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规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 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全面贯彻生 态文明思想,高质量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 发展框架,特编制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依据省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自然保护地工作相关政策 要求制定,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一、自然保护地发展基础(一)省域资源本底概况自然地理。我省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4.44万平方公 里。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5850万人,人多地少。
2、全省港湾众多,海岸线 曲折,总长6633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0% ,其中大陆海岸线1840 公里;近海岛屿星罗棋布,全省海岛4300余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生态系统。我省处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样的地质水文条件孕育了复 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以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最为突岀。据2019 年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森林面积607.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61.15% ,位居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中湿地植物和植被、湿地野生动物均相 当丰富,尤其是占比达62%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是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分布 区和生态安全重要区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栖息地中转站。海洋生态系统
3、可以 进一步细分为河口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上 升流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其中海湾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 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为省海洋空间中较为重要和典型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我省陆生野脊椎动物分布有79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30%。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8种,其中一级的有扬子鳄、電、中华凤头燕 鸥、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朱鹳、东方白鹳、黑鹳、黑厲、华南 梅花鹿、穿山甲、安吉小覲、镇海棘嫄等22种,二级的有黑熊、獅猴、藏酋猴、 中华鬣羚、中华斑羚、义乌小鋭等106种。我省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属我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之一
4、,约有高等植物5500余种,居全国第 15位,在我国东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珍稀濒危植物众多,并大多分 布在自然保护地内,冷杉、普陀鹅耳板和铁木等濒危植物的保护价值极高。全球 8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通道穿越我省,从北至南,都 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补给站点。风景资源。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江河湖泊众多,森林植被丰富,人文底蕴深 厚,孕育岀得天独厚的名山、秀水、幽林、奇洞、碧海、美岛等自然景观资源及 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资源。全省风景资源总体上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优异, 分布广泛。(二)自然爲户地建设成效初步建立类型多样、规模可观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60多年的努力,
5、我 省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截至2019年 6月,我省有公园体制试点1处以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02处,其中自然保 护区26处、风景名胜区59处、森林公园128处、湿地公园61处、地质公园14处、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14处。自然保护地扣除交叉重叠后总面积 约1.4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的9.6% ;海域 面积约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域管辖面积的8.7%。从总体空间布局上看, 陆域自然保护地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南等经济相对发达且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以及南自然资源高度富集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 产、改
6、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护自然文化遗存、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我省目前有世界自然遗产 1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保护地 2处,有效保护了西北岩溶地貌景观、东南地貌景观和东沿海海岸地貌景观等具 有极高价值的地貌景观遗迹。自然保护地中包含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有效 保护了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我省列入极小种群保护物种名录的 共有10种,其中9种在已建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列入第一册20种级稀有植 物,保护区内分布的有19种。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开展公园体制试点,形成
7、自然保护地建设经验。试点以来,全力推进公园体 制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我省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埋烦管理体制,编制总体规划, 完成集体林地地役权,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进勘界立标和管护设施建设, 建成综合信息管护平台和天空地 T本化监测网络,实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 任保险,建立司法保障机制,开展”清源行动”等打击行动,创新跨区域合作保 护,走岀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公园创建之路,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集体林占比 高的地方推进以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创造岀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经删样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实 施名山公园行动,积极打造一流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8、较好地实现了生态得保护、 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走岀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 展路子。充分利用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有利条件,率先开展公 园GEP单独核算,完成了园区县乡村三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根据核算报告显 示,园区2019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达535亿元,其中支持服务价值为 371亿元,占比69%。同时,园区联合周边乡镇组建两山公司,作为生态 产品供给主体和交易主体。由县级政府出资向两山公司购买调节服务类生态 产品,开启了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先河。持续强化本底调查,科研监测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通过科硏攻关获 得了 180余株野生幼苗,并首次在室内成功
