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之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发生是指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通常所说的心理发

2、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心理是有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的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家的集合;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心理发展的活动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

3、的刺激和要求;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活动室主体相互作用的中介。这里的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两个部分。内化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和超越化。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的个体心理都具有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两个人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现象,这是心理的个性。心理发展又具有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规律的。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4、。心理发展的方向性是指心理发展的指向性,一般情况下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心理发展遵循着确定的序列,如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到老年期的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错乱和超越。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呈现发展的快速期和非快速期。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加速发展期。二、发

5、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关键期的问题。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发展

6、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即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测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发展心理学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优点:实用性:只要注意抽样的代表性和各年龄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的年龄发展特点,并能连接整个发展趋势;时效性: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能较快获得大量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缺点:人为的连接性;组群效应。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

7、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纵横交叉研究设计: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测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测者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先横再纵)。(四)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遗传决定论,主要观点如下:心理发展是受遗传纯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

8、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到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的发展(代表人物华生)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有: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遗传与活动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做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

9、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一)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二)替代性强: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学习社会行为的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的模仿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班杜拉也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学习成为社会认知,认为儿童的模仿是主动地,有选择的,从而突出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些观点超越并修正了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使班杜拉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五、社

10、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终结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维果茨基将心理技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这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其发展是由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的;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其发展是有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的。维果茨基对心理技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作出明确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指标:随意化,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概括抽象化,即心理活动抽象概括能力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整体性,即各种心理技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个性

11、化,即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凸显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性。(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你语言为中介是心理活动发生质变。(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通过教学所得到的潜能开发,即最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略前性原则)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任何学习都存在最佳期限,如果在这个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过早的教学可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2、;同样过晚开始,亦即长期缺乏教学也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某种障碍。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提出四个基本概念阐述它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

13、平衡。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观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使用环境。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把认知结构的贱狗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同化: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平衡: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

14、动发展趋向。主体和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三)心里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教育和教往)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进程,是分阶段的进程,还是连续的进程与分阶段进程以某种关系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是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过程:感觉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婴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阶段(26、7岁 幼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将感知运动内

15、化为表象,建立的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发展。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童年期):在本阶段内儿童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示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在本阶段内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形式脱离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新精神分析

16、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修正并超越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埃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即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他在描述各阶段的发展时,把重点置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与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整个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差极端差别,即积极的和消极的人格品质,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转就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他也强调,每个人的人格品质

17、,并不是只能居于两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3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际特征是意志品质。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初创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

18、: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内动力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是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儿童本来就具有自发展

19、的动力,但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导向,教育发挥着对儿童发展的选择和引导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好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的核心在于,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儿童早期发展是对个体发展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儿童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历程。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及迅速有显著。个体发展的早期对环境改善和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切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由于儿童心理发展

20、的复杂性,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在错过特定的时机之后,并不一定不能弥补,所以关键期的概念不宜普遍应用。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较为恰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有学者用宽窗口和窄窗口形象的说明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异同:敏感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口,关键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一段时间的窄窗口。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前经历了理论和研究实践的准备阶段。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观念。

21、他们强调儿童的天性在给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心理化的教育”,这些以儿童为本的观点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达尔文根据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长期观察,写出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这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19882年,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发展这一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加明确起来。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第一单元 新生儿发展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新生

22、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新生儿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新生儿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第一类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等;防御反射包括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和喷嚏反射。这里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获取食物、排除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刺激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我的必要反射行为,被称为生存反射,它们对人的终身都具有实用价值。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有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

23、等。此类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没有生物学意义,他们会在出生后的46个月内自行消退。新生儿无条件反射是他们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伺候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新生儿大多遵循着:“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化的生活行为模式。新生儿的睡眠状态是他一天中最重要的部分,发展心理学关注新生儿能否建立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模式”。新生儿的觉醒状态是指新生儿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觉醒状态,这时,他们会安静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过于,请教我,新生儿的记忆和学习就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的。新生儿的

24、啼哭是生理需求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啼哭才增加了社会交往需求的性质。啼哭首先是新生儿最早将需求信息传递给看护人的一种交流手段,啼哭又是新生儿影响成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能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与可修复性(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剥夺动物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幼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但是超过5岁,这种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致使言语障碍无法克服。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

