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堂实录_第1页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_第2页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_第3页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_第4页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西林壁教学实录师:今天任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壁是一类生字,举起右手和我一起写。壁,上下结构,上面这个字读bi,也读pi,下面是个土,稍宽一些,托住上面。一起读。生:(写)壁师:壁什么意思?生:壁是墙的意思。师:那你指指教室的壁。生:指说师:它还可以组什么词。生1:石壁生2:山壁生3:悬崖峭壁师:壁平平的面,有一定阻挡作用,和土石有关,所以它是土字底。和壁和墙有关的,比如墙上的画叫生1:壁画生2:墙上爬行的动物有壁虎生3:壁纸师:那题是什么意思?生:题是书写的意思。师:这两个字连起来意思就是生:题写在墙壁上。师: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题壁诗,这种诗在唐宋时期特别火

2、,那时候,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就在大山、寺庙、驿站等等地方专设墙壁用于题诗,这样,天南海北过往的人看见了就会读一读、评一评、传一传,这首题西林壁写得好,就被一传再传,一直传到900多年后的今天。那这首诗题写在哪?生:西林师:西林是哪?生:西林是江西庐山西林寺,它是庐山西麓上一座很大的寺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用手机查的资料。师:遇到不知的内容时,查找是个好办法。那你们看,诗中告诉我们了吗?能从诗中找到联系,好样的。古代的诗和现代的文一样,前后是有联系的。大家记住这个好的学习方法:前后联系着思考。师:知道了意思,谁再来读一下题目生读:师:真好,不仅正确,而且还读出了停顿

3、,我们读诗就应该这样,大家打开书117页,自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生:自读举手读师:谁能比他停顿的再明显些,但要停而不断、抑扬顿挫。大家都试着这样读一读。(5分钟)(2)那这首诗题写在哪西林是哪?(江西庐山西林寺)是庐山北麓上一座很大的寺庙。老师没讲之前,你怎么知道的遇到不知的内容时,查找是个好办法。你听清他刚才说西林是哪?(会听讲)诗人苏轼游庐山,他从山南入山,走了十几天,下山前在西林寺墙上题写了这首诗。诗里写了什么呢?大家打开书117页,自己读读这首诗,争取读准确、读通顺。(3)谁来读读诗讲究停顿,两个字一停,两个字一停,后三字连读(你读出了诗的节奏,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停顿的吗)谁再来

4、读(虽然停了,但不能断)读诗要停而不断,抑扬顿挫,谁再来好,大家都试着这样读一读。师:读了好几遍了,你感觉到:这首诗在写什么?那他都怎么看这庐山来着?横看是站在哪儿看?(哪儿告诉了你正面看)正面是岭侧面看是峰,那这岭什么样?峰什么样?谁能用简笔画画画(1人)他画的和你想的一样吗?那你说说岭有什么特点?(2人)你说说峰?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峰?看来这岭和峰还真是不一样,来,想着画面读读这句诗(大屏)那这岭和峰有关系吗?(自由说)你们看,自己读读(庐山,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南北长约25公里,90余座高低不同的山峰连成一片,连绵起伏。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读了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5、读这句诗。25公里有多长?市区正常开车,得半小时,大概从咱学校门口,快到宣化。用这样的方法想想1474米有多高。脑海中有画面吗?再读读这句诗。现在我们一起到这绵延25公里的山里,一边走一边看看这90余座高高低低的山。这是岭还是峰?这是岭还是峰?这是岭还是峰?这是?小小的我们此时站在这绵延25公里的岭前,大概看到的也就是这么一段吧。好,闭上眼,想着画面,再读第一句。师:当你走进庐山里面,再看到的就都是局部的景了,是一座座山峰,一道道沟壑,好,走过这条小路,大家开始自由行。来,这次用手捂住双眼进庐山一行:你看到了吗?一座座奇峰、云海、怪石、沟壑、山谷、岩石、古树、白鹤、小猴等等等等。不要睁眼,来你

6、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地儿,看的角度不同,那景色也会不同。我们接着走,天啊,这就是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吧,遥看瀑布挂前川,一条白练从天而降,快,走近一点儿,再走近一点儿,瀑布就在眼前,在你脑门前,感觉到水气扑面了吗?那这瀑布还是遥看时的样子吗?同样一道山中景色,距离不同,景色也不相同。难怪苏轼会说(出示句子)大家想想,这苏轼在庐山之中走了十几天,除了这位置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还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么多的不同,所以苏轼另辟蹊径,大笔一挥,写景,却没有写景有多美,而是写什么?(再读前两句)师:这样的体验感受带给了苏轼灵感,他接着就说(出示后两句)什么

7、意思?哪个字是因为的意思,动笔标上。身在其中怎么就看不清了呢?你会被什么迷惑?是啊,山那么大,人那么小,立身其中又怎么看得清呢?你们再读读这两句诗。猜想一下苏轼当时的心情他当时的心情后世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题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了七言诗。读(大屏全诗)到此的游人一看,呦,苏轼的诗,苏轼是什么人啊?谁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豪放词的创始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名人,佳作,见真迹,想象一下人们当时站在寺壁前摇头吟诵的情形。来咱们一起再现一下,各读各的。(全诗)能背下来吗?来试一试,会背的闭上眼,哪不会背悄悄看一下。题西林壁

8、,宋,苏轼,一二。读完他的诗,你觉得怎么样?人们都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写得妙,就这样,口口相传,有人出资拓印,一直传诵至今,此诗成为千古绝唱,尤其是后两句更是被频繁引用。师:你们看大屏(湖南海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涉传中股市复盘:不识A股真面目,只缘身在市场中近处的花园里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白纱,模模糊糊的,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感。新版100元人民币上市流通遭遇尴尬:点钞机“不识庐山真面目” “直事儿”带您揭开湖南海济的“庐山真面目”。)这些文,这些人,他们都是在说庐山吗?那想想在什么时候可以引用或改用这两句诗。身在其中,看不清楚,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当局者迷。比如:新闻里有个老人急切地想治好自己的病,被卖假药的骗了,在我们看来很容易看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这正是再比如,考场上,你明明就做错这道题了,但你就是检查不出来,这也是再比如,下棋时,观棋的人一眼就看出怎么走下一步,但下棋的人却不知该如何落子,这还是你看,苏轼900多年前就借景说出这个道理啦,多了不起。900多年了,人类发展,科技进步,谁有办法,识得这庐山真面目呢?对,离开是个好办法,因为当局者迷,但旁观者清。所以呀,遇人遇事时,当你与别人观点、认知不同的时候,别急着否定。要多个角度看看、想想。师:好了,孩子们,宋朝诗人喜欢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