9、获得胚培养幼苗;省森林生物多样 性样地监测网络建设进展顺利,迄今已在自然保护地内建立了 30多个1公顷样 地。我省野生动物调查发现81个新种、12个省级以上地理分布新记录。野生动 植物物种持续增长,野生动植物物种新发现、分布新记录华东最多,自然保护地 是野哇动植物生存的主要家园。强化监督和科普宣教,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开展”绿盾”行动强化 监督,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压实了各级政府及部门 的责任,强化了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形成了保护地一 旦划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氛围。大力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森林旅游节、 森博会、十大名山公园宣传推介等系列活
10、动,自然保护地知晓度大幅提升,广泛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全面展示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和 文化遗产、多样性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树立了地区形象。加强完善自然保护 地科普和历史文化宣教系统建设,设置了植物铭牌、地质说明牌、人文景点介绍 等标识系统,为公众了解自然科学和各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材,寓教 于乐、惠及大众。(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规划指明新方向。和省十四五规划都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 要目标之一,在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碳达 峰和碳中和目标、改善生态环境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指 明新方向。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旅游和科
11、普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 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引擎。T本化建设谋篇新格局。念好”山海经”,扎实推逬一体化和经济带发展是 我省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战略。自然保护地在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提供优质生 态产品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中居核心地位,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绿色生态空间区域共享、打造成为区域 T本化发展的生态价值高地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处于建立的初期阶段,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 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制机制待理JII页,机构虽已将
12、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划入林 业部门,但部分市县的保护地行政主管部门仍未明确,人员未转隶,执法监管职 能缺失,管理机构和机制不够规范。二是空间布局待优化,302个自然保护地中, 148个涉及交叉重叠问题,叠罗汉现象突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缺乏科学、系 统的顶层设计,仍存在应保未保的空缺区域及保护地碎片化现象。三是规划质量 待提高,部分自然保护地存在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滞后、编制不规范等问题,保 护地建设发展进度缓慢。四是矛盾冲突待解决,全省自然保护地内涉及城镇建成 区、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矿业权等矛盾冲突区域约29万公顷,根 据有关政策要求,应开展整合优化,逐步予以解决。五是保障体系待完善,和
13、省 级层面的自然保护地政策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未完善,机构后,林业部门面临职 能增加、力量弱化问题,管理、科硏等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六是保护意识待 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部分地方对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 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地产生负面影响,科普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应逬一 步加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 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绿色发展,构建自然 保护地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建设全面展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提供生态保障。(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严保资源。牢固树立尊重自
14、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 理念,摸清自然和文化资源本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严守生态底线,做到 应保尽保。优化布局,提升质量。统筹规划自然保护地类型、区域分布,查缺补漏,优 化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实现自然保护地发展由数量 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重大转变。完善保障,加强监督。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政策法规体系,制定配套实施细 则和政策措施,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监督与执法检查。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人员 培训,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社区发展,全民共享。探索自然保护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道 路,创新绿色发展机制,谋划重点工程与发展平台。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 社会
15、参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深化科硏,强化科普。加强自然保护地内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生态风 险评I古和预警能力。强化自然保护地科普宣教功能,弘扬生态文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自豪感。(三)发展目标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形成生态完好、类型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管理规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级及省级重点保护物种、特殊 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彰显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 益。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定标,确保自然保护地面积不 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按照部署做好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 登记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地管
