂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唐本旧有反切,系传改由朱翱另加反切。徐锴所编说文解字韵谱,则依唐本切韵编排文字,目的是便于寻检篆体,原书注释并不完备。有冯桂芬刻本。其兄徐铉据唐代李舟切韵复位的本子,有函海刻本。邢昺:北宋曹州济阳(今山东荷泽市)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 ,著书很多,其中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孙奭 :北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人。官至工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曾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另著有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朱熹:南宋著名注释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59、)人,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广注经籍,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洪兴祖:南宋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等书。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登经义进士。任鄜州(今陕西富县)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职,参预修宣宗实录。曾奉命出使西夏。哀宗正大年间,历任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判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二年(1233),金军马都元帅崔立以南京开封府(今

60、河南开封)降蒙古军,召他与元好问等撰功德碑。元好问拟就碑文后,他参预了删定。金亡不仕,北归乡里。1243年三月,东游泰山时病逝。 王若虚论文论诗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诗话文辨著述中。他反对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认为“古今互有短长”,“文章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他对文体的看法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主张着文,“惟史书实录制诰王言决不可失体”,“其它皆得自由”。他认为诗的创作关键在于皆出于自得,反对“苦无义理,徒费雕镌”之作。他还撰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慵夫集诸史辨惑等多种著述。在论语辨惑中,他对宋儒,其中主要是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