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 30 -上海市金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万里归船弄长笛,_。(黄庭坚登快阁)(2)念去去、千里烟波,_。(柳永_)(3)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_,_”两句直接体现了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追求道义的精神境界。【答案】 (1). 此心吾与白鸥盟 (2). 暮霭沉沉楚天阔 (3). 雨霖铃 (4). 二者不可得兼 (5). 舍生而取义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

2、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鸥盟、暮霭沉沉、霖铃。另外注意“得兼”不要颠倒顺序了。【点睛】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

3、视。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2.下列诗句不符合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情境的一项是( )A.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D.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常见名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读这类题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然后对照题干分析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本题题干为“下列诗句不符合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情境的一项是”。“抗击新冠疫情”需要忠贞爱国、无私奉献、有担当和责任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

4、等优良品行和高尚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符合题干要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不符合题干要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原诗表达的是真切的离情别绪,足见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常被化用为表达真切的情谊,多用于友好的双方互致情谊,彼此珍重。符合题干内容。“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意思是“共同的意识,就是同穿一

5、件衣服”,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表现了爱国精神。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 , , , ,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体味对象,灌注生命给对象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

6、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例如本题,可从选项的设置上再结合着语段内容及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判断。根据上文“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先“逼近”进而“体味”“灌注”,所以放在第一处。排除A。再根据三句的意思确定逻辑关系,“于是”暗含后文为总结部分,应该放在前面,先“看到”(),然后再“获得”(),最后“达到”( )。从而确定排序为。故选B。【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

7、语句强调的重心。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超越现实:艺术形式的批判性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感受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与他的心灵

8、成正比。现代心理学表明,人通过自己的需要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能动作用,在感受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心理结构愈复杂,情感愈丰富,就愈能感受生活。我们常常惊叹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方文学、西方的美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都给我们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 )本身的贫乏。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是必然。艺

9、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身。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10、”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解,但只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验。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是公共的,是一种群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

11、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艺术就是这种理想的形式,艺术形式就是理想

12、的感性显现。假如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生活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仅仅是生活形式的重复,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经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种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的立体结构。这种艺术可以是否定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共同点是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观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

13、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展示,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选自王卫东和司马倩的创造形式艺术创作的一种阐释,有删改)4. 第段加点词“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是_。5. 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A. 心理B. 情感C. 经验D. 审美6. 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即便生活经历简单,只要心灵丰富,也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B. 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形式的发现,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C. 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D. 艺术克服自身贫乏的过程,即批判和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7. 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8. 概括

14、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4. 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5. C 6. C 7. 这段话在说明我们对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实用经验中积累,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如果固守或不超越,就会导致视野狭窄。引用这段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艺术家“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的观点,提醒艺术家要超越“常态”(或不能让日常生活平面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式。 8. 本文首先论述了“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接着论述了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不同的形式感;接着联系20世纪

15、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指出当前艺术形式重复的突出问题和原因;然后论述艺术家展示的是个体化经验,用公共的表达方式激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同时,艺术是理想的形式,以此证明艺术和生活不完全相同);最后进一步论述艺术家要用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要面对并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与其拉开距离,保持感觉的独立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指示代词)含义的能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

16、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要做好本题首先应该关照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即扩展语境,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先确定答题区域,即第段: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段中“可以这样说”提示了中心论点为“形式感是艺

17、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再联系后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可以确定“这个角度”的内容为“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5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补写原则: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18、在安排上是合理的。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题干为: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可见这是一道补写词语的题。首先要理解词语含义,再结合上下文确定话题,从而得出答案。上文为“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下文为“本身的贫乏”,可见话题应该是“经验”,再结合上文中“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确定谈的是“形式”和“经验”的关系,所以“形式的重复”照应了“经验把本身的贫乏”。故选C。

19、【6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意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C项,“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错误。原文信息是“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

20、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可见选项表达的意思与原文恰好相反,“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不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划线句子属于中间段的内容,这类题的答题方向:一般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大方面入手。常用术语: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或者为下文作铺垫。解答本题先概括大体意,即明确浅层内容,然后再明确深层含义;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深刻透辟;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