16、理机构,基本建立制度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走在全国前列;自然保护地陆域部分占陆域面积的9.8%以上,海域部分占管辖 海域面积的9.0%以上。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陆域部分占陆域面积的10%以上,海域部分占管辖 海域面积的10%以上;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地区的生态价值高地、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全民 共享的生态体验福地。三、总体布局()空间布局结构以我省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为基础,参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 计划以及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划定的生物多样性优先区, 衔接一体化全省大花园建设等发展格局,规划构建双屏五区多点的全
17、省自 然保护地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双屏”即西山地生态屏障和东沿海生态屏障;五 区即东北水网平原区、西北丘陵山地区、南山地区、中东丘陵区和东滨海区; 多点即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点。(二)分区建设发展1.东北水网平原区保护价值与保护对象: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是我省 最大的平原区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杭州湾是我国沙质和淤泥质海岸的最南线, 处于”澳大利亚血伯利亚”候鸟迁徙路径的中间位置,是重要的迁徙鸟类中转 停歇地?口越冬地。该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香果树、鹅掌楸、野大豆、 银杉、水杉、水松、黄杉等野生植物,以及黑嘴鸥、黒鹳、迁徙鹄鹳等湿地鸟类。发展思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
18、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内工农业愈加发 达,已成为我省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之一,因此湿地水质易受工业及生活污染, 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一定威胁。该区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通过湿地修复等工程, 恢复湿地功能,扩大湿地面积;新建迁徙廊道解决因城市化开发造成的湿地斑 块化、破碎化,使湿地生物种群不断壮大;对重点生境以及极小物种通过新建湿 地类自然爲户地进行爲户。2.西北丘陵山地区保护价值与保护对象:该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 的山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该区是湖地区水源供给地 和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和黄金旅游之地,在土 壤保持、水源涵养及生物多
19、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该区主要保 护对象为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众多自然生态人文景 观资源,以及铁木、银杏、银缕梅、黄杉、黄山梅、华榛、长序榆、长柄双花木、 细果秤锤树、象鼻兰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梅花鹿、黑塵、金钱豹、云豹、安吉 小覲、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红嘴相思鸟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发展思路: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情况,发现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仍 存在空缺,特别是山脉和山地森林植被仍具有较大的保护潜力和价值,规划在地 带性植被特征明显、现状保存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自然保护地,以提 升该区域生态保护的完整性。3南山地区保护价值与保护对象:该区是
20、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省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区域,该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 持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主要保护对象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内陆 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冷杉、福建柏、白豆杉、穗花杉、伯乐树、景宁木兰等珍稀 濒危植物,黑鹿、梅花鹿、白鹳、黄腹角雉、電、金斑喙凤蝶等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发展思路:该区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80余个, 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区域生态保护完整性较好,规划进一步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地 体系,对生态保护价值极为重要的区域可加强保护力度,加强公园园区和自然保 护区能力建设,强化野生动物生境与栖息地修复,减小破碎
21、度。.中东丘陵区保护价值与保护对象:该区是省最大的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区,丘陵起伏平 缓,底部开阔,由河谷中部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分布。该区在水土保持、水源涵 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主要保护对象有天台鹅耳 板、华顶杜鹃、银缕梅、夏蜡梅、木姜子、独花兰、长叶樓、九龙山框等重点保 护野生植物,以及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钱豹、黑塵、苍鹰、游隼、穿山甲、豺、 大灵猫、斑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发展思路:该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类型多以森林公园为主,森林资源得到了较 好的保护,但湿地资源保护仍有空缺。规划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 新增和提升湿地公园,进一步加强对重要湿地资源的保护。.东滨海
22、区保护价值与保护对象:区内海岛礁石众多,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港口航道资源得天独厚,是东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沿 海陆地与滩涂区域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是沿海湿地水鸟重要的繁殖地 之一。该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 主要保护对象有海洋生态系统、近海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海岛的森林生态系统,以 及普陀鹅耳板、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圆头叶桂、珊瑚菜、海滨木槿、阔叶沿 阶草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中华凤头燕鸥、角噩鹏等鸟类 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发展思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资源保护,谋划海洋类公园,依托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23、、海洋公园建设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 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近海湿地区域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陆海交界的生态 保护力度。(三)分级建设发展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建设要求。级自然保护地现状分布较集中于西北山 区、南山区以及中东丘陵区;面向滨海湿地保护的级自然保护地相对较少;面向 岛屿湿地及其周边海洋保护的级自然保护地趋向分布于沿海岸线的南北两端,中 段分布较少,不利于形成服务海鸟、涧游鱼类等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未来级自然保护地建设应立足生态本底资源,优化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 格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群网体系。重点关注海岸带重要河流入海口区域以 及离岸群岛,进一步提升
