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仪”释“太极”_第1页
从“两仪”释“太极”_第2页
从“两仪”释“太极”_第3页
从“两仪”释“太极”_第4页
从“两仪”释“太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两仪释“太极?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段话是借解释筮法象数的形式而发挥出关于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极的“易字,从筮法象数言之,是指?易?之书,从哲理方面言之,是指变易,即宇宙生成的过程。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在筮法象数方面,有揲蓍说和画卦说两解;在哲理方面,那么主要有以“气、以“无、以“理和以“心释“太极四解。本文重在疏释后一方面的分歧,对前一方面的两解那么略作说明。关于画卦说,邵雍的“先天易学首言之,经朱熹的肯定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邵雍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

2、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观物外篇?)这段话就是用“加一倍法讲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形成,也就是:从“太极生出分列的阴阳两爻,谓之为“两仪;从“两仪生出两画重叠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谓之为“四象,从“四象生出三画重叠的“八卦,然后再从“八卦生出两卦相重的六十四卦。朱熹对此说加以肯定,如其?易学启蒙?云;“太极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为一画者二,是为两仪“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是谓四象四象

3、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三画者八,于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语类?卷七十五云:“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文集答王伯丰云:“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者,伏羲画卦之法也。画卦说在清代受到李埔等人的反驳。李塨说:庖牺始作八卦,是?易?自作卦起,未闻始作太极也。成象之谓乾,那么先画乾,效法之谓坤,那么次画坤。皆三画卦,以象三才,未闻有一画、两画止,而谓之阳仪、阴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者。(?周易传注?)李塨的反驳确有其据。?周易大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那么观象于天,俯那么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系辞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象之谓乾

4、,效法之谓坤。在?周易大传?的解释中,?易?之书始于作八卦,首画乾,次画坤,八卦皆三画重叠,而没有八卦从一画之“两仪、二画之“四象产生的思想。了画、二画实际上是邵雍的“先天之数,而并非“象。?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地之赜,而轱,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之“象是对物之“形容的模拟,因此又有圣人“观象以制器之说,假设一画之“两仪、二画之“四象,那么并非“物宜、物之“形容,只是邵雍的“数。画卦说是邵雍的发挥、创造,但并非?周易大传?的本义。李塨引唐代易学家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极也,不变者也。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为二,有奇有偶也。(见李塨?周易传注?)这是用?系辞上?

5、“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揲蓍之序来解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按李鼎祚?周易集解?,崔憬对“太极有两解,一云;“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二云:“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此两解关系如何可存而不管(前弓解源自王弼,后一解同于孔颖达),可以确定的是;“崔憬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讲揲蓍之序,与“大衍之数五十意义相通,?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算卦的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此算卦的次序大致相合。“太极或是指“

6、舍一不用,或是指“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生两仪即“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仪生四象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象生八卦即“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中间所缺者是“挂一以象三等等。“易有太极的后面所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与“大衍之数五十的次序也大致相合,“天地即“象两之“两,“四时与“象四时契合,“日月即“离坎(?易说卦传?:离为日,坎为月)以简括八卦,或如虞翻所云:“日月悬天,成八卦象(李鼎祚?周易集解?)这说明“易有太极确实是“大衍之数五十的一种简化或简要的缩写。因此,从筮法象数言之,用揲蓍说解释“易有太极是可以成立的。二“易有太极既然是“大衍之数五十的一种

7、缩写,那么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对筮法的重复,而是要借助对筮法的解释而发挥出一种哲理,也就是说,要提出一种关于宇宙生成、变易的理论。从宇宙生成论言之,对“太极如何解释是分歧的要点。在先秦典籍中,“太极为何,其义不详,这或是由于在当时不盲而喻,或是由于书间有缺。笔者倾向于前一种可能。在较为近古的汉代易学中,“太极都解为“气或“元气。如郑玄?周易注?解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玄注;“易始于太极,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云:“太极中央元气,“太极元气,

