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共34页)_第1页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共34页)_第2页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共34页)_第3页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共34页)_第4页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共34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3川东川南地区地层(dcng)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cnzi)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第一节 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chnj)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主要分布于向斜中。岩性:紫红、棕红色泥

2、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厚度:残厚400m左右。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沙二段(J2S2)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hus)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

3、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fy),含叶肢介化石丰富。电性:双侧向(c xin)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沙一段(J2S)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征不突出。关口砂岩由西南向东北颗粒变细至尖灭,特征不明显。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大井径为特点。分层:底以浅灰绿色细

4、砂岩(关口砂岩)与下统凉高山组黑色页岩分界。川南地区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层几层结构相对较粗的砂岩,现场很难确定那一层是关口砂岩,分层有时不尽统一,原则上应以最后一层完分界。但不论一概而论,尽可能与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一致。川东地区“关口砂岩”的分层作用几乎没有,只有讲课时大家还会提起。现场都是红层完分界,我的意见是最后一段红层以下的砂岩还是划在沙一好些,与区域上的“关口砂岩”对应一下,但还是应优先考虑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大井径顶分层。具体划分需据岩性、电性对比确定。目前在不同的区块划分的位置可能不一样,主要参考岩性划分。厚度:在重庆地区320410m

5、,川东地区500m左右,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减薄。下统川东地区分为两个组:即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其中自流井组又分为过渡层、大安寨、马鞍山、东岳庙、珍珠冲五段。东岳庙段页岩可作为井下对比标志层。大安寨岩性横向变化较大,重庆地区为砂泥岩夹薄层灰岩组合(zh),卧龙河及东北地区灰岩厚度增大。大竹忠县一带以北至大巴山前缘主要为灰绿色砂泥岩组合,分段不明显。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之东岳庙段为黑色页岩,自流井之过渡层马鞍山、珍珠冲井段为砂泥岩组合。川南地区原来只有一个自流井组,且为五分:自五相当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的过渡层,岩性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为岩性组合特征,底以灰绿色粉砂岩与下伏自四三紫红色

6、泥岩分界;自四三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灰绿色泥岩;底以紫红色泥岩与下伏自二东岳庙灰岩分界明显;自二上部为灰岩,下部多为深灰色、黑色页岩夹灰岩。不同井区灰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但厚度相对较稳定,为区域标准层。底以页岩与下伏自一(珍珠冲)紫红色泥岩分界明显;自一为紫红色、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泥岩常为杂色,底部泥岩与下伏须六砂岩(常为粗砂岩,颜色为灰白色灰色深灰色,因“岩屑”含量不同(b tn)而不同)。下面仅将川东地区的下统特征分述如下:凉高山(o shn)组(J1l)岩性:黑色页岩与浅灰绿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浅灰色灰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重庆地区则为

7、灰黑色页岩与灰绿色粉砂岩或薄层灰岩间互层,下部渐变为紫红色泥岩,底为一层具底砾岩的厚层砂岩,接近于川中类型。川东地区基本上无灰岩,主要为黑色页岩夹砂岩。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300500.,自然伽玛6090API,补偿声波120210微秒/米。以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分层:底以黑色页岩完后浅灰绿色砂岩与J1g(过渡层)紫红色、绿灰色或杂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分层。厚度:重庆地区70120m,川东地区120280m。整体(zhngt)看有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加厚的趋势。自流井组过渡(gud)层大安寨(J1gJ1dn)(1)岩性:川东地区过渡层大安寨不易划

8、分,通常(tngchng)以大安寨统一称之。上部(即过渡层)为紫红色、深灰带绿色或杂色泥岩夹灰带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暗紫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等。中下部(即大安寨)为灰黑色页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一般夹34层灰褐色生物灰岩。本组岩性变化较大,在达县开江忠县东北区页岩厚度增多,由南向北灰岩厚度增大,层数增多,有的单层厚度由2m增至20m左右。在涪陵重庆以南多数构造未见灰岩,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7003000.,自然伽玛起伏较大,一般60100API,补偿声波180200微秒/米。对比上下层,该层以高电阻,低伽玛为特征。(3)分层:底界岩性为灰岩或灰质砂岩与J1m顶部紫

9、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高阻降低和低伽玛升高半幅点、井径变小底界分界。部分构造区与自三不易划分。(4)厚度:一般80120m,上部过渡层一般2040m。2、马鞍山(J1m)(1)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大竹忠县以北紫红色渐变为深灰带绿色,局部夹有少许薄层灰岩。(2)电性:以低电阻、高伽玛、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深浅双侧向一般4001000.,自然伽玛一般60100API,补偿声波170200微秒/米。(3)分层:岩性以深灰带绿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与J1d顶黑色页岩分界,电性以自然伽玛升高和电阻降低半幅点分界。(4)厚度:60100m

10、。3、东岳庙(J1d)(1)岩性:黑灰色、黑色页岩,中、下部夹深灰褐色泥质介壳(jiqio)灰岩。一般具有13层灰岩,川东东北部局部不具有灰岩或较薄,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如云安厂北段、硐村、七里峡北段、亭子铺以北)。向南灰岩减薄。灰岩分布最厚区在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内。(2)电性:双侧向(c xin)一般4001100.,自然(zrn)伽玛一般6090API,补偿声波一般170200.。电阻、伽玛变化较大。(3)分层: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或灰质粉砂岩与J1z紫红色或深灰绿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高值降低和自然伽玛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一般4080m。厚度总的变化趋势是垫江梁平忠县