25、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手都抓我技能的发展,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通过爬行可独立行走,婴儿能够主动地接近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些都为发展主题活动和自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动作的发展促使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

26、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使婴儿移动身体由被动转为主动,使行动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性,明显的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远近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以及母亲的抚养方式等。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婴儿学习活动最早表现在胎儿末期。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出生两三天至20天左右的新生儿就能模仿人的面部表情。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

27、本的学习方式。最早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母亲抱起喂奶的姿势作出食物性条件反射,将喂奶的姿势变成乳汁即将到口的信号。婴儿注重更偏爱新奇事物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新方法手提式出来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一、婴儿感知觉得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或去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不是被动的去突出特征在于它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主要系视觉技能有:视觉集中、视觉跟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

28、和视觉敏锐度。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二)婴儿知觉的发展跨感觉通道的直觉,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模式感知: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是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直觉能力是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揭示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之举。深度知觉: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发现约重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

29、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应,这实质上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倾向于注视他们天生偏好的图形(如:人脸图、靶心图等)和适合个体接受水平的刺激物(如:光亮、中等强度的听觉刺激);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容易注意与已有经验不相匹配的新异刺激,能够进行主动探索。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言语的产生和发展是婴儿的注意增加并扩展了重要的领域。这可以使婴儿按词汇名称、言语指示乃至任务的要求调节自己的注意指向。(二

30、)婴儿的记忆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按记忆内容可以把婴儿记忆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12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月以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并且有了一定的符号表征功能,婴儿记忆的发展的主要内容便提升到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能力的发展:研究者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新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婴儿已经具有整合信息并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婴儿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能将课题分类编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行为和策略的发展。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根据语言的

31、结构和机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一、婴儿的发音:婴儿的发音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即单音节发音阶段,以基本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婴儿发音的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才能开始(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三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二、婴儿词汇的发展(一)婴儿词汇量的发展: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二)婴儿掌握词汇的特点:婴儿的词汇是冲所熟

32、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婴儿理解的词与成人不尽相同。三、婴儿句子的发展: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一岁半左右开始儿童能把单个的词组织起来组合成双子句和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到两岁左右开始输出复合句。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在第一个词汇出现之前,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主要利用手势。婴儿在与成人言语交往中,说出的是他所知道的东西和表达其愿望及要求的内容。成人与幼儿进行言语交往时,要采取必要的规则和利用技巧: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食物。适用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叫他的名字,调整说话的语调等。适合于婴儿说话的与应用技巧。句子要简短,且基本符合语法;语速减慢,要靠增

33、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的。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策略。把孩子看作是与其对话的交谈对象;为了表情达意,对话时还应辅以姿势、演示、示范等活动。注重与婴儿进行问答式对话;当孩子说出单词句和双词句时,承认把他说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五、语法的获得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了3岁末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化发展两方面。发展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婴儿的气质、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婴儿自我的发展。一、婴儿的气质(一)婴儿的气质类型按活动特

34、性划分(巴斯):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婴儿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四种类型。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有的主导情绪是愤怒,有的则是悲伤。活动性: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有些婴儿活动性很强,较多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喜欢从事富有刺激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很少有攻击性行为。冲动性:他们的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与人交往很容易变成“自来熟”。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通过一项“纽约纵向追踪研究”的结果,最后把多种

35、划分气质类型的纬度归纳为五种:即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积极探索和消极被动)、典型心境(情绪状态)与反应强度。根据这几种纬度的不同组合,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容易抚养性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容易抚养型:生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究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心境不开朗。但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颖刺激缓慢地

36、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下逐渐活跃起来。这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成人的父爱和良好的教育作用会逐渐发生变化。托马斯和切氏理论被认为贴近对婴儿气质认识的实际,具有代表性。(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出生后第一年婴儿气质稳定性从连续增长的模式。随着婴儿机体的迅速发育,气质的生物学基础不断加强和巩固,从而增强的气质的稳定性。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某些气质特征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是那些具有极端气质特征的人则很难改变。(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婴儿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以防止和纠正,也可以利用环境的影响促进良好气质的发展倾向。婴儿期这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

