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概念、发展和综合分析_第1页
信息产业概念、发展和综合分析_第2页
信息产业概念、发展和综合分析_第3页
信息产业概念、发展和综合分析_第4页
信息产业概念、发展和综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产业概念、发展和综合分析 主要介绍了信息产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讨论了信息产业的经济特性、投入产出、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通过对本章的研究和学习,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息产业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1 信息产业及其形成 1.1 信息产业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提法我们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产业部门。 1.2 信息产业的形成机制 信息产业形成的内在动因分析 (1)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2)产业结构的变革 (3)社会成员对信息

2、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 (4)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信息获取技术扩展人类感觉器官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技术信息存贮技术扩展人类记忆器官信息搜集、贮存与提供产业信息处理技术扩展人类思维器官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控制与处理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传输技术扩展人类交流器官电信、网络设备制造与服务业信息产业图10-1 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产业形成关系图1.2 信息产业的形成机制形成信息产业的内在动因之间的影响关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信息产业形成的基础,也是其他动因产生的基础(2)信息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3)信息技术和产业结构变革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关系(4)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

3、二者之间也有着相互影响关系 1.2 信息产业的形成机制信息产业形成及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因素、国际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 国家政策的扶持 国际环境的影响1.2 信息产业的形成机制信息产业的形成及发展机制可以参看下图: 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需求的增加信 息 产 业 的 形 成 及 发 展国家政策扶持国际环境影响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及 应 用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图10-2 信息产业形成机制示意图 1.3 信息产业形成的标志信息产业整体化 信息产业劳动具有职业性、有偿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部门独立化信息产业基本产业化、自主化

4、2 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 信息产业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 信息产品的高异质性 高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 网络效应 标准控制带来的合作伙伴锁定和竞争者抑制 固定成本高 边际成本低 产品的技术含量极高,在生产出最终产品之前,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设备投入和研究开发,还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但一旦产品研制成功,生产信息产品所需的成本则相对较低。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厂商一旦打开销量,就可以收获到比传统产业高得多的利润率 市场效应如果市场扩张迅速的话,那么将给小公司带来战胜大公司成本优势的机会 信息技术降低了许多市场有效运作的最小规模限制 信息产品的

5、低边际成本给予厂商的营销战略更大的灵活性 固定成本高 边际成本低信息产品的高异质性 高异质性指的是产品功能上,性能上,版本上和价格上所体现出的不同,以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 实例: 计算机软件行业“企业版” 、“学校版” 出版业 会员制读书会、精装本、 平装本、修订本、再版 高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信息产品形成高转移成本的两个主要原因。 发达国家的生产商能非常有效地利用信息产品的这一特性来锁定用户。其运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效应 指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 间接网络效

6、应 L1L2MNab支付意愿网络规模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买方规模经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正反馈。网络效应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过程如下图 a供给曲线 b需求曲线 图10.3 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网络效应图形博弈结构说明:(1) 在O点到M点之间,用户的支付意愿小于必须支付的价格。这一阶段对于厂商来说是风险最大的。(2) 在M点到N点之间,用户的支付意愿大于应付的价格,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购买中获得了额外收益。此时正反馈将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踊跃加入用户行列,厂商因此而获得丰厚的回报。(3) 在N点之后,由于竞争的加剧,新产品的出现,用户的支付意愿重新降到价格线以下,购买产品又成为不合算

7、的事。产品市场由此开始萎缩,进入衰退期。图中M点所对应的用户规模就是前面提到的“临界点”。如果产品无法突破该临界点,那就只能退回到零供给、零需求的无市场交易点 。标准控制带来的合作伙伴锁定和竞争者抑制 “纵向竞争” “横向竞争” 3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 又称投入产出核算或部门联系平衡法。它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把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不同但互有联系的产品群或产品部门,并借助线性方程,来模拟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过程,以此综合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重要的比例关系。3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意义:有利于信息产品供需平衡关系的研究 有利于信

8、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有利于制定科学的信息产业政策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简介 投入产出表 也称列昂惕夫表或产业联系表,是以矩阵的形式,记录和反映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及服务流量和交换关系的工具。 首创:波拉特贺铿王中华模型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信息部门(信息生产资料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直接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间接信息部门)。在198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得到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如表10-1 :产出投入 表10-1 中国信息部门最终产品结构与附加值结构(1987年) 单位:亿元 中 间 产 品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在GNP中的比重非