24、已有自然保护地或设立新级自然保护地,落实滨海湿地 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动物迁徙廊道的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建设要求。省级自然保护地应作为级自然保护地 的补充,构建生态跳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群网体系进一步连通。重点关注生 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边缘地带,通过省级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保护交错区丰富 的动植物资源,同时形成生态缓冲区,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与影响,根据资源价 值可提升或部分转化为级自然保护地。(四)分类建设发展以构建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 分类系统为指导方针,科学引导各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
25、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 样性最富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全面提升公园管理建设水平,将公园建设成为 中亚热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冷杉、黑塵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关键地地区森林、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示范区,经济带生态文明体制和绿色崛起先行区,自然保护地 科学研究和生态教育引领区,经济发达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区。谋划海洋 类公园,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 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所在区域。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依托数智赋能,全面提升自 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资源管护、科
26、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 基础设施等体系,逐步实现全省自然保护区的现代化管理。自然公园: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 文化和科学价值,可以持续利用的区域,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和 湿地公园。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 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资源价值极高的自然公园,可转化 为自然保护区。加大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投入,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经 济,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保留风景名胜区体系,加强监督管理, 形成具有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体系。(五)规划新建自然保护地根据生态保护价值评价与自然保护地空
27、缺分析,结合分区、分级和分类建设 发展思路,我省规划新建2个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公园,其中级1个、省级 15个,面积约3.4万公顷。其中,针对东北水网平原区,规划在嘉兴地区新建4 个自然公园,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针对西北丘陵山地区,规划新建位于省级 自然保护区,探索谋划东海洋公园建设方案。按类型分:谋划公园1处,规划新建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2528.96公顷; 森林公园4个,面积4456.67公顷;地质公园1个,面积1145.90公顷;湿地 公园8个,面积3907.28公顷;海洋公园1个,面积11792.30公顷。表2省规划新建自然保护地情况一览表四、主要彳壬务和重点工程(-)完善治理体
28、系完成整合优化勘界。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按照政策文件要求有序推进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规 划期末,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推进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统一 确权登记。专栏整合优化勘界工程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根据要求,编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及上报,对 调入调出、矛盾处理,以及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社区居民等多方面影响进行评估 分析和充分论证,将自然保护地调整成果与生态保护红线充分衔接,新建及扩大的 自然保护地不新增永久基本农田等矛盾冲突区域。2完善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根据空间规划,结合整合优化方案,推进自然保护地 总体规划编制(修编)
29、,明确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范围边界及功能分区。3 .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各自然保护地编制勘界报告,进行成果检查、论证和 公示,形成相关方认可、边界清晰、面积准确、标识清楚、手续合法的勘界定标成 果,完成定标和数据入库,确保执法监督有据可依。组织勘定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 和各功能区界线,设置标准化的界碑、界桩、宣传牌、警示牌等标识系统。4.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各自然保护地作为独立的登记单元,清晰界定自然 保护地范围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 权的边界,并与边界各方签署认可协议,按照统一印制的自然资源登记簿记载权属 状况信息、自然状况信息和关联信息,做到
30、权属主体明确、资源边界清晰、登记信 息完整。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型I页自然保护地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制度体系,提 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全覆盖率,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制度。探索 自然保护地跨区域联合保护、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特许经营、监测监管、行政综 合执法等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上位立法进程,按照”两法+三条例+N办法”的 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框架,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基础上适时启动制定省 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省风景名胜区条例省公益林和森林公园条例等 现行法律法规,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配套地方性法规fl!规章。研究制定风景名胜 区等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审查和项目审批规程。优化空
31、间布局结构。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 化及钱江源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海洋类公园创建工作,新建、续建及提升一批 自然保护地填补保护空缺,根据总体布局规划,指导各类自然保护地创建和提升工作。专栏公园提升工程1.加快推进钱江源公园建设,完成公园地方立法,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规划体系、 制度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评估考核体系。深化集 体林地、农田承包地和宅基地地役权,实现公园与相邻省份毗连区域跨行政区域合 作保护。加强公园旗舰物种及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开展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 冷杉、黑鹿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境)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主要保护
32、 对象的生境(栖息地)保护修复2万亩。.组织实施钱江源公园总体规划,大力提升公园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 功能,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公园研究院,开展科普馆、游憩设施等建设, 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4.建立公园社区共管机制,开展公园特色小镇和入口社区建设,引导社区参与公园 公益性建设项目,推行特许经营,推动绿色发展。5探索东海洋公园方案,重点在舟山等海域筹划,通过整合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海 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产卵场保护区等 区域,初步划定东海洋公园范围线,加强生态系统、海岛景观、海洋生物和海洋文 化的保护。(二)夯实资源保护强化资源保护修复。推进受
