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第5章安全技术方案编制_第1页
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第5章安全技术方案编制_第2页
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第5章安全技术方案编制_第3页
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第5章安全技术方案编制_第4页
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第5章安全技术方案编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5章 安全技术方案的编制安全生产文件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及保证措施、安全生产技术文件和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其中安全生产技术文件是实现安全预控的主要材料。5.1安全技术与安全技术文件安全技术是指为确保安全所需要的技术,即研究建筑施工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和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警示、限控、保险、防护、救助等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的技术。安全技术文件是指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交底文件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

2、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1)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2)土方开挖工程;(3)模板工程;(4)起重吊装工程;(5)脚手架工程;(6)拆除、爆破工程;(7)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对前款所列工程中涉及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还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5.2危险源及危险源辨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施工安全危险源是指由于建造施工活动,可能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社区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一般来说,对人造成伤亡或者对无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为危险因素;对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者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为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序号危险和有害因素类别内容1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2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3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4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5.2.1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初步可分为:施工场所重大危

4、险源、施工场所及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两类。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序号危险源类型内容成因1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局限于存在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主要与施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对于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来看,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对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来看,一个施工项目过程包含若干个危险源。(1)存在于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施工装置运行过程和质的重大危险源: 脚手架(包括落地脚手架,悬挑脚手架、爬升脚手架等)、模板和支撑架、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基坑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意外;高度大于的作业面(包括高空、洞口、临边

5、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系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意外;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等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闸)不符合,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意外;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意外;工程拆除、浅岩基及地下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等,发生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等意外; (2)人工挖孔桩、地下凿进、室内涂料及粘贴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重大危险源。 (3)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意外;工地饮食因卫生不符合

6、,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2施工场所及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并可能危害周围杜区的活动,主要与工程项目所在社区地址、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1)邻街或居民聚集、居住区的工程深基坑、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支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往往引起地面、周边建筑和城市运营重要设施的坍塌、坍陷、爆炸与火灾等意外。 (2)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意外。 (3)邻街施工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临空作业面,因无安全防护设施或不符合,造成外脚手架、滑模失稳等坠落物体打击人员等意外。 (4)工程拆除、人工挖孔桩、浅岩

7、基及地下凿进等爆破,因设计方案、误操作、防护不足等造成发生施工场所及周围已有建筑及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意外。5.2.2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依据承包工程的类型、特征、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找出可能的危险、危害因素,辨别出危险源,列出清单,并对危险源进行逐一评价。重大危险源的辨析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工艺,将施工中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害的危险因素、危险部位、危险作业列为重大危险源,如可能出现高处坠物、物体打击、坍塌、中毒等群体伤害事故的状态。重大危险源应进行公示,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和控制措施。5.3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

8、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5.3.1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重点是关键工序,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即指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专项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一)各

9、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大模板、滑模、爬模、飞模等工程。(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建的混凝土模板支撑系工程。(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二)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三)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脚手架工程(一)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二)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三)悬挑式脚手架工程;(四)吊

10、篮脚手架工程;(五)自制卸料平台、移动操作平台工程;(六)新型及异形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一)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二)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其他(一)建筑幕墙安装工程;(二)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三)人工挖孔桩工程;(四)地下暗挖、顶管及水下作业工程;(五)预应力工程;(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深基坑工程(一)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和降水工程(二)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

11、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一)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等工程。(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及以上;(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00kg以上。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二)起重量300kN及以上的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高度200m及以上内爬起重设备的拆除工程。脚手架工程(一)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二)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

12、升脚手架工程;(三)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其他(一)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二)钢跨度大于36m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跨度大于60m级以上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三)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四)地下暗挖、顶管及水下作业工程;(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5.3.2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内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指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单独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文件。1.编制要求建筑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专项方案应

13、当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编制。其中,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深基坑工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专业工程实行分包的,其专项方案可由专业承包单位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一般由施工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也可委托具有资质的安全中介机构编写。2.主要内容序号主要内容说明1工程概况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2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3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4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检查验收等。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6劳动力计划专职安全

14、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5.4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5.4.1基坑支护工程概述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1)支护结构选型结构类型适 用 条 件安全等级基坑深度、环境条件、土类和地下水条件支挡式结构锚拉式结构一级二级三级适用于较深的基坑1 排桩适用于可采用降水或截水帷幕的基坑 2 地下连续墙宜同时用作主体地下结构外墙,可同时用于截水 3 锚杆不宜用在软土层和高水位的碎石土、砂土层中 4 当临近基坑有建筑物地下室、地下构筑物等,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不足时,不应采用锚杆5 当锚杆施工会造成基坑

