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尼格尔 泰勒的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有感 该书回顾分析了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讨论了伴随其间的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大转变包括对城市规划从设计到科学的认知转变,以及对城市规划者从技术专家到协调者的认知转变。 该书作者首先从什么是“城市规划理论(town planning theory)”入手,在指出其概念内涵至今仍处于争议之中后,认为其关键是对“城市规划”的本质进行全面或一般性的揭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用以支撑城市规划的重要一般性理论(general theory)应当包括3个核心内涵:良好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构成元素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最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城市环境?如果公共
2、部门的城市规划是其中的条件之一,那么它应该怎么办?实际上,该书正是以对这些问题的主流认知进展为内在线索,回顾分析了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确定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该书包括4个部分共9个章节,其中前3个部分主要以英国为主论述了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3个历史阶段,而第4部分则是该书作者在整体层面上的分析和评价。1早期的战后城市规划理论直至1960年代中期是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同样也是西方城市规划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关于城市规划概念内涵的主流认知主要包括3个方面:仍然延续了战前甚至直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规划观点,认为城市规划是对物质环境的规划,并因此与社会规划和经济规划区分
3、对应;以设计为核心的观点,实质上是将其视为建筑设计的扩大化;与以上观点相对应,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该象建筑师或者工程师那样,为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的构架提供具有同等精细程度和终极状态意义的统领规划或详细蓝图等成果。与以上概念内涵认知紧密联系的,则是将城市规划视为技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或者至少认为其本身不带有任何特定政治价值观或评判的观点。同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方面,城市规划实践也主要由建筑师主导完成。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主要由规范理论主导,重点关注于应该创造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以及如何实现相应的城市规划方案两个方面。在价值观方面主要形成了4个广为接受的思想原则:认为应
4、以乌托邦综合的方式去规划和发展城市,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物质和设计的城市规划将所有的问题都一揽子解决,并且普遍抱有进步思想,认为应当将历史发展形成的现状城市进行全部或大部分清理,为新的城市发展让路;对未来城市抱有渴望乡村田园景象的反城市美学思想;主张适应现代汽车交通方式的城市分散发展和道路依交通性质分类的原则,以及对城市土地进行简洁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以能够自给的乡村般自治社区为基本单元建构树状结构的城市结构观点;建立在“一致认同”的假设基础上,认为城市规划目标是特定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实践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技术过程,而规划蓝图则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方式,城市规划理论为此主要集中在对城市选址、规模与
5、布局、城乡平衡、以及内部结构的研究等方面。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既与战前20世纪前半段的乌托邦理想有着紧密渊源,又与西方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首先,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经济高增长率和高就业率的发展时期,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热衷于对“富裕社会”的讨论,对未来发展的乐观主义充斥社会;其次,在关系城市发展的社会思潮方面,主要表现为保守思想和激进思想的共存特征。一方面,二战的胜利鼓舞了社会的勇气和自信,使人们普遍相信由政府实施更多的干预和规划不仅能够带来战争的胜利,也能够带来和平发展中的胜利,并因此在政治领域内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民主的一致认同”特征;在经济发展领域,保留市场资本主义
6、的同时公共部门实施了更多干预,并因此形成了混合经济的发展格局;在土地领域,国家保持了对土地发展的控制权的同时又允许市场调节的私人土地和房产所有权;另一方面,主要由于对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城市工业发展与沉闷生活的厌烦,中产阶级中产生了对传统乡村田园诗般环境和生活向往的保守思想;此外,在战后乐观主义的主导下,人们普遍相信能够建设更为美好的未来而无须依托传统,并因此广泛接受了激进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然而,自1950年代末期之后,早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就已经开始逐渐受到全面批判和冲击,主要包括,对其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的批判、对其假设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的物质决定
7、论的批判、对规划者自以为了解社会需求并因此以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的批判、对大规模清除城市贫民窟和建设新城过程中的重视物质环境而忽视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蓝图规划过于详细以致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变化需要并因此可能不合理地侵犯了一些地区的发展权利的批判等诸多方面,并由此推动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进程。2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960年代是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转变趋势,分别是将城市规划视为系统和理性过程的视角,以及政治过程的视角。系统视角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Geddes的“调查分析规划”理论思想,但直至1960年代才被大多城市规划者作为革命性思想所接受,并因此显著冲击
8、了此前以物质和设计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系统视角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不同土地使用活动通过运输或其它交流中介连接的系统,城市内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连接和相互依存的,而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控制。由此,进行城市规划前必须首先进行系统调查以了解城市是如何运行的;由于系统内的任何部分改变都将影响到其它部分,因此应当对新发展可能对其它地区和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evaluate),这与早期基于设计和美学的规划审查主张显著不同;由于城市系统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城市规划应当对城市演变进行动态监控、分析和干预,并因此应当更具弹性和便于调整,并因此反对终极状态式的蓝图规划;城市规划也不再被认
