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欢迎进入学习 课堂24. 细菌性疫苗导言 自从抗菌药物发明和应用以来,临床常见的细菌性感染和病死率已经大幅下降。 但是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增多,更强的抗性菌株相继出现。例如自青霉素广泛使用以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菌株逐年上升,已从1946年的14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甚至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如日本在1955年分离出对磺胺、氯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同时耐药的志贺菌。 除了染色体突变造成抗性菌株的出现外,还有质粒介导以及转座因子介导导致细菌获得抗药性。3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1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
2、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传播迅速。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死亡,在我国属于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等。4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1 概述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5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1 概述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6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2 流行病学 从远古时代,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经常流行西
4、亚霍乱,从19世纪以来,已先后发生了六次世界性的大流行,这就是18171823,18291851,18521859,18631879,18811896和18991923年间。 每次流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虽无精确统计,但根据零散的记载和人们对霍乱病之恐惧情况,其患病之多、死亡之快是可想而知的。1848年,仅俄国欧洲部份就记有1742439人染患霍乱,19001950年间,在恒河流域国家,一般每年也有数十万病例发生。自从1820年霍乱传入我国后,世界性大流行均波及我国。7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2 流行病学 1961年开始第七次世界性大流行,虽有许多特点,有别于前六次世界性大流行,
5、但也充分表现出霍乱流行病学的特征。就病原菌,前六次都是来源于印、巴恒河流域的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V . Cholerae , classical biotype ) ,由它引发的霍乱,称为霍乱,而第七次大流行却是由El Tor(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V . cholerae, El Tor biotype)所引起,由它引发的霍乱曾称为副霍乱( Paracholerae)。El Tor生物型菌株,于1906年首先在西奈半岛El Tor检疫站,从朝圣的香客分出,并由此而得名,该生物型除1937年曾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引起过温和的流行外,长期栖息于该岛附近,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84. 细菌性疫苗4.
6、1 霍乱疫苗4.1.2 流行病学 但1961年初首先在望加锡、爪哇、沙捞越等地,随后扩散到南亚地区。1961年侵入亚洲大陆、波及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70年,霍乱传入非洲、欧洲。随后也在大洋洲和美洲发现了霍乱流行。其次,这次流行为时甚长,从开始至今已达30多年之久。就全球而言,现在每年死于霍乱的人约20 万。和古典生物型比较,由El Tor生物型引起的霍乱,其弧菌有增殖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具有更大耐受性、临床病例多、带菌者多、临床症状多样性、隐性感染者多等的特点,从而形成更多的传染源。这些特点为霍乱的防治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9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2 流行病学 1992年一
7、个新的流行株O139在沿孟加拉湾的印度和孟加拉一些城市出现,并很快传遍亚洲进入欧洲和美国。这是首次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流行。 霍乱潜伏期一般为15 天,病程514天,但恢复期持续排菌可长达4周,少数病例可更长。除了人之外,没有发现其它动物有带菌情况。为人人之间传播。除了病人之外,也有隐性感染。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江河入海口岸、内陆积水,是霍乱弧菌在自然界的栖息地,即使没有人排泄物,传染源也可终年存在。可见病人排泄物,污染了环境、饮水或食物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此外,家庭密切接触感染亦是很重要的途径。10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2 流行病学 霍乱的流行,