11、形成的三角区一般大于60m,涪陵长寿以南一般小于45m,江北邻水达县一带、万县达县以北一般4055m。4、珍珠冲(J1z)(1)岩性:紫红色或深灰绿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夹浅灰绿色、黄绿色砂岩,的底部为杂色泥岩(向北东不明显,多呈绿色。川东中部、重庆地区近底部有深灰色、灰绿色、黄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常见粘土岩、灰质页岩、赤铁矿和底砾岩)。本层在卧龙河构造区距底以上2030m左右有一层灰褐色中粒砂岩,厚度几十几米。此层砂岩易与须家河砂岩混淆(但仔细观察,这层砂岩在南部色带褐;北部为灰绿色或深灰色,也有带褐者,局部已尖灭。而须家河砂岩在南部且多为灰白色、中粒,在北部多为深灰、灰带黑色,

12、深褐灰色,夹少量灰白色细粒砂岩,黑色矿物多,中粒,具有明显的特点是含白云母片)。北部地区J1z近底部野外见13层35cm厚的煤线,岩屑中煤的碳化程度低,岸 屑中可见到23cm含有煤。罗家寨、铁山坡一带下部为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夹煤层,通常以出现砂岩为主,页岩辅的组合特征就认为是须家河地层。只有钻开须家河组足够的厚度才能确定。这些地区当岩性组合与邻井可对比性较强时,分层才显得容易一些,否则是有相当的难度,通常只有钻过后回过头来划分层界线。(2)电性:以大段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shn b)值为特征。双侧向一般5001100.,自然伽玛一般(ybn)70100API,补偿声波175225

13、微秒/米。(3)分层: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jingd),双侧向低值升半幅点分层。进入T3x后井径明显减小,呈现大块高电阻、低伽玛特征。岩性以杂色或深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砂泥岩过渡岩类)与T3x灰白色中粒砂岩(北部地区局部为深灰、灰带黑色中粒砂岩)分界。需特别注意的是T3x顶砂岩向北其白色标志并不明显,从已钻井证实T3x顶岩屑为灰褐色细中粒砂岩,含黑色矿物丰富,很少见灰白色砂岩,也较致密间或见有疏松的,明显特点是具有云母片。而J1z底部一套砂岩多为绿灰色(在渡口河构造区砂岩颜色、成份与T3x上部砂岩具有相似性而使其归属存有异议),结构致密,细粉砂级,无白云母片。另外可确认的是,见大套砂岩夹页岩

14、即为已进入T3x。(4)厚度: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50200m。第二节 三迭系(T)三迭系可分为上、中、下三统。中、下统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类。中三迭世末的印支运动,四川盆地周边抬升,形成大陆湖盆,使上三迭统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砂岩、页岩夹煤系地层。一、上统须家河组(T3x)1、岩性:厚层灰白色、深灰色、黑褐色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灰质砂岩,夹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煤。底以黑色页岩与雷口坡组假整合接触。资料表明,自贡、泸州、川中基本上可六分(香一、三、五页岩为主,香二、四、六砂岩为主),到川东地区六分已有困难。但川东整体上仍能反映出沉积旋回特点。须要提一下的是个别

15、地区须家河下部也有灰岩发育,要在三叠系中统或下统顶部下套管的井应加以注意。底与雷口坡或嘉陵江组呈假整合接触。(最近的天东80井就出现了分层错误)2、电性:川东地区测井曲线上六分已不明显,电性特征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高声波时差(shch)为主。双侧向一般3001300.,自然伽玛一般4080PAI,补偿(bchng)声波一般175225微秒/米。3、分层:电性一般(ybn)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和双侧向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岩性一般以须家河黑色页岩(极个别井为深灰色砂岩、煤)与雷口坡组或嘉陵江组的灰岩(或云岩)等接触(雷口坡组可能存在泥质岩类)。4、厚度:厚度变化总的趋势是从南到北增厚,350700m

16、,一般500m左右,局部构造仅300m,如东溪、黄草峡、苟家场等构造。二、中统雷口坡组(T2l)雷口坡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岩类(浅海相泻湖相沉积的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及页岩等),由于印支运动影响,T2l长期遭受剥蚀,川东地区各处残厚不一。据井下及露头资料表明:开江石隆起核部(大天池中段龙六五百梯、南门场南段、七里峡中段北段、渡口河、黄龙场、温泉井、沙罐坪等构造残留T2l21-1)、达西景市双家坝、屏锦铺、牛脑门、云安厂、硐村、老湾、磨盘场、万顺场等残留T2l13;座洞崖、明月场、黄草峡、梓里场构造一线残留T2l11。川南大部份地区雷口坡缺失,仅在南部和东部地区有分布。雷口坡组可分为三段:

17、T2l3、T2l2、T2l1。(一)雷三(T2l3)1、岩性:局限海蒸发环境的深灰色云岩、灰岩,下部夹灰白色石膏。2、电性:高电阻、低伽玛、小井径、低声波时差为特征。3、分层:岩性以云岩(yn yn)或膏质云岩与T2l2灰岩分界。电性一以双侧向电阻升高、伽玛降低(jingd)半幅点分层,电性特征不明显,主要结合岩屑分层。电性以岩性密度变化分层明显。4、厚度(hud):残厚80110m。5、分布:仅在云和寨、龙会场及以西地区有保存。(二)雷二(T2l2)1、岩性:局限海台地沉积的深灰色灰岩,夹少许页岩,下部含泥质不均。2、电性: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为特征,井径、声波变化较大。电阻一般120010

18、00.左右,自然伽玛一般3050API,补偿声以175225微秒/米。3、分层:岩性以灰岩与T2l31泥灰岩或含泥质灰岩、页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及自然中玛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全层厚约100m。残厚变化较大。5、分布:板东麦南与铁山黄泥堂硐村形成的区域。(三)雷一(T2l1)局限海蒸发岩相,岩性主要为云岩、泥云岩及灰岩,夹黑色页岩、灰白色石膏。在垫江忠县一带及以北地区中部夹紫红色泥岩,而忠县、万县、云阳及以东地区中、下部紫红色泥岩增多。厚度270420m。向北东(建南)称为巴东组。雷一段可分为三个亚段:T2l13、T2l12、T2l11。各亚段岩性分界标志不明显,录井分层不易掌握,测井