37、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早期教育对于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国外学者提出婴儿早期教育的“拟合优化模式”,用于描述环境因素与气质的互动作用。如果教育婴儿气质不一致,被称为“拟合劣化”,这会促使孩子产生抵抗性,增加他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教养和气质量度要求间冲突十分严重,会使婴儿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和发展障碍。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婴儿早期情绪是生物-社会现象。出生婴儿的情绪基本上都是生理的本能的反应,是由生理需要和机体内外某种适应、不适应的刺激引起。降生后进入人类社会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

38、情绪的社会化。(一)婴儿兴趣的发展婴儿早期的兴趣划分为三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相似形物体在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在婴儿早期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兴趣在个体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阶段(生理反应性微笑);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但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婴儿的哭泣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在婴儿学

39、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哭泣是自出生就有的,且较早出现分化。自发性地哭(不具有社会性);应答性的哭(婴儿对不适应的内外环境刺激引起的哭,也是相辅相佐表达个体某种需要的信号,具有社会交往性质);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得,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婴儿五种啼哭的模式: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里不适、感到无聊。(四)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这时会出现惊恐警觉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婴儿的分离焦虑会经历如下不同的发展过程: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婴儿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

40、以及痛苦的求助、愤怒的抗议。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善困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心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戚中尝受失望,便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脱离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婴儿的种种需求就是通过情绪信号在母婴之间传递的。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儿童的内驱力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本能的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通过情绪把婴儿的内在需求以情绪为信号表现于外传递给成人。在婴儿社

41、会化进程中,情绪的心理社会性驱动的作用不断增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性功能:情绪的社会参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别;二是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情绪功能在婴儿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在婴儿和母亲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一)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因而对人不加区分的积极反应,喜欢所有人。他们能把“人”这一刺激物视为比其他刺激物对自己更有益。有差别的社

42、会反应阶段,因而出现有选择的对等反应,对母亲更加偏爱,对陌生人的反应更少。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联结的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幼儿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配如下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时儿童感到足够的,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

43、无所谓,自己玩儿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反抗型依恋,这里因而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继续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就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拥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

44、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地应答和反馈);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四、婴儿自我的发展对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多运用“镜像技术”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提出镜像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哈特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

45、我的发展过程。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在八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客体我的自我意识: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两岁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至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一

46、、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下: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一)古典游戏理论:着重从游戏与人类关系的角度解释游戏的原因和目的。古典的游戏理论几乎都有进化论的影响,对游戏的解释具有生物化倾向,如精力过剩者和重演论。(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着眼于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和情绪的发展,他们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性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认知学派理论着重与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强调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游戏练

47、习并巩固已取得的各种能力;游戏促进认知发展;游戏创造者最近发展区。三、游戏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与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机能游戏:机能游戏主要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映。这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向着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像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婴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四、幼儿期象征游戏的特点:以主题游戏为主,主题游戏是幼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活动,主题游戏有情境活动,有角

48、色分工,投入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情绪,是游戏达到“儿童游戏的高峰”(皮亚杰)。运用于现实物相仿的替代物,象征性游戏的重要特点是运用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现实物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来表征现实物,进行假装游戏。通过想像构建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越来越少的依赖现实物的支持,对真实情况的依赖性更加减弱。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幼儿沉迷与游戏互动的过程,而不在乎游戏的结果。游戏促进发展、游戏的学习功能等都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也多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主要是指独立游戏和旁观游戏)。第二阶段:平行游戏(指儿童凑近他人游戏的场所,进行雷同的

49、游戏活动,但没有相互交流。)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游戏活动具有社会交往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种:协同游戏(有交流,但没有共同目的,也没有角色分工)。合作游戏(儿童的组群游戏活动,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合作游戏要求儿童具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幼儿的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第二单

50、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幼儿记忆的发展(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二)幼儿的记忆策略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的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的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表明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五岁以前儿童难以运用及策略;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儿童自己不太会主动运用记忆策略,但能够接受指导,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较好的使用记忆策略;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儿童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稳定

51、发展。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地注目于目标刺激。复述策略。不断的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作为记住事物的“要点”。(如兔子的耳朵长等)二、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指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这种表象尽管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同化而被简化、被压缩、被“添油加醋”而形成新的形象。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指头脑中的表象不是一个以各自独立的静态的形式存在,而是表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动态活动,具有连续