33、损生态系统、受损自然岸线、自然景观、病虫害 防治和历史人文遗存的保护修复,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行动,推进珍稀 濒危物种资源保育、种群恢复与野化重点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工程,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专栏资源保护修复工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实施20处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逐步对自然保护地的核 心保护区内非基本农田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草、湿)工程,对废弃工矿用地开 展生态修复,采取土地平整、固坡填土、植被恢复等措施,使破损山体回归自然状 态,扩大重要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重点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修 复、青山湖水环境修复、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楠溪江滩林修复等项目。受损自然
34、岸线修复。对级海洋公园开展岸线保护、近岸构筑物清理与清淤疏浚整 治、修复受损岛体等工程”保护和恢复海洋保护地内受损的滨海湿地、海草床、 海岛等典型生态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质量、功能和景观。3 .自然景观修复。优先开展自然公园的景观修复,实施10万亩森林抚育和林相改 造,对丹霞地貌、流纹岩地貌和海岸地貌开展自然遗迹抢救性保护。4.病虫害防治。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及时、全面清除病死松树,开展病虫害防治、 互花米草治理等项目。5历史文化遗存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内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支持自然保护地 古寺名刹改建、复建,加强森林古道等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与深度挖掘。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
35、行动。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的物种 数量,对20种以上珍稀濒危物种(野生动物10种以上、野生植物10种以上)和 新发现、新记录的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强化人工繁育技术 研究,推进野生动物损害赔偿试点建设。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库。支持杭州第二植物园、杭州植物园等基因库建 设,其中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作为重要组成内容,推进基因库基础设施、样 本实体库和数据信息库建设。进一步拓展植物种子库、DNA材料库、包括珍稀濒危 植物和地区特有植物的活体库和野生动物标本库。开展综合调查科考。对10年内未开展综合资源调查的保护地,以域内气象、 水文水质、地质、植被、土壤、动植
36、物资源、自然文化遗迹、景观等为主要调查 因子,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掌握基本数据和分布规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资源分布与规模水平匹配的本底调查数据库。有序解决遗留问题。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应实施有序搬迁;依法清理整治 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违建别墅等项目;依法依规对实施退田还林还 湖还湿还海。规划期末,力争解决城镇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 矿业权、开发区、村庄等矛盾冲突问题10万公顷。(三)提高智治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地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保护地建 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地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 设森林防火体系,在地质灾害隐患
37、点、风险防范区以及其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 地段,安装警示标志,设置避灾场所并预留疏散通道。加强必要的交通、通信、 给排水、供电 供暖、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满足访客及工作人员的需 求。加强科研监测能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科研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地生物 多样性、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 室及各类学会的合作,推进大样地建设,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和长期试验基 地,推进设立级、省级研究课题。推进自然保护地天空地F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并启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构建统一的监测监管体 系,推进智慧保护地信息与监管信息系统全面对接和实时调阅。开展成效
38、评估, 及时预警生态风险,定期发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分层级、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 系,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职工专业素养和任职能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 员和生态管护员,每年开展2次以上培训交流与现场指导。(四)推进民生共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 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名山公园、海岛公园建设,打造一 批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培育森林康养、自然探险、户外运动等生态旅游业态, 依托自然公园打造一批省级以上森
39、林康养基地,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农产品 生产。加强建设,支持符合总体规划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住宿餐饮等生态体验服务 设施建设,到规划期末,每年进入自然保护地的访客达2亿人次以上。促进乡村融合振兴。在自然保护地内及周边选择一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自 然文化特色突岀的城镇和村落建设入口社区,提升和完善服务接待设施,作为访 客接待的主体集散节点,实现保护地内体验、保护地外服务,减少对保护地内 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影响,同时也可适当安置生态移民转移人口,提供生态保 护岗位和社会公益岗位。命名100个以上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村,在人口 流动、配套设施、风貌管控、产业联动、社区共建等方面实现自然保护地的融合 发展。对保护地内不能搬迁的原住居民点,优化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拟预测参考题库及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2024年化工技术研发人员劳务协议
- 品创业案例分析
- 2024混凝土施工承揽协议样本
- 清明节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房屋建筑施工协议样本
- 彩钢建筑租赁协议格式2024年
- 2024民间资金出借协议简明
- 新国标充电CAN协议解析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指导培训
- 水电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及水轮机转轮裂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流图
- 螺旋箍筋长度计算公式
- HSE培训矩阵(共79张)
- 民办幼儿园成本核算表
- 第八章_噪声控制技术——隔声
- 国旗下校长关于诚信考试的讲话稿
- 急性胰腺炎ppt课件
-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协议书范本详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