8、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年都可发病。不同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发病高峰期有差异。在我国,夏、秋季(611月)时,发病明显增高。霍乱流行时,在流行区,人人都处于易感状态。该病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和民族的差异无关系,但水上作业人员,感染机会更多。29岁儿童更为易感。发病和卫生条件、生活习惯明显地有关系。霍乱能够在一个地区流行是有条件的,该地区是否有病原菌栖息地、有否繁殖和扩散的条件(例如当地温度、湿度、雨量、水的酸碱度等)、当地居民密度、卫生设施,尤其饮水条件、生活习惯以及居民免疫状况等,都影响霍乱发生和流行。 11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1、形态与染色 霍乱的病原菌是霍乱弧菌
9、。其形态呈弧形、似逗点样、革兰氏染色阴性。0.51.53.0m大小,单一存在,很少见到杆状和圆形,如果相连可呈S或C形,以至螺旋形。它有极性单一鞭毛,因此有快速的线性运动。近年来证明它有菌毛(Pili)存在,无荚膜和芽胞,但从脱落的粘膜中偶尔可见,细胞似有囊状物。 12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2、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1642温度范围生长;适宜条件下,在营养琼脂平皿上,生长成圆形、半透明、微凸起、呈2-3mm大小菌落。对酸敏感,当pH低于4.0时,行将死亡,因此菌种保存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是不适宜的(?)。以pH8.08.2,温度37的环境中生长最好。134. 细菌
10、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3、抗原构造与分型 霍乱弧菌具有热稳定的菌体抗原和热不稳定的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即O抗原,是以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成份为基础的。根据O抗原的不同,现在已有200多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其余的血清群分布于地面水中,可引起人类肠胃炎等疾病,但从未引起霍乱的流行。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2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El Tor生物型(El Tor biotype)。14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3、抗原构造与分型霍乱弧菌H抗原,又称鞭
11、毛抗原,是不耐热成份,10015分钟时,其凝集性失活,2.5小时其免疫原性失活。霍乱弧菌的鞭毛也由三部分组成:基底体是和细胞膜相连部分;钩,它一端连到基底体,一端和末梢纤维部分相接,钩承担旋转功能,而末梢纤维承担推进运动的作用。鞭毛由单一的、分子量为40000g/mol的蛋白组成。霍乱弧菌H抗原,不具分型意义(即所有的霍乱弧菌都含有相同的H抗原),有免疫保护作用,鞭毛和细菌运动有关,因此和细菌毒力有密切关系。15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4、致病机制 病原菌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产品、蔬菜经口摄入。 居住拥挤,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公用水源是造成爆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12、。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在正常胃酸条件(正常人胃酸为强酸性PH值为23)下,如以水为载体,需饮进入大于1010个细菌方能引起感染;如以食物为载体,由于食物高强度的缓冲能力,感染剂量可减少到102104个细菌。任何能降低胃中酸度的药物(?)或其他原因,都可使人对霍乱弧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16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4、致病机制 O1群、O139群霍乱弧菌到达小肠后,活泼的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细菌的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的必须的因子,细菌通过黏附避免了被肠道中大量流失液体的冲刷。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霍乱毒素而致病。 霍乱毒素(C
13、holera toxin,CT)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毒素,是肠毒素的典型代表。由一个A亚单位(分子量为27.2kDa)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每个亚单位分子量为11.7kDa)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17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3 病原学4、致病机制分别由结构基因ctxA和ctxB编码。B亚单位可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然后插入宿主细胞膜,形成一亲水性穿膜孔道。使A亚单位通过孔道进入细胞质,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作用前需经过蛋白酶作用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A1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可使NAD(辅酶I)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到G蛋白上,称Gs,