19、三分明显。测井按电阻曲线三分明显,中部具有一套高电阻特征,其上、下电阻稍低。1、雷一3(T2l13)(1)岩性:深灰色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灰白色石膏、深灰色云岩。有的构造黑色页岩不明显。泥质含量上重下轻。(2)电性:电阻呈大幅度变化的锯齿状,下部具三块高伽玛、低电阻特征,声波、井径变化较大。电阻一般2040.,自然伽玛一般60100API。(3)分层:岩性以泥云岩与T2l12顶石膏分层,电性以自然伽玛降低和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全层厚130160m左右,残厚变化较大。(5)分布:达西屏锦铺硐村一带(ydi)与板桥双龙一线形成的区域内。2、雷一2(T2l12)(1)岩性:灰白

20、色石膏及深灰色云岩夹深灰色灰岩及泥云岩、薄层页岩。卧龙河及北东地区上部具紫红色、灰绿色泥岩(n yn)、泥质粉砂岩(福成寨无此层)。梁平以东丰都以北泥岩增多。该层可作区域对比的指示层。(2)电性:电阻(dinz)一般1030.,自然伽玛一般60100API。电阻上高下低,伽玛下高上低,幅度变化较大。整体上电阻较上、下邻层高,伽玛较上、下邻层低。(3)分层:岩性以灰白色石膏或灰褐色膏质云岩与T2l11泥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高值降低及密度降低半幅点为界。(4)厚度:全层厚8090m,残厚一般080m。(5)分布:七里峡北段温泉井巫山坎明达构造区与座洞崖新市涪陵一线形成的区域内。3、雷

21、一1()(1)岩性:深灰色泥质云岩及深灰褐色云岩夹灰白色石膏。梁平以东丰都以北上部夹紫红色泥岩。底为标志层“绿豆岩”,厚度一般0.52m。但由南向北至板东新市龙潭一线东北未见“绿豆岩”,已演变为泥云岩。本亚段以岩性杂,泥质含量高为特点。电性:自然伽玛上高下低,电阻上低下高,电阻较上下邻层低。双侧向一般101000.,自然伽玛一般30100PAI,补偿声波一般150225微秒米,变化幅度较大(3)分层:底以“绿豆岩”或泥质云岩为标志层与T2j52顶石膏分界.电性上“绿豆岩”或泥云岩电阻低、伽玛高,井径大,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和双侧向电阻低值及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一般100170m。剥蚀

22、区厚度变化较大。(5)分布:座洞崖新市黄草峡梓里场一线以北(除檀木场、沙罐坪局部)。三、下统(T1)三迭系下统分为二个组,即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其中嘉陵江组从上到下又分为五段,飞仙关组从上到下除局部地区可分为四段,一般两分明显。主要为开阔海台地(tid)碳酸盐岩相过渡到局限海台地蒸发岩相交替沉积。(一) 嘉陵江组(T1j)从上到下分五段:1、嘉五(T1j5)分两个(lin )亚段:T1j52、T1j51。在开江古隆起的檀木场沙罐坪、南面的相国寺铜锣峡黄草峡四合场以南被剥蚀,地层残留(cnli)厚度不全。嘉五2(T1j52)(1)岩性:深灰色云岩夹灰白色石膏、深灰色泥质云岩及灰岩(顶底为石膏)。

23、由南向东泥质含量减少。在铁山、高峰场、硐村构造其下部有一层盐岩。(2)电性:电阻上低下高、自然伽玛上高下低,其值变化较大。(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51顶云岩(为主)或灰岩分界,电性以自然伽玛升高,双侧向高电阻及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4)厚度:6065m。(5)分布:除相国寺黄草峡四合场以南以及檀木场沙罐坪七里峡中段有剥蚀外,其余均有分布。嘉五1(T1j51)(1)岩性:上、下一般为灰褐色云岩,中部夹灰褐色灰岩。云岩多具溶孔和鲕粒结构。渡口河构造在顶部发T1j51育鲕粒。(2)电性:块状高阻;自然伽玛变化不大,高于上、下邻层。自然伽玛一般1020API,声波一般100010000.。(3)分

24、层:底以云岩与T1j44石膏或T1j44泥质云岩(如月2井)分界.电性一般以自然伽玛值降低,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界。(4)厚度:一般2035m。由川东中部(zhn b)向北部地区厚度减薄。(5)分不:除重庆(zhn qn)南川以南局部有剥蚀外,其余均有分不。2、嘉四(T1j4)嘉四从上至下分为(fn wi)四段,即嘉四4、嘉四3、嘉四2、嘉四1。总体上为两套白云岩(T1j43、T1j41)及两套硬石膏(T1j44、T1j42)互层。习惯上又把嘉四1与嘉三分在一起称嘉四1嘉三。嘉四4(T1j44)(1)岩性:灰褐灰白色石膏为主,夹褐灰色膏质云岩,灰、深灰色云岩,灰白色硅质泥岩,深灰色泥质云岩

25、。局部构造顶部石膏在录井中及电性特征均不明显,为泥质云岩(如月2井),且上部泥质含量重的岩类厚度较大。局部构造中部含泥质重(如龙会场)。一般都夹有一层硅质泥岩标志层,该标志层有的地区有两层,分布的部位也不一致,一般分布在中上部,有的构造分布在下部(如黄龙场)。部分构造硅质泥岩不明显(如渡口河)。在达县、垫江、万县、云阳四个盐湖区及洋渡溪构造具有较厚的盐岩层。(2)电性:具高密度特征。自然伽玛一般1015API;双侧向100010000.,补偿声波160170微秒/米,硅质泥岩具高伽玛特征(一般具低电阻特征)。(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43 顶云岩分层。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密度降低半幅点