15、周边建(构)筑物的损害或违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不应采用锚杆支撑式结构适用于较深的基坑悬臂式结构适用于较浅的基坑双排桩 当锚拉式、支撑式和悬臂式结构不适用时,可考虑采用双排桩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结合的逆作法适用于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很复杂的深基坑土钉墙单一土钉墙二级三级 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降水的非软土基坑,且基坑的深度不宜大于当基坑潜在滑动面内有建筑物、重要地下管线时,不宜采用土钉墙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 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降水的非软土基坑,且基坑的深度不宜大于水泥土复合土钉墙 用于非软土基坑时,基坑深度不宜大于;用于淤泥质基坑时,基坑深度不宜大于大于;不宜用在高水位的碎石土、砂土中微型桩复合土钉

16、墙 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降水的基坑,用于非软土基坑时,基坑深度不宜大于;用于淤泥质土基坑时,基坑深度不宜大于重力式水泥土墙二级三级适用于淤泥质土、淤泥基坑,且基坑深度不宜大于7m放 坡二级三级1 施工场地满足放坡条件2 放坡与上述支护结构形式的结合(2)基坑支护新技术技术名称技术内容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复合土钉墙是是由普通土钉墙与一种或若干种单项轻型支护技术(如预应力锚杆、竖向钢管、微型桩等)或截水技术(深层搅拌桩、旋喷桩等)有机组合成的支护截水体系。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微型桩、挂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原位土体等。复合土钉墙直呼具有轻型,机动灵活,适用范围广

17、,支护能力强,可作超前支护,并兼备支护 、 截水等效果 。 在实际工程中 , 组成复合土钉墙的各项技术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灵活的有机结合 , 形式多样 ,复合土钉墙是一项技术先进、施工简便、经济合理、综合性能突出的基坑支护技术。( 1 )开挖深度不超过 15m 的各种基坑。( 2 )淤泥质土、人工填土、砂性土、粉土、黏性土等土层。( 3 )多个工程领域的基坑及边坡工程。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将拉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层或土体的锚固体系。锚杆的一端与岩土体或结构物相连,另一端锚固在岩土体层内,并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岩土压力、水压力、抗浮、抗倾覆等所产生的结构拉力,用以维护岩土体或结构物的稳定。它通常包括杆

18、体(由钢绞线、钢筋、特殊钢管等筋材组成)、灌浆体、锚具、套管和可能使用的联接器。能在地层开挖后,立即提供支护能力,有利于保护地层的固有强度,阻止地层的进一步扰动,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预应力锚杆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岩土体加固工程,如:隧道与地下洞室的加固、岩土边坡加固、深基坑支护、混凝土坝体加固、结构抗浮、抗倾覆,各种结构物稳定与锚固等。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同时具有抵抗侧向土水压力和阻止地下水渗漏的功能 。 通过特制的多轴深层搅拌机自上而下将施工场地原位土体切碎 , 同时从搅拌头处将水泥浆等固化剂注入土体并与土体搅拌均匀 , 通过连续的重叠搭接施工 , 形成

19、水泥土地下连续墙 ; 在水泥土硬凝之前,将型钢插入墙中,形成型钢与水泥土的复合墙体。施工时对邻近土体扰动较少,故不致于对周围建筑物、市政设施造成危害;可做到墙体全长无接缝施工、墙体水泥土渗透系数k 可达10-7cm/s,具有可靠的止水性;成墙厚度可低至550mm,围护结构占地和施工占地大大减少;废土外运量少,施工时无振动、无噪声、无泥浆污染;工程造价较常用的钻孔灌注排桩的方法约节省20%30%。该技术可在粘性土、粉土、砂砾土使用,目前在国内主要在软土地区有成功应用。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是在混凝土内支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支撑结构体系 , 主要利用组合式钢结构构件截面