14、为腺苷环化酶的一部分。Gs的活化可使细胞内的ATP转变为cAMP,使cAMP水平升高,使钠依赖的氯的分泌增加,内皮细胞对Na和Cl的吸收被抑制,主动地大量分泌Cl、HCO3,使水被动地通过黏膜细胞向外流出,导致严重地水和电解质地丧失,产生腹泻和呕吐。 184、致病机制19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4 免疫性霍乱弧菌感染后,人体可否产生免疫力? 一般认为:染患过霍乱的人,对其再感染是可能的,认为只有为期不长的免疫性。第一次霍乱感染,数周后,体内即有血清抗体均有增长,并持续达3个月左右。随后抗体滴度很快跌落,维持在低滴度的水平。1、Levine对4名在自然状态染患霍乱的志愿者,于33
15、36个月时,以古典生物型,106个活菌,经口再感染,结果对照组5名未曾感染过霍乱的人中,有4/5的人发生腹泻,5/5的人粪便中排菌。而实验组4名曾患过霍乱的人中,无一人有腹泻,仅在一个人的粪便中查有排菌现象。而且4人中,有3人是接受异型菌的攻击。20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4 免疫性2、曾患过EI Tor 生物型感染的霍乱志愿者,当以106个EI Tor霍乱弧菌再感染时,发现有90的人获得保护,但有36的人,从粪便中分离出EI Tor弧菌。3、在霍乱流行区,3060岁年龄组,霍乱感染率下降;霍乱非流行区的人比流行区的人更为易感。 21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5
16、疫苗的制造 根据霍乱发病原理,霍乱毒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纯化毒素,完全可以模拟出霍乱的临床症状,因此,利用霍乱毒素作为抗原免疫人体从而获得免疫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霍乱毒素的产生,先决条件是细菌本身对宿主小肠粘膜的黏附和定居。这一机制主要由菌体及附属器官完成。没有黏附和定居,毒素的产生便无从谈起,因此,抗霍乱弧菌菌体免疫或者说抗霍乱弧菌菌体黏附免疫似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2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5 疫苗的制造 现有实验证据证实,霍乱抗菌和抗毒成份联合免疫时,它们之间有免疫协同作用。当用LPS和CT分别免疫时,有4倍和13倍抗体增长,以同样剂量的LPS和CT混合免疫
17、时,则有高达100倍的增长。 从这一作用考虑:在抗菌抗原成份中,加有一定量的抗毒抗原成份是有益的。 23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5 疫苗的制造1、菌种 要考虑霍乱弧菌两个血清型(O1、O139)和两个生物型(古典、El Tor)的问题,它们之间虽然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但在组成疫苗时,仍多选用不同生物型和血清型的代表株。 为制备毒素,应选择高产毒素的菌株。24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5 疫苗的制造2、疫苗制造 死疫苗的杀菌剂,对疫苗质量至关重要。尤其醛类对抗原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因此,疫苗处理方法,各家大有差异。 我国现用杀菌剂为甲醛,有报告认为它对霍乱OMP(外
18、膜蛋白)抗原有很大破坏作用;对毒素以甲醛脱毒有毒性逆转现象,但其类毒素比用戊二醛脱毒的抗原性要好得多。 从效果考虑,疫苗菌体浓度在增加,我国规定为9109菌体,加Al(OH)3吸附剂制成注射用疫苗。国外现场已用到21011菌体并加5mg B亚单位。254. 细菌性疫苗4.1 霍乱疫苗4.1.5 疫苗的研究现状P193全菌细胞加霍乱毒素B亚单位疫苗WC/BS:全菌细胞加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疫苗WC/rBS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马清钧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国家一类新药全菌细胞加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疫苗WC/rBS口服霍乱疫苗,并在上海上市。这种疫苗可产生抗菌和抗毒的协
19、同免疫,经口服后还可产生肠道局部与全身的免疫作用。在孟加拉国对近9万人进行的现场试验证实,口服霍乱疫苗的保护率达85%。口服霍乱减毒疫苗CVD103-HgR(基因缺失活疫苗): 缺失了A1亚单位,口服1068菌量时,90以上的人其杀弧菌抗体和抗毒抗体都有明显增长,但54的人有一定程度的腹泻。 26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1 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俗称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肠源性全身性传染病。 使用抗生素以前的典型伤寒症状为:潜伏期为721天,病期约为1个月,恢复缓慢,复发率约为5%,病死率平均为3。但因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现已大见下降,
20、临床症状也多减轻成为非典型的伤寒。与一般热症相较,其在临床上的主要区别特征为持续高烧长达1014 天,表情迟钝,脉搏相对缓慢、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虽属肠道感染但肠道表现多为一般症状,出现腹泻者为数不多。小儿与老人伤寒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有赖于细菌学培养和血清学检验。 27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2 流行病学 在发展中国家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伤寒为一常见的多发病。由于无安全供水和对下水未作适当处理,往往造成水源性或食源性的地方流行或爆发。据各方低估数字,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至少有1200万(WHO, 1980),而在我国,自1980年连续五年,全国年发病数已突破10万人