9、为是设计和物质规划的技术,而更多地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的规划要求。系统思想和理论的出现在回应了针对早期阶段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批判同时,又响应了这一时期的计量革命发展。人们希望这一革命能够象对地理学的发展那样,为城市规划的发展带来新希望,而城市规划理论也因此由早期阶段主要以建筑理论为基础转向以区位理论为基础。理性过程视角主要来源于决策理论,又与两个重要时代背景有关:在国家政治追求社会民主的情况下,政府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多方合作,而技术专家的建议在政府管理经济和实施国家福利等方面也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则与新的科学信念有关,即认为决策过程同样可以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而Popper(19
10、63)提出的“假设证伪”是科学发展途径的思想也对这一时期的理性过程视角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理性过程视角将城市规划视为一种专门的方法,用以发现那些实现目标的政策,以及为此所应当采取的行动,而与城市规划的目标无关,并由此发展形成了包含5个主要阶段2的城市规划理性过程理论。该书作者认为,尽管系统理论和理性过程理论有着共同的前提假设并经常不被严格区分,但它们实际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总体上,它们共同将城市规划奠定在科学的假设基础上,并因此显著有别于早期阶段的艺术假设基础;它们都建立在认为规划有益的信念基础之上,认为可以通过理性的理解和相应的控制行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与现代主义和自18世纪以来的科学
11、信念,以及战后的乐观主义紧密联系,并因此与早期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有着共同的理念基础。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因此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而理性过程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序,因此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由此,前者属于Faludi所说的规划中的理论,后者则属于规划的理论。政治过程视角是另一显著转变趋势。战后主流理论观点一直将城市规划本质视为专门技术,但早期阶段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方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泛的公众抗议活动,并因此导致对城市规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实质上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并且也并非总是存在“常识”性的共同认知。城市规划
12、判断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因此将城市规划视为以实现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引的政治活动更为贴切;对城市规划的评估也不再被认为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与价值判断紧密联系,不仅涉及由谁来评价那些无法量化的指标问题,更涉及如何计算不同人群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分配规划的收益和成本等问题。基于对城市规划本质是政治过程的认知,理论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中的政治问题,包括对城市规划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认知,以及相应的理性规划决策等多个方面。Davidoff和Reiner在1960年代早期就已经将研究的重点引向对规划者角色和责任的讨论,但在指出城市规划者的职业涉及技术和价值观两方面相关
13、事务的同时,仍视其为技术属性。但到1960年代后期,Davidoff对“技术主义者”的观点进行了自我批判,认为城市规划者应当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承担委托人的倡议者,并应特别关注城市规划中所忽视的那些劣势群体的利益。同期,人们也开始发现代议民主的缺陷并要求更为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Arnstein(1969)关于公众参与阶梯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指出,实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公众参与,其与政治的民主进程相关,并且两者都与权力的再分配紧密联系,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对城市规划活动的政治本质认知。31970199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经过了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到1970年代初期,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
14、形成了是兼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的普遍共同认知,人们也一度认为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的根本性问题。然而,这一理论认知很快又受到了新的批判。批判认为,理性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视为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社会历史现象,并且以为好的规划程序必然带来好的规划内容或者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错误的认知;理性规划模式缺乏对规划实际后果的关注,是缺乏实质内容和空洞的,是错误的“由上而下”的规划视角的体现;城市规划理论应当在揭示规划实践的效果和角色方面取得发展。城市规划效果也由此成为1970年代后半段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争论内容。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研究发现,直至1970年代中期仍然认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土地开发主要能
15、动因素的观点在本质上是错误的,城市演变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而城市规划是同样根植于这一背景的非自治性活动,对于城市规划实践效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放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由此,不仅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视野,同时也标志着1970年代至关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新发展。此期间占据显著地位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研究观点认为,政府及其城市规划在本质上都依托于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并成为其组成部分,而并非既定市场体系的反对力量。但却因此引发了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否决定“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政府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资本生产模式所决定的等激烈争论,导致不同理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1970年
16、代末期直至1980年代初期的所谓因果(cause and effect)研究争论尽管未能在城市规划的角色和效果方面达成共识,但对于城市发展进程是多种影响因素和能动者在不同环境及权重下的共同影响结果的认知方面形成了普遍共识,并因此引导了相当部分的理论研究者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于理性规划理论的另外批判则与城市规划的实施有关。批判认为,理性规划模式忽视了对城市规划和政策是如何实施的这一至关重要问题的关注,而作为试图通过某些行动改变世界的城市规划,其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集中于规划的行动(action)而不是决策方面。然而,也有研究认为,以上批判是对城市规划制订和实施的错误理解和人为分离,因为理性规划