20、灵活可变 、 加工方便 、 适用性广的特点。 可在各种地质情况和复杂周边环境下使用。具有施工速度快、支撑形式多样、计算理论成熟、可拆卸重复利用、节省投资等优点。适用于周围建筑物密集 , 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较大 , 施工场地狭小 , 岩土工程条件复杂或软弱 地基 等类型的深大基坑。逆作法施工技术逆作法是建筑基坑支护的一种施工技术,它通过合理利用建(构)筑物地下结构自身的抗力,达到支护基坑的目的。逆作法是将地下结构的外墙作为基坑支护的挡墙(地下连续墙 ) 、将结构的梁板作为挡墙的水平支撑 、 将结构的框架柱作为挡墙支撑立柱的自上而下作业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 根据基坑支撑方式 , 逆作法可分为全逆

21、作法 、 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三种 。 逆作法设计施工的关键是节点问题 , 即墙与梁板的 连接 , 柱与梁板的 连接 , 它关系到结构体系能否协调工作 , 建筑功能能否实现。节地、节材、环保、施工效率高,施工总工期短 。适用于建筑群密集,相邻建筑物较近,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室埋深大和施工场地狭小的高(多 ) 层地上、地下建筑工程,如地铁站、地下车库、地下厂房、地下贮库、地下变电站等。5.4.2基坑支护与降水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基坑施工前,应根据支护结构形式、挖深、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周围环境、工期、气候和地面载荷等资料制定施工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监测方案,经审批后方可施工。基坑支护应进行合理的设

22、计,内容应包括对支护结构计算和验算、质量检测及施工监控的要求,严格按施工方案精心施工。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内容(1)工程概况与编制依据;(2)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土体稳定性计算,支护结构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基坑周围环境及支护结构变形验算,地下水控制计算等;(3)确定支护方案及施工方法;(4)施工机械选择,确定施工顺序;(5)确定坡道位置及车辆进出道路;(6)明确降水措施及监测要求等;(7)附图:总平面图(含施工总体布置、井点布置等)、基坑剖面图、围护体结构详图等。5.4.3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要点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应简洁,清楚说明方案有关的内容。应重点说明施工区域内水

23、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工程概况,说明方案的总体思路,对选用的降水、截水措施和基坑支护形式进行明确,必要时还应进行选型比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工程概况主要内容(1)工程基本情况(2)水文地质情况(3)周边环境情况(4)降水措施的选用形式(5)基坑支护措施的选用形式2.编制依据应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施工平面图和基础施工图等相关施工图纸、各类专业技术标准规程以及辅助的检查、施工、验收有关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等。使用或参考的编制依据与国家通用标准不一致时,应重点说明,并不低于国家现行的标准。3.基坑支护设计(1)基坑支护措施选择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

24、结合工程采用的开挖与维护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工程基坑支护措施选用的类型。 (2)基坑支护措施的设计计算 1)总体要求 基坑支护设计应规定其设计使用期限。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期限不应小于一年。基坑支护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保证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支护结构设计时应采用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支护结构构件或连接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或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受荷载,或出现压屈、局部失稳;支护结构及土体整体滑动;坑底因隆起而丧失稳定;对支挡式结构,挡土构件应坑底土体丧失嵌固能力而推移或倾覆;对锚拉式支挡结构或土钉

25、墙,锚杆或土钉因土体丧失对锚固能力而拔动;对重力式水泥土墙,墙体倾覆或滑移;对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挡式结构,其持力土层因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地下水渗流引起的土体渗透破坏。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造成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损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的支护结构位移;因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渗流或施工因素而造成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损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土体变形;影响主体地下结构正常施工的支护结构位移;影响主体地下结构正常施工的地下水渗流。4)基坑支护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设定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控制值和基坑周边环境的沉降控制值:当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有建筑物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建筑

26、物的沉降控制值应按不影响其正常使用的要求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对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规定;当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道路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地面沉降控制值应按不影响其正常使用的要求确定,并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对其允许变形的规定;当支护结构构件同时用作主体地下结构构件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不应大于主体结构设计对其变形的限值;当无上述情况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应根据地区经验按工程的具体条件确定。5)基坑支护应按实际的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和施工荷载等条件进行设计。设计中应提出明确的基坑周边荷载限值、地下水和地表水控制等基坑使用要求。6) 基坑支护设计应满足

27、下列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要求:基坑侧壁与主体地下结构的净空间和地下水控制应满足主体地下结构及防水的施工要求;采用锚杆时,锚杆的锚头及腰梁不应妨碍地下结构外墙的施工;采用内支撑时,内支撑及腰梁的设置应便于地下结构及其防水的施工。7)基坑支护设计应规定支护结构各构件施工顺序及相应的基坑开挖深度。4.降水措施()地下水控制措施选择。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结合工程采用的开挖与维护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工程地下水控制措施选用的类型。()地下水控制措施的设计计算。地下水控制计算和验算应包括抗渗透稳定性验算、基坑底突涌稳定性验算、根据支护结构设计要求进行地下水位控制计算等。地下水控制形

