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概况分析_第1页
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概况分析_第2页
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概况分析_第3页
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概况分析_第4页
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概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概况分析许晨阳耿增超张建国杜伟李雄关键词土壤学;课程思政;工程制教学;实践教学;在线课程基金工程2022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工程 “土壤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创新开展”(JY2103084) 作者简介许晨阳(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农学博士,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学研 究;耿增超(1963),男,陕西韩城人,农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 科课程主持人,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修复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0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674-9324 (2022) 17-0089-04 收稿日期2022-11-17“土壤学”课程是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自然保 护与环境生态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 治,以及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开展和自 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建设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本专业的 核心课程还包括“土壤地理学” “土壤农化分析” “地质地貌 学”“水力学” “植物学” “动物学”等,这些课程不仅具有理论系 统性,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土壤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局部,理论主要通过课堂授课 完成,包括土壤物质组成与特性、土壤形成与分布

3、、土壤利用与改良; 实验课更多的是利用学校试验田及实验室进行,主要涵盖土壤样品采 集与处理、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测定、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测定。核 心专业课对于学生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极其 重要,因此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国家战略和 区域社会经济开展对高层次专业创新与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土壤学” 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为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系列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提供参考。一、“土壤学”课程教学现状(一)课程概述目前在农林类高校中均开设有“土壤学”课程,在综合性大学那么开设 了 “环境土壤学”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可见 “土壤学”课程覆盖面很广。根据课程

4、质量标准,“土壤学”课程授目标为:通过学习课程,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土壤的形成与属性、土 壤中物质能量运输过程、土壤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 技术,此为知识目标;能够结合生产实际,运用基础理论、方法来认 识并解决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等有关的土壤学问题,此为能力目 标;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为情感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上述教学目标, 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完成课堂教学。 课程质量标准是教师授课的基本框架,而教学方案设计那么是教师教学 能力转化为课堂授课思路的具体表达,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优秀的

5、 教学方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完成知识学习、归纳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学手段作为教学信息 传递的方式、工具和载体,必须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依据教学内 容的特点,契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与时俱进。(二)课程改革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 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2年8月,教育部提出各 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合理提升学业的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宽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 程教学质量。2022年6月,全国53所涉农高校的130余位党委书记、 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在习

6、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的发源地一一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一一中国新 农科建设宣言”。宣言提出新农科建设要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开展、多 元开展、协同开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 农林人才,高标准地建设好农林“金专” “金课”和“高地”。因此, 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手 段。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 意见,正式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根据首批国家级一流 课程申报认定结果,全国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土壤学”课程入 选。除此之外,与本课程相关的一流课程还有西南大学主持的“土壤

7、 学及土壤地理学”,安徽大学主持的“环境土壤学”。长期以来,我 校“土壤学”课程组坚持紧跟学科前沿,强化调研学习,从中借鉴吸 收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土壤学”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学生对土壤 学知识体系的学习深度和理解应用。比拟突出的问题如下:(1)教学 方案设计陈旧,智育目标明确,而德育目标不突出。土壤学理论知识 体系庞杂,涉及土壤物质组成(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构成及比例)、 土壤性质与过程(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及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土 壤分类与分布(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分 布规律),但是由于课堂时数不断被压缩,因此课

8、堂教学主要以知识 传授为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设计缺乏,这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国 家战略需求的联系认识缺乏,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2)课 堂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未能表达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传统讲授 法的授课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情况和教学水平,学生多为被动 听课。课堂互动很少,尚未做到让学生忙起来,亟须采用新的教学模 式作为传统讲授法的补充。(3)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较弱,学生短期内 无法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土壤具有资源属性,也是环境的重要组 成局部。土壤圈位于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 石圈的交界面上,是生命与非生命联系的中心。土壤学理论知识和实 践技能是土壤资源利用

9、的基础。因此,土壤学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然 而目前“土壤学”课程仅依托实验课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针对上述土壤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土壤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课 程改革与优化,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和经济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一)完善教学设计,设立思想政治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 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 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FE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 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0、1在专业课程教 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全面贯彻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 人的基本要求。“土壤学”课程思政改革应当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两方面入手。首 先,要在课程质量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明确设立思政目标,也可将教学 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升华为思政目标2。其次,授课教师要注重提升 个人的政治素养,在课堂上要有规范的言行举止,充分发挥“身心正, 学识高”的个人魅力3。在土壤学理论知识体系中,绪论局部可通 过介绍我国土壤学家的成就来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岩石风化与土 壤形成章节可通过对月壤和土壤的区分介绍我国的航天成就;土 壤有机质章节可借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黑土是耕地中的大熊猫” 这一论断,使学生认识