21、受,形象地论证论点。大体意思为:生活中“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于固执己见、孤陋寡闻。结构上引用名人名言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和论证性,具有可信度。表达效果上,除了引用,还借助了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接受。【8题详解】本题考查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证思路,即行文结构。常见的论证思路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答题方法为:首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怎么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结构主要

22、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文采用的是“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第段为第一层次,属于总领部分,提出问题,明确观点,“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第段为第二层次,“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第段为第三层次,“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经验本

23、身的贫乏”,指出问题所在。第段为第四个层次,“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二三四层为分析问题部分,即为什么。第段为结尾部分,提出怎样做,“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点睛】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1)一

24、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城市里的菜地晓寒河对面那一大片叫唐家洲,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绿色像织带子一样,编织着一年四季,新的绿,老的绿,高的绿,矮的绿,贴着地皮的绿。菜地太大了,要把它围起来,费人工,费材料,只能让它敞开在天空下,头顶一天的云,几千朵云,几万朵云。河岸是它的一扇篱笆,山是它的另一扇篱笆。依山傍水,云影山光水色一样不少,都凑齐了,这是菜地的福气,菜的福气。早晚站在窗前,看种菜人在地里忙碌,翻地,播种,搭架,

25、除草,施肥。我隔着长街,隔着一条河,隔着风和雨,和种菜人一起,经历一些温温火火的日子,参与另一种生活。河把土地分开,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河这边一种,河那边一种。我的窗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种菜人寻常的朝朝暮暮,喜怒哀乐。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不喊别人,喊过几回,理由经过一根电话线之后,变得无可挑剔,后来才知道,理由都是假的,不喜欢菜地才是真的,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有几个会像我一样惦记一片菜地呢?我算是又觉悟了一回,生活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理由,随便拿一个,就把我打发了。从那以后,我就一个人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走,

26、边走边看,从这一畦到那一畦,黄瓜开花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准备招蜂惹蝶。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我一路走过去,邂逅不同的节令,惊蛰、小满、立秋、寒露,我不必一一去数,一一去记,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有时候能碰到种菜人在地里忙碌,我停下脚步,递一根烟过去,问问收成怎么样。对方接过烟点燃,连吸几口,直到烟雾在黧

27、黑的脸上盘盘绕绕才回答我的问话,还过得去,就是很累人。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像是被对方窥探到了心事,不好意思地跟着呵呵一笑,不容易,确实很累。然后赶紧把话题岔开,扯些不咸不淡的事情。攀谈过后,碰上运气好,还能从他们手中买一些即将上市的菜带回去,新鲜,水淋淋的,家里不时能吃到菜市场上买不到的蔬菜。这片菜地,仿佛成了我家的菜园。事实上,它不仅仅是我家的,而是整座小城的菜园。菜熟的时候,种菜人把菜摘了,就地装进篮子,撮箕,蛇皮袋,搭船过河,这些菜就随着主妇们的双手,进入家家户户的锅碗瓢盆,养活了一座城市的胃。

28、有一次例外,是和母亲一起去菜地的。母亲很少来城里住,有什么事情都是匆匆打个来回。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我能理解母亲,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往东一望是王家,往西一望是巫家,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还不搞就迟了。你看这

29、人不能懒,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随着菜秧子的长势时起时伏,阴晴不定。母亲种了一辈子的菜,她不需要凭着刚出土的菜苗去虚构一根爬在藤上的黄瓜,或者一把长在苗上的四季豆,这些东西都定格在她的经验里。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我提醒母亲,妈,这菜不是我家的,是人家的呢。母亲呵呵一笑,谁家的都一样。我听了哑然一笑,母亲的话没错,这菜地,不管是李家的还是赵家的,还真是一个样,气息都是一样的。泥土酥松,仿佛有了弹性,踩上去软绵绵的,一种温润在脚板底下流动,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

30、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质地的清香。蚂蚁和蚯蚓在地里爬,虫子时不时地叫几声。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这个傍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只是我没想到母亲会牵挂着这片菜地。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的时候便会问我一声,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事实上,这时候那块菜地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