28、式有多种,一般设计计算应包括的内容有:)止水帷幕设计。计算止水帷幕入土深度,验算抗渗透稳定性,确定止水帷幕各项指标。)井点降水设计。合理选择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计算出水量、井深、基坑涌水量,确定井点数量和水泵选用类型,应进行降水深度计算及地面沉降计算,调整井点布置,分析论证降水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采用回灌井时还需进行回灌井点的设计。)坡顶、坑内排水系统设计。5.基坑支护施工措施主要包括施工机械使用计划、施工工艺和流程说明、施工质量要求和质量保证措施等。6.安全技术措施 应重点针对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以及对基坑内进行的其他施工作业,明确安全文明施工各项技术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主要内容包括: (

29、1)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措施和操作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用品配备措施。 (2)作业人员施工前对边坡维护和危险隋况的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措施。 (3)高处作业人员操作规程和防护用品配备措施。 (4)基坑周边安全防护栏杆及上下基坑的通道搭设要求等,其他安全注意事项。 (5)重大危险源识别与监控措施。 (6)坑边临时荷载限制要求。 (7)文明施工防尘降噪、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有关措施等。7.基坑监测主要包括监测方案的编制,沉降变形监控值及变形限值的确定,对周边现有的建(构)筑物、管线、地下结构的监测要求和监测点的确定,信息化施工要求等。基坑监测项目选择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

30、移应测应测应测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沉降应测应测应测坑边地面沉降应测应测应测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应测应测选测锚杆拉力应测应测选测支撑轴力应测应测选测挡土构件内力应测宜测选测支撑立柱沉降应测宜测选测挡土构件、水泥土墙沉降应测宜测选测地下水位应测应测选测土压力宜测选测选测孔隙水压力宜测选测选测(1)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地面的沉降监测。(2)支挡式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m,土钉墙、重力式挡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5m,且基坑各边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

31、。基坑周边有建筑物的部位、基坑各边中部及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应设置监测点。(3)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结构墙、柱上,并应分别沿平行、垂直于坑边的方向上布设。在建筑物邻基坑一侧,平行于坑边方向上的测点间距不宜大于15m。垂直于坑边方向上的测点,宜设置在柱、隔墙与结构缝部位。垂直于坑边方向上的布点范围应能反映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差。必要时,可在建筑物内部布设测点。(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当采用测量地面沉降的间接方法时,其测点应布设在管线正上方。当管线上方为刚性路面时,宜将测点设置于刚性路面下。对直埋的刚性管线,应在管线节点、竖井及其两侧等易破裂处设置测点。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道

32、路沉降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30m,且每条道路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必要时,沿道路方向可布设多排测点。(5)对坑边地面沉降、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锚杆拉力、支撑轴力、立柱沉降、挡土构件沉降、水泥土墙沉降、挡土构件内力、地下水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进行监测时,监测点应布设在邻近建筑物、基坑各边中部及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监测点或监测面不宜少于3个。坑边地面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支护结构外侧的土层表面或柔性地面上。与支护结构的水平距离宜在基坑深度的0.2倍范围以内。有条件时,宜沿坑边垂直方向在基坑深度的12倍范围内设置多个测点,每个监测面的测点不宜少于5个。(6)各监测项目应在基坑开挖前或测点安装后测得稳

33、定的初始值,且次数不应少于两次。(7)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要求:基坑向下开挖期间,监测不应少于每天一次,直至开挖停止后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当地面、支护结构或周边建筑物出现裂缝、沉降,遇到降雨、降雪、气温骤变,基坑出现异常的渗水或漏水,坑外地面荷载增加等各种环境条件变化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当位移速率大于或等于前次监测的位移速率时,则应进行连续监测;在监测数值稳定期间,尚应根据水平位移稳定值的大小及工程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监测。(8)对基坑监测有特殊要求时,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量测精度、监测频度等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9)在护结构施工

