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1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2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3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7组:李慧琴石峰张宇红骆铁路杨海燕王颖韩文佳曹扬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鸿门宴(司马迁)。三篇均属于历史散文,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春秋 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是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选文意在使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 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积累相关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并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 和借鉴叙事的艺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

2、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 的尊崇感。本单元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或形似的地方。三篇文章都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 形象:叙事都能做到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所描写的人物都有才华,有个性,有中国传统道 德的“义”为思想核心;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且能以语言、行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展现人物特征,而作者绝不出来下一按语。而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突出特征,对中 国文学的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但三篇又各具特色: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完整地表达晋 秦从围郑到退兵的全过程同时: 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文章刻画的是一个“辩 土”形象,所以“品味人物语言”是该课的重点;荆轲刺秦王记

3、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 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有 勇有谋的“侠士”形象,所以“欣赏人物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是该文的突破口; 鸿门宴记叙项羽和刘邦斗争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突出了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激烈, 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饱满的“将帅”形象,在尖锐激烈的矛 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将故事开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是本文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 综观三篇文章,写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展现人物个性及普遍人性的光辉;写事, 注意伏笔铺垫、悬念设置,曲折有致;而这正与该模块的“表达与交流”局部“人性光辉 写 人

4、要凸现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相关联,可以作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范 本,将读写结合,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这三篇文章故事性强,叙事流畅,情节生动,学生把握基本文意并不困难,但高中阶 段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不同于初中,例如初中只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而高中那么进一步要求“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如果在学习 目标提高的同时,选文太难,学生就会望而却步,所以本单元选文作为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 文单元,难易适中,能很好地实现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二、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

5、标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 根据“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开展创新”等能力目标 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中字词句式的用法特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突出知识性并注重知识的积累整合。2、进行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学会整合初高中所学知识,积极联想,建构相关(历史散 文体裁、作者、时代特点等)的知识网络。3、阅读中学习提要钩玄的方法,要求能以简洁的语言概述历史事实或人物特点,整体把握 文章,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

6、能力。4、了解人物性格,学习课文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 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5、学习写事情要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强调将写作与阅读学习统一起来,养成 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6、善于迁移应用,能将在课内学习到的能力技巧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搭建学习和生活的 桥梁。7、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 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历史 事件的意义、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开展思辨能力、批判能力,提高人生修养。三、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的学习,要求从初

7、中的“基本理解文意”提升到现在的“理 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 法”,有一个能力层次的提高,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主要方式大概还是教师的引导与 点拨,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预习、问题提出、课堂质疑、知识整理、 拓展阅读与实践活动中表达。我们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文言文知识的 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注重指导学生自己积累方法、整合知识,拓展阅读,结合所 学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探究,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具体建议如下:1、强调以学为主,注重预习设计,催促学生自读、思考,用预习思考题带动学生阅读。2、突出

8、必修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课堂落实文言文字、词、句式、特殊用法等。当然不 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和方式必须是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 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具体做法可以是在阅读之初引导学生参照注解, 动口动脑,自己疏通文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 解疑;课堂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基础知识,学会知识、方法的积累与整合。3、教学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例如指导学生将初中的史传散文挑出来,积累相关的文学文 化常识,对初高中学过的知识进行类的积累,学习新旧知识的整合。4、教学中以“品味与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体

9、验,品味文 章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在“品文”的基础上“品人”。例如鸿门宴中宴会上的座 次、人物之间称呼,相互间的对话都能表达人物个性特点,给出一两个鉴赏例如后,让 学生自己寻找深含意蕴的语言材料,学习通过品味文章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5、学习中注意方法的积累与整合,能力的迁移和应用。这几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叙事写人 方面有许多突出地的特点,但每一篇又各有侧重,我们应指导学生在赏析品味各篇课文 之后作相关写作知识与方法的积累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记叙文体的写作训练,将 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贯通,做到读写一体化。6、注重拓展阅读的设计和指导,以一篇例文带动相关题材、相似写法、相同鉴赏方法的文 章的阅读

10、,开阔学生视野,学习比拟阅读,训练思辨能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的学习可做以下拓展: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拟两位辩土游说方法、策略的异同(相关题材);推荐课外阅读重耳之亡触龙说赵太后介之推不言禄等篇目, 选择其中一篇写读书笔记,从人物形象或写作特色方面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评(相 关事件、人物,相似题材,相似的阅读鉴赏方法)。7、关注知识的实用性,重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相机设 计实践活动,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例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站在对方的 立场上说服别人,学习与人交流的技巧

11、;并在课后作业中进行强化训练,如这样的练习 设计:“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交通平安,交警部门在高速 公路出入口设置检查站,提供床位和茶水,拦下连续驾车3小时以上的司机,要求他们 至少休息20分钟。有一位已经连续跑了 500公里的中年司机推说交货的时间紧,不肯 停车。如果你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请你劝说这位司机休息一会儿。要求表达得体、有说 服力,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8、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感悟,使文言文的学习上升到传 承文化、形成底蕴的高度;引导学生从历史开展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和事迹,用现代的观念 审视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中相应的事件,激活

