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李军 (2)_第1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李军 (2)_第2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李军 (2)_第3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李军 (2)_第4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李军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7兰亭集序说课稿安顺市平坝区第一高级中学 李军一、说教材地位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积累整合)(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品味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鉴赏)(3)情感态度: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

2、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思考领悟)三、说教学对象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文言文上有一定的基础,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依据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难点:体会作者在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 教学中我将采用问答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和质疑点拨法,让学生预习课文,认真阅读全文, 找

3、出写景的句子,找出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用问号标注出对文本质疑的地方,让学生分类制作学习知识卡片,如关于文言文字词,优美的精练的语言等,针对本班学生参差不齐的语文水平,逐步启发学生领悟本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2.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六、说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活动设计教师在背景音乐下范背全文,学生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着重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活动设计学生预习课文并阅

4、读,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七、说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借助“班班通”教学资源设计情景导入,教师打出兰亭序贴卷幻灯片。以此导入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进而说到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精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辞优美,言简意赅,顺势导入课文,教师演示ppt课件,标题兰亭集序。(二)整体感知1.学习古文重在诵读,教师借助“班班通”教学资源,从相关学习网站上下载适合兰亭集序朗诵的背景音乐,在此环节,借助下载好的音频,教师范背此文。PPT显示教师制作好的朗读节奏示例,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课文内容,进入意境,2.把握作者

5、的情感变化学生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归纳总结为:“乐”与“悲”。师问: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三)突破重点1.借助”班班通“投影显示兰亭集序的古汉语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积累”。2.在整体感知之后,重点探讨作者的“乐”。具体研习1、2段,这两段写景抒情,教师可让学生读出写景的句子,PPT显示1、2段写景的句子,这样会更加直观一些。3.作者因何而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贤人交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环境 优 美,活动高雅)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班齐读有关写“乐”的句子)4.引导学

6、生品味“崇、修、清、朗的”等词在写景传情上的效果。结合PPT展示的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这一幅图加以描述,再来体会文中写景的词语。学生讨论,课堂交流教师补充:这些词语把山、水、竹、林、风等景物写“活”了。写林写竹,只说“茂”,“修”而已,写天气也只言“清”,“朗”,写山,写水,也放弃大红大绿,这是一种素雅的格调,这些词语传递出来的感情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也体现作者宁静淡泊的心性。我们之所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作者在写景时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读者会产生情感共鸣,面对此景,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愉悦起来。5.教师借助“班班通”教学资源,展示一张幻灯片(明 文征明流觞赋诗图),请学生根据这

7、张图片来说出1、2段中与之有关的句子,图文的切换,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此句的理解。全班齐读相关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6.教师提问:这几句体现作者什么情感?明确:“乐”。借助教师展示的图片,请一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画写了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教师补充:大家流觞曲水,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欢愉之情,溢于言表。这一“乐”事体现了作者高兴的情感。(四)突破难点1.研究探讨:作者所言的“痛”,痛在何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作者为什

8、么由“痛”而到“悲”呢?“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学生自由组合,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学生课前从古代文学作品里选出的一些有关于人生认识的一些诗文。(拓展,把书读厚)教师补充:王羲之的“悲”实际是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面对天地宇宙的无穷会有一种卑微和渺小的感受,于是,王羲之面对大自然不禁发出感慨,生命不可能像大自然永恒,但把生死等同起来在王羲之看来也是虚伪可笑的。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里的“悲”是他人生观的体现,是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的感慨,总的说来,这是乐观进取,时不我待的积极思想。3.交流作为“后之览者”的感慨。 学生交流,教师

9、巡视。(个性化阅读,把读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字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五)课堂总结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兰亭集序无论在写景抒情,还是在探索人生哲理上,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我们要反复诵读课文,直至会背诵全文。八、说教学设计的理论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学习。 2.目标定位始终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三个维度,做到目标准确、清晰、合理,适合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3.因文言文特点及文体特征施教,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句。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卡片,师生课堂可以交流,适时增补。4.以诵读为主。本文是古代山水散文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