34、、基坑开挖期间以及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应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状况随时进行巡查,现场巡查时应检查有无开裂、沉陷等现象及其发展情况。(10)基坑监测数据、现场巡查结果应及时整理和反馈。当出现下列危险征兆时应立即报警:支护结构位移达到设计规定的位移限值;支护结构位移速率增长且不收敛;支护结构构件的内力超过其设计值;基坑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面的沉降达到设计规定的沉降、倾斜限值;基坑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开裂;支护结构构件出现影响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损坏;基坑出现局部坍塌;开挖面出现隆起现象;基坑出现流土、管涌现象。8.施工组织机构及劳动力计划施工组织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应能够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35、并明确组织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职责。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施工负责人好特种作业人员情况;施工队伍情况;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劳动力计划。9.应急预案对基坑和降水工程进行危险源识别,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按照应急预案编制要求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10.图纸包括施工总平面图、基坑支护平面图、降水平面和高程布置图;剖面图;各种施工详图、构造、节点图;监测点布置图等。5.5高大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高大模板支撑系统(高大模板工程)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高大模板支撑

36、系统施工应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和专项方案规定,严密组织,责任落实,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5.5.1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1)编制说明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2)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高度、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情况等。(3)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4)施工工艺技术: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

37、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6)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验算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下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支撑层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层承载力验算等。每项计算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材料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附图包括支模区域立

38、杆、纵横水平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布置平面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梁板支模大样图,支撑体系监测平面布置图及连墙件布设位置及节点大样图等。5.5.2模板工程设计计算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支架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模板及支架的选型及构造设计;(2)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及其效应计算;(3)模板及支架的承载力、刚度验算;(4)模板及支架的抗倾覆验算;(5)绘制模板及支架施工图。1.荷载作用在模板系统上的荷载分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永久荷载有:模板及支架的自重、新浇筑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以及新浇筑混凝

39、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可变荷载有: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混凝土下料产生的荷载、泵送混凝土或不均匀堆载等因素产生的附加水平荷载及风荷载等。2.荷载分项系数荷载类别分项系数永久荷载模板及支架自重G1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新浇筑混凝土自重G2钢筋自重G3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G4一般情况下应取1.2可变荷载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Q1一般情况下应取1.4混凝土下料产生的水平荷载Q2泵送混凝土或不均匀堆载等因素产生的附加水平荷载Q3风荷载Q43.荷载组合及模板工程计算模板及支架的结构设计宜采用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模板及支架的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计算假定和分析模型,应有理论或

40、试验依据,或经工程验证可行;模板及支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各种受力工况进行结构分析,并确定其最不利的作用效应组合;承载力的计算应采用荷载基本组合;变形验算可仅采用永久荷载标准值。模板及支架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不同工况下的各项荷载及其组合。荷载组合计算内容参与荷载项承载力计算变形验算模板地面模板的承载力G1+G2+G3+Q1G1+G2+G3侧面模板的承载力G4+Q2G4支架支架水平杆及节点的承载力G1+G2+G3+Q1G1+G2+G3立杆的承载力G1+G2+G3+Q1+Q4G1+G2+G3支架结构的整体稳定G1+G2+G3+Q1+Q3G1+G2+G3+Q1+Q4G1+G2+G3模板及支架的变形

41、限值规定对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其挠度限值宜取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对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其挠度限值宜取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250;支架的轴向压缩变形限值或侧向挠度限值,宜取为计算高度或计算跨度的1/1000。其他规定在模板工程设计中,对属于梁类的模板构件,计算内容主要有:根据已知模板材料和构造尺寸,验算模板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变形;或者根据所选材料的抗力,按承载能力要求决定构造尺寸。对属于竖向支撑或斜撑的模板构件,主要验算其稳定性。支架的高宽比不宜大于3;当高宽比大于3时,应加强整体稳固性措施。采用钢管和扣件搭设的支架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管和扣件搭设的支架宜采用中心传力方式;单

42、根立杆的轴力标准值不宜大于12kN,高大模板支架单根立杆的轴力标准值不宜大于10kN。立杆顶部承受水平杆扣件传递的竖向荷载时,立杆应按不小于50mm的偏心距进行承载力验算,高大模板支架的立杆应按不小于100mm的偏心距进行承载力验算;支承模板的顶部水平杆可按受弯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采用门式、碗扣式、盘扣式或盘销式等钢管架搭设的模板支架,应采用支架立柱杆端插入可调托座的中心传力方式,其承载力及刚度可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验算。5.5.3高大模板工程施工管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或方案编制人员应当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现场管理人员、操作班组、作业人员进