26、分层。(4)厚度:因本层石膏易塑性形变,厚度变化较大,一般3090m。整体看,厚度由南向北减薄。嘉四3 (T1j43 )岩性:褐灰色云岩夹灰岩。一般顶底为云岩中部为灰岩。顶部云岩多具鲕粒结构。电性:自然伽玛和双侧向变化不大,自然伽玛一般2030API,双侧向一般1000.以上。补偿声波一般130145微秒/米。(3)分层:底以云岩与T1j42顶石膏分界,电性以高伽玛降低,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一般2540m,大多在35m左右。嘉四2(T1j42)(1)岩性:灰褐色灰白色石膏为主夹褐灰色(hus)膏质云岩、深灰色云岩。部份地区(同T1j44)有岩盐(ynyn),一般在近底部有一

27、薄层灰、深灰色鲕粒云岩(一般38m)可为辅助指示层。(2)电性:一般(ybn)为低伽玛,1015API;双侧向一般80010000.,补偿声波一般160170微秒/米。本层以低伽玛、高密度为特征。当下部硬石膏含泥质较重时,电阻往往降低,伽玛值升高。(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41顶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和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4)厚度:本层厚度由南向北有增厚的趋势,川东地区30150m,一般80m左右。因本层石膏易塑性形变,厚度变化较大。嘉四1(T1j41)(1)岩性:深灰色云岩为主夹深灰色鲕粒云岩。铁山、坪西、五百梯构造等下部夹有薄层石膏或膏质云岩。(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304

28、5API,双侧向一般1000020000,补偿声波一般140150微秒/米,声波变化不大,自然伽玛一般为上、下高而中间低。(3)分层:岩性以云岩与下伏T1j3灰岩分层,电性根据密度划分,在密度降低半幅点分界。没有密度较难划分,主要根据录井岩性划分,如岩性不详时,可用电阻对比分层。录井中常把T1j41与T1j3合并为T1j41T1j3。自然伽玛和电阻虽然可能具有相似性,但划分的界线可以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向北部渡口河构造区云质岩厚(40m以上),分层特征与邻区不一样,七里峡谷、檀木场构造区厚度较薄(12m),分层特征与邻区不一样,五厚梯构造局部云岩薄(5m),岩性、厚度与邻井不能对比(电性可比),

29、所以无密度时一定要根据岩屑录井划分。(5)厚度:一般2040m,厚度变化较大。3、嘉三(T1j3)岩性:灰色、深灰色灰岩为主,夹鲕状灰岩,局部在上部含云质或夹云质灰岩、泥灰岩。在达县开江万县以北地区一般在下部(一般距底5060m)夹一层云岩及石膏(云岩或石膏,或云质灰岩、膏质云岩),厚度525m不等。其余地区仅夹云岩、石膏条带,个别井T1j3底具有12m深灰色云岩(如苟3井、天东32井)。川南地区嘉三岩屑中很少见到云岩、石膏,但测井曲线上还是有反应,个别井通过认真选样,成功地以此为依据划分嘉三的岩性段。(2)电性:电阻和自然伽玛相对稳定。双侧向(c xin)一般1000020000.,自然(z

30、rn)伽玛一般2040API,补偿声波一般155微秒/米左右。一般可据电性将其分为(fn wi)三大段,其伽玛特征为下、下段稍高、中段稍低。(3)分层:岩性以灰岩与T1j23顶石膏分界,电性以双侧向、密度升高及自然伽玛降低半幅点分层。川南地区许多时候把灰岩和石膏之间的云岩划在T1j23。(4)厚度:一般100210m,由南到北增厚。4、嘉二(T1j2)按岩性可分三段。嘉二3(T1j23)(1)岩性:灰白色石膏夹深灰色灰岩及云岩,顶部及底部石膏一般称上、中石膏层。(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顶底低,其值一般小于10API;中部商,其值一般30API左右。双侧向一般100010000.,补偿声波一般1

31、50175微秒/米。(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22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和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4)厚度:65110m,由南向北增厚。嘉二2(T1j22)(1)岩性:上部以灰色云岩为主夹深灰色泥质云岩、灰岩,下部夹灰白色石膏层。石膏层厚度极不稳定,仅在卧龙河及大竹以南地区分布,同时该区上部有时也夹石膏。其它地区全层无石膏(?)。我所看到的是兰灰色泥岩之上总是有一段石膏,且厚度相对较稳定,川南地区称之为下石膏。底为区域标志层兰灰色泥岩(常为13段薄层,局部还夹有紫红色和和灰绿色泥岩条带或角砾),该标志层在北部减薄或已不存在。该层含泥质较重。(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上低下高,上部一般103

32、0API,下部一般大于30API,双侧向一般上高下低。补偿声波一般150170微秒/米。(3)分层:底以兰灰色泥岩(n yn)标志层与T1j21顶石膏分界,电性上以自然伽玛降低(jingd)和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hud):4565m,由南向北增厚。嘉二1(T1j21)(1)岩性:顶为灰白色石膏(川南较为少见,多为斑块状),下部深灰色白云岩。顶部石膏称下石膏层(这与川南地区下石膏的定义不一致)。(2)电性:自然伽玛有从上到下升高、电阻从上到下降低的特征。自然伽玛一般530API,双侧向一般300010000.,补偿声波150175微秒/米。(3)分层:岩性底以云岩与T1j1灰

33、岩分层,电性以伽玛升高和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主要以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无密度测井资料时参考录井岩性分层。在温泉井(3井)T1j1灰岩之上有几米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存在,目前将其划为T1j21底。(4)厚度:1535m,由南向北增厚。下部云岩厚度变化较大,由西向东增厚。5、嘉一(T1j1)(1)岩性:灰色灰岩为主。宣汉开江梁平涪陵一线以北地区夹紫灰暗红色薄层灰岩。宣汉开江万县以北嘉一底部或近底部灰白色云岩或暗紫色云岩、深灰色云岩(或膏质云岩类)或有一层紫红色泥岩,一般23m,之后又为灰岩,与T1f4形成过渡层或相同环境的岩类,目前分层归属存在异议,此层在渡口灌五百梯构造分于T1j1,在马槽坝南门