8、函三为一。?乾凿度?等纬书在“太极之上另有“太易说,如?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这里虽然引入了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但“无只能称为“太易,而不能称为“太极;“太极实即“太初以后的“混沦。?易纬乾坤凿度?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郑玄注:“太易,无也;太极,有也;要之,“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以“气解“太极的传统。如孔颖达?周易正义?解“易有太极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9、。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以“太极为“元气、“太初,与?乾凿度?的观点大致相合,谓“太极即老子“道生一的“一,同?庄子大宗师?所谓“道在太极之先正好相应。?周易大传?本身只言“幽明而不言“有无,其最高范畴是“太极,因此,“太极亦只是“有、“气,而不能称为“无或“气之先的“道。汉唐易学虽然认为周易?所谓“易有太极与老子所谓“道生一讲的是一个问题,即都是讲宇宙生成论,但并未将“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混。魏晋玄学那么以老解?易?;“太极遂被解为“无。如王弼解?易?之“大衍义云:“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那么其一不用也。

10、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效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系辞注?引)以大衍之数“其呻不用为“太极,又谓“四十有九是“数之极,这样,“太极就成了“数以之成的“非数,成了万物“所由之宗的“元(崔憬对王弼此说评论道:“其一不用,将为法象太极;理纵可通,以为非数而成;义那么未允见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易有太极更加明确了王弼的这一思想,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各,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系辞注?以“太极为“无,“两仪为“有,“太极也就成了“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的老子之“

11、道。宋明理学或道学的兴起始于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其首句为“无极而太极,或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此两说热为本来,是争论至今尚未决的学术公案。拥护前说者认为“无极,就是“太极,拥护后说者那么认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就是老子的无生有。且不谈这一公案的是与非,可以明确的是,两方都认为“太极是“有而不是“无。张载以“气解“太极(同于汉易),其?易说说卦?云:“有两那么有一,是太极也。,又云;“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又见?正蒙大易?)“一物而两体即指“气(?易说说卦?:“一物两体者,气也又见(?正蒙参两)。明代的王廷相、王夫之等人都承此说。王廷相力主太虚之气就是“太极,他特别指出?列子天瑞?篇抄自乾凿度?的

12、四太说甚有病,非知道者之见(?雅述上篇?)。王夫之亦批评?乾凿度?“危构四级于无形之先,哀哉!其日习于太极而不察也,“周易外传?卷五)邵雍对“太极有“心和“气两解。邵雍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那么神也。神生效,数生象,象生器。?观物外篇?又说:“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同上)以“太极为“非数,同于王弼的观点。太极生两仪,由两仪始有神、数、象、器。邵雍说:“心为太极?观物外篇?),此“心指圣人之心。其子邵伯温说:“一者何也卜天地之心也,造化之源也。?宋元学案元学案百源学案?)邵雍的“心为太极说,盖指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一样。从世界本原上讲,“心是指“自然之理,因此邵雍又有“道为太极(?观物外

13、篇?)之说;从圣人作?易?和君子对?易?的认识上说,“心是指人心,因此可谓“先天之学,心法也(同上),“须信画前元有易(?伊洛渊源录?卷九),“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官我出,自余何足盲(?击壤集自余吟?)。邵雍又有以“太极为“气的思想。?观物外篇云:“本一气也,生那么为阳,消那么为阴,故二者一而已,四者二而已?击壤集观物吟?云:“一气才分,两仪已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变化生成,动植类起。人在其间,最灵最贵。此两处所云“一或“一气当是指“太极。联络列邵雍的“道为太极说,可以说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邵雍没有将“道气明确划分开来,而认为二者是统一的。据朱熹说:“已前解易?,多只说象数。自程门以后,