11、到土壤资源的珍贵性;土壤退化与修复章 节可融入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两山”理念。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思想 政治改革可以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双重目标4。(二)增加实验实习课时,强调课程实践性土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具有具象性。自然保护与环境生 态类专业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应该带着专业理论重新审视 田野中土壤这一实物,此时的实践学习重点是用科学语言和数字描述 土壤的三相组成,划分土壤的层次性,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因此,实 践环节对于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目前, 相关高校“土壤学”课程均设置有实践环节,但实验课时和组织形式 各不相同。例如,东北林业大学将土壤学的实验

12、学时由18学时增加 到32学时,并且设置野外土壤类型识别和剖面挖掘判别环节5。我 校除室内实验课外,在农林专业学生的生物综合实习中设置了秦岭地 带性土壤判读的学习内容6。此外,“全国土壤剖面识别比赛”“农 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等定向自然保护与环境生 态类专业学生的全国性赛事,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强化。(三)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目前高校教学中一般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一是课程制教学模式,又称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讲解知识理论、体系和应用;二是工程制教学7, 通过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 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改变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

13、识的学习方 式。工程制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而 非闭环式的问题。例如,河南农业大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来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 题的能力8。启发式教学能防止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抛出问 题,学生根据教材和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并找到答案,这也是工程制 教学的核心要义。此外,沈阳农业大学在土壤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 导图将土壤学知识体系系统化,帮助学生理顺学习思路9。以上都 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四)应用“互联网+ ”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 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220

14、22年)中明确指 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开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 视” 10。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开展,实现“线上+线下”课堂教 学的有机结合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11, 12 o慕课 等在线课程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了教学效果和效率;(2)团队授课效果有利于增加知识点的教学深度; (3)核心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在线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在过去5年内,包括我校在内的6所高校建成了 “土壤学”慕课课程。 华中农业大学慕课课程上线最早,视频和PPT制作精良;浙江大学慕 课那么按照专题形式组织“土壤学”课程;南京农业大学制作了土壤野

15、外实习课程。上述一系列课程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土壤 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我校的“土壤学” 慕课是同类课程中内容最为丰富的。课程分为中英两个版本,中文版 在“中国大学MOOC网”运行,英文版在“学堂在线国际版”平台运 行,这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及留学生教育提供了课程资源。同时, 我校已经建成了校内网“智慧教学云平台”。课堂视频自动上传,教 师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完善配套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参考资料和测 试题,作业发布和批改也能通过此平台来完成,显著提高了教师教学 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三、展望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在2022、2022和2022 年开

16、展了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与植物营养双语教学” 课程的全国教师培训,笔者获益匪浅。目前高校的“土壤学”教师的 学历绝大局部为博士,但由于博士研究课题往往过专过细,可能导致 新教师在“土壤学”教学初期无法吃透全部教学内容。笔者建议,未 来可开设“土壤地理学”等与野外相关的专题培训课程,否那么“土壤 学”教学中有关土壤分类和分布的内容将止步于理论。“土壤学”作为一门蓬勃开展中的学科,在“双一流” “新农 科”“双碳”建设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其课程内容和 教学方法日臻完整和体系化,学生学习兴趣渐浓,学习效果愈佳。“土 壤学”教学改革所实施的优化课程思政设计、加强野外实践教学、

17、推 行工程制教学方法,以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自然保护与环境 生态类专业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 事业开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2-12-09 (1).2张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 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22, 26 (9): 150-152.3耿玉辉,吴景贵,李明堂,等.无思政,不教育:土壤学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2, 6 (20): 121-122.4马艳萍,陈长友,李玲俐.“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探 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18、2022 (8): 8-9.5陈立新,朱永林,乔璐.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2, 7 (4): 112-114.6张阿凤,吕家珑,王旭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2 (45): 162-163.7张婷.工程制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以艺术设计专业 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30 (5): 106-110.8张志华,武应霞.地方高校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22 (50): 88-89.9高晓丹,张的,张广才,等.土壤学课程思维导图理论

19、及其教学实 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19 (5): 573-578.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EB/O中.(2022-07-29)2022-11-01. :/. gov. cn/jrzg/2022-07/29/content_1667143. htm.11贺根和,尹丽,宋勇生,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微生 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22, 43 (16): 216-217.12胡涛,鲍浩波,孟长功,等.以在线开放课程为核心进行一流课 程的建设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2, 33 (11): 1-5.AbstractAst

20、hecorecourseofstudentswhomajorinnatureconservationandenv TOC o 1-5 h z ironmentalecology,soilscienceisofboth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Curr ently , thereareobviousproblemsinSoilScienceteaching , suchasunclearideologicalandpoliticalobjective,old-fashionedteachingmodeandtheneglectedpracticaleducation.Teachershavetakenthefollowingmeas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