43、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模板支撑工程工艺、工序、作业要点和搭设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并保留记录。1.搭设管理对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其高度与宽度相比大于两倍的独立支撑系统,应加设保证整体稳定的构造措施。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构造要求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支撑系统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应设置扫地杆、纵横向支撑及水平垂直剪刀撑,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接。对跨度不小于4m的梁、板,其模板起拱高度宜为梁、板跨度的1/10003/1000。起拱不得减少构件的截面高度。采用扣件式钢管作模板支架时,支架搭设规定(1)模板支架搭设所采用的钢管、扣件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立杆纵距、立

44、杆横距、支架步距以及构造要求,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2)立杆纵距、立杆横距不应大于1.5m,支架步距不应大于2.0m;立杆纵向和横向宜设置扫地杆,纵向扫地杆距立杆底部不宜大于200mm,横向扫地杆宜设置在纵向扫地杆的下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板。(3)立杆接长除顶层步距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步距接头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两个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一步距内。(4)立杆步距的上下两端应设置双向水平杆,水平杆与立杆的交错点应采用扣件连接,双向水平杆与立杆的连接扣件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5)支架周边应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支架长度或宽度大于6m时,应设置中部纵向或横向的竖向剪刀撑,剪

45、刀撑的间距和单幅剪刀撑的宽度均不宜大于8m,剪刀撑与水平杆的夹角以为4560;支架高度大于3倍步距时,支架顶部宜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应延伸至周边。(6)立杆、水平杆、剪刀撑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8m,且不应小于2个扣件连接,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应不小于100mm。(7)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8)支架立杆搭设的垂直偏差不宜大于1/200。采用扣件式钢管作高大模板支架时,支架搭设除应符合上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在支架立杆顶端插入可调托座,可调托座螺杆外径不应小于36mm,螺杆插入钢管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螺杆伸出钢管的长度不应大于300

46、mm,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不应大于500mm;(2)立杆纵距、横距不应大于1.2m;支架步距不应大于1.8m;(3)立杆顶层步距内采用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且不应小于3个扣件连接;(4)立杆纵向和横向应设置扫地杆,纵向扫地杆距立杆底部不宜大于200mm;(5)宜设置中部纵向或横向的竖向剪刀撑,剪刀撑的间距不宜大于5m;沿支架高度方向搭设的水平剪刀撑的间距不宜大于6m;(6)立杆的搭设垂直偏差不宜大于1/200,且不宜大于100mm;(7)应根据周边结构的情况,采取有效的连接措施加强支架整体稳固性。施工过程中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1)立柱底部基础应回填夯实;(2)垫木应满

47、足设计要求;(3)底座位置应正确,顶托螺杆伸出长度应符合规定;(4)立柱的规格尺寸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偏心荷载;(5)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等设置应符合规定,固定可靠;(6)安全网和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符合要求。2.使用与检查采用扣件式钢管作模板支架时,质量检验规定(1)梁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宜大于50mm,板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宜大于100mm;水平杆间距的偏差不宜大于50mm。(2) 应检查支架顶部承受模板荷载的水平杆与支架立杆连接的扣件数量,采用双扣件构造设置的抗滑移构件,其上下应顶紧,间隙不应大于2mm。(3) 支架顶部承受模板荷载的水平杆与支架立杆连接的扣件拧紧力矩,不应小

48、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支架每步双向水平杆应与立杆扣接,不得缺失。3.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方可浇筑混凝土。 框架结构中,柱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先浇筑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混凝土的顺序进行。浇筑过程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并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浇筑过程应有专人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观测,发现有松动、变形等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撤离作业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4.拆除管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核查混凝土同条件

49、试块强度报告,浇筑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方可拆除,并履行拆模审批签字手续。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设有附墙连接的模板支撑系统,附墙连接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附墙连接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时,严禁将拆卸的杆件向地面抛掷,应有专人传递至地面,并按规格分类均匀堆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范围。5.5.4高大模板工程验收与监督管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应按以下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并留存记录、资料。(1)施工单

50、位应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观感、重量等物理指标进行抽检。(2)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3)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时,还应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

51、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5.5.5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实例高支模静载试验为保证钢管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安全,高支模搭设完成后,选定最高搭设支架节间单元进行支架预压试验。静载试验采用堆载袋装砂子的方法进行,预压荷载不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预压单元的预压荷载采用均布形式。支架预压应按预压单元进行分级加载,3级加载依次宜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80%、100%,加载应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采用水准仪进行预压监测。支架预压的监测内容:(1)加载