21、,个别年份达15万人,发病率为14/105。若按WHO规定,发病率10/105者,应列为高发区;我国现有高发区的省份已由1985年的5个增至1987年的9个,其中以江苏省的疫情最为严重,1988年该省发病人数有7万人,几乎占全国病例总数的一半。 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人群是主要受害者。老人伤寒偶有发生,而在婴儿中则甚罕见。28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2 流行病学 在流行地区,多以散在病例出现,偶尔发生爆发流行。前者因接触感染、或经口摄入不洁食物或饮水所致,后者则常常由于水源性或食源性的严重污染。 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不同,病人和带菌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2、。伤寒患者康复后,粪便带菌率是很高的,暂时带菌率平均为10,一般约持续90天,而慢性带菌持续一年以上者平均为3。胆囊是主要的保菌处所,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及食物,或因日常生活接触或借媒介动物或物品而传播。此外,尿液带菌也很重要,但为期短暂,康复后一两个月内即见消失。 29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3 病原学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杆菌,大小约11.5m0.50.8m,无芽胞、有周鞭毛、能运动,有的还有菌毛。2、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板上可生长。3、抗原构造 伤寒杆菌的表面抗原主要由鞭毛(H)抗原和菌体(O)抗原所组成,如为新分离的菌株,绝大多数尚含有荚膜
23、vi抗原。 H抗原的化学本质为一蛋白质,因而一经煮沸即被破坏,但不受甲醛(l%)的影响。据称,H抗原也为一保护性抗原。 30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3 病原学 O抗原是菌体的细胞壁部分,耐热,其组成为由多糖与位于其内部类脂A结合而成的脂多糖(L PS)。 除LPS外,伤寒杆菌的外膜中尚含有一类称为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 或OMPs)或称孔蛋白(porins)的抗原,经用小鼠作实验的结果证实其所赋予的保护力尤较LPS为强。 Vi抗原是伤寒杆菌细胞壁外的一种不耐热的荚膜抗原(提纯的Vi抗原耐热),由O-乙酰-氨基糖醛酸高度聚合而成。Vi一字来源于毒
24、力(virulence)的缩写,顾名思义,与伤寒杆菌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有关。Vi抗原可阻止外膜与补体的结合,对菌的入侵也有一定的作用。 31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3 病原学4、致病机制 伤寒杆菌是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进入门户是小肠,尤其是回肠,而不是咽喉或胃部,胃酸虽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只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伤寒杆菌到达小肠后,在碱性环境下迅速繁殖,可通过肠系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在此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病原菌在血流中迅速被肝、脾、骨髓及淋巴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繁殖后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324.
25、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3 病原学 此时,伤寒杆菌向全身播散,释放内毒素,可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伤寒杆菌在小肠淋巴结内大量繁殖,造成局部坏死并出现溃疡,重症患者可因小肠穿孔而死亡。 33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3 病原学补充: 病原菌的显性感染按照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和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全身感染按照其性质和严重性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一下四种类型:(1)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常
26、见的有白喉、破伤风等症。(2)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例如伤寒症。34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3 病原学补充:(3)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例如绿脓杆菌引起的败血症等。(4)脓毒血症(pyemia)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脓毒血症。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引起脓毒血症。 35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4 免
27、疫性 伤寒杆菌侵入宿主之后,主要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因而要彻底杀灭这类胞内寄生菌,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在致病过程中,亦有存在于血流和细胞外的阶段,故特异性体液抗体也有辅助杀菌作用。 36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5 疫苗的制造 目前各国使用的伤寒全菌体死疫苗有三种,其制造方法大体相同,只在制成活菌液后因所用杀菌方法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名称。 按WHO规程所述,三种疫苗的杀菌方法为: 1、丙酮灭活苗 按1份收取的菌液加入3份丙酮的比例混和,室温放置1224小时。吸去上清,沉底的菌体再用三倍量的丙酮如法处理三次,但最后一次处理改为37放置24小时。然后放入5冷库保存。待无菌试验合