12、学生阅读文言的快感和热情,训练 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我们领略到古人 笔下的英雄形象后,再以历史的眼光看这次刺杀行为,可能会重新定位荆轲这一历史形象; 如果联系当今世界中类似的事件,我们又会有哪些启示和感悟呢?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学 习的激情会被点燃,思维的火花会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迸发。四、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具体安排烛之武退秦师是起始课,文意不难,但文中有许多重点词语,涉及到的古汉语及文学 文化知识也不少,而且在三篇文章中唯一一篇“辩士”题材作品,表达了极强的说话艺术, 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锻炼交际能力,这正是语文工具性的表达,是语文 与生活

13、的极好结合点,可以是重点学习篇目;用2课时。鸿门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史记,无论从文言知识还是素养语文素养 方面都能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用4课时。荆轲刺秦王可以作为对前两篇课文学习的补充巩固,以学生自己梳理文言知识,积累 字词为主,以拓展阅读,探究思考为辅,引导学生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用历史的眼光看荆轲 及刺秦王事件,看现实世界中相关事件,用2课时。总体梳理本单元写作特点,结合“表达与交流”中“人性光辉”“黄河九曲”“细节描写” 指导记叙文写作1课时,布置作文题,明确作文要求,课下完成写人叙事作文一篇。五、本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1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特殊用法。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概述课文内容,训练提要钩玄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3、分析烛之武劝说成功的原因,赏析其劝说艺术,并学习应用于生活实际。4、品味人物语言,借鉴文章叙事艺术,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学习叙事写人的 方法。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归纳文 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训练积累、整合能力。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情节及烛之武的说 辞艺术,并进行实际说话能力的训练。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积累、整合

15、初高中的文学、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以此带动对人物形象的品味。3、引导学生赏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话题,进行行劝说练习实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I、预习:1、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熟悉课文。2、诵读课文至少2遍。II、导入:联系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整理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通过曹刿论战 一文结尾(曹刿对战争胜利的分析)引入该文学习,表达分析问题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 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进入烛之武分析问题、劝退秦兵过程的兴趣。田、诵读(学生单个诵读,点评:音、停顿、人物语言的处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 故事

16、梗概(注意区别“概述”与“复述”的不同)。IV、文章阅读、分析1、以预习1引入第一段学习,提取背景信息,简介相关历史事件;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 用(为后文作铺垫),明确文章语言特点-简洁凝练;解释重点词语。2、讲读第二段,理解重点词语含义,品味人物对话及心理,引导学生认识本段刻画人物 的方法,叙事特点(曲折有致)。3、以预习3引入文章主体局部的学习,由学生提出阅读中的知识难点,师生共同释疑。 赏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只靠说辞, 两支人马自动撤离,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示弱臣服:欲扬先抑,巧设问题一一 “郑既知忘矣J (满足

17、胜利者的虚荣心)亡郑利晋:设身处地,点明利弊一一“焉用亡郑已陪邻? (假设灭郑的危害性)舍郑利秦:委婉曲折,层层深入一一“舍郑以为东道主君已无所害。(说明保存 郑国的好处)晋言无信:回顾历史,点醒秦伯一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回顾 晋君对秦不守信用的历史)阙秦利晋:察言观色,道明主旨一一“阙秦利晋,唯君图之(假设灭郑,两国未来的 局势)4、分析第四段:秦退兵,晋为什么也退兵?思考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刻画人物以及结 构作用(映衬主要人物的特点,结构上首尾呼应,波澜起伏)。V、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烛之武这一形象特点,由此拓展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编 出练习,引导阅读),比拟两位辩士游

18、说方法、策略的异同。(可作为第一节课课后练 习)VI、总结劝说成功的方法:有针对性(为对方打算,替对方着想),摸透对方的心思。所谓的“浇花浇根上,说 话说心上”,烛之武出使是为了郑国利益,却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最终打动 了秦伯。语言委婉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邹忌劝说齐王治理国家的事,却从家庭小事 说起,更易被人接受。方法得当(现身说法)。劝说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激将法等。 抓住机会,场合。恰当的机会,合适的场合,也是劝说成功的条件之一。注意语气态度。态度要和蔼,让对方有亲切感,拉近和对方的情感距离,更有益劝说 成功。vn、实践活动(2。分钟)我们身边有许多不好的现象,如“网瘾现象、早恋现象、厌学现象、以强欺弱现象”, 如果你的同学有其中的某一种不良倾向,你会如何劝说?、思考5分钟,列出“劝说”提纲。、表演劝说,互评劝说方法、技巧和效果、师生共同分析并寻求更好的劝说方法。(该项实践活动亦可改为:课堂写作练习,每个同学选择上面四个话题中的一 个,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用时1020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这 种迁移能力训练的方式。)皿、课后练习1、积累与整合:总结归纳本课重点字词句(注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区别、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古今异议及重点虚词)2、思考与领悟:推荐课外阅读重耳之亡触龙说赵太后介之推不言禄等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