14、人方都作道理说了。(?朱子语类?卷六十七)程氏兄弟是继王弼之后以义理解?易)的易学大家,其代表著作为程颐所作?周易程氏传?。但耐人寻味的是二程对“太极没有留下解释。?周易程氏传)只注解了?周易?的上下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这一点同于王弼的?周易注?。现传?周易程氏传?的卷首有易传序?和易序?,其中?易序?讲到“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但?易传序)是程颐所作,而?易序?并非出于程颐之笔。程颐另有?易说系辞?一文,此文讲至?系辞?“天一地十为止,恰恰没有讲解“易有太极及其以后部分。二程曾经受学于周敦颐,周的最主要著作为?太极图说?,然而二程不但“终身不甚推潦溪(?宋

15、元学案潦溪学案?),而且从现有材料看似乎终身未曾言“太极。此中何故?据朱熹的解释,一说二程未尝明以太极图说?“示人,是那么必有微意焉(?太极图说解?),二说“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语类?卷九十四?,三说“二程不盲太极者,用刘绚记程言,清虚一大,恐人别处走,今只说敬意,只在所由只一理也(?语类?卷九十三)。这三说都难以作为程氏不盲“太极的原因。可以明确的是,二程不同意周敦颐、张载和邵雍对“太极的解释,可是,不同意就更应提出新说,才不致使“人别处走。二程说“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遗书?卷六),用“所以一阴一阳,道也(?遗书?卷三)或“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遗书?卷

16、十五)解释?易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形而上者谓之道,批评“假设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那么乃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卷十一)。从逻辑上说,二程完全可以提出“太极是“道或“理的思想,不必等到朱熹才把这一点明确出来。然而,二程对“太极之解似乎讳莫如深。此中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二程觉得用“道或“理解“太极有一定的理论困难,故不得不采取了回避、阙疑的态度。朱熹继承了二程用“所以一阴一阳解?系辞?所谓“道的思想,他的新开展是把二程的“道或“理明确地同?系辞?的“太极联络起来。朱熹说;“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程子说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语类?卷九十四)他在解释系辞?的“易有太极时说:“易者,阴阳之

17、变。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周易本义?)他在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时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太极图说解?)把二程的“道或“理同?系辞?的“太极合而为一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就在此中包含着理论上难解的矛盾。?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假设把“太极解释为“所以一阴一阳的“道或“理,那么“两仪何解?顺理成章的是,按照邵雍的画卦说把“两仪解释为阴阳。朱熹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屡次强调:“太极、两仪是“伏羲画卦之法,“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当未画卦前,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乃各画一奇一偶,便是生两仪(?语类?

18、卷七十五),假设此说来,“太极只是伏羲的画卦之理,丽不是世界的本原之理,“两仪亦只是?周易?的“阴阳两爻或邵雍“先天易学的“阳仪和“阴仪,而不是宇宙的阴阳二气。假设说?系辞?的“易有太极是讲“画卦之法,那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那么肯定是讲宇宙生成之序。?太极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此处的“两仪显然不是指“阴阳,而是指天地假设不是周敦颐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中间另外加上了一个环节,即谓“太极生阴阳,阴用生两仪,那么就是周敦颐的“太极本身包含着“气的意思在内,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讲的是“太极如何生出“两仪(天

19、地)的过程,而不是说“太极(理)先生出“气(阴阳),然后再由阴阳生出天地二仪。后面一种可能性更大些,朱熹说:周子、康节说太极,和阴阳滚说。?易?中便抬起说周子盲“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如言太极动是阳,动极而静,静便是阴盖太极即在阴阳里。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那么先从实理处说。假设论其生那么俱生,太极照旧在阴阳里。但盲其次序,须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推其本,那么太极生阴阳。(?语类?卷七十五)此处所言周敦颐和邵雍的“太极说可能近乎他们本人的思想,但不是很确切。所谓“说太极,和阴阳滚说,就是“太极未曾与“阴阳相分。但周敦颐明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既谓阴阳是“太极所生,那么周的本义可能是说

