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相关知识点的处理_第1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相关知识点的处理_第2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相关知识点的处理_第3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相关知识点的处理_第4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相关知识点的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东周:BC770BC256(秦灭东周)春秋:BC770BC476(周元王即位)战国:BC475BC221(秦灭六国)皇帝制度的来历:建立: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秦始皇从“三皇”中选取“皇”字,从“五帝”中选取“帝”字,合并成“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实质:神化皇权。【典例1】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他的真实意图在于A标榜自己的功德 B追求制度创新 C显示与众不同 D强调君主的权

2、威【典例2】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实质说法正确的是有神化皇权的意图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皇权至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官员的选拔)。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控制,发给,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典例3】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皇权至上 书同文 民族关系 冶金铸造A B C D【典例4】紫禁

3、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皇帝独尊:只有皇帝可以使用的字:朕、制、诏、玺。【典例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 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秦朝皇印为玉玺 B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玉玺为皇帝独用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典例6】随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生与加强,中国古代出现了避讳制度,即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

4、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秦朝初年改“正月”为“端月”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中央官僚机构 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下设诸卿,如廷尉、宗正 ,分别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决策)。这就在

5、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典例7】“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典例8】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典例9】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

6、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典例】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郡县制(行政区划)原因:吸取分封制的教训;巩固统一及统治。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材料】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

7、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历史沿革: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典例10】“(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

8、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典例10】史记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以剖巫、黔中之郡。”对以上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不断 B郡、县多设于诸侯的直属领地或新征服的地方 C秦统一中国以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D秦统一中国以前,已经出现诸侯国与郡县并存局面郡县制的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9、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典例11】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典例12】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 【典例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

10、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窃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典例1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巩固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成为当时的大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

11、巩固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典例1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如何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监督和领导,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典例16】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