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拓展课教案_第1页
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拓展课教案_第2页
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拓展课教案_第3页
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拓展课教案_第4页
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拓展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适用年级三至五年级总课 时15-16 课 时课程类 型拓展性课程学生背景 分析学生:三至五年级的孩子,虽然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对于红色故事是比 较陌生的,也是比拟感兴趣的。学会讲红色小故事,可以提升孩子的口语表 达能力,增强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课程名称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设计者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切实增强广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党史、讲红色经典故 事是当下小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红色 的故事,铭记我们党光辉的历史。学习主题/ 活动安排单元 (主题)内容组织形 式课时 安排周次课程 预热课程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红色趣味小 视频那年那兔那些花儿第一季讲授2课时第四 周红色趣味小视频那年那兔那些花儿 第一季+讲解相关历史讲授2课时第五 周红色趣味小视频那年那兔那些花儿 第二季+讲解相关历史讲授2课时第六 周本红”系 课的噌习 “里色学列吃水不忘挖井人讲授2课时第七、 八周朱德的扁担讲授2课时第九、 十周邓小平爷爷植树讲授2课时第十 周手术台就是阵地讲授2课时第十 一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授2课时第十 二、十 三周梅兰芳蓄须讲授2课时第十 四周难忘的一课讲授2课时第十五 )打千年梦圆在今朝讲授2课时第十 六周评价活动/ 成绩评定期末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红色小故事,参考平时上课表现,好的得A,不 能那么拿

3、BCD等级我是小小红色故事家(“课本里的红色故事”学习系列)1、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 呀? ”老乡回答说:“吃呀! ”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 ”老乡苦笑着说: “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 ”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 ”老乡回答:“从塘里 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 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老 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

4、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了皱眉头, 假设有所思地走了。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 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 得热火朝天。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 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 “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 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稿样稿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

5、讲红色故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 红色故事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 用呀? ”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 ”老乡苦笑着 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 ”老乡回答:“从 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 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 ” 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

6、了皱眉头, 假设有所思地走了。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 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 干得热火朝天。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 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 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 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故事讲完了,大家喜欢我讲的故事吗?谢谢大家!2、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着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

7、军在山上,山下不远 处就是敌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 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常常整夜整夜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 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故事稿样稿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红色故事叫朱德的扁担。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围攻,除了修筑五大哨口工事、安排好重

8、伤员,修建红军医 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 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 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 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 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 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 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 不要再去挑粮

9、,可是朱军长却幽默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 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一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 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管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 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朱军 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儿,故意把扁担藏 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梦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 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 新扁担。而且,在扁

10、担的正中,写上了 “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那么的 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 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 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那么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 困难的勇气和信心。3、邓小平爷爷植树1987年4月5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 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 息。

11、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 了几锹土。他站到了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 ”他又 走上前把树苗扶正。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 的笑容。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邓小平爷爷植树故事稿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讲红色故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 红色故事是邓小平爷爷植树。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你们喜欢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吗?4、手术台就是阵地1939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

12、军 消灭了五百多人。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 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 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镶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 片,扔在盘子里。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师卫生部长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 “师长决定让您和一局部伤员离开这里。”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局部 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部长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 危险,让

13、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 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 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 手术。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 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 69个小 时。手术台就是阵地故事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

14、班的XXX,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讲 红色故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红色故事是手术台就是阵地。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 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假设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 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 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

15、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 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 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中华不振哪! ”伯父叹了 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 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

16、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办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办肇事的洋人,反而 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 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心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

17、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 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6、梅兰芳蓄须在京剧舞台上,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享誉世界。默读课文,说 说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有兴趣 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 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1938年底,有 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18、。对于 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到 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 已经很知足了。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屡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 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I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 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说明不给侵略者 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 要卖

19、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 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 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她 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 出个方法啊。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 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 打了

20、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了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 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 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 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 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7、难忘的一课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有一

21、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 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 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 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 空位上坐下,和

22、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 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 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他知道我是在船上工作的,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拟宽敞的屋子。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

23、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 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葛亮,有郑成功, 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 国情意啊!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 情呢?8、千年梦圆在今朝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 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稣鹏展翅” “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

24、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 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只火箭捆绑 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但是,随着一声巨响 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 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沉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 球的努力。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 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 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 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 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 模最大、技术最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