28、格后,吸去丙酮上清,将灭活的菌体放入密闭容器内,保存于210以待进一步用空气干燥或冻干法加工为干燥成品。37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5 疫苗的制造2、加温加酚灭活苗 收取的菌液经56灭活1小时,加酚(作为防腐剂)使其终含量为0.5 %,放室温保存,待无菌试验合格后,将灭活的菌液保存于210以待进一步一加工。3、甲醛灭活苗 于收取的菌液(600亿菌数/ml)中加人甲醛溶液(1终含量),放置36保持24小时,然后保存于210以待进一步加工。成品应含0.5%苯酚防腐剂。 甲醛灭活法是我国采用的方法,加入甲醛后保持时间不超过七天,但我国规程对原液还规定了最低保存期限,即由菌液采集之日起
29、直至用于稀释为成品时,保存期限应不少于4月。38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 伤寒疫苗的副反应是所有全菌体死疫苗中最强烈的一种,尤当与甲、乙或(和)丙型副伤寒疫苗联合使用时更为显著。局部反应于注射后24小时内出现胀感、红肿疼痛,大都在12天内即见消失。有时,第二次注射后的反应较重。局部反应的轻重与疫苗质量、注射剂量、对疫苗的吸收快慢有一定的关系。用小剂量作皮内注射时,反应一般较轻。全身反应包括疲倦、不适感、头痛、怕冷、发烧多不超过38 ,睡眠不好,偶有腹泻。白血球计数或有暂时减少。上述现象通常在12天内将得到恢复。39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
30、现状 鉴于全菌体死疫苗组成复杂,其中又含易于引起副反应的脂多糖,因此,若干年来不断有人试图从化学提取有效成分、突变株的诱变入手,以期求得更为安全有效的产品取代沿用已久的全菌体死疫苗。 近二十年来,国外已获得显著进展并已获准投产的新型伤寒疫苗有:一是通过化学诱变获得的Ty21a株制成的活疫苗;另一是通过对Vi抗原进一步提纯而制得的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40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1、口服伤寒Ty21a活疫苗 这是瑞士Germanier在70年代初用亚硝基胍(NTG)处理伤寒杆菌Ty2株而选择出来的一株突变菌。该株缺失差向异构酶(全称叫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差向异构
31、酶,即UDP-Gal -4-epimerase) ,简称galE突变株。 差向异构酶的缺失是导致Ty21a株毒力丧失的直接原因。由于此一缺失,半乳糖代谢途径发生阻断,由此产生溶菌现象,细菌毒力亦随之丧失。半乳糖代谢发生的这一障碍,可因外源性半乳糖的加入得到补偿:只产生部分溶菌,但仍可生物合成完整的细胞壁脂多糖,而后者是保持伤寒杆菌免疫原性的一个决定因素。41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1、口服伤寒Ty21a活疫苗 Ty21a活疫苗是用脑心浸液进行培养并于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半乳糖制成,也可加工制成冻干品,用胶囊或肠溶衣胶囊分装,每剂要求含105以上个活菌。使用方法为口服
32、三剂,各间隔1日。使用肠溶衣胶囊时,毋需事先眼小苏打中和胃酸。 有关Ty21a活疫苗的其它论述,参考课本P196。 42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脑心浸液培养基(Brian Heart Infusion;BHI):是由小牛的脑及心的浸出物(Infusion)配置而成。营养成分较高,能供给更多的维生素(Vitamins)、矿物质(Minerals)及氨基酸(Amino acid),以适应挑食性(Fastidious)的细菌生长。空心胶囊分为3种:硬空心胶囊、软空心胶囊和肠溶空心胶囊。硬空心胶囊应用最广泛,主要材料是明胶。软空心胶囊的主要材料是明胶和甘油。肠溶空心胶囊的
33、主要材料是明胶或海藻酸钠,再涂上肠溶材料如PVP做底衣。 43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2、伤寒vi英膜多糖疫苗 早在四十年代,Felix等即已由小鼠试验证实酒精灭活苗的保护效果与用于制造疫苗的伤寒杆菌中的Vi抗原含量呈平行关系。据此,英国使用Vi抗原含量丰富的伤寒杆菌制成的酒精灭活苗,未经现场效果试验就多年供给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军进行免疫。随后,这种疫苗在前南斯拉夫所作的一次现场考核中却被确认无效,以致英国最后不得不放弃生产。 然而,对Vi 抗原的免疫作用迷恋不舍者在50年代有Land等、70年代有Wong等和最终在80年代由以Robbins为首的美国国立卫生
34、研究院学者制成Vi荚膜多糖疫苗用于人群免疫。44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2、伤寒vi英膜多糖疫苗 Landy等(1954, 1961)采用盐水、乙醇和乙酸反复提取Vi 抗原,结果发现提纯的Vi 用于黑猩猩或志愿者作免疫时,虽可刺激Vi 抗体的产生,但当用强毒菌株攻击时,却未显示保护效果。当时,他们还就乙酞基在抗原性中的作用作了论述,并且认为上述Vi 抗原提取法能使多糖的O乙酸基和N乙酞基消失。 Wong等(1972, 1974)按Gotschlich提取流脑多糖的方法改用Cetavlon(一种含溴去污剂)提纯并制成多糖疫苗对志愿者作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试验。Ceta
35、vlon的优点是无变性作用,使乙酸基得以保留。45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 1984年,Robbins等在Wong等的工作基础上扩大并加强了这项研究。接着在美国NIH和在法国里昂Merieux研究所各制备了一批伤寒荚膜多糖苗并作了人体安全试验和血清学检测。由试验结果说明,两批疫苗均可使受试者的Vi抗体滴度有明显增高,接种前后抗体滴度增长4倍者,达受试人数约90%,但是由于NIH疫苗中残留的LPS含量(约5%)高于Merieux疫苗(0.2%),以致前一疫苗出现了一些局部和全身反应。 随后它们用Merieux的Vi多糖苗先后在南非进行试验,参考课本P195。464.