20、“太极为阴阳未分的浑沦之气,此气的动静便分化出阴阳,阴阳是气之分,而不是气所生的另外实体。朱熹既然批评了周敦颐“说太极,和阴阳滚说,那么他在?太极图说解?中用“不杂乎阴阳解“太极当就不是注解了周的本义,而是发挥了朱熹自己的思想。朱熹又用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他所谓的“画卦之法来校正周敦颐和邵雍的思想,这又生出一个论宇宙生成是以何为准的问题;如以?系辞?为准,那么“易有太极就不是或不仅仅是讲“画卦之法(?太极图说解)中有“故曰易有太极之谓也,此与画卦说有矛盾)。更应注意的是,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中没有明确讲出?太极图说?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两仪是指什么,这一点在?语类?中却讲明了

21、。朱熹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两仪是天地,与画卦两仪意思又别。“一动一静以时言,“分阴分阳以位言。方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宽阔光明,而两仪始立。(?语类?卷九十四)原来,朱熹的“两仪有两解,按(太极图说?解为“天地,按?系辞?那么解为“阴阳。依后者之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太极(理)生出“阴阳二仪;依前者之解,?太极图说?就与系辞?不融洽,也就是在“太极与“两仪之间加上了“理生气,气生两仪这一?系辞?所没有的环节,而这一加就不再是解?系辞?,而是在解?太极图说?。当朱熹把二程的“道或“理与?系辞?的“太极合而为一时就发生了以上种种矛盾,这可能正是二程不盲“太极的

22、原因。第一,二程不喜象数,自然不会采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以画卦说解?易?之“太极。第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无极与“太极的缠绕,而且“和阴阳滚说,这可能是二程不以?太极图说?示人的一个原因。而第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是指天地,假设把“太极解为“形而上之“理,那么在“太极与“两仪之间就不容再加一个“形而下之“气(器)。三?系辞?的“太极当作何解,众说莫衷一是,我认为,判断众说孰为正确的关键是:从“两仪释“太极。?系辞?的“两仪是指天地,这从(系辞?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后面紧张着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就可以得到证明。此为“两仪是指天地的内证。?吕氏春秋大乐

23、?篇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此处所言“太一就是指“太极,而“两仪明是指天地。所谓“荫仪出阴阳不是说阴阳二气在天地分化以后才有,而是说有了天地才有?系辞?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过程,也就是说,“阴阳是“太极所本有,天地就是“阴阳的分化,而有了天地也就有了由“阴阳进一步化生万物的过程。?札记札运?篇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大一亦是指“太极,“分而为天地d就是?系辞?所谓“是生两仪。“转而为阴阳与?吕氏春秋?的“两仪出阴阳同义。“分而天地变而为四时,正与?系辞?所

24、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相合。?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玄注:“易始于太极,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此处的“天地毫无疑义说的是“两仪。李鼎柞?周易集解?引虞翻注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云:“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又云:“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可见,“天地或“乾坤是“两仪确实解。韩康伯?系辞注?以“无,释“太极,以“有释“两仪,但“两仪究为何物、“四象究为何指那么缺解,惟在“四象生八卦的后面用“卦以象之敷衍。又韩康伯在“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后面“尝试论之曰:原夫两仪之运,万物之动,岂有使之然哉?莫不独化于太虚不知所以然而况之神。是以明两

25、仪以太极为始,盲变化而称极乎神也。此处的“两仪是指“阴阳还是指天地,意思不是很明显,但所引后两句“两仪与“变化对称,“太极与“神对称,可见“两仪的变化不是“神,而“阴阳不测之谓神,“两仪当是指天地。假设此推之,“阴阳不测就是“太极,然而,这就与以“无释“太极发生了矛盾。孔颖达?周易正义,的?系辞,部分本是疏解韩康伯的系辞注,但其用“元气解“太极显然是打破了“疏不破注的传统。其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孔颖达把在韩康伯?注?中缺解的“两仪明确地指为“天地,“太极也就自然不能是“无,而是“元气。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两仪,明是指天地而非指阴阳,前文

