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福建地理试题_第1页
高考福建地理试题_第2页
高考福建地理试题_第3页
高考福建地理试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0 1 5 年 高 考 福 建 地 理 试 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 36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题组一)图 1 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1 2 题。图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2、A. 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C. 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A. 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C. 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图 2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34 题。造成 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上升 降水量增多 风力增大 云量减少 TOC o 1-5 h z A. B.C. D.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A.3 月B.6月C.9 月 D.12 月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 R值表示,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 强。表1为2005-2012年中国、东南亚 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 R值。读表完成56 题。中国

3、,Y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A. 工业品比较优势强B.工业品所占比重小C.农产品比较优势弱D.农产品出口总量大决定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A. 科技B. 资金C.劳动力D. 原材料图 2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 2050 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 78题。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A. 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 青壮年人口比重D. 少儿人口比重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A.a 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 方案较合理 D. 均不合理图 4 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 a 河谷到 b、 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 9 10 题。图中X地的地质

4、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 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若 a、c 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着增大的地点是A. B.C.D.图 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 5 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1112 题。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A.东南7月1日06时 B. 东北7月1日06时C.东北1月1日12时 D. 东南1月1日12时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 5中的A. 甲B.乙C. 丙D.丁第H卷(非选择题)必考部分36.(37 分)图 17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 ,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

5、 有一块“秦腔飞地” ( 乙城附近 ) ,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 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 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 E)的地形特征差异。(8分)(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12 分)(3)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8 分)(4)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9 分)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B

6、: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选考部分 (15 分)40.地理(15分)在A、B 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 答的题号。【选修2 海洋地理】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 图 18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 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9 分)(2)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 (6 分)【选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19 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

7、节,并分析其原因。 (9 分)(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选修6 环境保护】图 20 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1) 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 分)(2) 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 分)2015 年高考福建地理试题 解析第I卷(选择题)1.D 2.C第 1 题 , 由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得出 , 该农业生产主要是以水稻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 因而 属于混合农业 ,D 正确。 第 2 题, 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 , 不使用化肥 , 既合理利

8、用了资源 , 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C 正确。考点: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3.A 4.B第 3 题, 由图示可以看出 46 月降水增多 , 气温升高 , 致使蒸发量逐月上升 , 但是题目看不 出风力和云量状况 , 所以 A 正确。 第 4 题 , 水分的亏损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 系,图中显示3月6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6月份累积亏损最为严重,B正确。考点: 曲线图的判读、气候5.A 6.C中国和 Y 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国的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小,Y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优势较强。故选 AO鞋子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Y 国有大量廉

9、价劳动力;而鞋子和服装需要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少,原材料在生产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且并不一定由当地供应。故选CO考点: 工业生产7.D 8.B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故选 DO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 b 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o考点:人口结构9.A 10.B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 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 Ao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

10、连处, 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 C河流向a河,又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着增加;而位于上游,水量不变,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 Bo考点 : 地质构造、等高线11.D 12.C第 11 题, 由图示纬度可推知该地区在赤道附近, 日出地方时在 6 时前后 , 结合经度可知该地区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在 6个小时左右,故而A、B项错误;若是拍摄月份为 7月,日出方位应 该为东北方向,若是1月,则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 Q正确。 第1 2题,从等高线分析,图中甲、 丁两地东侧地势较高 , 此时不能看见日出景观 ; 乙地临近湖泊 , 不属于广袤草原 ; 而丙地等高线 稀疏,属于广袤草原 ,且东南

11、侧视野广阔 ,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考点 : 时间计算、地球运动、等高线判读第H卷(非选择题)必考部分36.(1)(8 分) 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 ( 南高北低 ),起伏较大。北侧:以高原为主, 地势较低 ( 北高南低 ) ,起伏较小。(2)(12 分) 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 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3)(8 分)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 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4)(9 分)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

12、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 源紧张;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以导致生态破坏。(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 (1)题,由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 ,渭河以北地区等高线稀疏 ,地势相对平坦 ,渭河以 南地区等高线密集 , 地势起伏大 ; 由等高线的数值以及数值变化可知 : 渭河以北地区以高原为 主,以南地区以山地为主。第(2) 题, 结合甲乙两城市地区的图示可以看出 ,两地都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为城市的形成和发

13、展提供了基础 ;同 时两城市靠近交通干线 ,交通方便 ,还是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第(3) 题,乙区域之所以成为 “秦 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 , 加之地理环境优越 , 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 , 并世 代生息,从而出现的。 第(4) 题,本题要先选择支持观点 ,然后再结合造纸生产的实际情况 ,从 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进行解释 , 注意两种支持观点论据是相对的 , 不能同时作答。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生产。选考部分 (15 分 )(1)(9 分)差异: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原因: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 用大,波浪能密度较

14、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2)(6 分)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展的地点较多;波浪能是可再生 清洁能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发电成本高。解析:第 (1) 题,从图示等波浪能密度值线数值分析,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其 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大陆 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 度较大。第 (2) 题,从波浪能利用范围分析,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且海岸线曲 折,适宜波浪能发展的地点较多;从从波浪能的性质分析,波浪

15、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利 用可以改善环境;从利用技术分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且发电成本高。考点: 海洋能源(1)(9 分)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 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 或与天文大潮相逢 ) ,增加超警 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6 分)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加固堤防; 保护生物 (红树森、 珊瑚礁 ) 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 其他言 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 (1) 题,从图示风暴潮时间分布分析,风暴潮主要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因风 暴潮是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的,所以从风力分析,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从外 因分析,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入海流量大,受其顶托作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第 (2) 题, 从监测分析,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从工程措施分析,加固堤防,营造沿海防护林; 从非工程措施分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考点: 水文灾害的成因及治理(1)(9 分) 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 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 (2)(6 分)(2) 退耕还湿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