34、场云安厂构造北段由于泥岩或石膏明显而分Tf4。这一层向东北方向增厚,全层夹有薄层不稳定之泥灰岩。电性:一般具有伽玛上部高下部低、双侧向上部低的特点,自然伽玛一般2040API,双侧向500010000.,补偿声波一般150170微秒/米。(3)分层:底以灰岩与T1f4紫红色泥岩或泥灰岩分界(目前还存在的问题),电性以低自然伽玛升高、双侧向降低幅点分层(最好以最低伽玛值为底为层)。(4)厚度:230310m,由南向北增厚。(二)飞仙关组(T1f)自下而上由开阔海台地(tid)碳盐相过渡到局限海台地蒸发岩相沉积。涪陵邻水一线以南飞仙关相区四分明显,涪陵万县以东、万县达县以北之大治相东区、北区T1f

35、3-1 三分(sn fn)不明显,邻水达县万县涪陵区为过渡带,由南向北三分渐不明显,都以T1f4、T1f3-1 划分(hu fn)。川南地区岩性差别较大,飞仙关组仅作二分:T1f4-2、T1f1,T1f4-2以泥岩为主,夹灰岩、泥灰岩;T1f1岩性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与下伏长兴组地层粉晶灰岩区别明显(除结构外还有两点重要的区别:一是长兴组灰岩更纯,二是长兴组灰岩酸反应残余物颜色深,为深灰色、黑色,而飞仙关组为灰色或灰绿色;还有一点,长兴组通常带褐色,而飞仙关一般不带褐色)。下面就川东地区的特征祥述如下:飞四(T1f4)(1)岩性: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泥岩、泥灰岩、泥云岩、深灰色云岩、灰白色石膏

36、。(2)电性:以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时差特征。电性上自然伽玛明显高于下、上邻层、双侧向明显低于上下邻层。(3)分层:底以紫红色泥岩或深灰色泥灰岩(高峰场等)、局部构造底界为云岩(五百梯构造)与T1f3顶灰岩分界。电性以高伽玛降低、低电阻升高半幅点分界。(4)厚度:2035m,由南向北增厚。飞三飞一(T1f3-1)(1)岩性:灰深灰色灰岩、鲕粒灰岩,深灰色、黑灰色页岩、紫红色泥岩及深灰色、灰绿色泥灰岩,局部具云岩及鲕粒云岩。在川东北地区岩性变化明显加剧,向城口方向石膏增多,潮坪沉积相特征很明显。在万县达县以南及渡口河构造区T1f3-1鲕粒灰岩发育,局部还具有溶孔鲕粒灰岩、溶孔鲕粒云岩等

37、。局部在上部含硬石膏或云岩。飞二段在涪陵长寿座洞崖以南地区以紫红色泥岩(黑色页岩)为主,T1f3-1具有三分性;向北逐渐相变为灰岩,使T1f3-1不具三分性。(2)电性:自然(zrn)伽玛一般在上部具有一高伽玛层;该层向北逐渐抬升且厚度增大,与T1f4层具有相似性,厚度(hud)一般为110m,除T1f2泥岩(n yn)分布区外,在过渡带区,相当于T1f2段仍具有高伽玛、低电阻的特征。底部自然伽玛具逐步升高、电阻逐步降低的特征。自然伽玛一般1530API,双侧向600012000.,补偿声波一般150175微秒/米。(3)分层:底部以灰绿色泥灰岩或深灰、黑灰色泥岩(页岩)与顶灰岩或云岩分界,大

38、竹梁平万县以北及达县开江以南区域内T1f1底与P2ch顶灰岩岩性、颜色结构基本相似,岩性和电性划分均困难。电性一般以高伽玛降低和双侧向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350550m。P2ch上部为生物礁云岩、灰质云岩类,上部有时夹一薄层暗紫色泥岩、暗紫红色鲕粒灰岩(渡口河构造区)。电性上表现为一小一大两块高阴层。在过渡相区、大冶相东区局部全层具有鲕粒灰岩。重庆地区(飞仙关相区)厚度120150m。T1f2:重庆地区(飞仙关相区)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及黑灰、深灰色页岩夹泥灰岩、灰岩。电性以高伽玛,低电阻为特征。在过渡相区相当于该层位段具泥灰岩类。电性具高伽玛、低电阻特征,向北厚度呈契形减薄。厚一般601

39、00m。T1f1:浅灰深灰色灰岩,上部夹鲕粒灰岩,底部一般有不等厚的页岩或泥灰岩,电性为电阻上高下低,伽玛上低下高。厚度80150m。(6)鲕粒灰岩分布T1f3:铁山高点兴隆场巫山坎冯家湾一线以北除在渡口河构造区见鲕粒灰岩(云岩)外,其余均未发现,以南均有分布。T1f2:渡口河构造区;铁山南双家坝龙门高峰场以南及福成寨屏锦铺黄泥堂洋渡溪以北形成的区域。T1f1:铁山南双家坝龙门高峰场以南。第三节 二迭系(P)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早、晚期为海陆(hi l)交替之滨海沼泽相沉积,显示出两个大的沉积旋回。分为上、下统。一、上统从上到下为二个组:长兴组和龙潭组。下部为滨海沼泽相沉积夹火山(hushn

