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祭十二郎文(第一时)教案18从容说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 也评论说: “情之至者, 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

2、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 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庭、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 感人肺腑。教学过程中,了解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

3、加深理解。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层次、脉络,以简驭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 “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能力目标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重点鉴赏韩愈散

4、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反复诵读,体会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体会“邪” “也” “乎” “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 用。教学方法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 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多媒体时安排2时教学步骤第一时教学要点介绍作者及文体。朗读文,积累字词句。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即恩格斯

5、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二、解题作者简介韩愈 ( 768824) , 字退之, 河南南阳 (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 792) 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 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 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

6、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2 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 铭状、 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

7、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3 关于写作时间又云: “去年, 东野往, 吾书于汝。” 盖贞元十八年( 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 ,此文必其秋冬 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 页)注: 文苑英华定写作时间为“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误。下文有“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语,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讯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时韩愈于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语文学习XX年11月,作者何铭)三、自读文,疏通文意梳理字句。

8、(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 诵读。 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出示投影:选曲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A及长(c h & n g )长者存(z h & n g )尚飨(x i a n g )B不省所怙(s h 6 n g )省坟墓(x i ng)穿不临其穴(b i a n)殒其生(y d n )天其嗣矣(ci)丞相薨(h 6 n g )D 汴州(b i an)归取其孥(n U )殁南方(m 6 )指由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万剩之公相B 零叮孤苦衔哀致诚D 如耽兰之报参考答案:D (A及长z h & n g ; B不

9、省所怙x i n g ;天其嗣矣s i )(A乘;B丁; D耿。)2 学生自由读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不省所怙:依靠。诗经 小雅 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丞相薨:古代称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也叫薨。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呜呼!其

10、信然矣:感叹句。3 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第一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 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 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 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2 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文。( 2)集体朗读第、10 两个抒情段。明确:第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解说: 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 、10、11 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五、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文,本节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