36、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 本品系伤寒沙门氏菌培养液纯化的Vi多糖,经用PBS稀释制成,为无色透明液体。接种对象 主要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的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地区的人群。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474. 细菌性疫苗4.2 伤寒疫苗4.2.6 疫苗的现状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伤寒。规格 每安瓿(西林瓶)0.5ml。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伤寒Vi多糖不低于30g。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用法用量 : (1)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37、 (2)注射1针,剂量为0.5ml。48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1 概述 百日咳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突然阵发性痉咳,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可持续几个月,如无并发症出现,一般无高热或有轻度发热。百日咳在我国元明古代医书即有详细记载,中医称百日咳为“鹭鸶吼”。1906年Bordet和Gengou二人由病人痰液中分离出百日咳杆菌,确定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 本病主要传染对象多为6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约为总发病率的50%,成年人未获得免疫力也可被感染。据WHO估算,全世界每年百日咳发病数约为6 000万,其中50万100万死亡。百日咳是疫苗可预
38、防传染病之一,因而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已将其列入要消灭的传染病。49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2 流行病学1、流行情况 百日咳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因经济状况和免疫实施不同,各国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在未实行预防接种的地方,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可达20%60%,如非洲各国每年发病率在22 000/10万,欧洲约为0.3585/10万,我国1978年发病率为250.69/10万,至1987年已下降至5.62/10,免疫较好的北京市仅为0.3/10万。 50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2 流行病学2、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性 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典型的百
39、日咳患者或轻型的病人都是传染源。发病后2周病人传染性最强。人类带菌状态尚未查明。少数成人或大龄儿童呈非典型或亚临床型,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百日咳菌抵抗力弱,不易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故直接密切接触者为主要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患者咳嗽、喷嚏等的分泌物形成的飞沫传播。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主要易感者是儿童,尤以婴幼儿最强。因妊娠期母亲的抗百日咳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因此胎儿出生后即可感染此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51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2 流行病学3、流行特征(1)季节性和周期性:百日咳发病季节性不显著,一年 四季都有发生。在我国一般春季多见,7月高峰,11 月最低。其周
40、期性为每35年一个高峰,与易感者积 累有关。在开展计划免疫以来,其周期性已不明显。(2)年龄分布:年龄小者易感性高,多数患者为7 岁以下 儿童。日本发病率主要集中在一岁以内。近年有的国 家发现成人百日咳患者增多,在百日咳患者中占10.2。(3)流行趋势:由于世界各国都在实行扩大免疫规划,许多 国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美国1971年发病率为1.47/10 万,至1980年已为0.76/10 万。荷兰1976至1980年只发生 86例百日咳患者,已不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52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3 病原学 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俗称百日咳杆
41、菌,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体。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短杆菌,其大小宽为0.20.5m,长为0.5 1.5m,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毒菌株有荚膜和菌毛。2、培养与生化反应 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536,最适pH 6.87.0。生化反应弱,不分解糖类,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等。 百日咳鲍特菌常发生菌落变异。新分离菌株为S型,称为I 相菌,有荚膜,毒力强。人工培养后,逐渐形成R型菌 落,为IV相菌,无荚膜,无毒力。中间过渡相,称为II、 III相菌。53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3 病原学3、抗原结构与抵抗力 过去认为百日咳I相菌有两大类抗原,即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表面K抗