40、)喷发岩类,上部为浅海相沉积。长兴(chn xn)组川南部分地区长兴组可划分为段,P2ch2为灰岩,底以灰岩与下伏P2ch1云岩分界明显;P2ch1为页岩与灰岩互层,底以灰岩完与下伏P2l页岩分界明显。川东地区地域较大,岩性更为复杂,祥细特征分述如下:1、岩性:褐灰、深灰、深褐灰及浅灰、浅灰褐色灰岩、生物灰岩、礁灰岩、礁型云岩、云岩、燧石灰岩,向北颜色逐渐变深,以深灰带褐、深灰带黑、黑灰色为主。该层在大竹梁平一线以北少见燧石结核,而万县开县往东中下部燧石含量增多,硅质灰岩厚度增大。上部方解石脉发育;下部夹灰黑色页岩或泥机质条带,局部硅化,云化明显,硅质常呈斑块。2、电性:块状高电阻,低伽玛,一

41、般具有三大段特征,井径、声波变化不大,下部夹23层低阻。自然伽玛一般1030API,双侧向一般1000014000.,补偿声波一般150175微秒/米。3、分层:一般在邻水双龙一线以南底以灰岩与P2l顶页岩分界,以北底以灰岩与P21含泥质灰岩或灰岩分界,录井中难于掌握,局部电性分层特征局部电性分层特征变不明显。4、厚度:一般65435m,厚度变化较大。说明:(1)由沉积相的变化、古地貌特征,地壳运动的影响及顶底分层位置(wi zhi)的差异,使该层目前顶底、层内岩性及组合特征,厚度变化较大,目前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分层标准,由此而难于确定其厚度的变化特征。(2)长兴组部分地区(dq)可分为三段,目

42、前一般都没有划分。(3)以前认为,达县开江开县以北剥蚀至长兴(chn xn)中、下部。但目前看并非如此。(4)生物礁在纵向上发育部位是没有规律的,同一个区域相邻礁体有发育在上部的,也有在中部或中下部的。礁灰岩在钻井中一般没有特殊标志(岩屑),只有发现礁型、滩型云岩时才易识别。(5)易发现生物礁(滩)型云岩的几个区块为:板东双龙苟家场一线,铁山南双家坝石宝寨建南一线,黄龙场五百梯一线。龙潭组川南地区龙潭组为砂泥岩、煤沉积,地层易于划分(与下伏茅口组灰岩分界明显),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凝灰质砂岩的识别;再者,从川东地区的资料看,龙潭组是有灰岩的,川南地区常在茅口组顶部下套管,在过渡区域打井时要特

43、别注意。正常层序时可能问题不大,毕竞底部有较厚一段砂泥岩段,如果地层层序有异,厚度不正常,就可能出问题。川东地区岩性特征如下:1、岩性:本层以岩类多而杂且各类在横向上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大或尖灭)为特点。深灰褐色、灰褐色,向北色变深为深灰、深灰带黑、黑灰、灰黑色灰岩、燧石灰岩、硅质灰岩,硅质岩或硅岩(有时为浅色玉髓或蛋白岩);灰黑色页岩及灰绿色、灰褐色、深灰色玄武岩或辉绿岩,深灰色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凝灰质灰岩,灰白色细砂岩,浅灰色、绿灰色铝土质泥岩,煤层。该层硅化明显,局部具云化特征(五百梯构造天东23具云岩)。铝土质泥岩局部具多层,分布也不一定在底部(以北部玄武岩分布区明显)。大竹梁平以北

44、燧石减少,硅化变弱;以南中部燧石灰岩特征明显。开县万县一线往东上部泥灰岩、页岩含量增加,厚度增大,中部硅化变强,燧石增多,硅质岩或硅质灰岩厚度增大,下部页岩为主夹灰岩,重庆地区龙潭组中部具一、二层燧石灰岩(铁板岩)。中北部玄武分面眍局部具紫红色泥岩。据岩性组合、区域岩相可划分为三个相区,丰都邻水大竹梁平开县为吴家坪型。长寿涪陵、铁山南、七里峡南段、大天池中段为过渡型。开县开江达县以北,邻北、座洞崖、铜锣峡以南为龙潭型。龙潭型以南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煤,吴家坪型以灰岩为主夹页岩,过渡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具厚层喷发岩。2、电性:上中部为块状高电阻、低伽玛,下部高阻高低间互,自然伽玛向下梯状上升。玄武

45、岩电性特征明显,电阻、伽玛中值、块状,井径(jn jn)变化不大,电阻一般2040.,自然(zrn)伽玛一般4060API,补偿声波骨架值一般为50微秒/英尺,相对幅度2.09.0微秒/英尺,补偿中子(zhngz)一般18%,密度2.72.9g/cm3。3、分层:岩性底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或页岩与P1m,灰岩假整合接触。底以双侧向升高、高伽玛降低半幅点分层。在P1m4、P1m2a分布区,其与P1m4、P1m2a接触时,电性有时难于划分,需借助录井岩性和密度、能谱曲线等。4、厚度:95220m。从目前分层厚度看,一般垫江大竹、达县宣汉开江一带、开县忠县长寿以南厚度小于150m,龙会铁山沙河铺、黄龙

46、场以北、邻北板东卧南等一般厚度大于150m。玄武岩厚度一般20m左右,最厚68m。5、喷发岩主要分布构造区:(1)邻北;(2)铁山、七里峡、亭子铺、雷音铺、千峰龙门、沙河铺、南门场南段、黄泥堂北段、云安厂南段。(3)高峰场等构造区。二、下统()早期(梁山组)为滨海沼泽相碎屑、泥质岩沉积、中晚期为稳定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岩性纵、横向变化不大,录井中主要依据测井资料,并参考岩石颜色及生物组合,泥质含量等分层。总的趋势是灰岩颜色由西南东北变深,云化及硅化加剧。从上至下可分为三个组(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现分述于后:(一)茅口组(P1m)浅海半深海碳酸盐岩沉积。早二迭世末受东吴拉张运动影响,地壳上