31、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生活不再分河而治,统一了版图,河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如今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选自人民日报2017.5.24)9. 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10.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11. 文章构思精巧,请联系标题,结合内容加以赏析。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意义。【答案】9.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自由而幸福的菜地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照应标题城市里的菜地)引出下文描写与菜园相关的人和事;与最后菜地的消失形成了强烈对比。 10. (“偷偷绕过”、“挤眉弄眼”等词语)

3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地中黄瓜、苦瓜、芹菜和白菜的不同姿态、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菜地的无比喜爱。 11. 答案示例1:(1)本文的题目“城市里的菜地”是线索,串连了素材,把“我”对菜地的无比喜爱,把母亲对菜地的不时牵挂以及“我”对菜地最终消失的遗憾和惆怅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就题目而言,菜地是乡村的缩影,身处城市的“我”对菜地的亲近和关注是为了表达了“我”对以往乡村生活的怀念和追忆(或隐含了“我”对城市化或现代化进程带来乡村的凋敝和没落的思考)。答案示例2:本文写作技巧独特,用了不少的篇幅(或笔墨)写母亲,如母亲不满城市的生活、去菜地给“我”指指点点、把一根藤曼牵回架子、在叶

33、上捉虫,还对菜地的牵挂等。就题目中的“菜地”对母亲来说,具有“根”的意义,表达了母亲这老一辈人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 12. 本文叙述了身处城市中的“我”对楼下河边的菜地的喜爱和母亲对菜地的牵挂,最后菜地消失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敞亮、温情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同一种生活”的担忧,(或隐含着城市化进程冲击着乡土的意思,城市的扩张挤压了乡村,让像作者这样的人缺失了情感寄托。)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有一处心灵的家园,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放在评价部分的最后比较好)这种思想情感对我们当下的城镇化建设、一味追求城市生活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值得反思。【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解

34、答这类题常见答题思路为:首先归纳内容,即段意;然后看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标题,呼应结尾,总领全文,明确中心思想等等;最后结合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即艺术特色。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答案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自由而幸福的菜地画面”,也可以概括为生机勃勃、清新美好、亲切可爱,属于段意或者内容层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属于主旨情感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解答为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喜爱之情。“照应标题城市里的菜地)引出下文描写与菜园相关的人和事”属于结构思路方面的作用,也可以答为“总领下文或者为下文内容做铺垫”,奠定了情感基调。“与最后菜地的消失形成了强烈对比”属于语言修

35、辞方面的作用,具体答题角度为:明确手法,分析手法,点明与情感的关系。对比手法常用效果术语为“鲜明、突出”。表达效果方面还借助了比喻、拟人,排比或叫整句、整散结合、大量短句、间隔反复等,使得文章表意更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文采、表现力、感染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赏析题涉及的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大方面。题干已经明确了从修辞角度赏析,但必然涉及内容和情感。以修辞手法为重点解答即可。局题答题模式为:先点明手法,再结合例句分析手法特点,最后结合情感明确表达效果。句子“从这一畦到那一畦”中有反复修辞,起突出强调作用,令人想见,黄瓜

36、开花的普遍性,面积广大、场面壮观;“巴掌大的叶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叶子的状态;“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准备招蜂惹蝶”“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等处使用了比拟或拟人、排比等修辞,写出了黄瓜、苦瓜、芹菜、白菜等的生机蓬勃、活力四射、盎然繁盛、亲切可爱;借助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外貌、神态、举止等描写,表现了田园的美好,赞美了富有生机的大自然,表达了“我”对这种自由、甜美生活的无比喜爱。【11题详解

37、】本题考查对结构思路以及标题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结构思路一般涉及行文层次以及思想情感,标题作用一般涉及内容、修辞、情感、结构等多方面。 “城市里的菜地” 这个题目,属于话题性质,明确了写作对象(菜地),以及领属地(城市里的),表达上具有悬念感和吸引力,菜地一般是乡间、农村特色,吸引读者;情节发展而言“菜地”是行文线索,串连了段落内容:开头先写菜地的美好,表达了“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接下来写母亲到来后,对菜地惦念,最后很自然地表达出 “我”对城市里最终消失的菜地的深深遗憾和无比惆怅、落寞失意。菜地是乡村生活特色的借代,也是农村生活的缩影,作者借此表达了 “我”对菜地也就是乡间田园生活的亲近

