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7)_第1页
2022届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7)_第2页
2022届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7)_第3页
2022届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7)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届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7)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二月,上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八月,上甫过公除,即事游畋,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着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过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上不听。十月

2、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余,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着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着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十一月,上将幸华清宫,戊午,

3、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幕乃退。(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有删改)【注】上,这里指唐穆宗。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B.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C.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D.自天宝以

4、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寅,文中指庚寅日,是干支纪日。庚寅日的前一天是己丑日,后一天是辛卯日。B.重阳,即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形成了登高等特定的习俗。C.乘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D.两省,这里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审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后来杨虞卿上奏进谏,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

5、们的谏言,也没有怪罪他们。B.唐穆宗在八月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于出游打猎,过分地赏赐臣下。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但遭到了拾遗李珏及其同僚的劝谏。C.唐穆宗面对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人的进言,竟然不知他们谏官的身份。唐穆宗派人慰问犒劳他们,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宰相都祝贺。D.唐穆宗认为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是令人欣慰的好事情,体现了国泰民安,大臣丁公著有忧患意识,认为这会成为劳烦皇帝忧虑的开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2)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5.同样是劝谏唐穆宗,杨虞卿和李珏的角

6、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

7、,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8、。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

9、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

10、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是“先例”的意思,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明白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上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不喜华靡的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皇帝为国家做长远的考虑,早立储君

1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司马光写信给范镇,“劝镇以死争”,“争”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

12、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

13、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

14、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B.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西汉。C.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D.参知政事,

15、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为参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C.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D.王安石得神宗认可,王安石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2)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5.神宗朝王安石毁誉参半,请简要说

16、明。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宣德三年,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敕奖勉。命察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而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

17、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十一年九月卒。佐孝友,

18、操履清白,性严毅。每旦趋朝,小憩外庐。百僚过者,皆折旋避之。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为“顾独坐”云。(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马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B.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特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C.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D.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

19、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也称为“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B.敕,意为“告诫、吩咐”,又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文中意思是后者。C.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祭祀等事务。D.国子生,指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顾佐工作认真,执法严明。他担任顺天尹时,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担任右都御史时,奏黜了二十位不称职的御史;他弹劾贪婪放纵的官员,使朝纲肃然。B.顾佐性情刚直,

20、受到诬陷。有人告发顾佐不审理冤诉,皇帝下令法司会审,发现是被判处了死罪的千户臧清唆使人诬告颐佐,皇帝将臧清处以了极刑。C.顾佐识得大体,处事允当。奸吏上奏顾佐接受隶役的金钱,皇帝把这个人交给顾佐处治,顾佐并未挟私报复,而是要求其改过自新,皇帝对顾佐很是赞赏。D.顾佐性情严肃,不喜交往。他上朝后在外庐小憩时,经过的百官都绕着他走;值班的时候,如果不议政,他总是自处于小夹室,不与各司的官员坐在一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2)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5.有人告发顾佐“不理冤诉”时,皇帝的看法是怎样的

21、?原因是什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C3.C4.(1)使(他们)对陛下尽忠如同在追求财利,议论朝政就像在诉说冤屈,像这样还不能招来天下太平的是没有的事。(2)(陛下)日夜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或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的血汗),没有功劳的不可以赏赐。5.杨虞卿侧重从亲近朝中大臣的角度,建议唐穆宗征求他们对朝政的意见。李珏侧重从遵守礼制的角度,建议唐穆宗在丧期不要举行盛大宴会。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昼夜”是修饰“沈酣”,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沈”前面断开,排除A、C。“乎”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乎”后面断开,排除D。本句话

22、的意思为: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争相游玩宴饮。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指皇帝乘坐的车”错误。文中是“代称皇帝”,而不是“指皇帝乘坐的车”。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述相关内容的能力。C.“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错误,由原文“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可知,意思是“应当按照你们说的去做。宰相都祝贺,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趋”,追求;“致”,招来;“未之有”,宾语前置,未有之。第二句话:“狎