42、原(荚膜物质)。百日咳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及其它许多有抗原性的生物学活性物质。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1h,56加热30min均可被杀死。干燥尘埃中能存活3d。 54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3 病原学4、致病机制 百日咳是由毒素介导的疾病,细菌感染机体并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上进行繁殖,轻度患者大量细菌停留在上呼吸道,严重患者细菌则进入下呼吸道,一旦细菌定位于纤毛上则进行大量繁殖,但细菌不能进人组织和血循环,这时细菌分泌大量百日咳毒素,可引起长时期的组织损伤,其症状在4周内不受致病菌排除的影响。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及产生的多种毒素。 55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
43、苗4.3.3 病原学致病物质: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 是百日咳鲍特菌的主要毒素,其结构由A、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结合介导毒素进入机体,A亚单位是毒素毒性部分,具有ADP转移酶活性。PT与细菌附着在纤毛上皮细胞和阵发性咳嗽发生有关,为本菌重要的保护性抗原。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 促进细菌与纤毛上皮细胞的黏附。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denylcyclase toxin) 可催化细胞内cAMP生成而抑制吞噬杀伤作用,并能促进呼吸道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加重对呼吸道的致病作用。564. 细菌性疫苗4.3
44、百日咳疫苗4.3.3 病原学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xin,TCT) 对气管纤毛上皮细胞由特殊亲和力,使纤毛细胞坏死脱落。皮肤坏死因子(dermonecrotic toxin,DNT) 使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或缺血,产生水肿或白细胞渗出。 57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4 疫苗的制造 将培养好的菌苔收集到缓冲盐水中,一般加入0.1福尔马林,于37存放23日杀菌,或加入0.4福尔马林处理12日后,再以56加热30分钟。原液经纯菌试验和无菌试验合格后,保存于410冷库,原液需放置34个月,待解毒完全后才可稀释制造百日咳菌体疫苗。 为适应儿童的免疫
45、,国际上通常将百日咳疫苗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并加入11.5mg/ml的Al(OH)3做吸附剂,制成百白破三联制剂,其中百日咳菌为90亿/ml。 58成分和性状 本品系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即百日咳杆菌的培养物或其上清液,经盐析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等有效成分)、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5 疫苗的研究现状59接种对象 3个月6周岁儿童。 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用法用量 (1)臀部或上臂外侧
46、三角肌肌内注射。 (2)基础免疫:共3针,自3月龄开始至12月龄,每针间隔46周,每次注射0.5ml。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4. 细菌性疫苗4.3 百日咳疫苗4.3.5 疫苗的研究现状加强免疫通常在基础免疫后1824月龄内进行,注射剂量为0.5ml。604. 细菌性疫苗4.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 4.4.1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亦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多见于儿童,呈散发或局部小流行。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等。在成人,脑膜炎球菌可不侵犯脑膜而仅表
47、现为败血症。 614. 细菌性疫苗4.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 4.4.2 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经常有散在发病例出现,在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目前,流脑在许多国家常有此病发生,甚至出现大流行。2001年4月中旬非洲布基诺法索等10个国家报告了流脑暴发,发病36 937例,死亡3 599例,病死率(CFR)为9.74%。WHO报告非洲一些国家在1988-1997年共发生流脑704 000例,死亡100 000例,仅1996年的流行就发生了180 000例。 过去我国也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每隔810年出现一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1967年流行最严重,全国的发病率为403/10万。624. 细菌性疫苗4.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 4.4.2 流行病学 在我国90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实验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单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英语试题含解析
- 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耐火材料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2025年初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综合练习化学试题文试卷含解析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语言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医学院《测绘学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电商培训合同范文
- 二零二五版借款补充合同
- 二零二五版房屋装修半包合同范文
- 二零二五山地租赁合同范例
- 脚手架稳定计算
-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掉落物落地品管理规定
- 【图文】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精)
- 科姆龙变频器说明书kv2000
- 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试题
- 蓝色简约法律通用PPT模板
- 旅行社挂靠协议(样板)
- 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计算表(共享版)
- 房屋租赁合以装修费抵租金
- Z5140型立式钻床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