17、理论原本就是针对规划行动的,而城市规划或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同样是紧密联系而并不容易区分的。尽管如此,这一批判仍然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行动视野。理论研究者也很快发现并承认,规划的有效实施与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协商技巧紧密相关,城市规划的本质也因此被认为是“交往行动”,并由此推动了1980199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新趋向,城市规划的实施理论得到了显著发展,出现了交往规划理论等新理论。对此,该书作者认为,这一理论发展新趋势在本质上仍然与民主和参与模式的规划理想紧密相关,即希望是由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共同参与并实施规划,而不仅仅是强权行动者。作为共同特征,分别关注政治经济和规划实施的城市规
18、划理论都认为,城市规划与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而并非真空环境下进行的自治活动。但是,两者的观点又有着显著差异。政治经济理论学者将交往鸿沟归因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规划仅作为调节工具,而发展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私人部门,因此解决的方法就是以社会所有代替私人所有并加强规划者的权力;而更多的实施理论学者则认为,规划者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规划和政策,就必须学会与包括私人部门在内的其它能动者进行协商和交易,甚至为了确保一定的规划得益必须准备着在与资本发展商的交易中“弄脏他们的手”。然而,这样的观点也引发了更多理论研究者的担忧,认为规划者在为“完成任务”而专注于行动时,有可能忘记了他
19、们应该完成或实施的事情,以及事情是如何决策的,这也因此引发了对城市规划伦理和政治等问题的讨论。对于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城市规划者是否应该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以及为了达到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也因此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197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发展演变对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1970年代以来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增长和高水平国家福利所带来的社会负担问题,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的中间道路模式受到批判,国家政治中的“社会民主的一致认同”特征也因此显著改变。与这一时期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张同时,以保卫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主张也得以显著发展,并在1
20、970年代末期迎来了新右派运动。1980年代,以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主义为代表,古典自由主义的复苏开始遍及欧洲和北美,这一趋势又随着前苏联体系的崩溃进一步加快。尽管撒切尔政府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城市规划体系,但却要求城市规划更加积极地响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新进展主要有政体理论和规则理论。其中,政体理论既反对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主张,也反对多元决定论的主张,认为尽管经济关系仍然是核心决定力量,但是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并因此形成不同的政体。但是无论地方政府持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它们都不得不积极
21、吸引私人部门,这实质上也反映了城市管理和规划在1980年代所出现的企业家主义特征;规则理论认为,197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生产逐渐向新的规则模式转变,企业积极努力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以应对所面临的收益率危机,而跨国公司得以大力发展并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由此,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竞争机会;但另一方面,固然有胜出者并将因此占据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主导地位,但大多数城市将在这样的竞争中沦为失败者。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获得了更多的主导权力,地方规划部门只能更为依赖那些非政府组织去实现规划目标,城市规划活动也因此变得更象是在做交易(doing deals),这也是实施理论,特别是
22、将城市规划视为交往和协商活动的理论分支继续占据城市规划理论主导地位的原因。此外,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明显地转向对公共部门规划所面临主要问题的讨论,并因此导致以问题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阶段特征。特别是在1980年代新右派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如下5个主要议题:城市的经济衰退和复苏;超出传统阶级视野并在更广范围内讨论社会不公与公平机会;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响应可持续发展要求;1990年代开始回归的对城市环境美学质量以及文化发展的需要;地方的民主控制和公众规划要求等方面。实际上,该书作者认为,围绕问题展开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在本质上仍属于对城市规划目标的研究,也因此属于城市规划中理论;而交往规划理论则属于城市规划的理论。4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总结作为全书的总结,该书作者首先对应Kuhn的范式概念讨论了西方战后城市规划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变。第1次的重大转变发生在1960年代,对于城市规划活动的本质认知从艺术转向科学。然而,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出现彻底的所谓范式转变,城市规划的设计基础也没有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物业管理联合运营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版家用电器保修协议样本版B版
- 文化艺术中心装修敲墙合同
- 员工辞退合同
- 城市交通调度管理办法
- 门店买卖合同范本
- 企业-写字楼租赁合同
-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木制装饰木工班组施工合同
- 历史正剧监制合作协议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试题
- 篮球一对一攻防练习教案
-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 2023年软考-信息安全工程师理论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GB/T 9019-2001压力容器公称直径
- 2023年银行安全保卫人员试题库
- 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表
- GA/T 1300-2016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设置与评审
- 高中期末复习 高效备考主题班会 课件
- 经鼻肠梗阻导管护理课件
- 常见心脏病变的X线诊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