23、昵”,过于亲近而不庄重;“膏血”,用血汗换来的财富;“与(第三个与)”,赏赐。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述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可知,杨虞卿侧重从亲近朝中大臣的角度,建议唐穆宗征求他们对朝政的意见。由原文“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着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过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可知,李珏侧重从遵守礼制的角度,建议唐穆宗在丧期不要举行盛大宴会。参考译文:二月,唐穆宗御临丹

24、凤门楼,大赦天下。事情完毕后,在门里大摆乐舞、杂戏而观看。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庚寅日,监察御史杨虞卿上奏进谏,认为:“陛下应当接见群臣,全面咨询他们对朝政的意见。态度要和蔼可亲,使(他们)对陛下尽忠如同在追求财利,议论朝政就像在诉说冤屈。像这样还不能招来天下太平的是没有的事。”衡山人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出游打猎没有节制。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不怪罪他们。八月,唐穆宗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干出游打猎,对臣下赏赐没有节制。九月,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拾遗李珏率领同僚上奏说“臣认为陛下的年号还没改,先帝的陵墓还是新的,即使陛下采取以日易月的丧期,俯从人们的愿望

25、,但是礼经写着服丧三年的制度,还应当在心里深切悼念。现在,邻国前来吊丧的使者才刚刚离开京城,朝廷赴各国告丧的使者还没有回来禀告。解除丧期的各种禁令,都是为了平民百姓,陛下在后宫设宴,这样的事是不可以的。”唐穆宗不听。十月壬午日,群臣入偏殿。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向唐穆宗进言:“陛下宴乐过多。打猎出游没有限度。现在吐蕃侵犯边境。忽然有紧急奏报。不知陛下在何处。(陛下)日夜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或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的血汗);没有功劳的不可以赏赐。即使宫内府库的收藏有结余,也希望陛下爱惜钱财,万一天下发生战事,不至于使官吏再重税搜刮百姓。”当时很久没有

26、谏官入阁论事的了,唐穆宗对此开始觉得十分惊讶,对宰相说:“这几个是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唐穆宗于是派人慰问犒劳他们,说:“应当按照你们说的去做。”宰相都祝贺,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唐穆宗曾对给事中丁公着说:“听说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这真是国泰民安,足以令人欣慰。”丁公着说:“这不是好事,恐怕会成为劳烦陛下忧虑的开端。”唐穆宗问:“什么缘故?”丁公着回答说:“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争相游玩宴饮。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十一月,唐穆宗将要到华清宫去游玩。戊午日,宰相率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到延英门,多次上奏直言进

27、谏,并且说“像这样,我们大臣应当随从”。宰相请求当庭奏对,唐穆宗都不听。谏官拜伏在延英门下,直到傍晚才退去。2.答案:1.D2.C3.B4.(1)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去耕种这一带的土地,耕种的人多了,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买进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2)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皇上)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5.“争”的内容:因仁宗身体不好,劝仁宗尽早确立储君。结果:仁宗接受建议并确立英宗为储君。解析:2.“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3.“设譬引喻”错,在谈论异兽和日食事件时司马

28、光没有设譬引喻;且关于异兽事件,文中并没有提到“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而令人敬畏如同成年人,听老师讲授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立即就明白了书的大意,从此他每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一年他刚二十岁,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唯独他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能不戴。”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听从庞籍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的屈野河西面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的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堡垒来

29、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去耕种这一带的土地,耕种的人多了,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买进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些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没有安排措施防备意外,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多次上书将郭恩覆灭的责任归于自己,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进入后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贤德。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进贡了一种异兽,说是麒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但不是它自己来到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所献之物。”

30、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他又编撰起居注,在礼部兼职。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先例,日食不满一半,或者京师看不见,群臣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天下各地都看得见,而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当初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立,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谏诤。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多次上奏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

31、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疏说:“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皇上)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疏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及早商议决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么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了。”韩琦等人拱手说:

32、“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掌管宗正事务,英宗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不可估量的财富,已经快满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父亲召唤没有答应,君王下令征召,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动身,希望以臣子的道义来责备皇子,应该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命令。3.答案:1.A2.B3.B4.(1)曾巩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好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2)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5.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韩琦认