38、、向往和关注, “我”身处城市间却对以往乡村生活满怀地思念和留恋,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写母亲的文字尤其彰显了“我”对大自然的依恋。母亲的言行举止中无一不透露出对乡村生活的依依不舍,所以题目中“城市里的菜地”寥寥六字,饱含深情厚谊,与其说是母子对菜园的喜爱,毋宁言是对乡村田野、大地庄稼的深挚热爱。 启发读者思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本,我们的“根”系在乡野民间,那是故乡、情结。题目运用了借代修辞,以点带面,以特征代本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12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思考和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找全相关对象、角度,比如“我”和“母亲”,“菜地”“城市”“乡村”、读者、国家等等。想

39、到的关涉角度越多答案越丰富。题干为: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意义。首先要解答本文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关涉角度解答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意义。意义涉及正能量的启迪和副作用、针砭时弊。答案中“本文叙述了身处城市中的我对楼下河边的菜地的喜爱和母亲对菜地的牵挂,最后菜地消失的事”,属于概括文章内容层面。“表达了作者对敞亮、温情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属于思想情感层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同一种生活的担忧,或隐含着城市化进程冲击着乡土的意思,城市的扩张挤压了乡村,让像作者这样的人缺失了情感寄托”属于意义层面,角度涉及当前城市化进程这一时代大背景。“这种思想情感对我们当下的城镇化建设、一味追求城市生

40、活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值得反思”,这是从国家或者执政者的角度,意在提醒施政者不要极左,以致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缺失了根本的精神和心灵的归属。“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有一处心灵的家园,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这是对读者的启迪作用,不要随波逐流以致忘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送崔融(唐)杜审言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注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祖帐:为送别设的酒宴帷帐。河阙:河,黄河。阙,宫殿。指京城。军麾:军旗。烟尘:这里指战事。古北:指北方边境。13.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

41、的一书是( )A. 诗余选集B. 乐府诗选C 古诗菁华D. 律诗集粹14. 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B. 清新流畅C. 刚劲凝练D. 凄清悲凉15.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请结合本诗的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3. D 14. C 15. 首联交代送别的原因,颔联实写送别的场景,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连”和“动”分别体现了热烈隆重的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或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与本题无关,可删)。颈联和尾联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

42、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友人稳坐军中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通过虚实结合,写出了送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达到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本题所选题目为唐代杜审言的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全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言律诗,七言的叫七言律诗。其中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平仄调配有一定

43、的格式。偶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本题题干为: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项,诗余选集属于宋词方面的内容,“诗余”是宋词的别称;B项,乐府诗选主要是两汉时期的作品,多使用生动的口语,不追求对仗押韵,属于古体诗歌;C项,古诗菁华太宽泛,而且杜审言这首诗算不上古诗中菁华;D项,律诗集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悉常见古诗语言和风格特色。比如: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婉约细腻、曲径通幽等等。题干为: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首先要仔细品读诗句,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

44、特色。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A项,含蓄委婉,不符合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B项,清新流畅,也不对;C项,刚劲凝练,合乎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 D项,凄清悲凉,错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具体而言指虚实结合。解答艺术特色或者表现方式的题首先要了解常见方法技巧,然后按照答题模板解答即可。虚实结合题型答题思路为:结合诗句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部分,最后结合情感点明表达效果,术语为虚实相生、内容丰富、鲜明突出。题干为: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

45、,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请结合本诗的内容加以赏析。要答好这道题重点在于能准确分辨实写和虚写,一般梦境和想象为虚写,眼前所见客观发生为实写。颔联“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以写景的方式,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以实写为主,实虚结合。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使得结构显得严谨,写出征时热烈隆重的饯别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颈联“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

46、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虚写为主。此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别情,充满了军威,写出了胜利,取得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点睛】答题技巧: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7、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象等。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昌传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善骑射。天宝末,从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讨安禄山,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史朝义兵围宋州,城中食尽且降。昌说刺史李岑曰:“李光弼在河阳,江淮足兵,势必来援,今廪麹尚多,若屑以食,可支二十日,则救至。”岑听之。昌乃被铠登城,以忠义谕贼,贼畏不敢攻。俄而光弼援兵至,贼夜溃。刘玄佐领宣武节度使,擢昌左厢兵马使。李希烈取汴,玄佐别将高翼提精卒守襄邑,城陷,翼赴水死,江淮大震。昌以兵三千守宁陵,希烈众五万攻之,昌掘堑以遏地道,相拒凡四十余日,贼数败,乃解围去。更攻

