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00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00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00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00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0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一、历年真题分布(2011.05 2013.11 ) 1二、趋势图.2三、各部分重点:3-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一)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17) 3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二)社会化与自我(12) :3-一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三)沟通与人际关系(11).3 HYPERLI

2、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四)社会知觉与归因(10) .4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五)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0) 4-(六)社会影响(8)二4一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七)概述(6) .4- H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4) :.4.4.4.56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42 o Current Do

3、cument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7 HYPERLINK l bookmark50 o Current Document (五)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9- HYPERLINK l bookmark56 o Current Document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10 HYPERLINK l bookmark72 o Current Document (七)社会影响11 HYPERLINK l bookmark76 o Current Document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 12、历年真题分布(2011.05-2013.11)模块知识点数量比例(%)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 研究范围33.8

4、社会心理学简史33.8社会化56.4第二节社会角色33.8自我、身份和自尊45.1第三节印象形成与管理67.7归因45.1第四节主要的社会动机912.8社交情绪11.3态度概述67.7第五节态度转变79.0态度测量45.1沟通的结构与功能33.8给q. 弟八甲身体悟百沟通45.1人际吸引45.1第七节从众22.6社会促进与懈怠33.8模仿暗示社会感染33.8第八节爱情22.6婚姻22.6合计78平均13、趋势图图1社会心理学各知识点比重直观图243.6%图2社会心理学各知识点百分比图3社会心理学历年考核量变化三、各部分重点(一)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17)态度的测量(4)态度ABC模型(3)海德

5、平衡理论(3)态度特点(2)态度转变模型(2)态度转变因素(2)态度定义(1 )(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2 )角色失调(2) 社会化载体(1) 社会化条件(1)继续社会化(1)再社会化(1 ) 社会角色分类(1 )社会化(1 ) 主我客我(1)镜我(1 )自我概念功能(1 )自尊(1 )(三)沟通与人际关系(11 )目光(2) 真诚(2) 沟通的要素(1)沟通的功能(2)3熟悉(1)人际距离(1)体语包括什么(1)喜欢的因素(1)(四)社会知觉与归因(10)外归因(2) 刻板印象(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1)凯里三维理论(1)印象管理(1)归因影响因素(1)(五)社会动机与社交

6、情绪(10)亲和的影响因素(4)亲和起源于依恋(2)利他的影响因素(2)侵犯的影响因素(1)嫉妒的牛1点(1 )(六)社会影响(8)模仿彳t ( 3)社会促进(2) 从众的定义(1)从众的原因(1)社会懈怠(1)(七)概述(6)G.W.奥尔波特(2)麦独孤(2)人性的争论(1)勒温的公式(1)(八)爱情、婚姻与家庭(4)结婚的动机(2)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爱情的特点(1)四、各部分考题综合(一)概述.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A)W.詹姆士(B)F.奥尔波特(C)W.麦独孤(D)C.达尔文.麦独孤用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概念是(D )。汀4匚(A)模仿(B)社会学习(C)强化(D)

7、本能.按照G.W.奥尔波特的观点,影响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社会存在形式不包括(D )(A)想象的(B)现实的(C)隐含的(D)表象的.关于人性的争论,最早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 A )阶段。(A)经验描述(B )哲学思辨 (C )实证分析(D )正式确立.勒温提出的社会行为公式是(B )。(A) P=f(B , E) (B) B=f(P,E) (C) O=f(p,x) (D) P=f(O,X).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存在的形式包括( ABC )。(A)想象的存在(B)隐含的存在(C)现实的存在(D)歪曲的存在(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者人群称为( B )。(A

8、)抽象化他人(B)重要他人(C)概括化他人(D) 一般他人.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D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C )。(A)主我(B)客我 (C)镜我 (D)超我.继续社会化指个体从(D ) 一直到老年的社会化过程。(A)出生(B)青春期(C)幼儿(D)成年.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是(B )。(A)继续社会化(B)再社会化(C)自我塑造(D)社会适应.个体行为稳定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有一个稳定的( D )。(A)社会角色(B)自我评价(C)社会身份(D)自我意识.正常情况下,个体社会化的载

9、体主要包括( ABC )。(A)学校(B)参照群体(C)家庭(D)居住小区.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包括(AC )。(A)主我(B)本我(C)客我(D)超我.角色失调的形式包括(ABD )。(A)角色冲突(B)角色失败(C)角色转变(D)角色中断.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 BC )。(A)自尊会导致自信(B)自尊与抱负成反比(C)扬长避短有利于增加个体的自尊(D)自尊与成功成反比. 一般来说,农民属于(AD )。(A)成就角色(B)规定性角色(C)功利性角色 (D)不自觉角色. 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 BD )。(A)较强的能力(B)必要的遗传素质(C)较高的情商 (D )

10、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在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失败作( A )。(A)内归因(B)情境归因(C)外归因(D)运气归因.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以使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这叫( D )(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B )的作用。(A)概括化(B)社会适应 (C)抽象化 (D)消极.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C )的性质。(A)积极(B)双向作用 (C)消极 (D)定势作用.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 C )的原因。(A)图像(B)行为主体(C)背景(D )刺激