33、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解析:1.句意: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本题中,“许献文求试馆职”,“求试馆职”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安石独不求试”,“试”作“求”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2.B.“起源于西汉”错误。庙号始于商朝。故选:B。3.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错,原文“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是士大夫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无意仕途。故选:B。4.“所撰”

34、,写的文章。“示”给看。“延誉”,宣扬好名声。“擢”,选拔。译文:曾巩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好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外”,对外。“朴野”,质朴。“巧诈”,机巧伪诈。“悦”,喜欢。译文: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5.结合“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分析可知,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结合“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分析可知,韩琦认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结合“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35、。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分析可知,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参考译文: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被征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着他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他借粮谷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一起偿还,使官仓中的

36、新米陈米能轮换交替,鄞县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用这样的做法来洗涤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在此之前,馆阁职位的任命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赴任,士大夫由此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都只遗憾自己没能见过他一面;朝廷常常想要授给他清要显贵的职位,就只担心他不肯来就任罢了。到这个时候,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听到消息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高兴的。王安石对自己的行事极为自信,于是上“万言书”,主旨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富民力一天天地陷入困境,毛病在于官员不明法令制度。借着天下的力量来为天下创造财富,拿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用度,毛病在于理财没

37、有正确的方法罢了。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皇帝看过之后就搁在一边。宋英宗治平四年,任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府知府,整个英宗时代,王安石受到朝廷征召,没有一次赴任的。宋神宗还在颍王府邸时,韩维担任记室,每当他替颍王讲解经典受到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的见解,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见解。”皇帝从此就很想见到这个人。等到神宗即位,召见王安石,他没来,皇帝对辅佐大臣说:“王安石经历过先帝朝代,每次征召他都不赴任,现在又不肯来上任,果真是有病呢还是有所求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真的有辅位大臣的才干,他一定不会欺骗蒙蔽陛下的。”宋神宗元年九月,任命王安石担任

38、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已经是三朝的执政大臣,说:“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那么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把他放在辅佐大臣的职位上却是不可以的。”皇帝没有答复他。在王安石刚到京都的时候,皇帝就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宫答对。皇帝说:“唐太宗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说:“陛下应该效法尧舜,要唐太宗有什么用呢?”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皇帝说:“你的计划措施里,拿什么放在最前面?”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确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最要紧做的事。”皇帝非常认可他的话。吕诲上奏章说:“最奸邪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忠诚,最欺诈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诚信。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

39、他的口才而重用他,大奸之人一旦得志,那么贤良的人都会离开您,祸乱将从此产生。臣私下里为此而感到忧虑,让全天下人受害的一定是这个人。”吕诲被外放后,王安石更加自以为是,司马光由此佩服吕诲的先见之明,认为自己的识人眼光比不上他。4.答案:1.D2.C3.A4.(1)刘观因为贪污而被罢免,杨士奇推荐顾佐公正廉洁有威严,担任京尹,政治清明,弊端革除。(2)(皇帝)于是怒叱投诉的人说:“我正任用顾佐,小人敢诬陷他,一定交给法司治罪!”5.看法:不相信,认定有人在诬陷顾佐。原因:皇帝经过长期的观察,对顾佐十分地了解,知道他忠于职守、公正廉明。解析:1.“建文二年进士”和“除庄浪知县”都是在说顾佐,二者是并列内容,中间应断开,故排除AC。“持弓矢一发而中”表明顾佐的箭法出众“大服”的主语是“守将”,因此“中守将”的说法不合语境,故排除B。故选D。译文:建文二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任庄浪知县。端阳那一天,守将召集官员比试射技和武艺。因为顾佐是文官,就为难他。顾佐拿起弓箭一发中的,守将非常佩服。永乐初年,他入京担任御史。2.C“祭祀”不是吏部之职,而是礼部之职。3.A“他担任顺天尹时,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分析有误,原文为“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应是担任应天尹时。4.“以”,因为;“为”,担任;“革”,消除,革除。译文:刘观因为贪污而被罢免,杨士奇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