48、陈州,昌从玄佐以浙西兵三万救之。西去陈五十里,昌薄其军,大战破之,禽贼将翟曜,希烈奔还蔡州。贞元三年入朝,诏以宣武兵八千北出五原。士卒有逗留沮事者,斩三百人乃行,举军慑伏。岁余,改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七年,城平凉,开地二百里,扼弹筝峡。又西筑保定,捍青石岭,凡七城二堡,旬日就。城平凉,当劫盟后,将士骸骨不藏,昌始命瘗之。夕梦若诣昌厚谢者,昌具以闻。德宗下诏哀痛,出衣数百称,官为赛具,敛以棺槥,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士曰怀忠冢,葬浅水原,诏翰林学士为铭识其所。昌盛陈兵卫具牢醴率诸将素服临之边兵莫不感泣。昌在边凡十五年,身率士垦田,三年而军有羡食,兵械锐新,边障妥宁。及感疾,诏赴京师。未行

49、,卒,年六十五,赠司空。(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有删改)注赛具:祭祀用的酒肴与食器。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西去陈五十里,昌薄其军(2)凡七城二堡,旬日就17.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以忠义谕贼A. 阐明B. 知道C. 教导D. 了解18.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士卒有逗留沮事者A. 阻止B. 败坏C. 颓丧D. 诋毁19.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城中食尽且降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B. 昌掘堑以遏地道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C. 斩三百人乃行 乃奋臂以指拨眦(左忠毅公逸事)D. 出衣数百称,官为赛具 赵王窃闻秦王善

50、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20.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城平凉,当劫盟后,将士骸骨不藏,昌始命瘗之。夕梦若诣昌厚谢者,昌具以闻。21. 第段画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昌盛陈兵卫具牢醴率诸将素服临之边兵莫不感泣22. 第段“登城谕贼”和第段“在边十五年”分别塑造了刘昌_;_和_的形象。(要求用四字短语)【答案】16. (1)接近,靠近,逼近 (2)完成 17. C 18. B 19. B 20. 在平凉建城时,恰逢会盟失败之后,牺牲将士的尸骨全都暴露荒野没有掩埋,刘昌(到任后)才开始下令埋葬他们。当天晚上刘昌就梦到有人前来他这儿深谢,他把情况全部上报让朝廷知道。 21. 昌

51、盛陈兵卫/具牢醴/率诸将素服临之/边兵莫不感泣 22. (1). 大义凛然 (2). 身先士卒 (3). 戍边有方【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理解能力。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题干为: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两个词均为实词,根据在句中位置判断均为动词性。(1)句意为“在西边距离陈州五十里时,刘昌逼近李希烈军队”,“薄”,迫近、逼近。(2)句意为“他总共建造了七座城两个堡,并在十天内完工”,“就”,完成、成功。【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

52、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题干为: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可见这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以忠义谕贼”大意为“用忠诚节义的大道理教导叛军”,“谕”意思是“教导”。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本题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53、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题干为: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士卒有逗留沮事者”,意思是“士兵中有人逗留败坏事情”,可见“沮”译为“败坏”。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题干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项,不同: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第二个“且”,转折连词,但是。B项

54、,相同:两个“以”均为目的连词,来。C项,不同:第一个“乃” ,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于是,就。D项,不同:第一个“为”,动词,置办;第二个“为”,动词,弹奏。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句意为:当

55、初在平凉建城时,恰逢会盟失败之后,牺牲将士的尸骨全都暴露荒野没有掩埋,刘昌到任后才开始下令埋葬他们。当天晚上刘昌就梦到有人前来他这儿深谢,他把情况全部上报让朝廷知道。关键词句有:“城(于)平凉”,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城,名词活用为动词,建城;瘗y,掩埋,埋葬;若,好像;诣,到;厚谢,厚谢;具,全部;闻,使听说,告知上级或者皇帝。【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