47、升,本区一底露出水面,使上部地层遭受不同(b tn)程度的剥蚀。整个趋势看,从南到北剥蚀加剧。马槽坝构造(马槽2井马槽1井)东北已剥蚀至P1m2c下部。开江古隆起(ln q)核部附近剥蚀至P1m2b中下部,P1m2b剥蚀(bsh)残厚区为高峰场沙河铺铁山南一线以北;云和寨与铁山南之间胡家坝屏锦铺金鸡场周家岭一线以南为P1m2a分布区;长寿忠县西南为P1m4分布区;P1m2a分布区以南至长寿忠县西北为P1m3分布区。茅口组共分为四段:1、茅四(P1m4)(1)岩性:深灰色、黑灰色泥晶灰岩局部夹燧石结核或页岩,泥机质含量较重。(2)电性:自然伽玛低于P2l底,高于P1m3层,电阻高于P2l底部而低

48、于P1m3层电阻。(3)分层:岩性以黑灰色灰岩与P1m3之浅色(褐灰、深褐灰)灰岩分层。电性以自然伽玛降低、双侧向升高半幅点与P1m3分层。(4)厚度:残厚030m,局部1530m。(5)分布:洋渡溪万顺场苟家场南段双龙新市钢锣峡南段一带之西南。2、茅三(P1m3)(1)岩性:浅灰褐、灰白色、灰褐色粉晶灰岩,色较上、下层浅为特点,局部少见浅色燧石。下部夹23m深灰带褐色灰岩或深灰带黑色灰岩。重结晶作用强,局部具云化及硅化特征。岩屑见生物碎屑或内碎屑结构特征明显,以生物含量高为特点。(2)电性:块状高电阻,自然伽玛很低、小井径为特点,与上、下邻层有明显区别,双侧向800012000.,自然伽玛1

49、020API,补偿声波150175微秒/米。(3)分层:重庆地区岩性底以灰褐或褐灰色灰岩与P1m2深灰色、灰色或深灰带褐色灰岩分界,川东中部地区岩性底以深灰色灰岩与P1m2a灰黑色或黑灰色灰岩分界。主要依据颜色和电性分层。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P1m3在局部为深灰带黑色或黑灰色灰岩不易与P1m2a岩屑分层(如凉东1-1井),但电性特征明显。(4)厚度(hud):残厚030m,局部1030m。(5)分布:云和寨张家场拔山寺(shn s)石宝寨一线以南。3、茅二(P1m2)茅二从上到下可分为(fn wi)三亚段:P1m2a、P1m2b、P1m2c。 P1m2a(1)岩性:深灰带褐

50、、深灰褐、深灰带黑、黑灰、灰黑色泥细粉晶灰岩。局部见褐灰、黑褐色燧石。重庆地区底部普遍见燧石及具云化。泥机质含量较重,局部形成泥机质薄层,由南向北颜色加深,泥机质含量增高。川南地区上部为荷叶藻层,岩屑中不易鉴别。(2)电性:电阻低于邻层,自然伽玛高值,且自然伽玛具薄层尖峰状高低相间特征,双侧向一般10011000.,自然伽玛一般40100API,补偿声波150200微秒/米。井径、声波变化大。(3)分层:岩性底以有机质含量高的黑灰色、灰黑色灰岩与P1m2b深灰褐色灰岩分界,川南地区颜色较浅,顶部有一层燧石(习惯称顶燧石),距顶2030m有一层燧石(上燧石),底部燧石结核富集(中燧石),是较好的

51、分层标志。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残厚35m,一般2035m。(5)分布:云和寨与铁山之间胡家坝屏锦铺金鸡场周家岭一线。P1m2b(1)岩性:深灰褐色、深灰、深灰带褐、灰褐色粉晶灰岩,云化普遍,局部夹云岩及云质灰岩,云化后形成斑块或斑点为特征,向北云化程度局部减弱。底部有时有燧石分布,但不稳定。具重结晶特征。川南地区底部为荷叶藻层,岩屑中不易鉴别。(2)电性: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为特征、上部伽玛一般略比下部低。自然伽玛一般2050API,双侧向一般1100013000.,补偿声波一般150175微秒/米,小井径。(3)分层:岩性底以深灰褐色灰岩与P1m2c顶深灰色

52、,深灰带黑色或深灰带褐色(h s)灰岩分层;P1m2c颜色明显深,重结晶程度(chngd)弱或不具重结晶。川南地区底部有燧石结核(jih)(下燧石),有一定的分层标志,但有的井并不明显。(4)厚度:残厚060m,一般厚度4560m。(5)分由:云和寨与铁山之间胡家坝屏锦铺金鸡场周家岭一线以北地区。P1m2c(1)岩性:深灰褐、深灰带黑、灰黑、黑灰、深灰色泥细粉晶灰岩。含泥机质重,硅化、云化常见而明显。一般裂缝较发育,多见有方解石脉,常见黑色有机质及泥质充填,岩屑中常见透镜状黑色泥机质颗粒。(2)电性:一般自然伽玛3060API,双侧向1100015000.,补偿声波150175微秒/米。自然伽

53、玛一般上部低于下部,电阻从上到下从次高到高电阻,电阻明显高于下伏邻层,井径变化不大。(3)分层:岩性底以深灰带褐色泥晶灰岩与P1m2a顶深灰带黑色或深灰黑色泥晶灰岩分层,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相对下降半幅点分层。川南地区距顶15m有燧石结核(下下燧石),有一定的分层标志作用,但有的井并不明显。(4)厚度:4060m。P1m2之a、b、c三个亚段岩性分层特征均不明显,主要依据电性特征对比划分。P1m2c与P1m1a岩性呈逐渐过渡,在录井中难于掌握。在厚度变化不大或无其它因素影响时可据P1m3或P1m2b、P1m1b的分层深度、厚度往上推或下推及结合录井岩性特征确定或大致确定各层分层井深。4、