52、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由外及远:认知内容所及的范围由自身接触的事物到家庭、幼儿园以及儿童世界。由表及里:认知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事物之间表面特征和非本质关系,并逐渐开始涉及事物的内在本质特性。由片面到比较全面:幼儿认知事物由局部到整体由对事物片面的认知到比较全面。他们往往先是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以偏盖全,逐渐才能认识到事物的不同方面。由浅入深:如幼儿掌握概念,是经由直觉的感知特征到直观的具体形象特征,再发展到抽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表层现象到内在深层意义的递进发展过程。自我中心现象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

53、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被称为自我中心现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由于思维具有词的概括性和言语的调节性,幼儿便可以考虑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过去的经验,联想有关的形象,从而能计划自己的行动,遇见行为的结果,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思维进化性格与见性的表现。(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幼儿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表现在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23岁儿童的提问以“是什么”为主,45岁以后的儿童所提问题类型就变成以“为什么”为主导。幼儿概括能力发展:幼

54、儿掌握概念的发展集中表现着他们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实物概念的发展。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规律是:幼儿初期的属概念主要表现为指出或列举所熟悉的一个或某一些事物;幼儿中期能说出食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幼儿末期能够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征和某些内部特征,对熟悉的事物也开始能够进行本质特征的概括。类概念的发展。儿童的分类能力可以分为如下四级水平:一级水平是不能分类;二级水平是能够依据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归类;三级水平是依据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类;四级水平是概念分类。即儿童开始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该水平的分类能力在幼儿期仅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幼儿推理能

55、力的初步发展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尚不属于逻辑推理,仅属于前概念的推理。这是从表象性象征向逻辑概念过渡的推理形式。(小孩儿往鱼缸里倒开水,说:“小鱼喝凉水会肚子疼。”)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在幼儿日常经验范围内,有时对熟悉的事物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如归纳推理等。三、幼儿想像的发展(一)无意想像经常出现,有意想像日益丰富。(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像开始发展。(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像会得到显着发展。幼儿创造想像的新颖性;幼儿创造想像的神奇性;幼儿创造想像的超越性;幼儿创造想像的未来指向。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

56、展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三)这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二、幼儿词汇的发展幼儿期是词汇增长和丰富的快速期,是促进其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和词义的深化。(一)词汇数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一千个左右;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6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三千个左右;7

57、岁儿童的词汇可多达四千个左右。其中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发展最快,幼儿期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二)词汇范围的扩大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先掌握的是实词中的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三)词义的深化儿童对词义的掌握经历了一个由泛化到分化,并在分化的基础上,向概括化、精确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词义笼统含糊。词义所指非常具体。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儿童的词汇可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类。积极词汇是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又称为主动词汇。消极词汇是儿童能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或者是能说出,但理解不正确的词汇。在言语发展过程中,不断

58、的积累词汇,又不断的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理解词的指标。对词汇的理解具有间接概括性;把词当做物体的概括性符号来使用,而不是与物体直接对应。使用词的指标。自发地使用词,而不仅仅是模仿;使用的词是人们通常使用的,而不是自造词;时常用用某个词,而不是偶然冒出一次;所使用的词具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意义,而不是停留于对应某物。三、句子的发展(一)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而同志根据句子中的几个实词的含义和事件可能性来理解句子,而不去理会句子的结构。词序策略: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非言语策略:不管句子的实际结构内容,按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句子意义的预期来进行理

59、解。(二)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复合句的发展需要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掌握足够的词汇,特别是掌握有关的连接词。二是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一般来说,口语语法的获得是在幼儿阶段,幼儿中期就能掌握最基本的句法结构。);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最初使用陈述句,之后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到逐渐发展起来,对被动句、反语句、双重否定句等难以正确理解;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从对话与想独白与发展。(二)从语境与连贯语发展。连贯语是能独立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言语。35岁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五、语用技能的发

60、展语用技能是指个人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目的的一系列技能。用技能主要包括沟通的手势、说的技能和听的技能。到婴儿末期和幼儿初期,儿童就能把手势和语言作为信息沟通活动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协调反应。儿童逐渐摆脱对直观形象的依赖,仅靠听取言语描述就能理解他人的意思。幼儿说的语用技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景十分敏感。根据沟通情境的难以调整沟通活动;在复杂情境中增加沟通活动;在简单清净中则多使用简短言语。对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的反应。未接触到听者的反馈信息,多数人以某种形式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时,极少人重复话语。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