9、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第三信息部门中间投入非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第三信息部门10174.15001827.36429.58177.3816.300657.8636.0108.190079.92626.2509494.12600.821333.51314.7780.855.1111.362.68附 加 值8 762.78263.321276.781440.3411743.11附加值在GNP中的比重74.612.2410.8812.27价值型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构成 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 价值型 实物型通过引入价格因素,价值型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可转换为实物型的

10、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利用实物型的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可分析由于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系统的影响。下页表10-2是一张价值型的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主栏由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组成, 宾栏由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组成。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总产出非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总消费总积累净出口合计12n12m中间投入非信息产业12n信息产业12m最初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收入福利基金利 税其 它总 投 入投产入出表10-2 价值型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简表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投入产出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该表具有完整而严密的均衡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是投入产出分析

11、的基础 (1)从纵向看,中间投入十最初投入总投入, 即:非信息部门:()信息部门:() (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十最终使用总产出,即: 非信息部门:()信息部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即: () (4)各部门最初投入总计各部门最终使用总计,即: ()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3.2 产业投入产出分析的经济参数 投入产出表的全部指标,可以用总量指标来表示,也可以用结构相对指标的形式来表示, 以更好地反映部门间的联系。这种结构相对指标又被称为投入产出的技术系数,根据其经济内容的不同,分为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以及列昂惕夫逆系数、

12、感应度系数、带动度系数等,是分折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关联性的重要经济参数直接消耗系数也叫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具体而言,它是一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的各个部门产品的数量,其公式为: () 式中,表示直接消耗系数,代表第j部门的总产值,代表第j部门在生产单位产品或提供单位服务中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数量1直接消耗系数1直接消耗系数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直接消耗系数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直接联系的程度。的数值愈大,说明了第j部门与第i部门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愈密切。如果 0,则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在引入了直接

13、消耗系数以后,我们就可根据投入产出表来编制投入系数表。 一般地,为分析问题的方便起见,人们常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直接消耗系数表,即记 ,这里的A也叫直接消耗系数矩阵。2列昂惕夫逆系数 引入A后,设X为总产出向量,Y为最终使用向量,可以写出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关系的矩阵表述: () 其中I为单位矩阵,如果矩阵的逆矩阵存在(在实际中,这一前提一般是能得到满足的),则有 () 这是一个重要的等式,其中被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 ,其中每个元素称为列昂惕夫逆系数。它表示单位部门j每生产一个最终产品需要部门i生产的总产量。列昂惕夫逆系数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反映出总产出与最终需求的关系,可以用

14、于总产出与最终产品的相互推导,进行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的分析以及波及效果分析等。 2列昂惕夫逆系数 3完全消耗系数 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与非信息部门之间的联系除了直接消耗系数以外,还有相当复杂的间接消耗关系。所谓间接消耗,是指一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通过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或服务而间接地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消耗量。间接消耗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的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间接联系的程度。信息部门与非信息部门之间直接消耗关系和间接消耗关系总和起来就是完全消耗关系。如果我们以bij来表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完全消耗系数,则有 () 其中是单位j部门产品或服务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全部间

15、接消耗量总和。 完全消耗系数的矩阵表述如下(设其为B) () 与直接消耗系数相比,完全消耗系数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地反映了信息部门与非信息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3完全消耗系数 4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是反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程度的两个重要经济参数。所谓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是指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程度将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的各行元素分别相加,即得各部门的感应度。第i部门的感应度可表示为()若i代表信息部门,则gi的大小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要求信息部门增加的总产出量,它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对信息部门

16、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程度,即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程度。 如果将部门i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平均感应度相比较,则可得到第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以表示之,则有 () 若i代表信息部门,则这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要求信息部门增加的总产出量与总产出量增加的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感应度系数的数值大小有三种可能,即l,1,l。当1时,表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时,要求信息部门更快地发展,否则,信息部门就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部门。 4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 5带动度和带动度系数带动度及带动度系数是反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程度的两个重要经济参数。所谓信

17、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是指信息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的程度 为了将部门j的带动度与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平均带动度相比较,定义部门j的带动度系数如下 () 若j代表信息部门,则这反映了在国民经济系统中,信息部门的最终产品或服务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带动各部门总产出量的增加与总产出量增加的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带动度系数的数值大小也有三种可能,即1,1,1。当1时,表明信息部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带动作用比各部门的平均带动作用大,也就是说,信息部门生产的发展将会比其他部门生产的发展(指平均水平)更好地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5带动度和带动度系数 将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的各列元素分别相加,即得

18、各部门的带动度。带动度定义为 () 若j代表信息部门则,的大小反映了当信息部门的最终产品或服务每增加一个时,带动国民经济系中各部门总产出的增加量,它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信息部门对各部门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程度,即信息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程度越大,信息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就越大,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就能越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的更新改造,以满足信息产业部门对其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就越大 5带动度和带动度系数3.3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与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相对应,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这里,我们仅以价值型的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