26、已述。张载以“气之“一物而两体解“太极“一物即“气,“两体即气所含阴阳。阴阳是“太极本身所有,因此“是生两仪的“两仪决不能再指阴:阳,而必是指天地。?易说说卦?和?正蒙大易?在“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的后面都是“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可证“两仪是指天地。在邵雍的“先天易学之前,未见以“阴阳来解?易?之所谓“两仪者,自先天易学出,画卦说立,始有“阴仪和“阳仪之名,易,之“两仪遂被解为“阴阳。从?系辞?本义而言,画卦说不能成立(前文已述),因此邵雍以及朱熹用“阴阳解“两仪只能说是借?易?而发挥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又邵雍的?观物吟?:“一气才分,两仪巳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此处的“

27、两仪又明确地是指天地,而天地之上的“太极就不能为他物,而只能是“一气。朱熹在?语类?中明确成认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两仪是指天地,而他所谓“推其本,那么太极生阴阳便是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中间另外加了环节(前文巳述)。王廷相说:“阴阳者,气之名义也元气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气。太极之说,始于易有太极之论。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沦清虚之气是也。(?王氏家藏集太极辩?)“太极即气,阴阳是气所本有,因此“是生两仪便是天地已判。王夫之在注解张载的“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时,引用了?太极图说?的“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他强调“阴阳因动静而著,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阴阳之非因动静而始有(?正蒙

28、注大易?)他还说:“太极之中,不昧阴阳之象。(?正蒙注参两?)“误解?太极图?者“谓太极本未有阴阳,因动而始生阳,静而始生阴本无二气,由动静而生,如老氏之说也。?正蒙注太和?)显然,王夫之也认为“阴阳是“太极所本有,他对“两仪虽没有明确做出解释;但要之不可解为“阴阳,而只能解为天地或“乾坤。综上所述,除邵雍、朱熹按画卦说把“两仪解为“阴阳外,韩康伯对“两仪缺解,其余都是将“两仪解为天地或“乾坤,韩康伯不谓“两仪之变化为“神,其两仪不当解为“阴阳,假设解为“天地,那么要么与其以“无解“太极相矛盾,要么在“太极与此“天地之间缺少阴阳的位置:邵雍和朱熹除了以“阴阳,解“两仪,外,又各有以“天地为“两

29、仪的思想,其自语不能统一;假设以“阴阳解“两仪,那么只是成其并非?系辞?之本义的画卦说,假设以“天地解“两仪,那么邵雍之“太极就是“一气而朱熹之“太极只是他所理解的?太极图说?的“太极,?太极图说?的“两仪,有别于?系辞?的“两仪,因此便不是在解?系辞,。假设按程朱的哲学体系,谓“道或“理(“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两仪),那么只可用于强解(大极图说),而不符?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奉义,假设谓“理(“太极)生“天地(“两仪),那么缺少了“阴阳的位置,而与其自身的哲学体系相违。?系辞?云“法象莫大乎天地,绝大多数解?易?者都把“两仪解为“天地,可谓内证和外证充分,“两仪是指“天

30、地应无疑义。准此,?系辞?之“太极,只能是天地末分之前的,包含着“阴阳在内的“气,或“元气,或“太虚之气(后世所传黑:白回互的“太极图正与此意相符)。只有如此解释,才能防止以“无、以“理或以“心解“太极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自语相违,以“无、以“理或以“心解“太极可谓借?易?而发挥、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并非无意义。但要之,只有以“气解“太极才能与?系辞?的“文本相符。以“气解“太极,那么?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太极所含之“阴阳的变易就是“道。韩康伯?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此可谓玄思曲解。程朱云,“所以一阴一阳,道也。此显然是“增字解经。?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形即?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之“形。“上、“下即前、后,如言“三代以上,三代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