11、客体.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是因为存在( D )。(A)近因效应(B)刻板印象(C)光环效应(D)首因效应.外貌好的人往往其他方面也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 D )。(A)刻板印象(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光环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 B )。(A)努力程度(B)情境因素(C)态度因素(D)能力水平.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 AC )的人之间产生。(A)熟悉 (B)不熟悉(C)亲密 (D)不常见面.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包括( BCD )的信息。(A)协调性 (B)特异性(C)共同性(D) 一致性(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2、.亲合倾向起源于婴儿期的(B )。(A)恐惧(B)依恋(C)焦虑(D)孤独.亲和动机起源于(C )。(A)经验(B)教育(C)依恋(D)顿悟.根据沙赫特的研究,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 B )。(A)按出生顺序递增(B)按出生顺序递减(C)与出生顺序无关(D)与出生顺序关系不能确定.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的是(D )。(A)利他技能(B)自我监控能力(C)移情能力(D)自我意识下降程度.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主要的原因包括( ABD)(A)责任意识降低(B)责任分散(C)社交焦虑(D)去个性化.关于亲合,正确的说法包括( ACD )。(A)压力越大,亲合倾向越强(B)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

13、强(C)出生顺序影响个体亲合倾向(D)恐惧时,亲合倾向会增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BC )。(A)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弱(B)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强(C)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弱(D)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强.关于亲合动机,正确的说法包括( BCD )。(A)焦虑会增强人们的亲合动机(B)悲惨情境会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 (C)恐惧会增强人们的亲合动机(D)外界压力会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嫉妒的特点包括(ABC )。(A)针对性(B)普遍性(C)对抗性(D)偶然性.个体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ABC)。(A)道德水准(B)情绪唤起水平(C)社会角色(D)他人的行为(五)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海德的态度转

14、变理论是(C )。(A)角色理论(B)认知失调论(C)平衡理论(D)社会交换论.态度的ABC模型中,B代表(D )。(A)行为(B)情感(C)认知(D)行为倾向.在海德的P-O-X模型中,两种关系否定,一种肯定,则存在( B )(A)不平衡状态(B)平衡状态(C)强平衡状态(D)弱平衡状态.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A)归因 (B)态度(C)动机 (D)情绪.当态度三成分不协调时,占主导地位的成分是( D )。(A)价值观(B)认知(C)行为倾向(D)情感.信念属于态度的(C )成分。(A)情感 (B)行为倾向(C)认知 (D)行为.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是( C )。(A

15、)卷入程度(B)吸引力(C)注意分散(D)可信性.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D )。(A)认知失调论(B)角色理论(C)社会交换论(D)平衡理论.霍夫兰德的态度变型中不包括的要求是( B )。(A)传递者(B)障碍(C)沟通信息(D)目标.在态度量表中,主要测量的态度纬度是( B )。(A)深度(B)方向(C)相中度(D)外显度.测谎仪本质上属于一种(C )。(A)心电图(B)生物反馈仪(C)行为反映测量仪(D)投射测量仪.态度测量的主要方法包括(BCD )。(A)实验法(B)量表法 (C)投射法 (D)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的特点包括(ABC )。(A)对象性 (B)内在性(C)稳定性 (D)指向

16、性.测量态度的间接方法包括(BCD )。(A)内省法(B)投射法(C)行为反应测量法(D)量表法.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的要素包括( ABD )。(A)情境(B )接受者(C )反馈(D )传递者.态度具有(BCD )等特性。(A)社会性 (B)内在性(C)稳定性(D)对象性.关于说服,正确的说法包括( AD )。(A)说服者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呈正相关(B)畏惧情绪一定会增强的说服效果(C)预先警告有利于说服(D)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六)沟通与人际关系照片呈现的.在一项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 次数越多,被试越喜欢,这说明人际吸引受( A

17、 )的影响。(A)熟悉(B)相似(C)邻近(D)外貌.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人际距离是( A )。(A)个人距离(B)社交距离(C)公众距离(D)亲密距离. 一般来说,最能吸引人的人格品质是( B )。(A)热情(B)真诚(C)善良(D)智慧.鼓励老年人适当地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保持必要的沟通,最重要的原因是沟通能(A)获得信息(B)改善人际关系(C)交流思想(D)维持心理平衡. 一般来说,最能表现个体真实心态的身体语言是( B )。(A)面部表情(B)目光(C)身体运动(D)妆饰6. 一般情况下,人很难随意控制身体语言是(B )。(A)表情(B)目光(C)姿势(D)动作.根据安德森的研究,

18、最受欢迎的特质是( C )。(A)热情(B)幽默(C)真诚(D)善良.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BCD )。(A)锻炼思维能力(B)获取信息 (C)维持心理平衡(D)交流思想.沟通过程包含的要素( ABCD )。(A)反馈(B)障碍(C)背景(D)信息.影响喜欢的因素包括(ABCD )。(A)熟悉(B)才能(C)互补(D)外貌.身体语言包括(ABC )。(A)面部表情(B)身体姿势(C)妆饰打扮(D)人际距离(七)社会影响.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D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观众效应(D)社会懈怠.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A )现象。(A)助长(B)逍遥(C)强化(D)抑制.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这是塔尔德所称的( C )。(A)上升律(B)先内后外律(C)下降律(D)先外后内律.个体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在心里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是(A)服从 (B)从众(C)同化 (D)内化.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BCD )。(A)上升率 (B)先内后外律(C)下降律(D)几何级数律.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ABD )。(A)寻求行为参照(B)对偏离的恐惧(C)对自尊的追求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