52、之前监测点标高;(2)每级加载后监测点标高;(3)加载至100%后每隔24h监测点标高;(4)卸载6h后监测点标高。支架预压可一次性卸载,预压荷载应对称、均衡、同步卸载。静载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5.6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5.6.1脚手架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脚手架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编制说明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2)工程概况:脚手架工程方案、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等。(3)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4)施工工艺技术:脚手架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

53、、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脚手架体系搭设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脚手架系统在搭设、使用中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6)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落地式脚手架设计计算应包括施工荷载计算;纵向、横向水平杆受弯构件强度计算;扣件抗滑承载力计算;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连墙件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的计算;作用于脚手架上的水平荷载计算;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等。 悬挑脚手架悬挑结构的计算还须包括悬挑梁的受力计算、包括抗弯强度计算、抗剪强度计算;局部承压强度计算;整

54、体稳定性计算;挠度计算;锚固段与楼板连接的计算;水平钢梁与楼板压顶的拉环强度计算等。每项计算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材料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附图包括脚手架立杆、纵横水平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布置平面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连墙件布设位置及节点大样图等。5.6.2脚手架荷载作用于脚手架的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恒荷载)与可变荷载(活荷载)。脚手架永久荷载应包含下列内容: (1)架体结构自重:包括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剪刀撑、扣件等的自重;(2)构、配件自重:包括脚手板、栏杆、挡脚板、安全网等防护设施的自重。脚手架可变荷载应包含下列内容: (1) 施

55、工荷载:包括作业层上的人员、器具和材料等的自重;(2) 风荷载。2.荷载效应组合计算项目荷载效应组合纵向、横向水平杆承载力与变形永久荷载+施工荷载脚手架立杆地基承载力型钢悬挑梁的承载力、稳定与变形1永久荷载+施工荷载2永久荷载+0.9(施工荷载+风荷载)立杆稳定1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2永久荷载+0.9(可变荷载+风荷载)连墙件承载力与稳定单排架,风荷载+2.0kN双排架,风荷载+3.0kN5.6.3脚手架工程设计计算脚手架的承载能力应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要求,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可只进行下列设计计算: 纵向、横向水平杆等受弯构件的强度和连接扣件的抗滑承载力计算; 立杆

56、的稳定性计算; 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的计算: 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计算构件的强度、稳定性与连接强度时,应采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4。脚手架中的受弯构件,尚应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验算变形。验算构件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的设计值,各类荷载分项系数均应取1.0。当纵向或横向水平杆的轴线对立杆轴线的偏心距不大于55mm时,立杆稳定性计算中可不考虑此偏心距的影响。当采用规范的构造尺寸,其相应杆件可不再进行设计计算。但连墙件、立杆地基承载力等仍应根据实际荷载进行设计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 当为天然地基时,应按地质勘察

57、报告选用;当为回填土地基时,应对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折减系数0.4;由荷载试验或工程经验确定。对搭设在楼面等建筑结构上的脚手架,应对支撑架体的建筑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当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3.型钢悬挑脚手架计算当采用型钢悬挑梁作为脚手架的支承结构时,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 型钢悬挑梁的抗弯强度、整体稳定性和挠度; 型钢悬挑梁锚固件及其锚固连接的强度; 型钢悬挑梁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验算。5.6.4脚手架搭设 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应根据脚手架所受荷载、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的有关规定

58、进行。立杆垫板或底座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mm100mm。垫板应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不小200mm的木垫板。脚手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放线定位。单、双排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如果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无法设置连墙件时,应采取撑位固定等措施与建筑结构拉结。每搭完一步脚手架后,应按规定校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立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立杆的对接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当立杆采用对接接长时,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

59、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当立杆采用搭接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 ,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2)脚手架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3)当架体搭设至有连墙件的主节点时,在搭设完该处的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后,应立即设置连墙件。 脚手架纵向水平杆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脚手架纵向水平杆应随立杆按步搭设,并应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固定; (2)纵向水平杆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

60、杆长度不应小于3跨;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作为横向水平杆的支座,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横向水平杆上,并应等间距设置,间距不应大于400mm。(3)在封闭型脚手架的同一步中,纵向水平杆应四周交圈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