19、为基础建立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实物型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可通过价格转化而取得,故不做过多讨论根据信息产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关系确立如下投入产出模型:行模型 列模型 行模型 将直接消耗系数公式()式进行变换,可得: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式、()式可变换为:() ()行模型 写成矩阵形为 () 其中:AE为非信息部门对非信息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F为信息部门对非信息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G为非信息部门对信息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H为信息部门对信息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和 -分别表示非信息部门和信息部门的总产出列向量 和-分别表示非信息部门和信息部门的最终使用列向量行模型由()式可得 (

20、)利用消元法解矩阵方程组(),得 ()方程组(10-19)式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和 是列昂惕夫逆矩阵和存在,即矩阵 和 都是非奇异的行模型 上述各式中的 AE、AF、AG、AH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随着经济变量的变动发生急剧的变化,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前期的发展状况的统计观测加以确定。当我们事先确定了非信息部门和信息部门的最终使用列向量 、 后,由()式可以分析信息部门总产出和非信息部门总产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式可以分别计算出信息部门、非信息部门总产出列向量。因此,利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分析社会最终使用(需求)的变化对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1、 列模型 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式、()式可变换为: () 写成矩阵形式分别为 () 式中: n阶对角矩阵 m阶对角矩阵 非信息部门最初投入列向量 信息部门最初投入列向量 列模型解矩阵方程组(),得 ()方程组(10-23)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列昂惕夫逆矩阵和 存在,即矩阵 和 都是非奇异的。(10-23)式中 、 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亦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前期发展状况的统计观测加以确定。这样,(10-23)式就分别反映了信息部门、非信息部门总投入与最初投入之间的定量关系。当我们事先确定了信息部门或非信息部门的最初投入后,就可以通过(10-22)式直接计算出信息部门或非信息部

22、门的总投入。因此,利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列模型也可以用于经济预测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1)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结构分析 经济结构分析主要是测定外生变量的变动对内生变量的影响。为弄清和说明国民经济系统中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部门之间复杂的经济联系,我们可以转而利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和研究经济系统中相应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在现存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中信息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没有独立列项和分类统计,而是分散在物质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和活动领域,故无法得到确切的信息部门和非信息部门的资料。而利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较精确地计算出国民经济体系中信息部

23、门或非信息部门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影响。 (1)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结构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 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行模型()式中,最终使用变量和总产出变量中的任何一个均可作为外生变量使用,已知一个,即可求出另一个。以下考察最终使用的变化对总产出的影响。设非信息部门和信息部门中各分部门最终使用列向量的变化量分别为和,则由()式可求出非信息部门和 信息部门总中出列向量的变化量分别为 和 ,则由()式可求出非信息部门和信息 部门总中出列向量的变化量 和 ,分别为 () 当 ,即非信息部门的最终使用没有变化时,由()式得()当 ,即信息部门的最终使用没有变化时,由(10-24)式得 (

24、)(1)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结构分析 由上述讨论可知,在国民经济系统中,信息部门和非信息部门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任一类产业部门最终使用的变动都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产生影响。当然,由于各产业部门内部结构和运作机理不同,某一部门最终使用的变动对本部门以及对其他部门总产出的影响程度一般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上的差别,我们也可以用指标定量化地表示出来。容易看出这个指标就是上述各式中 与 的比值: (1)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结构分析 经济预测就是根据外生变量的未来数值,依据一定的模型,求出内生变量的未来数值。 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预测的需要,在模型所涉

25、及的最终使用和总产出两个变量 中选取一个作为外生变量,另一个作为内生变量。利用外生变量的未来已知值,预测内生变量的未来值。所用模型分别是投入产出行模型的方程组()式和()式以及列模型的方程组()式和()式。政策模拟是指利用模型对假定的经济政策的实施结果做实验,以便说明不同的经济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与影响,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用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模拟信息产业的CGE分析问题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作为数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政策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CGE模型提供一个标准形式的数据组织(如编制社会核算矩阵,即SAM表),可以检验统计信息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可以提供定量估计相关政策影响的模型和范式,方便按规则进行政策影响的定量化估计而非仅仅定性化分析;可以通过政策影响的模拟和分析,提供相应的政策工具和影响的数量界限,检验在制度分析基础上的相关制度安排的有效性。 4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1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对控制通货膨胀的贡献 对解决就业的贡献以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表10-3 信息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国民经济增长率(%)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