54、茅一(P1m1)该段电性明显区别于下、下邻层,具井下电性对比标志,以夹泥机质条带为特征。茅一也可分为P1m1a、P1m1b、P1m1c三亚段。P1m1a(1)岩性:深为、深带黑、深灰带褐、黑灰、灰黑色泥细粉晶灰岩,夹黑色泥机质薄层,局部具硅化及滑石化,见燧石及拱石(滑石),有时见灰黑色光滑明亮的“透镜状”泥机质颗粒。苟家场构造区以深色为主,泥机质含量生,有部分层段已具页岩特征。川南地区本段为上“眼球”状灰岩(“眼皮”含泥质较重,“眼球”较纯),风化后呈“眼球”状。(2)电性:高低(god)电阻、伽玛相间。电阻较P1m2c低。自然(zrn)伽玛下部与P1m2c特征相似(xin s),一般4070

55、API,双侧向一般130011000.,补偿声波150190微秒/米。底部常具一尖峰状很明显的高伽玛及低电阻、高声波特征,该段电性明显区别于下、下邻层,为井下对比标志层。井径变化不大。(3)分层:底以深灰带黑色灰岩或泥机质灰岩与P1m1b灰褐色或褐灰色细粉晶灰岩分层,电性常以底界高伽玛降低和双侧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2535m。 P1m1b(1)岩性:深灰褐色或深灰带褐色细粉晶灰岩局部含泥质或黑褐色燧石。色较上、下亚段浅。本段称为“中灰岩”,川南地区厚度较为稳定,分层标志作用较强。(2)电性:一块状高电阻、低伽玛特征明显,易与上、下邻层区别。自然伽玛一般1040APU,具上高下低阶梯状降

56、低的特点。双侧向一般800015000.,补偿声波150175微秒/米。(3)分层:岩性底以深灰带褐色灰岩与P1m1c顶深灰黑色灰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分层。其岩性、电性可作对比指示层。(4)厚度:2535m。P1m1c(1)岩性:深灰、黑灰色、深灰带黑、灰黑色泥细粉晶灰岩,含黑褐色燧石,以含拱石(滑石化)为特征,局部硅化。夹黑色泥机质条带或薄层,在局部构造(如苟家声)相变为大段的黑色灰质泥机岩或页岩。在野处可见“眼球”状特征,岩悄多呈“薄壳”状。常见泥机质充填缝及灰黑或黑色光滑明亮的“透镜状”泥机质小颗粒(象煤)。该层岩性特征与P1m2a较接的。该段颜色较P1m1a颜色

57、稍深。川南地区本段为下“眼球”状灰岩(“眼皮”含泥质较重,“眼球”较纯),风化后呈“眼球”状。(2)电性:全层以高伽玛、低电阻(dinz)为特征。自然伽玛一般3050API,双侧向一般100011000.,补偿声波(shn b)一般150180微秒/米,顶底部一般为一块较低电阻。补偿声波(shn b)则具有两块高值。井径一般变化不大。(3)分层:岩性底以深灰黑色(或深灰带黑、黑灰色)灰岩与P1q2顶灰褐色,或深灰带褐色细粉晶灰岩分层,电性以高伽玛降低及低电阻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3545m。综观茅口组各段或亚段,整体看P1m3、P1m2b、P1m1b色浅、质较纯,电性具低伽玛高电阻特征;

58、岩性电性可作为对比标志层;P1m4、P1m2a、P1m2c、P1m1a、Pm1c色深,泥机质含量高,电性具明显的高伽玛、低电阻识别标志。(二)栖霞组(P1q)该组分为两段:栖二(P1q2),栖一(P1q1),而P1q1又可分为两个亚段(P1q1a、P1q1b)。1、栖二(P1q2)(1)岩性:灰白色、浅灰褐、褐灰、深灰带褐、深褐灰色细粉晶粉晶灰岩。局部色较深(如天东14井区及北部达县开江云阳以北地区),颜色多为深灰、深灰带褐色等,总体上西南区为一套浅色,东北区上浅下深,有由西南向东北和由西向东加深的趋势。该段重结晶特征明显,底部具云化。局部具硅化现象,含浅色(浅灰褐、灰白、乳白色)燧石(或蛋白

59、石)。生物结构或含内碎屑结构特征明显。有的构造在上部见几米浅色后又具有12m的深色灰岩(如云安厂、马槽坝构造)。本段也可起到标志层的作用,但川东地区“中灰岩”变薄被漏掉后常把本段当成中灰岩,需特别注意。(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电阻呈块状高阻和小井径特征。自然伽玛一般1020API,双侧向一般100013000.,补偿声波150175微秒/米,全区电性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可作井下对比标志。(3)分层:底部以褐灰或深褐灰色细粉晶灰岩与P1q1顶深灰、深灰带褐色灰岩分界,电性以自然伽玛升高,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4)厚度(hud):1525m,较稳定。2、栖一(P1q1)可

60、分为(fn wi)P1q1a、P1q1b亚段。岩性:深灰褐、深灰带褐、褐灰色泥细粉晶灰岩,具云化作用(zuyng),含泥质及硅质不均,见燧石结核。底部有时有燧石及云化灰岩分布。一般在进入P1q1a时见一段深色灰岩后(10m左右),又见一段浅色灰岩(灰褐色或褐灰色520m不等),该段颜色在局部构造区比P1q2色还浅(如梁6井),容易误为P1q2,可把此段与其上P1q2结合起来分析判断是否进入P1q1。P1q1b(1)岩性:深灰带褐、深灰褐、深灰、灰黑或黑灰泥细粉晶灰岩,夹白云化灰岩,多含泥机质,上部硅化明显,万县开县往东上部燧石明显(有的十多米),中部燧石也多,中下部常夹黑色泥机质薄层或条带。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