56、结构上的对称等。题干为:第段画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首先看句意:祭奠时刘昌大规模集中士兵,准备了牲品和甜酒,率领各位将军穿白衣到坟前。戍边的士兵看到后没有人不感动哭泣。“昌盛陈兵卫”,主谓宾都有,句子独立而完整,需要断开,注意“兵卫”的意思是“守护士兵”,独立词语不可分开;“具牢醴”,承前省略主语,句子主谓宾完整,需要断开;“率诸将素服临之”承前省略主语,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句子,需要断开;“边兵莫不感泣”主谓宾语法完整,之前需要断开。【22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关句子,力求全面;然后提取关键词句,尽量准确;最后根据题干要求加

57、以归纳,要求做到精炼概括。第段“登城谕贼”部分为“昌乃被铠登城,以忠义谕贼,贼畏不敢攻”,大意是“刘昌于是就身披铠甲登上城墙,用忠诚节义大道理教导叛军,叛军因害怕而不敢攻城”,“被铠登城”。可见刘昌的威严和震慑力,“以忠义谕贼”可见坚守气节、忠诚、讲道义,进而概括为“当仁不让”“大义凛然”“责无旁贷”第段“在边十五年”相关信息为“昌在边凡十五年,身率士垦田,三年而军有羡食,兵械锐新,边障妥宁”,大体意思为“刘昌戍守边疆总共十五年,他亲自率领士兵开垦田地。三年后军队就有多余的粮食,兵器崭新锋利,边疆一片安宁”。“身率士垦田”可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三年而军有羡食,兵械锐新,边障妥宁”良好的政绩

58、中可见执政有方、一心为民。【点睛】解答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若所写是一个事件,之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内容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包含两件事的句子再短,也要断开。参考译文:刘昌,字公明,是汴州开封人。他擅长骑马射箭。天宝末年,他跟随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讨伐安禄山,授任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史朝义军队包围宋州时,城里粮食吃完了,官兵们将要投降。刘昌劝刺史李岑说:“李光弼就在河阳,江淮一带驻军很多,他一定会前来救援。现在仓库里酿酒的原料还很多,如果研成碎末来吃,军队还可以支撑二十天,那么救兵就等

59、到了。”李岑听从了他的意见。刘昌于是就身披铠甲登上城墙,用忠诚节义的大道理教导叛军,叛军因害怕而不敢攻城。不久,李光弼的救援部队到达了,叛军当晚就败逃。刘玄佐担任宣武节度使时,提拔刘昌担任左厢兵马使。李希烈攻打汴州时,刘玄佐的别将高翼率领精兵防守襄邑,城池陷落后,高翼投水死亡,于是江淮一带大受震动。刘昌率领三千士兵防守宁陵时,李希烈部队五万人进攻他。刘昌挖掘壕沟来阻止叛军挖地道,抵挡叛军总共四十多天,叛军屡次遭受失败,才解除包围撤离。接着李希烈又进攻陈州,刘昌跟随刘玄佐率领三万浙西军前去救援。在西边距离陈州五十里时,刘昌逼近李希烈军队,大战击败李军,并活捉了叛将翟曜。于是李希烈逃回蔡州。贞元三

60、年进入朝廷,皇帝命令他率领八千宣武兵向北到达五原驻防。士兵中有人逗留败坏事情,刘昌杀了三百人后才出发,全军士兵害怕屈服。一年多,他调任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使。贞元七年,他在平凉筑城,开拓了二百里边疆,扼守着弹筝峡。接着他又建保定堡,保卫着青石岭。他总共建造了七座城两个堡,并在十天内完工。当初在平凉建城时,恰逢会盟失败之后,牺牲将士的尸骨全都暴露荒野没有掩埋,刘昌到任后才开始下令埋葬他们。当天晚上刘昌就梦到有人前来他这儿深谢,他把情况全部上报让朝廷知道。德宗皇帝下令要深深哀悼,朝廷要拿出几百套衣服,地方官府要置办祭祀用品,用小棺材装殓尸骨,还要分开建造两个大坟,大将坟叫旌义冢,士兵坟叫怀忠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